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普希金之家
普希金
叙事
研究
韦晓英
第 卷 第期 年月滁 州 学 院 学 报 普希金之家 的互文叙事研究韦晓英摘要:普希金之家 是一部包罗万象、气势雄浑的俄罗斯后现代文学力作。作家比托夫在早期作品中即已隐约呈现出 普希金之家 的创作风格、主题及结构等,并在后期作品中持续发挥,形成比托夫独特的互文叙事。俄罗斯著名文论家阿巴舍娃认为比托夫的创作是统一的大文本,鲜明的互文叙事即是这一说法的极佳例证。本文从混乱与非真、书写的主人公形象、圆形结构等方面剖析比托夫其他艺术文本与 普希金之家 的互文关联。关键词:普希金之家;互文;书写主人公;圆形结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作者简介:韦晓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俄罗斯后现代文学(南京 )。收稿日期:俄罗斯后现代作家安比托夫()一生创作颇丰,他的早期小说如 大气球()、公交车()、珀涅罗珀()等鲜明特征,长篇小说 普希金之家()使作家成 为 俄 罗 斯 后 现 代 主 义 文 学 的 开 山 鼻 祖之一。比托夫的早期作品中即已呈现出作家独特的创作风格、主题及结构等,普希金之家 更是一部融合多元创作手法的巅峰之作,并与作家的早期作品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文本互文。俄罗斯著名文论家阿巴舍娃认为,比托夫的创作是统一的大文本,不同时期的作品之间的互文叙事即是这一说法的极佳例证。本文从混乱与非真、书写的主人公形象、圆形结构等方面剖析比托夫其他艺术文本与 普希金之家 的互文关联。一、混乱与非真存在的真实与非真是比托夫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现代生活的混乱无序与非真实在作家 年代末 年代初的创作中既已开始展现,比如 大气球 无所事事的人 珀涅罗珀 公交车等。在 年代中期开始创作的 普希金之家 中,这一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更新,作者多次提到梦境、非真实、缺乏生命力等,与之前的作品形成互文对照。生活的非真实性渗透于主人公的意识,表现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之中。无所事事的人 珀涅罗珀 等小说的主人公即是这一类型,时常对自身的存在这一事实产生怀疑。无所事事的人 中这样写道:“我到底是怎样的人,无法确切地得知我在镜子中几乎很少认出自己。我站在镜子前,高挑匀称,脸庞俊美,神态端庄,丝毫不差的凌厉的轮廓,一点也搞不懂,这些特征有还是没有。”普希金之家 的镜子形象在前期小说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将人物形象的抽象化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廖瓦站在镜子面前看到的并非真正的自己,镜子中的法伊娜也具有非真实的特征,以致于所有的人物都像是在演戏,演变成互相对接的榫卯结构,镜子把血肉之人改造为虚假的物体。无所事事的人 中现实与虚构的双重策略为主人公提供内在的完整性,现实层面包括,在桥上跌倒的马引导主人公思考自由主题,“也许,这是唯一真正自由的感觉,当人意识到他是按照人的方式行动。”另一例子是主人公的童年回忆,那时他干净美好,生机勃勃。主人公也时常进入想象世界,“我走着,走着,突然飞起来了我看到一个女子,正好站在女子面前她惊奇地问我,您从哪里来?从那儿来,我说着,指了指上面。想和我一起飞吗?想 她 说。我 们 就 手 挽 手 一 起 飞。风,宽 阔,自由!”自由主题在 普希金之家 中有画龙点睛的妙用,尤其体现在长篇小说结尾的奥多耶夫采夫爷爷的散文中。珀涅罗珀 的开头作者即引出这一主题,主人公博贝舍夫()拥有自由的时间在涅瓦大街上无所事事地闲逛,很快,读者便发现这种自由的虚幻性,主要是主人公形象的虚幻性。博贝舍夫在“竞技场”电影院买票准备观看 奥德修斯 这部电影,反荷马背景的情节在小说的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舞台上穿着希腊服饰被翘首以待的丑角开始表演。”小丑在博贝舍夫的生活中开始上演重要角色。珀涅罗珀 的名称取自希腊神话中的同名人物珀涅罗珀,她苦等丈夫奥德修斯回家,在此期间多次拒绝求婚者,终于等到丈夫的归来,珀涅罗珀因此在世界文学中代表着女性的忠贞形象。蕴含在小说名称中的文学背景首先唤起读者对背叛主题的关注。博贝舍夫在欺骗同行女子的同时,自欺的愧疚更加吞噬他的内心,他们愈加虚幻的交流成为对真实生活的讥讽。正如廖瓦多次进入梦境,博贝舍夫也多次不同程度地进入梦境。小说的开头主人公为避免与主任的会面进入半梦境,在小说的高潮场景中,主人公与姑娘坐在电影院的小吃部放任梦境超越意识,接连不断的梦境替换了主人公的主体地位,梦境成为超越主体性之外被我们所思维到的外在思维。主人公这才发现,“他开始感到十分不自在,哪怕聊聊天也是好的,他完全不明白,怎么会和她坐在一起,与她产生某种关联,他已经不能离开了,梦境挥之不去。现在他想,既然他与她坐在一起,那就应该存在一个人。这个人他并未在自身中寻找到他开始明白,他对自己的每一步,动作、语言均无法操控,尽管他日复一日地生活在自信中,仍旧向前走,说与做,但不是他自己。”肉体与灵魂内外一致性的丢失也体现在主人公精神分裂的描述中,他分裂成了两半,“一半好像任何人都没看见过,好像已经和这个姑娘睡了,并且理所当然地,他们两个人什么人都没看见过,另一半已经停下来,退缩了,所有人的眼睛都在看着这一半,很多人走进电影院,看一看评论评论,第二半感到羞愧不自在,她渴望悄悄溜走,消失。”但恰恰是第二半在电影院黑暗的大厅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旁边的所有位置都占满了,呶,你看,只剩下一个。他说。姑娘说:我们一起坐。不 他说,我不这样坐。她说:你能坐得下。不 他说,不可以。”姑娘的坚持不懈暴露了她并非软弱无力,与博贝舍夫印象中的“瘦小”形象不符合,女主人公的形象中逐渐加入新的特征。因此,女主人公的生活也并非是真实无伪的,而是也像舞台上“穿着希腊服饰的小丑”。主人公在分别之时,作者运用电影表现手法,这样写道:“似乎一切都结束了。她整个人在直角中走着,靠近门的时候,暗了下来。她突然消失,走掉了。”大气球 的艺术世界是现实世界与非现实的神奇世界的交织。小说的主人公是名叫托尼的小女孩,小说的现实层面以战后小女孩与父亲的日常生活为主线。非现实世界,更确切地说,童话世界是小说的主体内容,讲述小女孩寻找美好的大气球的过程。作品开头的风景描写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窗户面向院子,那儿灰暗又空空的。上面是蔚蓝的天空。”“可能,这完全不是她的光线充足、美丽而空荡的城市,而是另外一个,完全是另外一个神奇的。”托尼在阳光充沛的神奇城市中的旅行伴随着一系列奇迹的发生,一名严肃又高傲的战士送给她一个神奇的线团,跟着这个线团托尼找到了一个神奇的女子,这位女子端庄秀丽,身旁有个名叫柳卡的婴孩。对于比托夫来说,孩子是独特的主人公,作者将童年视为离创作最亲近最自然的前提条件。托尼相信奇迹和神秘,她旅行所到之处充满神奇的事 物,存 在 着“聂 德 里 内 小 巷”()和巨大的美丽气球。实际上,神奇的并非这些事物,而是这些事物只有托尼才知道,作者对托尼的这一秘密报以神秘的微笑和亲切的理解。与此同时,比托夫也强调了儿童想象世界的易碎,女主人公的思绪经常被现实打断,比如“老太婆的声音”,为了得到气球需要支付三十卢布,院子里男孩们淘气的叫声等。在托尼和父亲生活的那个世界中,红色的大气球仿佛要燃烧起来,作家以此提醒读者幸福是残缺的,生活中的损失不可避免。二、书写的主人公形象 普希金之家 中作者及主人公对创作过程的反思,这一叙事手法在 公交车 有风天气的生活 等比托夫前期作品中有互文性的运用。“我的自我溶解在作者之中,以致于达到我自己不复存在的程度。”在具有自传性质的 寻找丢失的我 中比托夫这样写道,这篇文章进入 尚未完成的不可避免 一书中。在比托夫的创作生涯中,“我”与“非我”的矛盾冲突是重要的主题之一。在这一自传作品中,作者承认,他“开始完全自主地由安 德 烈 比 托 夫 分 裂 为 二:独 自 生 活,独 自韦晓英:普希金之家 的互文叙事研究写作。”公交车 的主人公是新手作家,主人公的独白表明文学创作的艰辛:“我现在边走边想,或许可以写关于这个的。确实是关于这个。看,就是关于这个然而,后来,情况很糟糕,我将要走,写什么来着?关于什么的?哦,我的事情!关于这个?但为什么正是关于这个的呢?或者关于那个?”小说的开头这样写:“我正在写作,并不知道 为 了 真 诚 地 写 作,应 当 知 道 如 何 去 做到。”这正是小说的关于反思创作过程的主题。作品中作者立场的确定,书写之人作为作品的主人公,作品中描述的创作者与作品的真实创作者之间具有极为亲近的关系,因此作品的叙事层次显得复杂起来。公交车 中的写作者形象是在艺术家自传性的“我”的基础上的游戏,这一游戏通向的是真实的作者个性的发现或隐藏。公交车 中的主人公梦想着自己有一个名叫萨沙的女儿,为尚未出世的女儿命名,主人公认为很有必要地宣称,“萨沙会是她的全名,萨沙安德烈耶夫娜。”用萨沙这一小名代替亚历山德拉,父称为安德烈耶夫娜,这一名称的选择意味深长,安德烈是谁?这一名称成为作品中的创作者与读者的游戏,同时也与小说的作者安德烈比托夫相关联。小说作者安德烈比托夫深入到主人公的领域,同时自身也成为小说表现的客体。作者从背后叙事走到台前,完成个人的自我确定,因此在小说的叙事之初主人公的意识成为作者自我分析的场域。主人公经常处于这样的意识之下,他想体验尚未体验过的人生。比如描述一个坐在公交车对面座位上的小伙子,尽管主人公是第一次看到这个男孩,但是他确信很久以前,“我已知道他是怎么咧嘴笑的。”在公交车上主人公才找到自由,“我为什么在公交车上才思考这一切呢?还没想出来,是怎么从一件事瞬间跳到另一件事的。应当要坐车。有时候是半小时,有时候多些,有时候少些。这是完全合法的自由。”比托夫认为,自由才是生活与文本统一的保障,换句话说,这是命运。在寻找重要事情的过程中,小说的主人公梦想着写书,“没有结构,没有语言,没有所谓的中心。”公交车 中,比托夫试图传达书写之人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心理分析的结果在于与他人及自己内心中不可知的那部分达成和解。“所有的人都是中心。有二百五十万个中心。”标记着每个人的不同的环路连接在同一个我之中,一个我意味着无数个我。有风天气的生活 是一篇关于小说的短篇小说,习惯性重复在主人公的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主人公渴望工作,但这一愿望成为无法弥补的空虚。“他想要以某种方式填充空虚的时候,为此他 必 须 努 力 地 制 造 空 虚,现 在 他 不 想 这 样做。”空虚转变了主人公的意识,比托夫的主人公在自身的各个部分都发现一个机械的人,他不知道如何摆脱困境。比托夫遵循经典文学的传统,为他的诸多作品赋予永恒的价值观,比如家庭、自然、爱情、代际关系等。遗憾的是,有风天气的生活 中的家庭关系永远处于相识阶段,无法达到互相理解及由此而来的温暖。主人公唯一能做到的是不欺骗自己,因为今天他是儿子,明天他是父亲,后天他是爷爷。普希金之家 中也有这样的公式,作者这样连接起奥多耶夫采夫家族三代人之间的关系:“其中我们这样写道:父亲父亲廖瓦(父亲减父亲等于廖瓦)爷爷爷爷廖瓦我们根据代数规则移了一行,以便再进行加法运算:廖瓦父亲父亲廖瓦爷爷爷爷但还有:父亲父亲(父亲等于他自己)爷爷父亲可廖瓦等于什么呢?”两部几乎写于同时的作品中均提出类似的问题,无意间构成作品内容之间的互文。对廖瓦身份的质疑引出谢尔盖等同于什么的困惑,带着这样的提问,比托夫在文本中引入两个对称的对话,交代了父亲与儿子之间关系的变化。在第一场对话中,父亲征求儿子的意见是否继续留在别墅,儿子丝毫不挽留父亲,二人之间的关系充满着儿子的自私与冷漠。在第二场对话中,儿子开始试图理解父亲,对父亲的态度和善而温暖。因此,两场对话中出现了对关系主题的反思。父亲讲述战争中的关系处理所隐含的战略意义,指的是当时尚未结束的美苏冷战关系。比托夫运用关系的隐喻意义,从反面指向父亲与儿子世界观的亲近与相互理解。正是在第二场对话中父亲与儿子的意识产生融合趋向,谢尔盖从父亲那里吸收到对新的战争威胁的恐惧,他看到“在森林上方的细细的灰色草茎上浮现一次也没见过但却熟悉的无声的圆圈,就像是花蕾在缓缓打开,在圆圈中也转动着像粥一样浓稠的火焰。”精美的比喻之下潜藏的是烽火之战的威胁及对人的内在渗透的恐慌情绪。儿子意识的改变源于对道德本体论范畴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