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GDDTJS 07-2022 化工园区碳中和建设规范.pdf
下载文档

ID:2643642

大小:393.14KB

页数:1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TGDDTJS 07-2022 化工园区碳中和建设规范 07 2022 化工 园区碳 中和 建设 规范
ICS 13.020.01 CCS Z 01 团体标准 T/GDDTJS 072022 化工园区碳中和建设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carbon neutrality in chemical industry park 2022-11-21 发布 2022-12-01 实施 广东省低碳产业技术协会 发 布 T/GDDTJS 072022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要求.2 5 碳中和管理体系.3 5.1 碳盘查.3 5.2 碳中和建设基本指标.3 5.3 行动方案.3 5.4 管理机构.3 6 园区产业体系与碳中和技术.3 6.1 园区产业体系.3 6.2 碳中和技术.3 6.3 资源循环利用.4 7 碳中和平台建设体系.4 7.1 碳排放监测平台.4 7.2 碳交易服务平台.4 8 碳中和基础设施建设.4 8.1 能源.4 8.2 建筑.4 8.3 照明.4 8.4 交通.5 8.5 污染物排放.5 8.6 基础设施绿色指数.5 8.7 碳中和集控中心.5 9 社会责任.5 9.1 能力建设.5 9.2 信息公开.5 10 碳中和保障体系.6 10.1 制度保障.6 10.2 组织保障.6 10.3 人才保障.6 10.4 资金保障.6 附录 A(规范性)化工园区碳盘查工作流程.7 参考文献.8 T/GDDTJS 072022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化学南方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提出。本文件由广东省低碳产业技术协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化学南方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中化学城市投资有限公司、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广州宏达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产学研(广州)环境服务有限公司、意高环保装备(广州)有限公司、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低碳产业技术协会、广州碳中和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长安大学、上海助邦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赛鼎工程有限公司、华陆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埃文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筑天佑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万绿达集团有限公司、东莞市豪丰新奥能源有限公司、广州智俪低碳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铭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韶实科技(广州)有限责任公司、广东安可森生态环境研究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曦、韩立辉、陈龙、王珍、房中、袁涛、韩雪娇、刘成国、李水生、苗杨、江家贵、孙虎、孙晓峰、甘美娜、周永章、黄沃、张萌、李健湘、杨鹏坤、李桂文、杨培凯、姜赟、陈平绪、叶南飚、杨丽、张彦龙、蔡文敏、石远灵、叶观胜、张静晓、王义尚、邢希运、安睿、候程、杨亮、周世武、刘红刚、陈如兵、康健、李远梅、林发开、易楚阳、李军荣、徐东升、范安成、麦哲宁、宋增斌、何潇、周昭瀚、冯雨轩、李凯、陆慧玲。本文件为首次发布。T/GDDTJS 072022 1 化工园区碳中和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化工园区碳中和建设的基本要求、管理体系、建设内容、保障体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新建化工园区碳中和建设,其他化工园区碳中和建设可参照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5316 节能监测技术通则 GB/T 23331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 33567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规范 GB/T 38538 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绿色化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GB/T 39217 化工园区综合评价导则 GB/T 39218 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指南 GB/T 50378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878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 GB/T 51223 公共建筑标识系统技术规范 GB/T 51268 绿色照明检测及评价标准 GB/T 51350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 GB/T 51366 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 HJ 212 污染物在线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 HJ/T 352 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范(试行)ISO 14064-1 温室气体第1部分: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与报告的规范及指南(Greenhouse gases-Part 1:Specification with guidance at the organization level for quantification and reporting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removals)PAS 2060 碳中和声明规范(Specification for the demonstration of carbon neutrality)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化工园区 chemical industry park 由多个相关联的化工企业构成,以发展石化和化工产业为导向、地理边界和管理主体明确、基础设施和管理体系完整的工业区域。注:化工园区一般包括两种类型:1)有关部门批准设立或认定的专业化工园区;2)有关部门批准设立或认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或其他工业园区中相对独立设置的化工园(区)。来源:GB/T 392172020,3.1 3.2 碳中和 carbon neutrality T/GDDTJS 072022 2 处于碳中性的状态。来源:PAS 20602014,3.6 3.3 碳中和建设 carbon neutralization construction 为实现碳中和(3.2)所开展或实施的各种活动。3.4 温室气体 greenhouse gas 大气层中自然存在的和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吸收和散发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层所产生的、波长在红外光谱内的辐射的气态成份。注1:温室气体清单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评估报告。注2:水蒸汽和臭氧作为温室气体,其形成有人为因素同时也有天然因素,但没被列为公认的温室气体,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分离出其在大气中存在的人为全球变暖成分。来源:ISO 14064-12018,3.1.1 3.5 清洁能源 clean energy 化工过程使用的非化石能源(风能、水能、氢能、地热能等)、清洁燃气(用作燃烧的天然气、焦炉煤气等)以及清洁燃油(低硫轻柴油等)等能源。注:清洁燃油不包括机动车用燃油。3.6 碳排放强度 carbon intensity 与特定活动发生频率相关的,给定排放源所产生的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例如:产品和服务、价值或收益实例每指定单位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注:使用排放强度测量减排量,允许组织说明排放量随时间的增加或减少。当使用经济指标作为正常化因子时,应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来源:PAS 20602014,3.12 3.7 年度降碳强度 annual carbon reduction intensity 每年碳排放强度的下降率,即上一年度碳排放强度与本年度碳排放强度之差除以上一年度碳排放强度的百分比。3.8 碳中和集控中心 carbon neutral centralized control center 化工园区(3.1)进行碳中和建设(3.3)过程中,集合了园区所有碳中和体系平台管理控制中心的场所。4 基本要求 4.1 根据国家现行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对园区企业或项目实行准入管理,园区和企业不应使用或生产国家列入淘汰目录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4.2 园区和企业应采用低碳技术最大程度节约能源资源使用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生产、运营管理过程相关的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参见现行有效的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T/GDDTJS 072022 3 4.3 园区重点企业应实施清洁生产审核。5 碳中和管理体系 5.1 碳盘查 园区应每两年委托有能力的单位按照附录A工作流程开展一次园区碳盘查工作。5.2 碳中和建设基本指标 碳中和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表 1 规定了化工园区为实现碳中和,不同建设年限下的清洁能源占比和平均年度降碳强度指标。表 1 碳中和建设基本指标 项目 碳中和建设年限 2030年前 20302035年 20362040年 20412045年 2045年以后 清洁能源占比(%)15 20 30 40 50 平均年度降碳强度(%)2.0 1.8 1.7 1.6 1.5 5.3 行动方案 园区应分析评估本园区现阶段的低碳建设现状和差距,根据碳中和建设年限(见5.2)科学制定包括行动路径、重点建设项目、保障措施在内的行动方案。5.4 管理机构 园区应建立管理机构加强碳中和发展规划统筹,将碳中和理念融入园区规划、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每年对园区碳中和工作情况形成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示。6 园区产业体系与碳中和技术 6.1 园区产业体系 6.1.1 园区产业体系应与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协同。6.1.2 园区应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绿色创新,提升上下游产业链的粘合性。6.2 碳中和技术 6.2.1 园区宜加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探索、研发、创新和应用,实现范围内降碳数据的可量化、降碳能力的可评估、降碳能效的可视化。6.2.2 园区宜以低碳技术为基础,围绕化石能源绿色开发,推广园区能源梯级利用,加强全产业链/跨产业低碳技术集成耦合,促进减污降碳协同,持续开发利用源头、过程、末端的碳减排关键技术。6.2.3 园区宜以零碳技术为重点,加强零碳电力技术、储能技术,以及先进能源互联网技术研究。开发零碳非电能源技术、零碳原料/燃料替代技术,以及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实现碳零排关键技术的突破。6.2.4 园区宜以负碳技术为保障,攻关固碳技术核心难点,提升生态系统碳汇,提倡碳捕集、压缩、运输、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创新二氧化碳在生产流程上的原料供给、循环回收与高效转化,引领构建生态安全的碳负排关键技术体系。T/GDDTJS 072022 4 6.2.5 园区宜加强能源梯级利用与余热余压回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6.2.6 园区应建立有效的跟踪和评估机制,每年按照 GB/T 15316 规定开展年度节能审查。6.3 资源循环利用 6.3.1 园区宜从以下方面推进减排与资源循环利用:工业固体废物和废液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6.3.2 园区应每年按照 GB/T 33567 规定开展园区资源循环利用年度评价。7 碳中和平台建设体系 7.1 碳排放监测平台 园区应建立碳排放监测平台,对园区碳排放重点企业或单元的碳排放开展实时监测和智能化管理。平台应:配有专门管理控制中心及配套硬件设备;布设智能感应和数据采集设备不少于5个(套);具有数据采集和大数据分析功能;自动生成碳排放监测报告;自动保存不少于3年原始数据。7.2 碳交易服务平台 园区宜建立碳交易服务平台,功能包含:自动分析园区企业历年碳排放等信息;生成支持系统管理员人工修正的年度报告;对接国内外碳市场,协助园区企业开展碳交易相关活动;协助园区企业开发碳减排项目。8 碳中和基础设施建设 8.1 能源 8.1.1 园区应以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循环提高能源管理能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应按照 GB/T 23331 规定的要求及使用指南开展。8.1.2 园区应按照 GB/T 39218 的要求利用智慧化和大数据技术构建能源在线监测预警与管理平台,对本园区能源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能耗信息自动同步到所在地区政府能源相关平台。平台可以跟碳排放监测平台(见 7.1)深度集成。8.1.3 园区应积极推动传统能源结构升级工作,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