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校文学教育对德性培育的观...论课程思政十年探索与回响》_吴小华.pdf
下载文档

ID:2643059

大小:1.47MB

页数: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校 文学 教育 德性 培育 课程 十年 探索 回响 吴小华
著作评述著作评述著作评述著作评述大学科研育人:立德树人与科技创新的必然要求评大学科研育人机理研究刘贵华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起系统谋划,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共同支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考量。大学是探究高深专门知识的场所,从19世纪初德国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倡导“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开始,现代大学就为“教育、科研、人才”的逻辑统一奠定了基本架构。随着大学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市场的裹挟下,大学的科研舍弃育人职能,在追寻学术资本主义的路上一骑绝尘,大学也日益成为“失去灵魂的卓越”。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需要全面准确认识科学研究的多种内涵和功能。科学研究是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的研究者要更多面对不同知识场景中的生产者和应用者,要更多承担起知识生产的社会责任。科学研究是传承和创造高深专门知识的重要方式,必须注重对科研人员科学精神、科研伦理、科学态度的熏陶与培养。“科研育人”不仅是前沿知识创新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强调科学研究的知识发现和技术创新功能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大学科研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育人价值。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探讨大学科研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育人价值以及育人机理,显得尤为迫切。由刘在洲等学者撰写的 大学科研育人机理研究一书(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围绕大学科研育人及其机理展开研究,凝练了大学科研育人的时代内涵,分析了大学科研育人的本质特征;挖掘了大学科研的本质属性,探索了大学科研的育人本源;解析了大学科研的发生学方法,揭示了大学科研的育人逻辑;提炼了大学科研育人的构成要素,检验了诸要素的育人效能;分析了大学科研育人构成要素的触发模式,探讨了大学科研的育人规律;解析了我国科技界典型案例,阐述了科学家精神的育人意蕴;构建了大学科研育人的实现机制,设计了大学科研育人路径。总之,该书对推进大学教育与科研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科研育人及其机理的专著。它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指导科研育人的生动教材。总体来看,该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系统性强。梳理了大学科研育人发展演变的历史;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大学科研育人的要素体系和作用机理以及实现的具体路径。二是理实结合。突出了科研育人的理论探讨,同时创新性地运用发生学理论,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访谈,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充分的数据支撑之上。三是重点突出。本书形顾“大学科研”,神聚于“立德树人”,为新时期在科学研究中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引,对提高大学科研育人水平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科研育人是一个古老又崭新的命题,是一个重要又常被忽视的问题。在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下,科研与育人需要动态、全面、辩证地看待。在高等教育场域中,“人才为王”,在“教育即科研、科研即教育”有机统一中,知识传承创新与高层次人才成长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科研育人不是单向的、孤立的科学精神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在高深专门知识的传承、创造和应用中塑造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命题,需要对科研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有着准确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项任务难度虽高,但对于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却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高校文学教育对德性培育的观照评课程与人共生长:文学理论课程思政十年探索与回响吴小华崔军民文学即人学,人的培育离不开文学教育,人的德性培育即人的道德品性培育更离不开文学教育。文学教育之于人的成长历程、认知维度、价值观念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和国之栋梁的培养阵地,其文学教育使命不言而喻。文学真、善、美准绳也成为大学德性培育标杆。文学教育润物无声的典雅品格、精神立人的坚毅胸怀、诗意栖居的浪漫情怀,无一不观照着当代大学生的德性修养。教育树人、文学立人、德性为人的观念已成为高校文学教育的目标和责任,也成为文学教育工作者的践行理念。詹艾斌教授基于文学教育与德性培育的观照视角,以历时十年文学教学探索为基础,潜心撰写了专著课程与人共生长:文学理论课程思政十年探索与回响(江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系统阐述了文学教育与人共生长的重要命题,指出了德性培育是高校文学教育潜在而长远的使命追求和时代责任。从文学教育与生命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的角度,探析了高校文学教育对于大学生德性培育的切实作用和深远影响。专著发人深省,给人醍醐灌顶的心灵启示。作者以六章展开探索,主要从三个维度渗透了对高校文学教育和德性培育关系的研究。一、润物无声:高校文学教育对德性培育的重要性。该著第一章以“德性培育是深层次的文学课程思政”为主题,主要论述了“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与德性培育的可能”,阐明了二者的必然联系和高校文学教育对德性培育的重要性,强调“新时代文学教育者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以循循善诱的步态展开文学对德性的塑造,在提出“语文教育中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的融入”的同时,对“新时代文学教育者教学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新的希望。文学以“真”感人,文学教育从来就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其对德性的滋养将会成为生命基因伴随人的一生。德性在道德生活中不是天生的。明确辨析“尊德性”与“道问学”关系的是 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可见德性与学问互为相长、循环推进。明朝李东阳的 孔氏四子字说 写道:“人能学礼,则品节详明,德性坚定而能立。”可见学习、阅读对道德品性养成的重要意义。对世界名著的品析有利于大学生了解世界历史、人类社会、自然风物,对探寻人生意义大有裨益。赏读文学经典不仅能积淀世界璀璨文化、储备知识、继承智慧、体悟幽微感情、增加阅历、沉浸式历练德性,还能提升涵养,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二、精神立人:高校文学教育促德性培育的可行性。该著第二章以“文学教育与生命飞的可能”为主题,讨论了“文学教育的生命维度”,探析了文学教育对“精神立人与生命价值的叩问”,倡导高校文学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领路人,要做好“奔灯而去,做教育的擎灯人”的准备,带领学生来“一场关于文学与教育的跋涉”。文学以“善”动人,文学教育虽是潜移默化的,但给人带来的精神品格提升却是毋庸置疑的。高校文学教育促德性培育是切实可行的,可以从三方面来促成大学生的优良精神品质和德性。第一为“人”精神。真诚的作家一定会深入生活,挖掘人性、拓展人类精神深度和宽度,展现人心深处亮光,让人获得在苦难中站立起来的精神。第二为“民”精神。文学一定会描画坚实的生活底色,其人民性立场体现济世情怀,一次次活生生的人生境遇书写定会唤起大学生们关注人间疾苦、人民生存的意识。第三为“才”精神。历代文学作品中铭刻的爱国思想早已深入当代青年骨髓,落后就要挨打的近代耻辱在成为中国文学书写伤痕的同时也成为警示,告诫当代大学生当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争当社稷之器。三、诗意栖居:高校文学教育践德性培育的优越性。该著第三、四、五章从生命与文学的关系角度阐释了文学对于生命的诗意滋养和审美素养积淀。生命应当是“刚硬无比”又“温暖无限”的,才能实现精神与灵魂的“正襟危坐”,而后“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成为更好的自己。文学以“美”育人,其精神立人的方式是艺术而充满审美情趣的。高校文学教育绝不是生硬寡淡的,而是富于美感的。它以文学美育为实现途径,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总之,该著中肯地透视了高校文学教育与德性培育的密切关系。第六章以“德性充盈,春秋流光”为主题对未来进行了展望,强调当代大学生的德性培育事关未来国民素养和国家发展,要认清高校文学教育对大学生道德、品性培育的重要性,以精神立人理念推动德性培育有序推进,从而陶养学生性情,发挥文学教育德性培育的优越性。作者吴小华系重庆理工大学讲师;崔军民,重庆理工大学教授;基金项目:2021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1SKGH17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