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课程
视域
造型
基础
教学
美育
价值
研究
张玉磊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视觉文化语境下美术教育的责任与担当”(课题编号:JY201911080);临沂大学课程思政教改项目“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2020SZ058);临沂大学教改项目“艺术教育引领的拔尖美育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XWK2021Y04)。作者简介:张玉磊(1978),男,博士,临沂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术与设计艺术、美术教育;曹彦明(1978),女,硕士,临沂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付常青(1975),男,博士,临沂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课程思政视域下造型基础教学的美育价值研究张玉磊a,曹彦明b,付常青a(临沂大学 a.美术学院;b.教育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摘要:造型艺术是人类智慧的创造性结晶,凝聚着深刻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作为视觉艺术专业的必修课程,造型基础含有丰富的思政和美育价值,所蕴含的哲学思辨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唯物论思想体系一脉相连。文章运用资料分析、观察比较等方法,分析造型基础课程中的思政要素,基于造型基础课程的人文内涵,训练学生整体观察的大局意识、提升视觉思维的智性能力、探索图形“有意味的形式”等美育素养,以期实现立德树人、以美化人的全方位育人,强化审美静观的具身性体验,实现审美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和自我超越的途径,体现造型基础课程全面塑造学生综合发展的价值意义。关键词:课程思政;造型基础;美育价值;视觉智性;审美超越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5-0141-04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在于“育人”,这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所在。2019 年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教高(2019)6 号 提出深化教学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2020 年教育部颁发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要求,明确提出要结合专业特点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要素,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合一体,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1。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探索和学术研究来看,主要集中体现在促进实现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补益。全面推进各个学科课程的思政建设,已经成为高校贯彻落实课程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造型艺术因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价值而体现全面育人的重要作用。造型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造型意识的培养、造型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基本的审美素养能力。其中所蕴含的整体观察、问题研究、情感表达等观念与方法,在艺术效果实现过程中反复的推敲体验,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大局出发的整体观念、视觉能力的“智性”特征、图形图式的意味追求、适度表达的能力等思政和审美素养,在辩证统一的逻辑性系统训练中,促进学生以审美的思维实现自身的不断超越,以文化人,最终实现对人本身的塑造,以期实现学生全面成长。一、造型艺术的人文价值造型艺术作为人类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之一,凝聚着人类智慧性的创造力结晶,饱含丰富的精神价值和人文情怀。“人与文化是互相创造、互为因果、同时诞生的。”2“文”即“纹”所成的痕迹。“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课程思政1412023年第15期总第597期U ni versi t y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子夏易传 这段话可谓论述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不能绕开的原点,圣人仰俯观察、体悟天地之象纹,借助“神明”所赋予的形式、法则始创纹图,人类的文化艺术得以开始。人类最早实现信息记载、意图表达的视觉方式即图纹形象,后来的文字也是在此基础上演化而成的。造型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质量。造型艺术以其特有的价值诉求,不仅成为历史演化的记叙性资料,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推动剂,凝聚、延续着人类的思想和价值。可以说,人类造型艺术发展的历史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造型艺术的演化,根本上反映的正是人类不断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解放”过程。造型艺术对“美”的不懈追求,正是人类不断超越“传统”,不断实践创新。审美是一种对价值进行“智性”判断的能力,是人类实现不断的自我超越的途径,这正是造型艺术人文价值的根本所在。曹意强以“艺术智性”强调视觉艺术对整个人类实践创造活动的塑造作用3。也正是基于审美实践能够以积极的建设性方式改善普通大众的精神和行为品性,托尼 本尼特将艺术智性活动列为培养公民的计划,引入文化治理当中4。二、造型基础课程思政及美育价值艺术造型基础实践是一个包含观察解读、思考辨析、表现生成的逻辑思维过程和技能实践过程,其中蕴含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由此引发塑造更为深刻的哲学思辨、生活理解、人文智性、审美超越等重要的思政素养和美育价值。(一)整体观念,重视大局意识造型艺术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和审美思维,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观察、理解逐渐概括抽象而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包含形象性与逻辑性、具象性与抽象性、整体与局部等辩证关系,反映哲学的思辨特征。这与揭示客观世界和思维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唯物论思想体系有着潜在的理论关联。造型艺术深刻诠释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造型表现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所含有的辩证思维和方法,能够深化、提高造型训练的施行和掌握。造型基础训练包含观察、认识物像的重要方法,整体观念的大局意识成为一个首要的因素。在以静物、场景形象进行训练的基础课程中,要把物像进行整体把握表达为图像形式,必须具有整体的关联性观念整体观与比较观。从对物像的选择和组织开始,就已经蕴含着一种整体关照的宏观意识,也从根本上形成物像组合的主题表达。各个物像在画面中的构图经营也是相互比较性的依存关系,高矮、前后、黑白、虚实等要素同样是在相互的对比中才得以确立自己的位置和程度。在绘制过程中,也需要整体推进,在各个环节设定合适的比较,明确哪一部分是需要加强对比的、相应的哪些是需要虚化处理的,不能出现某一局部超前而导致关系的无序甚至凌乱。这种整体观念在素描造型和色彩造型的训练中,作为根本的规律而受到高度重视。专注与耐心的素质也可在其中得到很好的磨炼。素描造型基础不仅体现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形式,更能够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建构视觉思维的整体观念,提高学生观察感知能力、思考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表达能力,最终实现分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5。经过这种训练,学生可具备整体大局意识、齐头并进的辩证能力。(二)视觉能力,观看的“智性”“观看”并非单纯的眼睛生理过程,而是综合了经验和理性思考的大脑反应。鉴于视觉生理、心理与社会性特征,视觉呈现为一种辅以后天习得的能力。知觉心理学研究表明,机体通过视觉感知外界的重要意义信息,眼睛是所有感官中最具优势的器官。“视觉能力和观看行为在对理性认知和审美观照方面被认为具有超越其他感官的优越性。”6人类通过视知觉接收生理感官刺激,并以此为基础理解、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意义。阿恩海姆以“视觉思维”分析意象在视觉和思维之间的桥梁作用,知觉形式的直接碰撞实现最有效的意义传达。约翰 伯格在 观看之道 中认为“看”是主体与物象之间建立的一种互动性关系的有效连接。也就是说“观看 不仅涉及了经验对感官的刺激,而且还涉及了心灵对之进行思维的加工,两者的结合才是 观看 的完整过程。”知觉心理学介入下“图像本142身及其再现图式的研究转向关注观看主体的视觉性,即观看者将 再现 视为再现的视觉能力”7。视觉观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活动,体现与社会环境互动的视觉机制。视觉形象反映主体的认知能力、艺术智性甚至人性。“一切视觉艺术都是人类智性的产物”8。视觉通过构造图像以理解和把握世界,海德格尔认为世界被把握为图像图像创造了世界。视觉作为最丰富和最贴切的符号系统集不同形式、意义于一身,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表现力,成为社会化的产物。图形便是基于社会化要求而对视觉信息实现的一种形象组织方式,承载信息符号的传达作用。“观看”的过程实际上包含了基于经验和需要的高度选择性,经历了主观的组织和重构,隐含着主体内在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图像意义必须有主体与客体所共处的结构形成的“图像情景”9,所体现的正是视觉观看基于知觉定式的符号性整合。造型基础课程中通过对基本图形图像的整合归纳锻炼视觉观看的能力,体验视觉的辩证思维特征,以形成、积淀审美的智性图式模式。(三)图形图式,探索“有意味的形式”图式理论的本质是指知识如何被表征出来,并且这种表征是怎样加强知识运用的10。康德最初提出图式理论,把图式视为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桥梁11。造型基础课程基于艺术的“视觉性”本质,训练学生捕捉和建构“视觉趣味”的心理图式能力。造型艺术的感染力是一种结构性的张力,基于主题叙事的布局置阵,营造图式的态势秩序,酝酿图像的审美追求。这成为造型基础课程训练的主要内容和实施途径,通过形状、色彩及组合特征,激发主体的表达欲望和心理感应,实现基于视觉能力的图式呈现。造型基础训练中的图像感知基于视觉感官和审美经验知识的一种结构样式,而产生符号意义的载体。“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12作为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图像形式超越视觉感知的感性层面,蕴含关联主体生活和自身经验的特有的意义积累,或者说,正是主体赋予图像以形式和意义。克莱夫 贝尔“有意味的形式”学说折射出主体的艺术心理图式,“将艺术的本质特征视为某种特有的审美形式”13,这将极大地推动形式研究趋向美学思考的深化。在造型艺术实践中,主体把训练习得的一定图式符号内化为头脑中的思维结构,形成一种观看认知方式。这种方式成为主体观察、理解和表达外界物象的一把钥匙。类似皮亚杰的图式理论和库恩的“范式”,反映了人们试图用一种总体性的观点或框架去把握、解释复杂凌乱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14。当遇到外界新的刺激时,人们就会试图用原有的图式去整合同化,以实现接受融合的平衡。同时,新刺激的陌生化效果也起到修正和完善原有认知图式结构的作用,对大脑和心理产生新的启发,产生新的“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的视觉创造体现的正是借助图式拓展思维固有边界而不断引发的新样态。“图式理论可视为把当前信息进行修正,与先前知识图式相融合,建构新的知识图式的思维过程。”15罗丹要求的“发现美得眼睛”,正是视觉思维的发展不断提出更新艺术语言图式的要求,体现出审美所隐含的判断与超越性价值。三、审美判断的超越性价值审美承担对感性认知与理性思维的辨析,这种基于审美的价值判断,成为文艺理论研究的核心基础。审美价值包含基于生理基础的合规律性,也包含基于人文价值的评判尺度。审美判断超越感性认知,以对客观物象的悬置实现一种具有“主观普遍性”、有效性的价值取舍16。审美判断与个体自我超越紧密关联,这种主体的超越性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伦理追求。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审美教育,面临大众审美泛化的趋势。在消费社会裹挟的视觉文化引导下,以及多媒体终端的使用便捷化和图像传播泛化的情况下,视觉审美存在感官愉悦化、类型同质化、理解浅层化的趋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使图像复制品泛滥、审美泛化,视觉文化去中心化特征更加明显。早在 18 世纪20 年代,本雅明就提出机械时代的视觉文化产生对艺术“灵韵”的遏制,尤以摄影技术为范例带来视觉冲击和导致审美断裂的发生17。特别是由此带来的视觉观看及感知方式的改变,当代视觉文化的观看方式消解了传统的审美静观方式。在缺乏界限、深度和秩序的后现代空间背景中,主体面对碎片化、虚拟化、多元化课程思政1432023年第15期总第597期U ni versi t y的物象世界,以直观浅表性速览取代抽象思考的深度,满足于感官欲望驱动下转瞬即逝的快感。具身性体验遵循基于视知觉基础的审美原理,激发主体的创作热情,显尤珍贵。结合艺术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特征,分析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和谐观,树立中正的审美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造型基础写生训练提供凝神关注的静观场景和审美要求,隐含持续的判断反思性价值,在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