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代北庭地区的汉族商帮与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传播述论.pdf
下载文档

ID:2642986

大小:1.17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近代 地区 汉族 中华 传统 民俗文化 传播
昌吉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JI UNIVERSITY2023年6月第3期Jun.2023NO.3北庭地区是我国多民族迁徙、交汇、融合之地,自古就同中原地区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在中华民族持续不断地发展与整合过程中,新疆地区各民族与中原诸民族往来日益密切,形成了血浓于水、休戚与共的关系。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大力开发建设新疆,开展屯田活动。屯田者中有部分绿营汉族官兵及被招募的内地汉族贫民。1876年(清光绪二年),以湘军为主力的清军驱逐阿古柏入侵者、收复新疆后,大多数清军及随军汉族商贩留居新疆。1884年(清光绪十年)新疆建省后,清政府又实行了一系列移民实边、兴办实业、鼓励贸易的政策,许多汉族人来到了新疆,或经商或垦殖。民国时期,有不少汉族人到新疆为官或经商,甘肃、陕西、河南等省灾民也入疆垦殖。在这些汉族人中,商帮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大多分布在近代北庭地区。如清道光年间,在迪化、伊犁惠远城从事商贸活动的汉族商人很多,主要来自陕西、甘肃两省。来到伊犁的林则徐在家书中说,“伊犁及红庙(今迪化)买卖人无非从陕、甘来的。”在伊犁惠远城,陕西“临潼县人买卖极多”。西安“恒盛顺丝线店”在迪化、伊犁均有分号,该商号在“乌鲁木齐开有一间(分店),其在伊犁亦有买卖字号,曰恒盛兴”。陕西商人在伊犁惠远城开办的商号还有“永顺公绸缎布匹海菜店”“余庆公”等1。清光绪年间,以迪化为中心,形成遍及新疆各地财势雄厚的“天津商帮”,俗称“津帮”,成为新疆近代商业发展的奠基者。自光绪初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60多年时间里,津商在新疆南北开办的店铺,先后有2000多家,号称近代北庭地区的汉族商帮与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传播述论贾秀慧(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工作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摘要:北庭地区地处北疆交通要道,城市众多,商业发达,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传播甚广。近代北庭地区的汉族商帮人士通过节庆活动、自身的日常行为及经商活动,广泛移植并传承了节日文化、工艺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游艺文化等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促进了北庭地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该地区的社会风貌,巩固了自清代以来北庭地区形成的中原文化的主体地位,推动了该地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的发展。关键词:近代北庭;汉族商帮;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K291/2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469(2023)-03-0070-08收稿日期:2022-12-12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上新疆各民族共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研究”(21VZX005)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贾秀慧(1973-),女,河北定州人,研究员,研究方向:近代新疆社会经济史、社会史。2023年第3期“三千户”。津帮店铺最密集的地区在北疆。在津帮的带动下,全国各地商贾在新疆进行投资,逐步形成了按地域划分的汉族“八大商帮”。八大商帮“运来货品,以砖茶、纸烟为最多,此外绸缎、布匹、靴鞋、药材以及山珍海味等品。运回之货,除皮毛外,当首推羊肠此外鹿耳(即鹿茸)、葡萄、棉花等土产,交易额亦不少”2。北庭地区商业重镇奇台的汉族商帮人士“在这里具有压倒的优势,汉人商店并不像乌鲁木齐的商店那样各种商品布置得琳琅满目”3。我们知道,人口的流动必然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伴随汉族商帮的脚步,一个重要的后发效应就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在北庭地区得到广泛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该地区的社会风貌,丰富了该地区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节日文化(社火、春联等)、工艺文化(年画、花灯、剪纸、风筝等)、饮食文化(蔬菜种植、糕点、酱菜、风味小吃等)、游艺文化(抖空竹、踢毽子等)等诸多方面。本文以近代北庭地区的重要城市奇台、孚远(今吉木萨尔)、迪化(今乌鲁木齐)、哈密、伊犁为例,重点探讨这一时期汉族商帮人士如何通过节庆活动、自身的日常行为及经商活动,广泛移植并传承节日文化、工艺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游艺文化等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促进了北庭地区各民族间民俗文化的交流交融,巩固了清代北庭地区就形成的中原文化的主体地位,推动了该地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的发展。一、汉族商帮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中华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盛大的节日。每年春节来临之前的腊月,北庭地区的汉族商帮人士都有腊祭、打腊鼓、喝腊八粥、扫尘等腊月风俗;在春节期间的节庆活动中,汉族商帮人士不但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种社火表演,还有贴春联、互赠贺年片、农历正月十五吃元宵等习俗。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拜月及吃月饼等中华传统节日习俗在汉族商帮的传承下,也得到了发扬光大。(一)腊月风俗腊祭家中有家谱的汉族商帮人士,在腊月要把祖辈的名字书写在专门印制的“家谱联”上,悬挂于堂屋正中,以示怀念。腊鼓迪化大十字周围的汉族商号在腊月的晚上要击鼓,表示迎新年的意思,天津商帮敲太平鼓4 162,陕甘商帮则敲欢乐的鼓点。腊八粥腊月初八这天,民间有喝腊八粥之俗,且分赠亲朋好友,互相问安。北庭地区的汉族商帮人士也做腊八粥,除大米、小米、江米、红豆、花豆、绿豆外,还加上新疆特产葡萄干、杏干、瓜干等,配以莲子、红枣、桂花、白糖等,原料比关内丰富很多。扫尘“除夕的前八九天,各(汉族)店铺忙着预备过年,有的在清扫房屋,制备新衣,购办食品。有的在装摆年货,修理门面。”甚至“除夕的清晨,各店铺都在清扫内外”5 32,38。从腊月二十四开始,一直到年底,汉族商帮人士都要彻底大扫除,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二)春节风俗社火表演“社火”是一种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社火也称“花会”,是中华大地民间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活动,包括舞蹈、杂技、杂耍、武术、鼓乐等。近代北庭地区的孚远县,春节期间有由各会馆举办的社火活动,主要有陕西会馆举办的高抬、抬阁等社火表演6 42,天津公所推出的高跷、杂耍、单杠轿、太平车、天灯、地花、筒子花等项目。其中杨二能的盒子花、刘捣鬼的筒子花、李五的杂耍6 44,都是远近闻名。省会迪化的社火表演也异彩纷呈。曾于1932年在迪化过新年的宫碧澄记载了当年的盛况,“高抬、高跷、旱船、狮子、龙灯、花鼓,各种游艺,逐日的排成了行列,沿街沿户的在表演,到了夜间格外的热闹,通衢灯市如画、歌舞喧天、万人空巷,闹个通宵达旦!”5 45-46贴春联汉族商帮人士在春节来临时,出于祈福纳祥、盼望财源广茂的心理,都有在自家宅贾秀慧近代北庭地区的汉族商帮与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传播述论712023年昌吉学院学报院、特别是店铺门前贴红纸春联的习惯。春联内容一般是抒发过春节的喜悦心情,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早年到新疆赶大营的大营客,能通文墨者为数稀少,只有津帮商号“文丰泰”的管账先生乔如三会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新春大吉”的春联7 38,为图吉利,各汉族商帮商号纷纷效仿。在汉族商人的带领下,这一习俗在新疆得到了很好地传承。互赠贺年片20世纪40年代以前,北庭地区的汉族商帮人士在春节期间都有互赠贺年片的习俗,祝贺对方新的一年生意兴隆,并有加强往来、相互关照的含义。当时迪化的老字号商铺特别重视赠送贺年片这一礼俗,如津帮的“永裕德”“同盛和”“复泉涌”“永盛西”“德生堂”“广聚合”“同泰兴”,陕甘帮的“凝德堂”“元泰堂”,晋帮的“集义生”“永盛生”,川帮的“鸿春园”等,这些老字号的贺年片被一些收藏家保存至今4 169。正月十五吃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中华传统春节风俗,通过汉族商帮人士的商业活动及身体力行,在新疆得到很好地传承。在20世纪2030年代的迪化,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汉族商帮经营的食品店,都挂出“什锦元宵”上市的招牌,主要有津商“复泉涌酱园”“永盛西点心铺”“北昌号食品店”“玉德生点心铺”以及晋商“集义生南式糕点店”4 178。这些点心铺在原料方面,一般都采用玛纳斯乐土驿的上等糯米碾压而成。(三)端午节习俗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的中华传统习俗在汉族商帮中也很盛行。迪化城里汉族商帮人士经营的食品店,每年在端午节前后都会加工制作一批粽子供应市场。制作粽子比较有名的食品店是迪化三角地津商吴玉和的“炸糕铺”(1930年前后开业)和藩台巷(今明德路)津商戴文玺的“戴家香油果子铺”(1930年前后开业)8 94-95,这两家店包粽子的棕叶都很讲究,是新疆地产的芦苇叶子,有天然的芳香,给边城的粽子增加了鲜明的地方特色9 235。(四)中秋节习俗中秋节在中华传统习俗中的规模仅次于春节。汉族商帮经营的食品店纷纷挂出中秋月饼上市的大招牌,如津帮的“永盛西点心铺”“复泉涌酱园”“冯家点心铺”“玉德生点心铺”“北昌号点心铺”,晋商的“集义生南式点心铺”等9 319,来买月饼的顾客很多。二、汉族商帮传承中华传统工艺文化汉族商帮通过商贸活动,把杨柳青年画、花灯、剪纸作品、风筝等中华传统工艺品运到了北庭地区。同时汉族商帮人士在日常生活中,每逢年节贴年画、制作并悬挂花灯、在门窗上贴剪纸,春天放风筝并组织风筝比赛等,使得这些中华传统工艺文化,在北庭地区得到了较好地移植与传承。当然,贴年画、挂花灯也是中华传统节日习俗,两者的文化功能有重叠,这里我们重点探讨其作为中华传统工艺文化的传承。(一)杨柳青年画我国古老的三大木版年画之一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源于明、盛于清。当年赶大营的首倡者津商安文忠创办的“文丰泰京货店”,把杨柳青年画首次带到新疆7 38,杨柳青年画构思精巧、线条流畅、色彩鲜艳,题材丰富多彩,特别是胖娃娃抱鲤鱼的“连年有余”图,作为杨柳青木板年画的代表作,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之一。民国时期,每年都有大批的杨柳青年画,由汉族商贾经驼运到新疆,销路畅通。在迪化经销杨柳青年画数量较大的汉族商帮商铺是“务本堂字画店”9 157和“经昌美书店”8 88。(二)花灯每逢元宵佳节,迪化十字街上的汉族商铺家家张灯结彩,有荷花灯、鲤鱼灯、花篮灯、西瓜灯、甜瓜灯、宫灯、走马灯等,热闹非凡。其中以津帮老字号“庆春和百货绸缎店”(今乌鲁木齐大十字自治区中医院一带)制作的灯笼最好看4 181,不但每年都有新创意,同时还有猜灯谜,猜对有奖品,引得大家前往观赏和竞猜,门前一时竟被挤得水泄不通。722023年第3期(三)剪纸、刺绣花样子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民俗生活中最普遍、最古老、最具文化象征的民间艺术之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新疆北庭地区的汉族商帮人士过春节和结婚时,有在门窗上贴大红纸剪成的“福”“囍”字及喜庆图案的习俗。这种技艺多由汉族商帮妇女传、帮、带。20世纪3040年代,迪化藩台巷(今明德路)的天津杨柳青人肖淑章9 81,就是一位著名的剪纸大师。剪纸的内容多为吉祥题材,如龙凤呈祥、状元及第、麒麟送子、莲生贵子、福寿双喜、榴开百生等。一些津帮店铺还销售从天津运来的各种剪纸作品。如1911年津商姚同善在迪化西大街创办的“同义昌杂货店”8 79,每逢春节,天津杨柳青的剪纸窗花等就摆上了柜台9 150。津商孙宝顺开业于1920年的“宝顺成杂货店”,也经销大量的天津杨柳青剪纸作品8 80。刺绣花样子是天津杨柳青有名的民间工艺品之一。花样子形状随物形而变,有方形、圆形、三角形、莲瓣、菱形等,内容有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琴棋书画等等。20世纪2030年代,家住迪化三角地的天津杨柳青商人郑师傅专门制作刺绣花样子,因技艺精湛、花样繁多,被称为“郑花样子”9 88。当年南关山西巷一带制作维族花帽的维吾尔族师傅,对郑师傅的花样子很欣赏,他们买来郑师傅的牡丹花等花样子,绣在维吾尔族小花帽上,给维吾尔族小花帽增加了新的花色品种,颇受顾客欢迎。(四)放风筝春天放风筝的习俗,自清乾隆年间开始,就在近代新疆流行起来。乾隆年间的纪晓岚诗曰:“儿童新解中州戏,也趁东风放纸鸢。”10 173进入晚清民国年间,伴随着汉族商帮的活动,放风筝的习俗,在深度与广度上都得到了进一步地发扬光大。迪化本地最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