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TGDSF
0005-2022
南海岛礁海域大型藻类生态增殖技术规范
0005
2022
南海
岛礁
海域
大型
藻类
生态
增殖
技术规范
ICS 65.150 CCS GDSF B 50 广东水产学会团体标准 T/GDSF 00052022 南海岛礁海域大型藻类生态增殖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ecological enhancement of reef-inhabiting seaweeds in South China Sea 2022-11-30 发布 2022-12-1 实施 广东水产学会 发 布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DSF 00052022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海域选择.1 基本要求.2 环境要求.2 本底调查.2 5 物种选择.2 物种选择依据.2 适宜物种.3 6 种苗培育及苗种要求.3 目标藻种选择.3 藻种获取方式.3 种苗培育方式.3 苗种要求.3 7 生态增殖.3 基底整备.3 移植与栽培.4 现场记录.5 8 增殖效果评估.5 生长状况监测.5 生态功能监测.5 9 增殖容量.5 10 管理.5 附录A (资料性)大型藻类移植与底播藻场构建示意图.6 A.1 绳架结构的大型藻类吊养筏架示意图.6 A.2 大型藻类吊养竹架示意图.6 A.3 大型藻类增殖网箱示意图.7 A.4 大型藻类底播藻场构建示意图.7 附录B (规范性)大型藻类生态增殖现场与监测记录表.8 B.1 大型藻类生态增殖现场记录表.8 B.2 大型藻类生态增殖监测记录表.8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DSF 00052022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广东水产学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暨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大学、中山大学、广西科学院、广西精工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湛江市东海岛东方实业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胡超群、王庆、杨宇峰、谢恩义、孙显、陈偿、罗鹏、茅云翔、刘志媛、江晓、姜发军、柯志新、胡韧、邹立功、徐丽丽、黄海、何林文、程楚杭、宋建强、陈文林。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DSF 00052022 1 南海岛礁海域大型藻类生态增殖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南海岛礁海域大型藻类生态增殖的海域选择、物种选择、种苗培育及苗种要求,描述了生态增殖效果监测与评估的方法,提供了大型藻类生态增殖管理的指导意见。本文件适用于南海岛礁海域大型藻类的生态增殖。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 12763.2 海洋调查规范 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GB/T 12763.3 海洋调查规范 第3部分:海洋气象观测 GB/T 12763.4 海洋调查规范 第4部分:海水化学要素调查 GB/T 12763.5 海洋调查规范 第5部分:海洋声、光要素调查 GB/T 12763.6 海洋调查规范 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GB/T 12763.8 海洋调查规范 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GB/T 12763.10 海洋调查规范 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 GB/T 12763.11 海洋调查规范 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 GB/T 17378 海洋监测规范 GB/T 18668 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NY 5052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SC/T 9102.2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 第2部分:海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原生种 Original species 在无人为干预的野生环境下自然演化而来的物种。生态增殖 Ecological enhancement 采用放流、移植或栽培、底播等人工方式,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利用天然生产力增加生物种群产量的过程。4 海域选择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DSF 00052022 2 基本要求 大型藻类生态增殖岛礁海域应符合以下要求:a)符合国家和地方海域使用功能区划与渔业发展规划以及生态红线要求,不与水利、海上开采、航道、港区、锚地、倾废区、海底管线及其他海洋工程设施和国防用海等功能区划相冲突;b)基质稳定性好,不发生倾覆、掩埋现象,周边海域无悬浮泥沙和大量淡水注入,岩礁基质表面无大量沉积物,海水交换好、流速不高于 1.0m/s;c)适宜大型藻类生长和繁殖,敌害生物较少,植食性底栖动物(如海胆)数量低于 1 个/m2,没有或某个季节没有群居性植食性鱼类(如蓝子鱼)。环境要求 4.2.1 水文条件 岛礁海域水温、盐度和光照等水文条件适宜,在最浅水深处(包括潮间带)移植的大型藻类应能适应较强的光照,最大水深处应具有满足大型藻类生长所需的光照强度。4.2.2 海水水质 水质条件应符合GB 11607和NY 5052的规定。4.2.3 底质状况 沉积环境应符合GB/T 18668的要求,拟进行生态增殖的岛礁海域的海底应有适宜大型藻类生长和繁殖的岩礁,不被沉积物和泥沙掩埋,现有或历史上曾有大型藻类生长的区域为佳。本底调查 进行大型藻类生态增殖活动前应在拟增殖海域进行本底调查,调查类别、项目和方法参见表1。表1 南海岛礁大型藻类生态增殖海域调查类别、项目和方法 调查类别 调查项目 调查方法 海底底质 海底地形、底质类型、淤泥厚度 按照GB/T 12763.8、GB/T 12763.10和GB/T 12763.11的规定执行 水文要素 水温、盐度、水深、水流流速、潮汐、波浪 按照GB/T 12763.2的规定执行 水质 溶解氧、酸碱度、硝酸氮、亚硝酸氮、氨氮、无机磷、重金属、水体透明度 按照GB/T 12763.4和GB/T 12763.5的规定执行,用透明度盘测量水体透明度 沉积物 重金属、石油类、硫化物、粒度组成 按照GB/T 17378的规定执行 生物资源 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附着生物、游泳动物 按照GB/T 12763.6的规定执行 气象资料 台风频率、强度、台风引起的风暴潮频率及其强度、台风导致的其他水文异常 按照GB/T 12763.3的规定执行,并查阅历史资料 敌害生物 摄食大型藻类的海胆等敌害生物的种类和密度 按照GB/T 12763.6和SC/T 9102.2的规定执行 5 物种选择 物种选择依据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DSF 00052022 3 禁止采用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大型海藻物种进行生态增殖。进行生态增殖的大型藻类应为来自本海区的原生种,并且具有以下特征:d)易于栽培和收获;e)生长快、易增殖;f)具有良好的生态修复效果;g)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适宜物种 适宜生态增殖的礁栖大型藻类主要有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匍枝马尾藻(S.polycystum)、异枝江蓠(Gracilaria bailinae)、龙须菜(G.lemaneiformis)、帚状江蓠(G.edulis)、细基江蓠(G.tenuistipitata)、麒麟菜(Eucheuma muricatum)、琼枝(Betaphycus gelatinae)和喇叭藻(Turbinaria ornata)。6 种苗培育及苗种要求 目标藻种选择 选择本文件 5.2 中的大型藻类作为生态增殖的目标藻种。藻种获取方式 生态增殖藻种的获取可采用以下3种方式:a)自行培育:通过自有场地或设施进行大型藻类原生种培育和人工附苗;b)野外采集:在自然海域采集或自然附苗;c)养殖场购买:细基江蓠等已有养殖种类可从当地海域的养殖场购买。种苗培育方式 工厂化育苗及培育程序:a)目标藻种选定;b)原生藻种获取;c)藻苗收集;d)绳索基夹苗;e)绳索基培育;f)目标海藻大规模栽培。苗种要求 生长良好、密度均匀、外部形态正常,叶片或枝条平滑舒展、颜色鲜亮、具光泽,次生分枝多,杂藻较少。7 生态增殖 基底整备 选择坡度较缓、水深较浅的硬质底,以满足大型藻类的生存空间及能量和营养需求,基底整备包括沙泥岩比例的调整和基底坡度的整备等。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DSF 00052022 4 移植与栽培 7.2.1 移植区和次生区 大型藻类生态增殖区分为移植区和次生区,移植区设置在海藻场的中心位置,通过栽培或幼苗移植技术,将目标海藻引入选定海区,解决藻场构建的“种源”问题;次生区设置在移植区外围,通过绳索夹苗、网箱设施和礁体投放,解决藻场构建的“附着基”问题。7.2.2 吊养筏架式栽培 吊养筏架结构参见附录A图A.1,采用绳子夹苗,苗绳上每隔8cm10cm夹一簇海藻,质量约10g,苗绳间距30cm50cm,筏架通过主绳固定在海底的铁锚和条石上。本方法适用于在海水较深、潮差较大的海区进行江蓠等大型藻类的生态增殖。7.2.3 吊养竹架式栽培 吊养竹架结构参见附录A图A.2,采用绳子夹苗,苗绳上每隔8cm10cm夹一簇重约10g的海藻,苗绳间距一般30cm50cm。本方法适用于在海水较浅、潮差小的海区进行江蓠等大型藻类的生态增殖。7.2.4 网箱式底播增殖 适宜底播增殖的种类包括半叶马尾藻、匍枝马尾藻、喇叭藻、琼枝和麒麟菜,一般采用特制的网箱(参见附录A中图A.3)进行增殖,将增殖网箱挂于竹架结构的增殖筏架上或网箱养殖区的养鱼网箱架下,箱底距水面约0.5m1.0m,把大型藻类的藻苗直接撒到水中,自然沉降到网箱底部,密度控制在5t/hm210t/hm2。7.2.5 水泥框底播增殖 在海水较浅、底质为硬底质的海区,使用水泥框和网袋进行半叶马尾藻、异枝江蓠和琼枝的增殖。7.2.6 藻礁底播增殖 底播增殖宜按照以下方法开展:a)采用“子母礁”设计方案,母礁为投放至移植区的主礁体,子礁为目标海藻人工采苗所使用的附着基;b)投放时,藻礁两两间距保持 3m5m,每 20 个藻礁为一组,呈 4m5m 矩形布局,组与组间距30m40m;c)每组藻礁用 GPS 进行定位,记录位置坐标,以便于后期跟踪监测和日常管理。7.2.7 马尾藻底播藻丛的构建 通过有性繁殖的方式进行马尾藻育苗,获得带马尾藻幼孢子体的苗绳;将苗绳移植至低潮带海区,并用速凝水泥将苗绳的两端固定于退潮时露出的天然礁石上,以形成马尾藻藻场(参见附录A图A.4),主要步骤如下:a)选择维尼龙绳或聚乙烯混纺绳,事先在海水中浸泡 25d35d;b)选择半叶马尾藻或匍枝马尾藻,用有性繁殖方式进行马尾藻育苗,获得带马尾藻幼苗的苗绳;每根苗绳的长度为 30cm40cm,直径为 6mm10mm,末端各留有长度 5cm 用于速凝水泥固着的绳段;幼苗的高度为 5cm10cm,密度为 1 株/cm2 株/cm;c)采用半流水的培育方法培育移植期海藻,在培育后期通过模拟自然海区海浪和流水冲击,使马尾藻幼苗根系发达并牢固地附着于附着基上;模拟潮汐的涨落,逐渐延长幼苗直接接触太阳光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DSF 00052022 5 的时间至每天 3h,以免移植至野外时无法适应环境而被阳光曝晒而死;移植时将距幼苗基部1cm3cm 处的枝叶剪去,以减小初期海浪的冲击力,使尚未适应自然环境的假根幼苗在大浪的冲击下不至于被冲走或被击断而致栽培失败;d)在 11 月份大潮期间将苗绳移植至低潮带海区,用速凝水泥将苗绳的两端拉直固定于退潮时露出的天然礁石上。现场记录 对大型藻类生态增殖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记录内容包括环境状况、投放藻种和投放方式等(参见附录B表B.1)。8 增殖效果评估 生长状况监测 对目标海藻增殖情况进行监测,并做记录(参见附录B表B.2)。通过潜水员水下作业或将附苗子礁取出,检查目标海藻的生长发育情况,统计目标海藻生物量、生长速率及种群的数量变动。生态功能监测 比较目标海藻增殖前后以及增殖和非增殖区的海水水质、生物多样性、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等。海水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