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校
精准
资助
育人
过程
经济困难
学生
认定
浅析
经验交流Exchange of experience2023/7(下)总第415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能够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学生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评审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是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环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包括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和经济困难等级认定两部分内容。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和地方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加大,但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困难学生绝对数量也会增加,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程度的经济困难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背景和实际情况,这给高校开展精准资助育人工作、落实经济困难学生识别和资助带来了新的问题。一、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现实困境(一)关于学校方面,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1.分配名额,选举产生。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按照班级申请人数占比分配受助名额的现象,出现了部分班级申请资助的学生人数过多,甚至出现班级大部分同学申请资助的情况,给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造成了一定难度。在实践中,有的班级采取投票选举的方式完成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也就是谁得票多,谁就是经济困难学生。这样一来,一些人缘不错的同学因为得票数多而获得认定资格,甚至进一步得到资助,而一些原本经济不宽裕且性格内向、不愿完全透露自身经济情况的同学,往往在班级投票中“落选”。这种不讲认真的做法,伤害了真正经济困难学生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2.名额平分或轮流坐庄。有的学校将受助名额平均分配到各年级、班级。为了避免“竞争”或“投票”,班级将获得的资助总金额,按照班级学生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从而达到人人受助。这样一来,经济不困难的学生也平均分配到了受助金额,真正需要受助的学生实际得到的资助金额却远低于应受助金额,这种情况背离了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资助的初衷。同时,也存在班级给申请资助的学生进行“排序”、让大家按照排序依次轮流受助的情况。这种看似化解“矛盾”的做法,貌似公正,实则既伤害了真正经济困难学生的切身利益和感情,也对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造成被动。3.看重证明或附加条件。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不同程度地看重证明的情况。自2019年起,虽然国家不再将贫困证明作为申请受助的必要材料,但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能提供相应材料,仍然会被视作判断家庭经济的重要参考资料。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对于开具加盖乡镇甚至区市等公章的家庭经济情况说明材料,往往缺乏相应资源和渠道。反而一些经济条件尚可、社会资源丰富的学生,开具此类材料并加盖公章相对容易。这种现象容易造成学生心理失衡,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实践中也出现对申请经济资助设定附加条件的情况,比如要求申请学生的成绩名次、活动表现等。对于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数文化基础偏薄弱,缺乏社会锻炼,该附加条件与国家设立资助的初衷相悖,势必影响经济困难学生的权益。(二)关于学生方面,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中存在现实困难。1.少数学生提供的家庭财务状况的考察材料不尽真实。对于来自刚刚脱贫或者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有的因为不愿公开自身实际的经济困难,无法有效参与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工作;有的甚至放弃申请困难补助。与之相反,有的学生通过提供不真实的家庭经济状况资料以达到受资助的经济目的。这种不诚信的做法,一方面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学生的解困工作开展带来影响;另一方面对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合理【摘要】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研究如何在高校精准资助育人过程中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有着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对高校精准资助育人过程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难点和疑点进行分析,并从“资助+育人”角度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关键词】精准;资助育人;高校;认定高校精准资助育人过程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浅析文/西安石油大学高黎页第 962023/7(下)总第415期性、有效性造成负面影响。2.对于拥有高档手机、电脑等的学生,如何进行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存在争议。有些人认为,拥有高档笔记本电脑、高档手机等的同学,一方面进行着高消费,一方面领取资助,确实影响不好。他们认为,拥有电脑、手机等高档消费品的学生并非经济困难学生。反之,也有人提出,经济困难学生也有合理消费诉求,即使是高档品牌的电脑或手机,购买二手的价位也只是一两千元左右,只要确实是因为学习生活需要而购买的,没有必要和穷与富挂钩。此类问题由于意见难以统一,实践中操作难度也不小。3.对于家庭经济确实困难但自身又存在不良嗜好的学生,如何进行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存在争议。在高校中确实存在此类现象,有的学生确实来自低收入家庭,经济不宽裕,同时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存在抽烟、喝酒、沉迷网络等问题,上课出勤及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对于这样日常表现“后进”的经济困难学生,如果不认定其受助资格而不予以资助,受经济困难叠加学习困难的影响,可能造成该生在校学习生活表现的恶性循环,乃至出现退学、失学,这与国家对受教育者资助的初衷、与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原则不相符合。二、科学精准开展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方法(一)完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工作机制。1.健全认定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机构。学生所在院(系)成立认定工作小组,由院(系)党组织书记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辅导员、班主任等为成员,负责组织开展院(系)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各院(系)成立由辅导员任组长、班主任和学生代表为成员的年级工作小组,其中学生代表要有广泛的代表性。年级工作小组要对成员进行政策文件培训,以便准确把握政策实质。2.指导班级民主评议小组科学开展工作。各院(系)在班级成立民主测评小组,在班主任的全程把关指导下,制定班级评审工作细则,并对照细则全程透明开展工作。班主任进行指导监督,并不直接引导评议结果,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民主、监督作用,才能保证公开、公正、公平。3.强化精准认定工作的监督环节。在新生入学之初,就通过专题讲座、新生入学教育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普及精准资助政策知识,加强学生诚信教育,让真正有经济困难的同学获得资助。同时,强化班级民主评议小组的考察,客观全面地了解每位申请资助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的真实表现,尤其是对于有争议的学生,班级民主评议小组要进行重点核查,最终作出综合认定。对于认定结果的公示,要畅通学生反映意见的渠道,并对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开展核查并反馈结果。(二)改进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工作方式。1.充分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诚信是一个人品德高低的标准,诚实守信也是大学生的必备品德。在“后脱贫攻坚时代”,“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高校要想做好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更加聚焦“立德树人”的“育人”内涵,就要把廉洁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来教育感化学生,在学生中形成诚信共识,避免受助学生产生“心灵上的贫困”,形成诚信良性循环。2.全面、准确、掌握学生真实情况。学生入校后,辅导员老师要及时、广泛地收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保证信息资料及时更新。主要方式包括和学生谈心谈话,学生自己如实反映;了解掌握学生所在乡(村)、居委会出具的经济情况说明;和学生的班级同学、宿舍室友以及班主任联系,了解其日常表现;通过大数据对学生“校园卡”在校消费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等。同时,及时对申请资助学生的信息进行归档,包括学生生源所在地、家庭成员、父母职业、家庭经济收入及情况说明材料,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表现,学生学费开销、以前获得资助种类、金额等,从而建立较为完善的受助学生档案信息库。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筛选、审核等事务性的工作,便于快捷、高效地查看受助对象整体情况并精准确定受助对象;另一方面,能杜绝“人情帮困”现象,为实现精准资助育人提供较为客观、全面的参考依据。目前,在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的前提下,“相对经济困难”更是一个动态概念,如果想实现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在补充完善受助学生档案信息库的同时,辅导员和班主任要通过多种途径甄别学生提供资料的真实性。一方面,在学习工作中通过日常观察、调查了解等方式掌握受助学生真实表现;另一方面,对档案信息库及时进行资料更新维护、实行动态管理。需要更新的资料范围包括学生学习经历、学习生活表现、获得奖助情况、家庭成员结构及家庭经济存在困难的原因、心理健康测评表、学年成绩单、思想品德鉴定等。3.严格落实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有关工作规定。在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严格落实教育部、财政部等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有关规定要求,按照程序规范组织,切实做到不搞票决、不页第 97经验交流Exchange of experience2023/7(下)总第415期搞选举,真正聚焦“精准化”。同时,加大各工作环节的监管力度。在评审过程中,严格落实两级公示制度,如有学生提出异议,必须及时启动核查程序并进行答复;在资助资金发放后,及时进行回访座谈,引导监督受助学生合理使用资助金,对于发现的受助学生将资助金用于奢侈生活消费等的情况,要及时核实相关信息,落实资助金实际流向,做到应收尽收,应退尽退。4.建立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跟踪制度。建立诚信跟踪制度,是高校做好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中必需的工作环节之一。如有学生在申请资助过程中弄虚作假,一经查实,可以取消其受助资格。对于在申请资助过程中虚报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应收缴其因虚报而获得的不正当经济利益,并如实记录在其诚信档案中。在处理的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本人进行批评教育,真正做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诚信跟踪制度本身即是提升资助育人成效的重要措施之一,从而确保“精准”地向最需要的学生发放资助金。三、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的育人成效(一)给予特殊关爱,特别关注心理。受家庭经济条件及所处地区差异影响,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之路比一般人更加艰辛,心理大多相对脆弱。在高校给予物质资助的同时,要设身处地考虑他们的感受,多一分理解,多一份关爱。一方面,尽最大努力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另一方面,在关注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经济困难学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二)渗透思政教育,强化思想引领。辅导员、班主任要通过专题讲座、实践活动、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引导广大受助学子积极正视现实,自尊、自信、自强、自立,避免把短暂的经济困难视为自身弱点或过错,帮助他们把心理压力及时转化为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三)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全过程育人。要切实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资助与日常教育关爱结合起来,通过完善评优奖助评定制度、社会实践活动制度、日常综合考评制度、勤工助学资助制度等,从学习、思想、心理、综合素质发展和经济状况等各方面提供帮助,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构建全方位的关爱体系。(四)规范工作程序,维护切身利益。通过科学规范地开展工作,可实现如下目标:一是使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实用性;二是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助力受助学生将国家的关怀化作求学的动力,更有利于班级同学对国家资助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营造团结稳定、互助互爱的良好校园氛围。四、结语2017年,教育部发布“十大育人体系”,将“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资助育人工作之一。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之际,加强高校精准资助育人过程中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在随后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将针对目前存在的资料真实性、认定标准性、程序严谨性、监督有效性问题等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通过加强教育、明确标准、规范程序、落实追责等方面加强建设,从而进一步维护精准认定工作的严肃性和公平性,切实提升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石油大学“立德树人”研究课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D2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