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新课
标的
小学
识字
写字
教学
提升
文化
自信
研究
赵浩含
第 卷第期 年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文件检验鉴定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作者简介:赵浩含(),女,辽宁阜新人,辽宁师范大学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语文教育、教育社会学研究。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提升文化自信研究赵浩含,谢雨珊(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摘要:汉字承载着民族历史,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挖掘汉字文化契合课程标准最新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并最终指向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以教师和学生的课堂问题为出发点探究汉字教学的优化策略。尝试从分析汉字字形、了解造字结构、赏析书法形体以及分析构词智慧四方面探究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关键词:识字与写字;文化自信;小学语文教学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新课程改革视域下的语文教学指向综合素养的发展,如何在基础教育中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教师教学的关键。作为基础应用学科,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以文字的掌握与运用为基础,这无疑凸显了汉字教学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学生掌握汉字书写的关键期,在此期间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完成基本的汉字识记与书写,还要让学生喜爱汉字、了解汉字承载的民族文化。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传递汉字文化不但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最新教学要求,更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学生只有真正地理解、热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才能掌握好语言文字的书写与运用,进而增强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相互交融: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一)契合新课标要求,发展核心素养强调汉字文化契合新课标精神,是课程改革最新的教学指向。与 年版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中“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增添了多条人文性教学提示,体现出语文教育对汉字文化的日益重视。在第一学段中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变化不明显,但均强调了汉字学习的主动性,指出学生应做到“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突出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在第二学段中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强调对汉字文化的传承;在第三学段中则强调了“汉字的智慧”,为工具化的汉字教学赋予人文化韵味。总之,新课标对汉字教学提出了文化性的要求,教师应从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着手,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文化,自觉传承汉字中的中华文明。(二)了解汉字起源,提高书写能力汉字教学贯穿义务教育始终,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三字经 强调:“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可见习得文字是为学的必要条件。回归教育现实,小学低年级学生写错别字现象层出不穷,学生即使经过多次临摹与听写仍会“落笔即错”。究其根源不是学生马虎大意,而是其并未真正理解所写之字。这就要求教师追根溯源,从造字入手帮助学生赵浩含等: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提升文化自信研究 理解汉 字。以“休”字为 例,学生容 易 将 其 误 写 为“体”字,这时教师可以从会意字角度帮助学生理解:“休”可拆分为“亻”和“木”,即一人一木,通过刻画人靠在树上的状态表达“休息”之意。如此从构字角度解读汉字可以加深学生记忆,帮助学生理清相似字形,突破书写难题。(三)学习母语文化,提升民族自信文字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曾言:“语言是一件看不见的外衣,披挂在我们的精神上,预先决定了精神的一切符号表达的形式。”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表征符号是学生打开中华文化的钥匙,是提升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开端。通过解读汉字形体,可 帮 助 学 生 感 知 其 中 的 文 化 内 涵。以“孝”字为例,其由“老”和“子”组成,“子”在“老”之下。这意为子女应主动承担赡养义务,尽力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此,学生可以感受到“孝”文化的真实建构,汲取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精华。在文化开放多元的今天,西方意识形态不断冲击本土文化,坚守本民族文化刻不容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只有真正让学生理解民族语言,才能唤醒学生的民族归属感,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民族自信。二、困境探因:小学阶段识字与写字教学的课堂现状识字与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但回归语文课堂实际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汉字教学在小学课堂中呈现机械化、模式化趋势,这与新课标强调的文化导向相去甚远。这其中有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也有学生的学习困境。剖析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探究传承汉字文化的现实阻隔,可为寻找汉字教学策略奠定基础。(一)教师层面 教育理念固化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破“五唯”势在必行。汉字教学长期存在应试倾向,“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极大程度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汉字产生抵触情绪。为破除汉字教学的机械化,教师应跳出“唯成绩”“唯分数”的功利主义教学观,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积极挖掘汉字构形中的智慧巧思,方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价值,使学生真正掌握汉字。如对于“游”字,学生常将其右半部分错写为“攵”,这时如果教师盲目让学生抄写正确字形并不能真正帮助其理解汉字,而带领学生溯源,探究此字的构成,效果会更好:其甲骨文形态为“”,模拟一子立于旌旗之下。如此学生即清楚“游”字右半部分由“子”组成,避免今后书写错误。可见汉字教学需教师转变应试理念,真正着眼于汉字内涵,为学生构建牢固的知识体系。教学方式单一新课标突出教学方式的变革,主张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汉字教学同样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而现如今小学汉字教学已演变为固定模式:课前,教师布置预习作业,令学生摘抄生字;课中,开展“男女赛读”等活动,带领学生朗读生字;课后,进行听写考试,验收学生学习成果。这些活动看似热闹却并未真正帮助学生准确识记汉字,学生在考试中仍会错别字频发。可见“流水账”式的教学只能帮助学生获得瞬时记忆,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习得汉字。这就要求教师摒弃走马观花式的教学活动,围绕汉字本身展开教学。如讲授形体复杂的汉字时,可运用多媒体展示其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感知汉字的演变过程。如此可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加深记忆,从而有效进行汉字教学。文化素养薄弱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一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若教师文化素养薄弱,那么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也就无从谈起。如今部分小学教师古代汉语知识不牢固,入职后更是疏忽对本体性知识的学习,导致无法从专业角度解读汉字,更无法解读蕴藏于汉字中的文化内涵。在汉字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保证板书正确、笔顺无误;其次要具备解读生字的能力,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汉字书写;最后要主动探寻汉字内涵,将其中深厚的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大部分教师可以做好第一点,基本完成第二点,却鲜少有教师能够做到第三点。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参与职业培训,积累语言文字知识,不断提升古汉语文化素养,如此方能真正落实新课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第 卷标理念,在汉字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二)学生层面 错写、误写频发小学是学生识记汉字的关键期,在此阶段打好书写基本功至关重要。但深入课堂可知许多小学生写错字、别字现象频发:有形近字之间的张冠李戴,如“拔”与“拨”不分、“候”与“侯”误写;也有汉字本身的错写,如“美”字缺少一横、“扫”字右半部分的方向搞错等。这种写错字、别字现象反映出学生文字功底不扎实,更体现出教师汉字教学能力的不足。若学生在接触汉字之初便记忆模糊、混淆不清,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难以纠正。学记 言:“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对于学生而言小学阶段是识记汉字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学生需要打牢汉字基础,对基础常用汉字形成正确记忆,才能为语文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学习兴趣下滑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其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在相对容易的学习任务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会随学习动机的增强而提升。汉字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相较于阅读、写作较为简单,为了提升学习效率、确保知识习得,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至关重要。反观课堂现状,许多学生呈现出对汉字漠视甚至抵触的状态,这种现象首先应归咎于教师的引导缺失。教师将意蕴丰富的中华文明“活化石”讲解为枯燥的笔画堆砌,导致学生在接触汉字之初便对其失去了兴趣。其次是大部分学生对生字词学习停留在应付考试层面,在对汉字机械地识记中丧失了学习热情。另外,从客观来讲汉语笔画结构复杂,许多学生“见字生畏”,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上述原因导致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消极情绪,亟须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学习方法不当掌握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关键,绝大多数学生之所以出现误写现象其根源在于并没有学会分析汉字的方法,进而无法区分相近字形。夸美纽斯说:“凡是没有被悟性彻底领会的事情,都不可用熟记的方法去学习。”可见机械地临摹、抄写无法真正强化学生记忆,只有掌握汉字学习方法,学会分析汉字构形,才能牢记正确字形,避免书写错误。如针对学生将“晴朗”的“朗”误写为“郎”的情况,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性分析错误根源:两字为相似形近字,其表音部分相同,表意部分不同,错误源自对表意部件的混淆。“朗”右半部分为“月”,与天气有关,适用于“晴朗”一词;而“郎”右半部分为“阝”,小篆字体为“”,表示“邑”,与居住地区有关,后泛指青年男子,与“晴朗”一词并无联系。如此引导学生,使其明确二者的区别,在书写相关字词时便会减少误写频率。可见在汉字学习中应摒弃机械地临摹、抄写,提高分析汉字的能力,从汉字本源理解字词构成,最大限度避免书写错误。三、能力提升:识字与写字教学和文化自信的链接策略(一)探究字形结构,体悟哲学意蕴汉字作为历史最悠久且一直使用至今的唯一的文字,其在起源、构造、演变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就其表征外形来看,深藏着中华文明独特的哲学思想,值得语文教师深入挖掘、细致讲解。新课标在第一学段与第二学段教学目标中强调应让学生感知汉字“形体美”,可见从汉字字形入手进行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汉字历史,增强文化自信。体会“不偏不倚”的境界孔子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可见,“中不偏”“庸不易”的思想源远流长、备受古人重视。作为承载中国人精神品质的汉字同样凝结着“中庸”的智慧,仔细观察其形体即可发现其中的奥妙。如一年级学生首先接触的汉字是金、木、水、火、土等,教师可从审美的视角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汉字所具有的美术图形中的对称性,以此切入可将汉字形体上的“对称”与儒家观念中的“中庸”相结合,进而将中国自古以来所提倡的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的观念传递给学生,通过分析汉字独特的构形特征,拓展学生思维,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和哲学观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洞察“天地人合一”的哲思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道德经 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赵浩含等: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提升文化自信研究 自然”的哲学思想,可见天、地、人三者不可分割,彼此交融。在汉字构形中同样可以窥测到这一哲学思想,如观察“品”字结构的汉字众、晶、磊、森等,如此以三个结构相同单字组成新字的构字方式极为少见,为汉民族所独有,教师可借机引导学生探究其背后原因,着眼其构形的数量“三”,这个数字在中华文化中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说文解字 解释:“三,数名。天地人之道也。”可见汉字字形中蕴藏着古人的哲学巧思。中国先民将“天地人合一”的哲思赋予文字,给予汉字以浓厚的文化意味。从特殊字形入手进行教学,可以为学生展示先民的构字智慧,传递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品悟“躬行实践”的美德新课标在第二学段强调应帮助学生建立汉字与生活的联系,观察汉字形体可知文字起源于生活,是对现实人生的最好诠释。如“得”字的甲骨文写法为“”,像手持贝壳之形。孔子言:“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可见君子想要有所收获,必先有所付出。这与“得”字的造字智慧如出一辙,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得”字在发展中又有新的变化,增加了代表道路的“彳”旁,写法为“”,表示行路所得,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