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研究_肖丽娅.pdf
下载文档

ID:2640496

大小:1.50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地域 文化 特色 物质文化 遗产 保护 传播 研究 肖丽娅
6大众文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美丽和时代风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1。时代要发展,文化要进步,在社会不断迈向新的时代的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明的精神载体,其传播和发展也是国家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一环。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播的效果,需要我们引起重视。(一)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观念保守当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还存在着观念保守,视野不够开阔的问题。目前,将非遗内容网络化、建立相应系统的数据化工作已经展开并得到了有效的完善。然而,对于非遗的保护却不能仅仅局限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深入到民众的生活当中,才能展示其生命力,并且得到继承和发扬2。如果只是作为资料留存在博物馆中,那么非遗将失去其价值,成为单纯的标本。所以,如果把非遗的保护和利用困囿在进行相关资料的网络化上,就背离了非遗保护的初衷。非遗保护的工作者必须要拓展思路,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让非遗回归民众、植根民众,让其以更加鲜活的方式得到传承。所以,在非遗保护上,要开发更多的宣传手段,让其更好地融入民众当中。(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形式单调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在形式上不够丰富,没有做到多层次、全方位。当前的宣传形式覆盖面并不全面,通常只关注了非遗文化的研究层面,而对于非遗文化的系统化设计,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传承时的体制等各个方面都尚且属于空白的状态。而且,在宣传的手法和形式上也太过单调,很多针对非遗文化的研究内容,并不适合大众接受,其往往较为枯燥,内容不活泼,这给宣传工作造成了很多的困难。所以,宣传形式上,要注重和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相结合,运用多种方式,将非遗文化转化成为更具有故事性,可看性更强的方式,易于民众接受3。(三)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法落伍当前,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极为重视,各个地方也建立了相应的宣传系统,但是在方式上却太过传统,甚至说有些落后。一般地方都会建立非遗网站、公众*基金项目:1.贵州省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新形势下贵州博物馆建设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1GZYB36);2.贵州民族大学2019年度人文社科类项目:审美认同视域下西南民族博物馆活态传承考察与研究。(GZMUSK2019YB09)。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研究*肖丽娅(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摘要:中国是世界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历程,广阔的地域,各族民众的共同努力,造就了这些代表人类文明的重要文化财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活态的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水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统,是当前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社会进步、文明前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步。各地要基于本地的地域文化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更具地域特色。关键词:地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保护机制;“非遗+旅游”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28(2023)14-0006-03DOI:10.20112/ki.ISSN1007-5828.2023.14.003非遗研究7大众文艺号等,定期发布非遗文化相关的文章。但是文章的内容通常只是简单的对非遗进行介绍,无论是语言还是形式都没有什么新意。这种方法在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当中,根本难以吸引民众的目光,尤其是年轻人,对于这些一看就属于传统的手艺、文化很难提起兴趣。所以,传统方式很难达到应有的宣传效果4。(四)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缺乏地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当地的风土民俗以及文化形态,因此每一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烙印着本地区的特色5。然而,在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忽略了地域特色,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特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生态环境也没有加以保护。二、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策略(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建设科学完善的非遗保护机制要建设科学完善的保护机制,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强力的系统格局6。第一是在法律法规上做好保障工作,制定和完善非遗相关的各类标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法可依,当人们从事相关活动时有科学严谨的依据。第二是要让民众对于非遗文化传承有着更加广泛和深入的认知,让非遗能在各个层面做好交流,同时在交流的过程当中让各个产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制。例如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艺术创作联合起来,也可以将非遗融入乡村振兴工作当中。让不同的领域能够借助非遗的力量达成相互沟通、共同发展的目的。第三是有效的运用互联网,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与信息化的时代得到有机的统一,让互联网平台成为非遗文化发展的平台7。2.要深入挖掘非遗的背景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背后所蕴藏的故事和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非遗的宣传要多注重挖掘其背后的人物故事、历史文化,让人们对非遗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之上,民众会对非遗产生更多的兴趣,加深印象,也容易生发出保护和传承的情感,从而让保护工作更加顺利。目前,国家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物质上给出一定的经济补助,帮助他们的生活,让其更能安心于非遗的传承,在精神上给予其一定的社会定位,为其提供更多展示自我技艺的平台,让其能对自己的手艺、文化充满信心,以更好的传承非遗文化。在这些内容之外,还要注重对这些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挖掘,找到其身上更多的闪光点,在各个层面上进行相关的宣传8。3.开展非遗技艺进校园活动为了加大非遗的保护力度,可以利用“非遗技艺”进校园活动,将非遗技艺引入大中小学的校园,利用课内外开展非遗课程。课内可以开设当地的非遗选修课,邀请非遗传承人来校授课;课外可以利用非遗社团组织非遗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还可以依托合作企业来开展非遗实训实操,使非遗技艺传承稳扎稳打9。4.要保护非遗产生的地域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基础的就是极具特色的地域环境。正是在不同的地域上,才产生了各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对非遗进行保护,就离不开对非遗所产生的土壤,也就是其所处的地域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一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产生的地域,可以尝试建立相关的保护区,将非遗的原生态用区域化的形式全方位的保护起来,并且和民众们做好经济、文化方面的沟通工作,让民众乐于参与到对地域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中,以这种方式让非遗产生的环境得到延续,从而给其发展和传承以更加原始的生态。不过在建立保护区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影响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也不降低群众的生活品质10。比如,2022年9月,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到要“建立健全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机制”“公布一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村镇、社区、街区”“在有条件的易地搬迁安置社区(村)重点创建一批非遗在社区示范点”等,这些政策为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很好的支撑。二是强化地域文化的研究。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地域在多年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并且带有品牌效应。例如贵州省的夜郎文化、水西文化;河北省一带的燕赵文化;湖南一带的湖湘文化;四川一带的蜀文化等等。如今,地方也都在各地的特色文化研究上加大力度,不断地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挖掘,历史文化深入探究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补充文化研究成果,发扬地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要充分地利用各种记录方式,用文字、录音、照片、影像等,将相关文化内容以及创造者、传承者等等记录下来,留存系统化的资料11。三是推动非遗传承人的人才建设。传统的非遗传承人往往会采用“师傅带徒弟”或者“子传父业”的继承方式,可以继续发扬这种传统,用各种激励的方式促使非遗传承者多招收合适的接班人。同时,也要采用科班传承的形式,在相关的院校当中开展非遗类的专业,用现代教育的系统方法培养非遗传承者,并且还可以将民间传承人邀请到学校里来授课,共同推进人才建设。(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为了更好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非遗研究8大众文艺1.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性特点的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特色文化的关系十分紧密,可以说,不同的地域文化滋养出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在非遗的传播上,必须要首先把地域性特点放到首位。从世界范围来看,东方和西方在文化渊源、道德要求等各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所以通常会笼统的进行东西方文化的区分。如果从地理上来区分,那么所处的不同的地理自然环境又可以把文化分成几大种类,如大陆居民形成的大陆文化与身处在岛屿上的民族形成的海岛文化也是各自特性鲜明。从中国自身的范围来看,地域的不同,同样也让各个地方、民族形成了属于自我的特色文化。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不同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个地域性,在进行相关的传播时,也就必须要注重和地域的文化特点相结合。2.要在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上多做创新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不断演化和发展才形成的,所以在传承当中,也同样会发生着新的变化。非物质文化同样是这样,其会调整自身,适应所处的环境,经过时代的遴选所留下来的这些非遗文化,通常具有很强烈的创新性和可塑造性。所以,非遗文化在传播上必须要努力创新。第一,要在传播的手段和方法上改变传统。非遗文化最早是通过最为原始的手段进行传播的,如口传心授以及文字记录等。但这些方法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于互联网时代的今日。当前的技术手段、传播平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非遗的传播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多运用新的技术,网络直播、AI等都可以用来传播非遗文化。第二,非遗文化传播的内容必须要更新换代。求新、求快是当前社会人们的普遍追求。人的本能当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好奇心,所以才会不断地去追求之前不知道的内容。非遗不是传统、落伍的代名词,相反,它应当是一种跟随时代节拍发展,保持生命力,能不断地调整自我以适应当下环境的文化,所以在传播的内容上必须也要求新。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把不同的非遗文化的内容进行交叉碰撞,得到更具创新性的文化内容。3.要激励民众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普通民众当中而来的,因此,它也要回归民众,在民众当中得到保护和发扬。所以,保护非遗文化,可以运用各种方法鼓励民众参与到保护工作当中。例如,设立相关的保护区,在政策、经济上予以倾斜,让民众乐于从事相关的传统技艺工作。再如,可以在相关的非遗博物馆、资料馆里面设置大型的课题,让学者参与到研究当中,为非遗文化留下更多资料。4.以“非遗+旅游”模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我们前面讲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某一个地域,就会烙印着该地域的特色。要想真正实现传播,应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为此,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实施“非遗+旅游”的模式,利用当地的旅游优势,通过与旅游、互联网结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展示平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结语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策略展开了探究。在地域文化视域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传承,也能够使当地的地域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对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也是一个很好的满足。为此,应该立足地域文化视角,有针对性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工作,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参考文献:1赵庆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