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34T
2278-2014
皖南中蜂选育技术规范
2278
2014
皖南
选育
技术规范
ICS 65.140 B 47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22782014 皖南中蜂选育技术规范 文稿版次选择 2014-12-29 发布 2015-01-29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2782014 1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黄山市养生源有限公司、黄山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徽州区蜂产业协会、黄山市质量技术协会。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兆辉、李永胜、吴承武、蒋震华、冯芙蓉、罗谦泰。DB34/T 22782014 2 皖南中蜂选育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皖南中蜂选育的基础蜂群、保种强群和选育。本标准适用于皖南中蜂的选育。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NY 5027 无公害食品 畜禽饮用水水质 DB34/T 749 皖南中蜂 3 基础蜂群 3.1 种蜂群选择 选择采集力强、性情温顺、抗病力强、不容易分蜂、能维持强群六脾以上的皖南中蜂种蜂群建立基础蜂群,每个基础蜂场 60 群,六个基础蜂场,用 A、B、C、D、E、F 代替。3.2 基础峰场 蜂群依地势排列,蜂箱左右间距离 11.5 m,蜂箱前后距离 35 m;每 2 群建一蜂棚,前高 2 m,后高 1.8 m,长边 2 m,宽边 1 m,四面依据需要搭设防雨和挡风屏障。4 保种强群 4.1 保种场 4.1.1 空气 空气质量符合 GB 3095 空气质量功能区二类区要求;4.1.2 水源 水源充足,水质符合 NY 5027 中幼畜禽的饮用水标准。4.1.3 周边环境 4.1.3.1 保种场周边 6 km 内不得存在以蜜或糖为生产原料的食品厂或化工厂,不得有农药厂及喷洒农药的果园或山林,不得有畜禽养殖场或垃圾处理厂。DB34/T 22782014 3 4.1.3.2 保种场周边蜜粉源植物较为丰富,有一种以上主要蜜粉源植物,辅助蜜粉源植物基本连续不断。4.1.3.3 山区保种场周边 6 km 内不应有其它蜂场;平原地区保种场周边 10 km 内不应有其它蜂场。4.1.4 资质条件 应按规定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4.1.5 基础设施 应具备以下设备条件:a)蜜蜂形态测定室、蜂病检测室和育种资料室;b)恒温操作台、生物显微镜、空调、测量仪、中蜂标准式箱、蘸蜡棒、移虫针、育王框、熏烟器、隔王栅、贮王盒和王台保护圈;c)交尾场地势开阔,面积不小于 10000。4.2 强群 从基础蜂场中各选择 15 群六脾以上强群(共计 90 群)作保种蜂群,进入保种场分区饲养。4.2.1 日常饲养管理 4.2.1.1 选王 应选用符合 DB34/T 749 中 5.1 二级以上蜂王。换王应在春季或秋季进行,1 年应换王 12 次,保持蜂群强势。4.2.1.2 双王群 用框式隔王板将箱内空间隔成 2 个室,每室 1 群,巢门宜开设在箱前面,可采用 2 块框式隔王板将蜂王分别限制在侧壁向 12 框内产卵,箱中央供贮蜜;或用囚王笼扣 1 只蜂王,用 1 块框式隔王板将另蜂王限制在侧向 12 框内产卵,箱内其他部份供贮蜜。4.2.1.3 双箱饲养 用框式隔王板将箱内空间隔成 2 个室,每室 1 群,巢门应开设在箱前向,平时平箱饲养双王箱,流蜜期可叠加继箱取蜜。加继箱时应从巢箱提取 34 框盖子脾或大幼虫脾,1 张蜜粉脾放在继箱一侧,外加隔板,在巢脾内补加空巢脾,巢箱与继箱间加隔王板,让蜂王在巢箱内产卵。单王群可以不加隔王板让蜂王在整个箱体内产卵。产蜜期应在巢箱和继箱间加隔王板。4.2.1.4 保持群内饲料充足 外界蜜粉缺乏而群内又无贮存时,可采用灭菌的花粉灌脾饲喂,或将花粉代替品制成花粉饼置于框梁上饲喂。缺蜜时,用饲喂器盛蜂蜜置于蜂箱内饲喂。饲喂宜在夜间进行,每次饲喂量应可供蜂群当晚搬运完为宜。4.2.2 越夏阶段管理 DB34/T 22782014 4 4.2.2.1 度夏准备 7 月底至 8 月底野外蜜粉源缺乏,持续高温,应合并 2 框以下的弱群,每群应调整到 45 框群势,清除箱内或巢脾上的巢虫,群内应有 12 框封盖蜜脾。4.2.2.2 降温管理 将蜂箱移至荫凉处,或搭凉棚遮荫,中午高温时可在蜂箱四周洒水降温,打开通气窗和扩大巢门,以利于蜂群降温。气温超过 35时,给蜂群喂水和箱外洒水,为蜂群降温。4.2.2.3 蜂群检查 高温天气应以箱外观察为主,防止蜂群产生飞逃“情绪”。若发现工蜂出勤少,应选择傍晚开箱检查,及时改善箱内条件。4.2.2.4 天敌防治 夏季高温时,应垫高蜂箱防蟾蜍、蚂蚁为害蜂群,并每天捕打胡蜂等天敌。4.2.2.5 越夏检查 9 月初野外出现零星蜜源时,蜂群开始繁殖,应及时全面检查,调整群势,清除巢虫,合并弱群并进行奖喂。4.2.3 越冬阶段管理 4.2.3.1 最后一个蜜源流蜜期,给蜂群预留封盖蜜脾。合并蜂群更换产卵力差的衰老蜂王。4.2.3.2 在最后一个蜜源即将结束时,用强群的蜂和封盖子脾补充中小群,同时撤出蜂群中多余的巢脾,保持蜂脾相称或蜂略多于脾。4.2.3.3 保持巢内充足的产卵空间和蜜粉饲料,并进行奖励饲喂。4.2.3.4 选择地势高、干燥、避风、安静、半阴半阳的落叶树下摆放蜂群,树木落叶后,蜂群采光充足。越冬初期,宜在副盖上加保温物。越冬中、后期,进行巢内保温。气温 0时,应注意观察,在蜂群停止采集活动、蜂群结团、停止哺育幼虫时,包裹蜂箱(只留出巢门口)保温。4.2.4 蜂群管理 经常进行箱外观察。发现工蜂在巢门口进出抖翅或箱内声音混乱时,检查是否失王,若失王应诱入储备王或并入他群;发现从巢内捣出断头缺翅的死蜂并有巢脾碎块时,检查是否有虫害,并及时处理;蜂群出现骚动不安,检查是否缺水或缺蜜,若蜂团缺蜜散开时,应加入蜜脾,若从巢门掏出蜂蜜结晶,可在巢门喂 0.2的食盐水。5 选育 5.1 种蜂王的选择 5.1.1 新引进的种蜂王,须经 30 天的隔离,确定没有疫病后方可用于育种生产。DB34/T 22782014 5 5.1.2 自然交尾新培育的种蜂王,应细致观察,10 天后选出个体壮硕无损、运动灵活、产卵情况良好的用于育种。5.2 种用雄峰的培育 5.2.1 应在开始移虫育王前 20 天进行,培育数量应是计划培育蜂王数量的 80100 倍。5.2.2 雄蜂哺育群应健壮无病,蜜粉饲料充足。5.2.3 种用雄蜂培育期间,每天晚上都要进行奖励饲喂,刺激蜂群的哺育积极性。5.3 王台的培育 5.3.1 选择育王群,王台哺育群应健壮无病,有 7 框蜂以上的蜂量,且呈蜂多于脾的状态。王台哺育群应蜜粉饲料充足,在王台培育期每晚都应进行奖励饲喂,直到王台封盖为止。5.3.2 促成分蜂热,主要是从其它蜂群选出较好的封盖仔脾并入育王群,群势必须在七脾以上,选择两三张脾,最好是边脾,用刀割去下边的边角,同时用蜂蜜加强喂养。5.3.3 加隔王片,主要是防止老王跑。5.3.4 选台,相邻的王台必须去掉一个。5.3.5 移台,王台封盖后记好时间,5 天就可以移台。5.3.6 解除分蜂热,移净王台,调出合并的脾,同时加一两张巢础,保留隔王片,新网出台后辙去。5.4 交尾群管理 5.4.1 组织交尾群的时间最好选在准备介台的前一天。采用人工移虫的方法,移取 1 日龄以下幼虫培育王台,在处女王出台的前 12 天将王台介入交尾群。5.4.2 交尾群内应蜜粉饲料充足,蜂量达到 2 足框。5.4.3 交尾群应在地势开阔的地方呈不规则形状摆放,相临交尾箱的巢门的朝向不得相同。多室交尾箱的四面应涂上不同的颜色,便于蜜蜂识别。5.4.4 交尾群在王台介入后,每隔 3 天对处女王的出台、交尾、活动、交尾群的饲料等情况进行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5.4.5 处女王交尾成功后,在交尾群中产卵 10 天以后,即可使用。5.5 良繁选育 5.5.1 第一次选育 5.5.1.1 将 A、B、C、D、E、F 六个基础峰场分成 A、B,C、D 和 E、F 三组。5.5.1.2 从 A 场选择 5 群强群作为母群,15 群强群作为父群;从 B 场中选择 5 强群作为母群,15 群强群作父群,采用人工培育蜂王的方式培育王台,将 A、B 场的王台相互交换,新王(第一代王)出房后进行自然交尾,交尾成功后培育出新的蜂群。采用相同的方法,分别从 C、D 组和 E、F 组培育出新的蜂群。5.5.1.3 以上培育出的新蜂群各选择 5 群强群进入保种场饲养,蜂群蜂王特征应不低于平均日产卵量为 700 粒、体长为 16.00 mm、体重为 210 mg,群势维持不低于 6 脾。并记录础蜂群蜂王平均日产卵量、体长和体重等试验数据。从第一代蜂王选择出平均日产卵量不低于为 800 粒、体长为 18.00 mm、体重为 220.00 mg,群势维持在 6 脾以上的蜂群蜂王。5.5.2 第二次选育 DB34/T 22782014 6 5.5.2.1 利用第一代蜂王培育出的强群进行 A 与 C 场、A 与 E 场、B 与 D 场、B 与 F 场进行培育并互换交尾,培育出第二代蜂王进行蜂群繁育及保种。并记录各数据。5.5.2.2 第二代蜂王进行蜂群繁育及保种,从第二代蜂王选择出日产卵量不低于为 850 粒、体长为18.50 mm、体重为 230.00 mg,群势维持在 7 脾以上的蜂群蜂王。5.5.3 第三次选育 5.5.3.1 利用第二代蜂王繁育出的强群再次进行人工移虫培育,将移出的中蜂幼虫放入意蜂群哺育 24小时后,再提到中蜂群哺育。并记录各数据。5.5.3.2 从第三代蜂王选择出日产卵量不低于 950 粒、体长 20.00 mm、体重 240.00 mg,群势维持在8 脾以上的蜂群蜂王繁育及保种。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