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青年
群体
截图
社交
感知
收益
隐私
风险
博弈
第 37 卷第 3 期2023 年 5 月长沙大学学报 Vol.37No.3May 2 0 2 330青年群体截图社交中感知收益与隐私风险的博弈曹博林,罗炼炼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摘要:在日常的社交媒体互动中,为了方便信息传递并消除线上交流的歧义,人们时常将聊天截图作为辅助交流工具,但聊天截图分享意味着将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对外披露。青年人群在交流过程中如何权衡聊天截图分享的便利性与可能存在的隐私风险,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从隐私计算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 397 名青年的调查,探寻影响青年群体聊天截图分享行为的因素。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的截图社交意愿与他们对分享对象的情感信任呈正相关,而感知工具收益和情感收益是其中重要的中介变量。人们对隐私风险的感知影响着青年群体情感信任与收益感知之间的关系。整体而言,青年人群将聊天截图分享视为基于情感信任的选择性社交行为,但聊天截图分享所带来的隐私风险感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分享行为的收益感知。人们在分享聊天截图时会权衡收益与风险,同时,不能忽视社交媒体平台中的传播伦理问题。关键词:聊天截图;情感信任;收益感知;隐私风险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81(2023)03-0030-08随着移动终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即时通信类社交媒体如微信、WhatsApp、Line的用户规模在不断扩大,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及互动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国内,微信自2011 年推出以来,用户数量迅速增长,应用功能也在不断增加。根据腾讯官方公布的 2022 年第三季度财报,微信及 WeChat 月活跃用户数已达到 13.09亿1。微信用户画像显示,使用微信的人群多为18 岁至 35 岁的青年群体。相较于其他群体,青年群体对媒介的依赖程度更高,微信是他们工作、学习与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在微信社交中,为了更好地还原情境及清晰表述,青年群体常常借助截图工具辅助交流。线索消除理论指出,在网络作为中介的传播中,由于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非语言线索的缺乏,人们难以在网络中建立有效而信任的关系3。为应对这一技术局限,青年群体往往会借助一些其他工具强化网络传播能力,促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巩固,其中,表情包的流行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林爱珺等人指出,微信社交中表情包的使用能满足青年群体个性彰显、情绪表达的需要,相比于纯文字的传播方式,表情包能更生动地传递交流者的情绪,使得互动更具临场感和丰富性等特征4。与表情包类似,聊天截图作为一种非语言线索(non-verbal cues),能够丰富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的表达,成为他们深入交流的介质。截图社交使得“复制真实”成为可能,是线上交友过程中建立对等信任不可或缺的方式5。但聊天截图分享意味着个体将自身或小群体内的交流活动从“后台”转移到“前台”,私人领域内容的公开化传播容易造成语境崩塌、真实性消解、信息传播失控、隐私侵犯及社交监视压力等问题6。截图社交中的分享行为存在明显的优势和风险,但目前较少研究探讨青年群体如何在关于微信的日常实践中开展截图分享行为,尤其是如何在“收益”和“风险”的双重框架下权衡截图分享行为的利弊。基于此,通过探讨青年群体在分享聊天截图时的影响因素,特别是他们在截图社交中的隐私风险与收益感知,可深度理解青年群体的线上社交心理与行为,探索网络交流中的丰富动态。收稿日期:2023-02-24作者简介:曹博林,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交媒体与网络心理。罗炼炼,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社交媒体与网络心理。31总第 173 期曹博林,罗炼炼:青年群体截图社交中感知收益与隐私风险的博弈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截图或称截屏,指人们在电脑、平板和手机等终端上复制屏幕设备上内容的行为。聊天截图分享则具体指将线上对话内容进行复制并用于其他交流场景的传播行为。社交媒体时代,数字阅读环境渐趋视觉化,聊天截图也逐渐成为人们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备受欢迎的辅助工具。聊天截图在操作上具有明显的便捷性,并能对文字进行生动再现,营造一种“接近真实”的语境感受。截图形式的人性化特点也迎合了碎片化阅读时代受众快速获取信息、即时确认信息、消除或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的心理需求7。同时,截图在必要的时候还能成为人们留底维权的有力证明8。在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体交流实践中,截图社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外学者 Jaynes 研究发现,截图在青少年群体的权力协商与同伴信任的建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9。对于青年群体而言,他们分享的截图多为自我参与式的截图,截图中的内容往往涉及自己与他人的线上交往行为。因此,在微信社交环境中,进行个人聊天截图的分享也可以理解为自我披露的一种形式。聊天截图的分享涉及聊天内容信息和个人社交关系的披露,这使得青年群体的截图分享行为呈现一种“社交博弈”状态,即在通过分享信息获得信任的同时,也可能带来隐私泄露的风险。(一)隐私悖论:隐私担忧与信息披露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社交环境,人们都需要利用管理策略来平衡自我披露中的隐私性与开放性10。早期的自我披露研究往往集中在家人之间和恋人之间等亲密的人际关系方面,且将关系亲密程度视为自我披露的重要因素。Howe 等学者在考察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披露现象时发现,兄弟姐妹之间披露的内容往往是较为私密且带有情感性质的11。网络联结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人们既需要通过向他人披露信息获得更广泛的人际关系,也需要衡量自我披露所带来的隐私风险。为了平衡这两种动机,人们在互联网上的披露行为呈现“隐私悖论”现象。隐私悖论现象最早由 Barnes 在社交媒体情境中提出,指人们在线上社交生活中表现出的隐私担忧与实际信息披露之间的矛盾12。简单地说,在当前数字化程度较高且隐私泄露问题较为严峻的情况下,理论上用户应该会因为担心个人隐私泄露而减少或者避免个人信息的披露;但事实上,用户并不会因为隐私顾虑而停止披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二)隐私悖论视角下的截图分享基础:情感信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程度是影响人们自我披露和隐私管理的主要因素。在理想的状态下,聊天截图由聊天双方共同生成,双方理应拥有共同控制截图传播的权利。然而在缺乏其他外在规范约束的情况下,聊天截图可能会不受当事人控制而被转发与传播13。未征求对方同意而将聊天截图进行传播是一种单方面改变公私边界、涉及泄露个人隐私的行为14。因为面临一定的隐私风险,青年群体在选择聊天截图的分享对象前,通常会认真考量分享对象与自己的亲密程度,即彼此情感上的信任程度。亲密程度是影响自我披露的重要因素,青年群体只有与分享对象建立足够的情感信任,才可能产生截图分享行为。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H1:青年群体感知与分享对象的情感信任程度越高,聊天截图分享意愿越强。(三)隐私计算视角下的分享权衡:收益感知与风险感知隐私计算理论是系统性地解释隐私悖论现象的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理论视角。作为社会交换理论的深化,隐私计算理论认为,收益感知和风险感知是影响用户在社交平台上披露行为的两大因素15,即用户在个人信息披露前会进行风险与收益的权衡。根据隐私计算理论,青年群体在分享截图前会对隐私风险感知与收益感知进行权衡。收益感知指用户认为通过自我信息披露可以获取的财富或者社会关系上的报酬16,包括社交互动、个性化服务、物质奖励等17。在聊天截图分享中,收益感知不仅包含截图技术本身的工具收益,还包含社交关系维护上的情感收益。具体来说,聊天截图这一技术工具属于简单快捷的一键式操作,具有还原真实语境的优势,能够完美契合青年群体的社交诉求。青年群体不仅在分享截图的动作中通过截图的连贯性和易操作性引发技术使用上的虚拟快感5,而且在分享之后产生拉近关系和维护亲密关系的情感收益。聊天截图分享是基于一定的情感322023 年 5 月长 沙 大 学 学 报信任,因此感知的情感收益将因关系信任程度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基于此,提出第二个假设:H2:青年群体与分享对象的情感信任程度越高,收益感知越大。隐私风险感知指个人对在互联网上披露个人信息行为的风险感知18,尤其指个体对自身信息披露可能产生的负面结果的认知19。在聊天截图分享的情境中,隐私风险感知指青年群体在分享聊天截图时,感知到的截图未经过本人同意就被不恰当使用或披露造成的潜在损失,例如截图被分享对象再次转发带来的二次传播或更大范围传播的风险等。青年群体受到人际关系和情感关系收益感知的驱动,有着强烈的截图分享意愿,但与此同时,隐私风险感知成为人们权衡是否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克制截图分享意愿的因素。一方面,收益感知是决定人们是否披露个人信息更为重要的因素20,而用户的隐私风险感知将调节其收益感知的高低;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用户在隐私披露时,会计算隐私披露的收益和风险,最终决定是否开展隐私分享相关行为。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见图 1):H3:青年群体感知聊天截图分享的收益越大,聊天截图分享意愿越强。H4:青年群体的隐私风险感知在情感信任与收益感知之间起调节作用。H5:青年群体收益感知在情感信任程度与分享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究青年群体的聊天截图分享心理及行为。调查对象为有过截图分享经历的青年群体。参照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 2025 年)21,青年群体被界定为 14 岁到 35 岁人群。问卷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先进行了小规模前测。正式测试于 2022 年 6 月及 11 月在社交媒体平台(微信、豆瓣)及众包型问卷收集平台 Credamo上进行投放,共回收问卷 409 份,通过数据清洗,剔除不符合年龄要求的样本,最后获得有效问卷397 份。(二)变量说明问卷共包含 6 个部分,分别测量青年群体的聊天截图分享意愿、分享行为频率和态度、与分享对象的情感信任程度、隐私风险感知、收益感知以及基本的人口学变量。由于针对聊天截图的实证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其他领域的成熟量表为基础,根据研究需要改编了相关题项。其中,聊天截图分享意愿题项改编自崔芳等人的量表22,情感信任程度题项则参考了基于情感的信任量表23,隐私风险感知题项改编自 Smith、Milberg 和 Burke 提出的量表24,收益感知题项借鉴了 Ou 等人的量表25,并结合聊天截图的特点,分为感知工具性收益与感知情感性收益两个维度。改编后的量表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计分。图 1研究框架及研究假设W(隐私风险感知)X(情感信任)H4H2H5H1H5H3M(收益感知)Y(聊天截图分享意愿)33总第 173 期曹博林,罗炼炼:青年群体截图社交中感知收益与隐私风险的博弈(三)模型设计我们采用带有调节变量的中介效应模型对收益感知和隐私风险感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模型验证通过 Hayes(2013)所编制的 SPSS 插件Process 中的 Model7(假设中介效应的前半段受到调节)完成。三研究结果(一)青年群体聊天截图分享态度及行为本次调查对象中,男性为 131 人(33%),女性为 266 人(67%);在职业构成上,在职人员 221人(56%),在校学生 156 人(39%),自由职业者15 人(4%),其他情况 5 人(1%);在学历方面,调查对象大多具有大学本科/专科以上学历(388人,占比 97.7%)。如表 1 所示,青年群体大多认为聊天截图在社交生活中扮演了较为重要的角色(M=3.85,SD=0.92),且相较于长辈,他们更常使用聊天截图(M=4.06,SD=0.88)。此外,青年群体在不同的微信社交情境中的聊天截图分享频率有所差异。面对私聊、群聊、朋友圈这 3 种不同的微信社交情境,在日常聊天截图分享中,青年群体大多偏好在私聊情境(M=3.66,SD=0.86)中分享聊天截图,群聊次之,分享频率最低的社交情境为朋友圈(M=2.45,SD=1.09)。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3 种微信社交情境的平均分享频率呈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F=146.837,P0.01)。考虑到朋友圈的社交情境更为复杂,且具有更大的不可控性,青年群体在朋友圈审慎使用截图分享的行为反映了青年群体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