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51T
656-2007
九龙牦牛
656
2007
九龙
牦牛
ICS 备案号:20516-2007 DB 51/T 6562007九龙牦牛 Jiu Long Yak 2007-03-17 发布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2007-05-01 实施四 川 省 地 方 标 准DB51DB 51/T 6562007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品种特征特性.1 3 等级划分.2 附录 A(规范性附录)体尺体重测量方法与要求.5 A.1 测量用具.5 A.2 牦牛姿势.5 A.3 测量部位.5 A.4 称重.5 附录 B(规范性附录)产 奶 量 测 定 方 法.6 B.1 测定 153 天的挤奶量.6 B.2 挤奶量校正为产奶量.6 DB 51/T 6562007 II 前 言 本标准是 DB51/250-95九龙牦牛品种标准的修订版。本标准与 DB51/250-95 相比,其主要修改内容如下:a)将标准名称九龙牦牛品种标准修改为九龙牦牛。b)增加了 2.5 岁和 4.5 岁两个年龄段的等级划分。c)删除了产毛量、后代品质的等级划分、鉴定规则及附录 D(相对育种值计算方法)。本标准按照 GBT1.1-2000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 GBT1.2-2002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编制。本标准于 1995 年 12 月 14 日首次发布,于 2006 年 12 月 20 日第一次修订,2007 年 月 日起实施,原标准 DB51/250-95九龙牦牛品种标准同时废止。本标准附录 A、附录 B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由四川省畜禽繁育改良总站、九龙县家畜改良站、西南民族大学和甘孜州家改站共同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王建文、傅昌秀、刘成烈、文勇立、毛进彬、阿石木呷、孙文平 DB 51/T 6562007 1 九龙牦牛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九龙牦牛的品种特征特性和等级划分。本标准适用于九龙牦牛的品种鉴定和种牛等级评定。2 品种特征特性 2.1 分布 九龙牦牛属肉乳兼用地方优良品种,具有体格硕大、肉用性能好、适应强的特点。九龙牦牛主产于九龙县海拔 3000m 以上的高寒山区、灌丛草地和高山草甸,分布于邻近九龙县的木里、盐源、冕宁和石棉等县的高山草场。2.2 体型外貌 九龙牦牛额宽头较短,额毛丛生卷曲,长者遮及双眼。公、母均有角。公牦牛角形开张雄伟,角根粗,自角基向外平伸而弯向上,角尖略向后;母牦牛角较细,不及公牦牛开张,角形向外向上,角尖向后者多。颈粗短,耆甲高耸(尤以公牦牛)。前胸发达开阔,胸很深。背腰平直,腹大不下垂,后躯较短,尻欠宽略斜,臀部丰满。尾根着生较低,尾短,尾毛丛生帚状。四肢结实,前肢直立,后肢弯曲有力。蹄较小,蹄质坚实,蹄叉紧合。前胸、体侧裙毛着地。毛色以全身黑色为主,少有白斑或黑白相间。2.3 生产性能 2.3.1 生长发育 九龙牦牛初生重公犊 15.9kg、母犊 15.5kg。犊牛一月龄平均日增重 460g,2 月龄6 月龄平均日增重 348g,7 月龄18 月龄平均日增重 185g,19 月龄30 月龄平均日增重 175g。九龙牦牛 1 岁3岁的体尺、体重增长快,3 岁以后母牦牛相对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公牦牛仍保持较高的生长速度。2.3.2 产肉性能 在全天然放牧条件下,4.5 岁牦牛屠宰率为 52.5%(公)56%(阉);净肉率 41%(公)45%(阉);胴体产肉率 78%(公)81%(阉);眼肌面积 65cm2(公)66cm2(阉);骨肉比 1:3.671:4.28。肉质特性:熟肉率 60%67%;系水率为 92.7%;ph 值 6.626.42,脂肪熔点 53.8353.98。2.3.3 产乳性能 在完全不补饲情况下,平均每头每天产奶量为 2.27kg(1 胎)、2.94(3 胎)kg,成年母牦牛153 天产奶量为 400kg 左右。乳脂率平均为 6.30%6.50%,酥油率为 7.22%7.85%。2.3.4 役用性能 九龙牦牛极度耐劳,善于翻越高山陡坡,一般每头阉牦牛可驮载 70kg80kg,日行 2025km 可持续 15 天至 20 天。DB 51/T 6562007 2 2.3.5 繁殖性能 母牦牛一般 3.5 岁初配,繁殖年限 12 年左右。一般二年一胎,少数一年一胎。公牦牛一般 3 岁开始配种,69 岁为配种盛期。3.5 岁公牛每次射精量 1.70.4ml,精子密度 15.30.3 亿/ml,活率0.76,畸形精子率 12.3%。3 等级划分 3.1 体型外貌 按表 1 规定评出总分,再按表 2 评定等级。表 1 九龙牦牛体型外貌评分 评分 项目 鉴定要求 公牛 母牛 整体 结构 体质结实,结构匀称,体格大而健壮,各部位结合良好,头部轮廊具有九龙牦牛种性特征,鼻孔开张,嘴宽大。公牦牛雄壮,耆甲隆起,颈粗短;母牦牛头较清秀,颈长短适中。30 30 体躯 背腰平直,前胸开阔,胸深而宽,肋骨弓圆,胸围大。腹部大而不下垂。耆甲高而宽(母牦牛耆甲较低),尻宽平,臀部肌肉丰满。尾细短,着生良好。35 30 乳房 乳房大,着生良好,乳腺发育好。毛细软而少。乳头长,着生间距匀称,放奶快。10 肢蹄 肢势端正,结实有力,蹄质坚实,蹄形圆正,蹄叉紧合,运步正常。公牦牛后肢弯曲,爬跨有力。15 10 被毛 全身被毛丰厚,有光泽,毛色全黑,白斑少,体侧、背、腰,尻部绒毛丰厚,裙毛密长发达,尾毛粗长而密。20 20 总分 100 100 表 2 九龙牦牛体型外貌等级评定 性别 特 一 二 三 公牛 85100 8084 7179 6570 母牛 80100 7580 7074 6169 3.2 体重、体尺 按附录 A 体尺体重测量方法与要求进行测定,按表 3 规定评定体重、体尺等级。DB 51/T 6562007 3 表 3 九龙牦牛体重、体尺等级评定 公 牦 牛 母 牦 牛 年 龄 等级 体重(kg)体高(cm)体斜长(cm)胸围(cm)体重(kg)体高(cm)体斜长(cm)胸围(cm)特 620 140 175 225 360 120 150 185 一 550 135 170 215 330 115 145 180 二 485 130 165 205 300 110 140 175 6.5 岁 三 430 125 160 195 270 105 135 170 特 460 132 162 202 330 120 144 180 一 420 127 155 196 300 115 138 175 二 380 122 148 190 270 110 132 170 5.5 岁 三 340 117 141 185 240 105 126 165 特 430 127 157 197 300 115 138 175 一 390 122 152 192 270 110 132 170 二 360 117 147 187 240 105 126 165 4.5 岁 三 320 112 142 182 215 100 120 160 特 350 120 145 186 270 110 132 170 一 300 116 138 176 240 105 126 165 二 260 112 132 166 215 100 120 160 3.5 岁 三 220 108 126 156 190 95 114 155 特 240 110 125 165 210 105 120 160 一 200 105 120 155 170 100 110 150 二 170 100 115 145 145 95 105 140 2.5 岁 三 135 95 105 135 120 90 100 130 特 160 100 115 142 140 95 110 134 一 140 95 108 136 120 90 104 128 二 120 90 102 130 100 85 98 122 1.5 岁 三 100 85 96 124 85 80 92 116 3.3 产奶量 按附录 B 产奶量测定方法进行测定,按表 4 规定评定 153 天产奶量等级。DB 51/T 6562007 4 表 4 产奶量等级划分 单位:kg 胎次 特 一 二 三 一胎 400 351400 301350 300 二胎 450 401450 351400 350 三胎 500 451500 401450 400 3.4 综合评定 3.4.1 在一般情况下种牛的综合评定根据体型外貌、体重和体尺三项等级按表 5 规定进行评定。若有系谱资料,参考其父母等级。父母双方总评等级均高于本身总评等级两级者,可将总评等级提升一级;反之可降低一级。3.4.2 公牛投产后的综合评定参考其后代品质。若后代综合等级高其两级者,可提升一级。母牛投产后的综合评定根据体型外貌、体重、体尺和产奶量四项等级。表 5 九龙牦牛综合等级评定 单项等级 综合等级单项等级 综合等级 特 特 特 特 一 一 一 一 特 特 一 特 一 一 二 一 特 特 二 一 一 一 三 二 特 特 三 二 一 二 二 二 特 一 一 一 一 二 三 二 特 一 二 一 一 三 三 三 特 一 三 二 二 二 二 二 特 二 二 二 二 二 三 二 特 二 三 二 二 三 三 三 特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DB 51/T 6562007 5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体尺体重测量方法与要求 A.1 测量用具 测量体高用测杖,测量体斜长和胸围用皮尺。测量前,测量用具必须用钢卷尺加以校正。A.2 牦牛姿势 测量体尺时,应将牦牛端正地站在平坦草地上,前后肢和左右肢分别在一直线上,头部自然前伸,头颈与背线呈一直线。A.3 测量部位 体高:耆甲最高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体斜长:从肩端前缘到坐骨结节后缘,皮尺贴近牦牛体侧的曲线距离。在牦牛左侧测量。胸围:在肩胛骨后缘量取牦牛胸部的垂直周径,松紧以放进两个手指能上下滑动为宜。A.4 称重 在早上出牧前空腹时进行。不具备称重条件时,可按下列公式测算体重。牦牛体重(kg)=胸围(m)2体斜长(m)70 DB 51/T 6562007 6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产 奶 量 测 定 方 法 B.1 测定 153 天的挤奶量 产犊后每隔 10 天实测挤奶量一次,可定为每月的 1、11、21 日或 5、15、25 日。以实际间隔天数10(或 11)乘以日挤奶量,其结果即是这 10 天(或 11 天)的挤奶量。一般从 6 月开始测定,10 月结束,将 15 次挤奶量累加起来即为 153 天挤奶量。B.2 挤奶量校正为产奶量 按公式:Y=dYn 把 153 天挤奶量校正为 153 天产奶量。式中,Y 为 153 天产奶量;Yn 为 153 天挤奶量,d=1.96 为校正系数。此公式仅适用于每日早上挤奶一次,上午 8 时带犊出牧,晚上 8 时收牧同时隔离犊牛的情况下,对挤奶量进行产奶量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