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克思主义语言观视域下语言本体的课程思政价值研究.pdf
下载文档

ID:2638876

大小:1.07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马克思主义 语言 视域 本体 课程 价值 研究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 第 卷 第 期.(.)./:./.马克思主义语言观视域下语言本体的课程思政价值研究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江门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性框架下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及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作者简介:阳小华()男(汉)湖南邵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语言哲学等阳小华(五邑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门)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这一宗旨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 外语课程的教学对象是语言及语言知识 语言作为一种生活形式集聚着人和世界的所有关系表现为语言的现实意识性、民族文化性、言语的实践理性和思维逻辑性等特质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来剖析教学内容“立德树人”“如盐在水”润物无声关键词:语言课程思政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体现为新时代的“四个自信”根本遵循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在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环节中课程建设是“主战场”在课程教学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则和方法讲解教学内容格物致知润物无声 外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语言自身其表现出来的物质形态差异蕴涵的是深层心理结构和思维意识的不同内隐着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差异即人际交往中的话语可能性以及互相间话语的可理解性反映的是语言和现实的关系而语言和现实的关系却集聚在语言的整体依附中而且“想象一种语言就叫做想象一种生活形式”因此语言本身就是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抓手所内涵的语言特性如现实意识性、民族文化性、实践理性及思维逻辑性等参之以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就能“授人以渔”“立德树人”犹如“如盐在水”一、语言的现实意识性语言和意识本质上就是语义澄清的理路问题是语言学的核心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经历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蒙太古的内涵语义学、言语行为理论清晰地表明舍弃心理因素仅对语言做形式化的处理难以澄清语义的机理和功能 因此意识是语言学特别是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题心理学突显语言的主观心智属性 意识被定义为某种内涵于人脑中的外在世界的体现性和显现性由于意识是主体作用于客体(含主体自身)的心理活动又被理解为“意识实质上是为主体展开的世界图景它包含主体自身、主体行为和主体状态”现代认知心理学视之为具有更高级的心理功能“它包括人的思维能力理性创造能力反射能力认识世界潜在性的能力提炼抽象性和概念性概念的能力形成情态概念、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利用大量的人力和自然资源实施大规模行动的能力”心理语言学直接表述为语言意识认为“语言意识是指人们对于语言本质以及语言在人类生活中所起作用的敏感和自觉的意识”强调“关于语言系统的显性知识以及在语言学习、教学和使用时对语言的敏感和自觉意识”究其实质是指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够根据语言自身的规律合理地使用以实现言语的交际功能 因此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和语言意识的定性研究”这种实证研究表明语言意识是一个系统概念是对语言形式与功能的领悟和应用 它生成于学习者对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语篇运用的功能进行感知、思考和比较后所形成的语感和语言思维其局限性之一是“研究选材忽视语言内容的差异性 纵向上主要从语素、词、句法等语言结构层次出发而忽略了语篇、语境等重要因素横向上主要从语言知识的角度出发(如词的构成、词性与词义的连接)出发而忽略了对语言意识在实际语言运用、语言学习策略等方面作用的探讨”问题就是对“实际语言运用”的理解 如上文仅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无法摆脱语言是知识系统的窠臼难以体现语言意识的现实性 诚然语言意识有其主观的心智特质但它为何和语言不可分呢?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做了最深刻的解答 马克思认为“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此经典定义表明语言就是意识这种意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即在现实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有实践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存在于语义理解“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学的表述就是语言(包括语词、语句和语篇)的概念意义和语用意义的辩证关系 可见语言的意识现实性就是人们在交际中达成有效的共识以规范和调整各自行为的价值取向从实际生活来揭示生成于语用基础上的语言的现实意识性克服了对其限于知识系统理解的抽象性、脱离现实的主观性深刻展现了语言使用的价值导向和意识形态的作用 例如生活中必会遭遇困难和挫折使用“要是()”还是“下次()”就反映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语言使用本身就是立场、态度、原则和方向 把握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外语教学方向就能实现新时代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要求二、语言的民族文化性语言的现实意识性乃语义理解的共识是“借助语言手段 词、自由或固定搭配的词组、句子、篇章以及联想域等形成的意识形式的总和”这种总和必然带有个人的观点与立场也烙上该群体或该民族的文化特性 个人和民族都从自身的实际生活过程中去领悟物质意义、社会境况和认知图示系统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个性“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仰”因此众多学科如语言学、人类学、哲学等都聚焦于语言意识的民族文化特性的研究 语言相对论范式下的人类学家鲍阿斯、萨丕尔和沃尔夫关于语言、心智和文化关系的研究成就卓然 鲍氏说“各语言的独特性明显地体现在世界中各民族的观念和习俗中”萨氏认为“真实世界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无意识地建构在该团体的语言习惯之中的 没有两种语言足以相似到能表征同样的事实 不同的社会所居住的世界是不同的世界而不是被赋予不同标签的同一世界”沃氏曾说“使用明显不同语法的人们是受到观察世界的不同语法和对外在相似观察行为的不同评判的指引的 因此作为观察者他们的语法使用不是等效的必然得出差异程度不同的世界观”可见文化类型、行为规范和语言有着可追朔的内在关联这一关联何以可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该表述看似与上文的理解相似参之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内容其间差异跃然纸上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确立了他们的唯物史观也把意识的民族文化特性历史唯物地尽致展现“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不难看出一切划时代的真正内容就是这一民族的语言意识它的出现是该民族全面发展的结果并且是为满足民族的需要而产生必然带有自身的民族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形态的目的就是要批判当时打着反黑格尔哲学的旗号行黑格尔哲学“绝对精神”之实的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认为当时德国的“思想超前”不是其“落后的现实”的真实反映这种思想与现实相分裂的民族特性在实践上给德国的现实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为了扭转这种撕裂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德国自法国大革命以来的发展路径的厘清揭示出了意识与民族文化特性一致性内在机理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作为意识性的语言离开了现实生活不去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和合理性 换言之语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就是其自身所带的基因外语课程的教学对象 语言是各民族的文化密码 马克思主义语言观是解密的金钥匙 例如对“民主”一词的理解应该是“一个国家是否民主如何实现民主只能由本国人民来评判”三、言语的实践理性从物质生产来解释人类生活中的一切现象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因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是实践的”“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迫切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各学科对意识的研究也表明意识的功能就在于主体在获得主观意象的基础上而采取相应行为 世纪最高语言学成就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是“说话就是做事”并得到当代德国哲学家施泰格缪勒的高度评价然而这是如何可能的呢?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涵盖三方面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之果 某一言语行为能否“成功”需满足“适切性条件”而这些条件与说话人、话语语境、语力等密切相关 可该理论却只关注了言语行为丰富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塞尔认为意向性和意识是言语行为最根本的东西并将言语行为表述为实施某一言语行为总伴有说话人内在的意向心态即如果承诺做某事那么我就同时表达做某事的内在意图确保该行为得以完成虽然关注意向心态但塞尔未能考虑言语行为的实践性 克服此不足的是德国现代哲学家哈贝马斯 哈氏批判地吸收了言语行为理论和“语言游戏说”创立了交往行动理论 他认为交往行动理论是唯一全面理解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功能的理论它不是孤立地去理解语言的相互理解性中介功能而是把语言相互理解功能视为协调行为的基本机制因为交往行动同时涉及客观、主观和社会世界及各自的有效性要求:真实性、真诚性与恰当性所要达成的是共识由此产生的理性是交往理性 秉持交往理性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就能融洽地进行社会生活从而走向合理化言语行为践行交往理性对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为:一是历史长河的发展积淀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体系实施言语行为的方式存有质的不同表征为不同的文明 如汉语中的“没问题”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就可能是英语的“”或“”二是言语行为要遵守行为规范否则同一文化中也极有可能出现交际失败如不遵守“诚实性”规范言语行为的“适切性”条件未满足缺乏交往理性再者言语行为具有深刻性和广泛性恐怖行为和突发事件常常是不同的言语行为双方不遵守某种言语行为规则而引发的 解决的办法就只能是通过言语行为的交往建立在双方交往理性基础之上“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四、语言的思维逻辑性“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的语言交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产物”表明语言、思维、行动等是逻辑地交织于现实生活同时各具自身逻辑 就语言学习而言首先词汇特别是专业术语的理解最具代表性 如“/”和“/”等类似概念的剖析能培养学生范畴化的抽象思维能力其次句法的特征在于语言符号的空间排列关系体现着内在逻辑规律性 句法结构树形图就内隐着高度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再次语义理解的真值条件理论论证方式是一个严格的形式逻辑演算 其核心环节是 可形式化为()这一思维运作即“一个概念是一个其值总是一个真值的函数”最后语用重语用逻辑和辩证思维 语用的理解是依据经验语境推理可形式化为(:)即在经验的知识 中如果 是有效的而且存有条件 那么就可以推理出 即以概念为基本单位进行的判断和推理的认知活动 语言、思维具有逻辑的同构性课程思政建设底层逻辑乃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 外语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习得外语的概念系统形成外语思维达成课程学习目标 但是不同的语言体系其概念表征必有差异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就不同 因此马克思主义语言观有助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应用语用逻辑推理强化其辩证理性思维能力自觉甄别中、外语言概念系统各自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树立“四个自信”因为“如果要学生接受一种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不摆出充分的事实依据不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单凭简单的说教引导学生是不够的”总之马克思主义语言观是语言言语实践的有机整体贯彻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正确方向“如春在花”能引导学生领悟“言、思、行”在现实生活中的辩证关系提升其理性思维品质和素养帮助学生主动探究“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体系的自洽性参考文献.:.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杜桂枝.论语言意识.外语学刊():.:.:.阳小华:马克思主义语言观视域下语言本体的课程思政价值研究 徐锦芬潘晨茜.多语言意识下的中国特色外语教育规划.外语教学():.杨敏.再论语言意识.外语界():.何周春龚彦知.中国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发展研究 以语用意识和语法意识为视角.现代外语():.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赵秋野.试论语言意识的民族文化特性.外语学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