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论赵树理
小说
人生
仪礼
书写
刘思诚
第 卷第期 年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收稿日期:基金项目: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培养对象 委托课题“中 华 民 族 共 同 体 视 域下民间文艺搜集整理与利用研究”()作者简介:刘思诚(),女,辽宁抚顺人,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民俗学与现当代文学研究。论赵树理小说的人生仪礼书写刘思诚,韩昕竹(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摘要:赵树理的小说乡土气息浓郁,蕴含着丰富的民俗资源。作家能够深入民间话语系统,在讲述农民故事的同时,呈现了与农民一生息息相关的人生仪礼,主要涉及人生仪礼中的婚礼和葬礼。赵树理小说中的婚礼描写展现了封建婚姻对人的毒害和进步女性追求婚姻自由、勇敢抗争的两个面向,表现了婚礼中新思想与旧思想的激烈对抗;葬礼描写展现了在丧礼费用和高利贷盘剥下农民的惨状,并呈现了一场特殊葬礼的民俗价值。在时代潮流、社会变革、乡村社区的背景下,婚礼和葬礼犹如两个相对稳定的横截面,沉淀着民众世代传承的情绪,也凸显出要求变革的现代精神。关键词:赵树理小说;人生仪礼;婚礼;葬礼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赵树理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创造了现代小说为农民大众服务的实绩,是“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醉心于表现山西地区农民的命运与生存环境,而山西地区的婚丧嫁娶自然是不可忽视的生活素材。在举办人生仪礼的过程中,农民必然受到当时社会规范的制约,同时,在人生的过渡阶段向社会宣告个人角色的转变。早在 世纪初,法国民俗学家阿诺尔德范热内普()在 过渡礼仪 一书中提出了“过渡礼仪模式”,尝试归纳出全部的过渡仪礼并着重分析了“分隔礼仪”“边缘礼仪”和“聚合礼仪”。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在 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 一书中论述了“通过仪式”的“阈限阶段”。他认为,“阈限”不是实体,它的模糊的特征需要在社会象征中被体现出来。钟敬文主编 民俗学概论 将人生仪礼定义为:“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人生仪礼在社会层面承担着角色认定和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赵树理小说中有关人生仪礼的描写,从整体上总结其小说的民俗意蕴和社会价值。一、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生仪礼描写赵树理小说主要涉及人生仪礼中的婚礼和葬礼,较少涉及诞生礼和成年礼的内容。纵观赵树理的小说,以婚丧嫁娶为故事主线的有五篇,局部涉及人生仪礼的有三篇,如表所示。表赵树理小说涉及人生仪礼内容的作品名称一览表仪礼类型仪礼内容作品名称婚礼以婚礼为主线 邪不压正 登记 小二黑结婚局部涉及婚礼 地板 李家庄的变迁 福贵葬礼以葬礼为主线 福贵 有个人局部涉及葬礼 地板 李家庄的变迁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第 卷(一)赵树理小说中的婚姻仪礼描写传统婚礼的仪式流程十分复杂,包括订婚礼和正式的婚礼。赵树理在 邪不压正 中详细地介绍了农村订婚的仪式流程,在 李家庄的变迁 和 福贵中简要呈现了农村婚礼的场面,在 登记 中提及婚礼中的一些仪式流程。邪不压正 的故事发生在下河村,该地订婚的风俗是男方家委托媒人给女方家送彩礼,女方家请媒人吃酒席。女方家中的办事流程为:准备酒席、迎媒人、吃第一顿饭、开食盒、吃第二顿饭、送客。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筹备一场体面的酒席不是简单的事。在农村,尤其是在婚丧嫁娶这类重要场合,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要体面、合规矩,仪式中处处体现着社会地位的高低。封建社会中的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社会地位低于男性。在订婚礼上,男人和女人不能在一起吃饭、谈话。入门时,媒人到北房,抬食盒的长工到西房,女人们则是在东房,这样的分配体现了身份地位上的尊卑有别。关于酒席的讲究书里说得很清楚:“第一顿是汤饭,第二顿是酒席。第一顿饭,待生客和待熟客不同,待粗客和待细客不同 生客细客吃挂面,熟客粗客吃河落。”挂面是细粮,河落是粗粮。贫苦年代缺少细粮,因而有限的细粮要用于招待更为尊贵的客人。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开食盒”,文中写道:“按习惯:第一层是装首饰冠戴,第二层是粗细衣服,第三层是龙凤喜饼,第四层是酒、肉、大米。”社会地位不同的人家使用的食盒档次差异很大,“要是门当户对的地主豪绅们送礼,东西多了,可以用两架三架最多到八架食盒。要是贫寒人家送礼,也有不用食盒只挑一对二尺见方尺把高的木头盒子的,也有只用两个篮子的。”文中的刘家虽然是大地主,但是女方是庄稼户,门不当户不对且还是续婚。我们看到礼物中的穿戴首饰大多是前一任媳妇剩下的,彩礼直接透露出这一婚礼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开了食盒,女人们要就食盒里的物品吵架。女方家被逼结亲,自然心中不快,吵得格外凶。但即使再不愿意,这也只是一个环节,不能在事实上做出任何改变。开过食盒,就到了晌午。吃过第二遍酒席,客人便要回去了。安发代替主人王聚财将媒人送到门口,作揖目送媒人走远,仪式才算正式结束。邪不压正 中的订婚礼举行时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地主与中农共同举办的订婚礼比较体面。而 福贵 和 李家庄的变迁 中的婚礼充分展现了穷苦人民举办婚礼的艰难。福贵 中描写了福贵与银花结婚时的情形:“银花借东屋婶家里梳妆上轿,抬在村里转了一圈,又抬回本院,下了轿往西屋去,堂屋里坐着送女客,请老家长王老万来陪。福贵娘嫌豆腐粉条不好,特别杀了一只鸡,做了个火锅四碗。”福贵十二岁丧父,银花是童养媳。虽然贫苦,但面对结婚这种人生大事也没有草草了事,而是借钱履行了梳妆上轿、请客陪酒这些重要的婚礼流程。李家庄的变迁 中白狗和巧巧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举办了婚礼,书中写道:“大家也知道他破费不起,自己也都是些能对付能过的小户人家,就凑成份子买了些现成的龙凤喜联给他送一送礼;这地方的风俗,凡是送这种对联的,酬客时候都是有酒无饭,一酒待百客。”婚礼省略了诸多仪式,不举办酒席只聚在一起喝酒,酒桌上冷元问铁索,真正的共产党是什么样的。铁锁早就心中积攒了无数的话,迫不及待地和乡亲们讲述了自己遇到的“天下第一好人”小常的故事,很有可能也宣传了小常的“打倒不说理的坏家伙,由正正派派的老百姓们当家做主”的进步思想。最后,说到小常被抓走,大家竟一起为他落泪。可见,婚礼为人们提供了信息交换和情感宣泄的公共空间,使困顿中的人重拾了生活的希望和勇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值得一提的是 地板 和 登记 中提到的与婚礼相关的三件小事。地板 中写了地主女儿出嫁的婚礼流程:“咱们这些家,是大手大脚过惯了的,钟在寺院音在外,撑起棚子来落不下:冬天出嫁闺女,回礼物、陪嫁妆、请亲戚、女婿认亲、搬九,哪一次也不愿丢了脸,抬脚动手都要花钱。”可见,繁多的婚礼流程对地主都是不小的负担。登记 中写了“掀盖头”的热闹场面,村里的人都来一睹新娘子的容貌。还写了该地结婚时一个有趣的风俗:如果新娘子结完婚正值正月,那么要一个小孩在前面背一条红毯,新娘由两个妇女搀着去邻近家拜年。不过只是走一走,并不需要新娘子磕头。以上就是赵树理小说中关于婚礼的内容。邪不压正 对订婚礼进行了完整的记录,地板 登记刘思诚等:论赵树理小说的人生仪礼书写 李家庄的变迁 和 福贵 中涉及的婚礼是作为过渡的情节出现在小说中,这些都说明婚礼是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重要书写内容。(二)赵树理小说中的丧葬仪礼描写赵树理小说中的 福贵 和 有个人 主要讲述了由举办葬礼而生发出的一系列故事。从中我们能看到农民坦然的生死观念,以及带有山西地方特色的丧礼习俗。究其原因,农民对“死”的坦然态度来自“死”的“不可抗性”性,所以将之转化为对“生”的“注重”。小说中的老人在去世前会将自己牵挂的事情处理好。福贵娘预测自己活不过冬天,趁着自己身体没有坏透,为儿子置办了婚礼。有个人 中的秀才去世前安排了遗产的分配,不仅做到三个儿子平衡,还为自己的葬礼预留了土地。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生命的韧性,农民坦然地将死亡也视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条不紊地迎接死亡。赵树理小说中没有对葬礼进行详细的描写,只侧面写到了一些习俗,如葬礼中男女分工明确,酒席中的侍宴戏,子女穿白鞋守孝等。首先,福贵 中的农村葬礼男女分工明确。男性在外负责下葬抬棺等体力活,女性在家中招待来帮忙的亲戚和邻居。福贵娘去世后,福贵在外找人抬棺木,请阴阳先生选坟地,没有时间回家。妻子银花和东屋婶在家中为来吊唁和帮忙的客人缝孝帽,准备饭菜。其次,有钱人家举办丧礼还会唱侍宴戏,营造出热闹的气氛。在龙晓添和萧放看来,“热闹 的丧礼能表达子孙的孝心;彰显亡者及其家族的社会关系;强调家族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福贵 中城里一位大士绅出殡,广发讣闻,亲朋好友都前往吊丧,场面极为热闹。开席时唱的侍宴戏,更增添了葬礼中既热闹又肃穆的气氛。但是,乡土社会以务农为宗,吹鼓手是流动人员,受人鄙视。福贵在城里当吹鼓手被王老万发现后,家族中有面子的人都认为福贵是家族的耻辱,必要杀之而后快。幸得东屋婶的通风报信,福贵连夜逃离了村子,才捡回一条命。最后,在葬礼进行时以及葬礼后的一段时间内,亡者的子女要穿白鞋守孝。李家庄的变迁 写了白狗给父亲戴孝,村民们看到穿白鞋的人会给予特殊的关怀。地板 里写了一件王老三让穿白鞋的媳妇去挑粪的趣事。王老三媳妇的白鞋“从新穿到破,底棱上也不准有一点黑”,却被粪盖住了。文中描写了她的反应:“她把锨一扔,三脚两步跑 出 马 圈 来,又 是 顿,又 是 蹴,又 是 用 手 绢擦看看手,已经磨起了一个泡来。”穿白鞋守孝是葬礼的延续,是生者与死者关系、生者与所在社区关系的强调和再确认。“整个丧礼仪式的重点都在 过渡,而不在 终结 强调对亡者引导及其身份的过渡。”亡者的生命在某一时间点截止,但人生仪礼所承担的对亡者的怀念与祭奠会持续一段时间。这是为了给生者一段时间接受亲人已故的现实,并整理好情绪投入新的生活,在民众共同维系的社区中汲取力量。从赵树理小说对葬礼习俗的描写中可以发现,旧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穷人和富人举办葬礼的规格有很大差别。但是,即使在贫苦潦倒、生活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人们也会尽力办好葬礼。这是在民俗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将死纳入了人生全过程而认真对待的表现。葬礼是不可或缺的人生仪礼。二、对抗:婚礼中的新旧思想赵树理的三篇小说 登记 邪不压正 和 小二黑结婚 涉及青年男女的婚恋自由问题,反映了过渡时期新旧婚恋思想在两代人中的对抗,歌颂了青年男女为婚姻自主而做出的勇敢抗争。同时,宣传了解放区的婚姻政策,推动了婚恋观念的进步。(一)残害:旧式婚姻的悲惨图景 年,程蔷在 女子待嫁时 指出,对爱情的欲求是人的本性。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刻画了众多为追求婚姻自主而牺牲生命的女性形象。旧社会的女性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丧失婚恋主动权;二是遵从内心的感受,勇敢争取婚姻自主。但是,普通少女受年龄和见识的局限,对婚姻的认识不足,并且封建社会环境对自由恋爱的女性存在很大偏见,她们追求的爱情通常不会幸福。可见,畸形的婚姻形式和禁锢女性身心发展的封建观念是导致女性悲剧的根源。值得注意的是,赵树理对这类畸形婚姻形式的呈现不是简单的批判,更重要的是达到教育农民的目的,“赵树理以通俗化的日常生活叙事和口语化的语言弥合了新文学与大众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第 卷的隔阂,完成了对农民主体性的塑造,实现了作家承担的启蒙大众的任务”。赵树理小说中描写的畸形婚姻形式有包办婚姻、童养媳、老夫少妻等。首先,包办婚姻将两个毫无感情基础的人组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多婚姻悲剧。登记 中有双方父母相约见面商议子女婚事的情节。年轻人无权决定自己的婚姻,要特意避开这样的场合。在闭塞的乡村中,结婚对象的选择有限。男方的父母在前一次询问媒人适合的人选时还有三人,现在就只剩下艾艾一人。男方母亲抱怨道:“我叫快点决定,你偏是那么慢腾腾地拖!好的都叫人家挑完了!”可见,在包办婚姻中,双方父母按照年龄、相貌、家庭和名声等外在条件,像买卖物品一样为子女挑选结婚对象。当艾艾成为可供选择的唯一对象时,男方家还以“名声不正”来挑毛病。面对这种空穴来风的闲言碎语,在未结婚前,男方就已经想好了“痛打一顿”的解决办法。可见,包办婚姻全由父母操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