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B52T 619-2010 贵州茶叶全程清洁化生产技术规范.pdf
下载文档

ID:2631411

大小:1.31MB

页数:1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1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52T 619-2010 贵州茶叶全程清洁化生产技术规范 619 2010 贵州 茶叶 全程 清洁 化生 技术规范
ICS 03.100.50 X 00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 52/T 6192010 贵州茶叶全程清洁化生产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whole procedure sanitary production of tea in Guizhou (本稿完成日期:)2010 08 18 发布2010 08-18 实施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52/T 6192010 I 目 次 前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茶园基地选择与规划.2 4.1 茶园基地的选择.2 4.2 茶园规划.2 5 茶园基地建设.2 5.1 茶树种植.2 5.2 营造生态环境.3 5.3 保护生态植被.3 5.4 发展循环经济.3 6 土肥管理.3 7 病虫草害防治.3 7.1 防治总要求.3 7.2 农业防治.3 7.2.1 合理选用抗性品种.3 7.2.2 合理采摘和修剪防治.3 7.2.3 合理耕锄与施肥.4 7.3 物理防治.4 7.3.1 人工捕杀.4 7.3.2 其他捕杀.4 7.4 生物防治.4 7.5 化学防治.4 7.6 植物检疫.4 8 鲜叶采摘和管理.4 9 茶叶清洁化加工.5 9.1 加工环境清洁化.5 9.2 加工设备清洁化.5 9.3 加工能源清洁化.5 9.4 加工过程清洁化.5 10 包装清洁化.5 11 贮运清洁化.5 DB52/T 6192010 II 12 清洁化营销.6 附录 A(规范性附录)清洁化茶园基地环境质量标准.7 附录 B(规范性附录)农药和肥料使用规定.8 附录 C(规范性附录)清洁化生产禁止使用的农药.11 表 A.1 清洁化茶园基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7 表 A.2 清洁化茶园基地灌溉用水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7 表 A.3 清洁化茶园基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7 表 B.1 清洁化茶园肥料污染物质允许含量.8 表 B.2 清洁化生产宜使用的肥料.9 表 B.3 清洁化生产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10 表 C.1 清洁化生产禁止使用的农药.11 DB52/T 6192010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本标准由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省农委果树蔬菜工作站、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信息所。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贵州省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贵州湄潭栗香茶业有限公司、贵阳春秋实业有限公司、黔南供销茶叶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显扬、龙明树、周国兰、邵建平、郑文佳、张正秋、喻云春。本标准参与起草人:金循、谭书德、牟小秋、莫从信。DB52/T 6192010 1 贵州茶叶全程清洁化生产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贵州茶叶全程清洁化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基地选址与规划、基地建设、种植栽培和管理、茶叶加工、包装、运输及贮存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贵州茶叶全程清洁化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1680 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 GB 11767 茶树种苗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 227 微生物肥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共享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中。3.2 清洁化生产 茶叶的清洁化生产包括清洁的茶叶生产全过程和清洁的茶叶产品。3.3 DB52/T 6192010 2 清洁的茶叶生产全过程 在茶叶生产的全过程中,必须保证农业投入品的清洁安全,尽量减少废弃物在终端的堆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3.4 清洁的茶叶产品 清洁的茶叶产品是指茶叶中不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农药、微生物、夹杂物与添加物,如色素、粘合剂、增光剂、防腐剂以及其它化工企业排放的环境污染化合物等,其终端产品应该是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的产品。3.5 清洁化茶园 茶园符合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基本要求,按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业的方式种植栽培,与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强调应用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生产技术,限制或不使用化肥、化学合成农药、基因工程改良的品种,经无公害、有机农业、绿色食品机构颁证的茶园。4 茶园基地选择与规划 4.1 茶园基地的选择 4.1.1 生产基地应有隔离带,生产基地应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有河流、山川、湖泊、自然植被等其中之一为天然屏障,或用人工林、果园等其他经济乔木作为隔离带。天然屏障或人工隔离带宽度为 50m 以上。4.1.2 环境清洁化:生产基地周边生态环境优良,自然植被丰富,基地应与交通干线、工厂和城镇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周边及上风口、或河流的上游无污染源。4.1.3 空气质量: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 GB 3095 中规定的二级标准要求,空气中污染物不得超过附录A 表 A.1 中的各项浓度限值。4.1.4 用水质量:茶园用水应符合 GB 5084 中规定的旱作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水质中的污染物不得超过附录 A 表 A.2 中的各项浓度限值。生产、加工用水质量应符合 GB 3838、GB 5084 和 GB 5749 的规定,水质中的污染物不得超过附录 A 表 A.2 中的各项浓度限值。4.1.5 土壤质量:要求土层深厚,有效土层厚度应达 80cm 以上。土壤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生物活性较强,耕层有机质含量15mg/kg,pH 值为 4.06.0。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 GB 15618 中规定的类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各种污染物不得超过附录 A 表 A.3 中的各项浓度限值。4.2 茶园规划 对拟新建或已建的茶园,应科学规划与布局茶园、道路、排蓄灌水利系统,以及防护林带和养殖等。按照现代农业园区标准进行规范化建设,要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5 茶园基地建设 5.1 茶树种植 充分考虑品种适应性和适制性,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条件并经过栽培成功,符合市场需求的茶类良种进行早、中生品种搭配,茶树种苗质量应符合GB 11767中规定的1、2级标准。DB52/T 6192010 3 5.2 营造生态环境 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主要道路两边种植行道树,隔离带上应选用与茶不同科的作物。茶园以间作果树等经济林为主,遮荫树选择杉木、银杏、板栗、香樟树、桂花树等,每667m2种植(610)棵,遮光率控制在20%30%。5.3 保护生态植被 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茶园土壤、水、大气、植被等自然生态环境,采取措施保护山顶、山谷、溪边的自然植被,对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梯壁杂草采取以割代锄,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4 发展循环经济 茶树种植与畜禽养殖结合,为茶园提供有机肥源。提倡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生产模式,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6 土肥管理 6.1 定期监测土壤养分、土壤有机质、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土壤 pH 值变化,每 2 年应检测 1 次。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6.2 禁止在茶园使用土壤化学改良剂和有害的城市垃圾、污泥等。6.3 多施有机肥料,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应配合使用。不宜单纯使用化学肥料和矿物源肥料,宜施用茶树专用肥和附录 B 表 B.2 中的肥料。6.4 农家肥等有机肥料施用前必须经过堆制腐熟、高温发酵等无害化处理,有机肥料中污染物质含量应符合附录 B 表 B.1 规定。微生物肥料应符合 NY/T 227 要求。6.5 管理要求:a)提高名优茶生产比例,及时采摘茶青减少病虫发生;b)增施有机肥,培育优质高产茶园;c)应用生物防治技术,保证环境和产品安全,防止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对茶园环境的污染;d)对茶园投入品应实施监督管理,减少化合成物的投入,实行源头控制,杜绝各类农业禁用品进入茶园,禁止在茶园中使用国家明令的高毒、高残留农药。7 病虫草害防治 7.1 防治总要求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采用各种有效的非化学防治手段。对茶园生态系统,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营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滋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的标准。7.2 农业防治 7.2.1 合理选用抗性品种 对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应合理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7.2.2 合理采摘和修剪防治 DB52/T 6192010 4 对茶树应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修剪茶蓬高度应低于80cm,减轻毒蛾类、蚧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控制越冬基数。7.2.3 合理耕锄与施肥 秋末合理耕锄蓬下土壤,改变土壤性状恶化某些害虫的生存环境,减少翌年在土壤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合理施基肥,改善茶树营养条件和提高抗害能力,加速生长发育避开害虫危害期。7.3 物理防治 7.3.1 人工捕杀 a)用铁丝钩方式捕杀天牛幼虫;b)用震落方式捕杀有假死习性的茶丽纹象甲、茶毛虫卵块、茶蚕、蓑蛾、卷叶蛾虫苞等害虫;c)用人工刮除方式捕杀对局部发生量大的蚧壳虫、苔藓等。7.3.2 其他捕杀 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信息素诱杀。7.4 生物防治 7.4.1 注意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有益生物,减少因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采用天敌防治害虫。7.4.2 采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等微生物农药和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进行生物防治。7.5 化学防治 7.5.1 应按照制定的防治指标,因地制宜、适时施药,对不同类型的农药应交替使用。农药的合理使用规定见附录 B 表 B.3 和附录 B 表 B.4。清洁化生产禁止使用的农药名单见附录 C。7.5.2 采用低容量喷雾,对蓬面害虫实行蓬面扫喷。茶丛中下部害虫也应采用侧位低容量喷雾。7.5.3 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应按照 GB 4285、GB/T 8321 的规定控制。7.5.4 生产季节禁止使用矿物源农药。7.6 植物检疫 从国外引种或国内向外引种时,应进行植物检疫,不得将危险性病虫害随种苗带入或带出。8 鲜叶采摘和管理 8.1 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各茶类对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养)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的原则,按照标准适时采摘。8.2 人工采摘时,不应乱抓乱采,以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与老枝叶。8.3 机械化采摘时,应用无铅汽油,防止污染茶叶、茶树和土壤。8.4 鲜叶盛装应采用清洁、通风良好的竹编网茶篮或篓筐。鲜叶采摘后应及时运送茶叶加工厂,储运鲜叶的工具应卫生,防止日晒,防止鲜叶受污染、变质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8.5 鲜叶的入库储存要严格验收制度,鲜叶应不落地存放,对不同质量的鲜叶要分别摊放,要保持摊放场所的卫生,并由专人管理。DB52/T 6192010 5 9 茶叶清洁化加工 9.1 加工环境清洁化 加工厂内外环境应整洁,无任何污染物。厕所与发电机房应远离加工车间,燃料与加工车间隔离,车间地面全部铺设地砖,墙体1.5m以下贴瓷砖,门和窗应安装有防尘纱,室内粉尘浓度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