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53T
795-2016
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795
2016
马铃薯
晚疫病
综合
技术规程
DB53/T 7952016 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2016-09-10 发布 2016-12-01 实施ICS 65.020 B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 检验检疫总局备案号:52104-2016 云南省地方标准 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53/T 7952016 I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云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7)归口。本标准的起草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云南省植保植检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继芬、孙道旺、赵志坚、杨明英、潘哲超、尹自友、包丽仙、吕建平、胡慧芬、孙宇杰、周丽凤。DB53/T 7952016 1 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术语和定义、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症状、生物学特性、流行条件及传播途径、防控原则、防控技术、抗病品种及化学药剂选择原则。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8133 马铃薯种薯 GB/T 29379 马铃薯脱毒种薯贮藏、运输技术规程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 1783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NY/T 1854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 NY/T 2383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马铃薯晚疫病 指由疫霉属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侵染马铃薯引起的一种流行性卵菌病害。3.2 监测预警系统 指将晚疫病预测模型、气象数据监测终端、无线通讯、Web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疫病知识、防治建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对监测地的马铃薯晚疫病信息进行实时监测、诊断,对晚疫病发生及流行进行预警的系统。DB53/T 7952016 2 4 症状、侵染及传播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症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发病条件及传播途径参见附录A。5 防控原则 防控遵循以下原则:a)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方针,采用“预防+控制”的模式,预防前期,控制中后期;b)选用优质抗、耐病品种,综合运用农业、物理或生物防控措施,适时进行化学防治。c)药剂使用严格执行 GB 4285、GB/T 8321 和 NY/T 1276。6 综合防控 6.1 品种及种薯 6.1.1 品种选择 选用优质、高产、抗耐晚疫病品种。推荐品种参见附录B。6.1.2 精选种薯 种薯选择参照GB/T 18133“马铃薯种薯”。选择不带病、已通过休眠且生理状态较好、大小约在50 g150 g之间的薯块作为种薯。6.1.3 切块消毒 6.1.3.1 切块 大种薯切块时,用70%的酒精对刀具反复消毒,每次浸泡刀具3 min5 min,切刀每使用10 min15 min或切到带病种薯及时消毒或更换已消毒过的刀具。种薯切块后30 min内用药剂拌种消毒。选用75%百菌清、50%烯酰吗啉及72%农用链霉素配制成混合药液,浸泡切块薯(整薯)10 min15 min,室内晾干备用。6.1.3.2 包衣 在播种前5 d7 d对大种薯切块,晾晒2 d3 d,然后用25%噻虫嗪40 ml2.5 ml%咯菌腈100 ml兑水1000 ml可包衣100 kg种薯,包衣后摊开晾晒2 d3 d后进行播种。6.2 农艺措施 6.2.1 合理轮作 忌与茄科作物轮作,宜与禾谷类、豆类、纤维等作物轮作。冬作推荐水旱轮作。6.2.2 土壤改良 采用深翻晒垡、增施有机肥(绿肥、草木灰、腐熟农家肥及生物肥)等措施。6.2.3 播期调整 DB53/T 7952016 3 根据当地气侯条件、晚疫病发生流行规律及品种特性,适当调整播期,避开晚疫病高发期。6.2.4 施足基肥 播种时,亩施腐熟农家肥2000 kg2500 kg,复合肥50 kg。推荐使用N:P:K=12:6:24的复合肥。6.2.5 播种密度 大春作每亩3500 株4000 株,秋作、冬作、小春作每亩4100 株4300 株。6.2.6 中耕管理 苗齐后,进行第一次追肥(尿素8 kg/亩10 kg/亩)和培土;初花期适量追施磷、钾肥,培土起高垄,保持排水通畅;培土垄高约30 cm左右,根据田块地势,适当提高培土高度。6.2.7 中心病株处理 在发病初期及时清除感病叶片或整植,带出进行烧毁处理。6.2.8 杀秧 适时避雨杀秧,割去植株地上部分,集中烧毁或作饲料处理。6.3 生物防控 使用生防制剂、诱导抗病剂等进行叶面喷施。6.4 化学防控 6.4.1 田间调查 选择老病田或感病品种田块,每3 d调查一次,调查方法为五点取样法,每点5 株10 株,分级标准参考附录C。6.4.2 预测预报 根据监测预警结果和建议及时采取合理防控措施。6.4.3 无监测预警系统指导的防治 现蕾期或初花期,使用保护剂进行第一次防控,发现中心病株后应立即用治疗剂进行防控。6.4.4 有监测预警系统指导的防治 结合田间调查,早熟品种晚疫病达到第三代侵染2 分3 分时,耐病品种第五代首次侵染达到4 分6 分时,使用保护剂进行第一次防控;以后每代的首次侵染达到4 分6 分时,喷施保护剂,错过了施药时间直接喷施治疗剂。6.4.5 药剂选择 推荐使用的晚疫病防治保护剂和治疗剂参见附录D。6.4.6 施药方法 施药按以下方法进行:DB53/T 7952016 4)按照使用说明配制药液喷雾防治,均匀喷雾植株叶片正反面;)喷药后4 h内如遇大于4 mm降雨,待叶片水分干后须重新喷药;)无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指导的常规防治每次间隔5 d7 d,防治3 次4 次;)已建立监测预警系统的根据预警结果和建议进行防治,防治3 次4 次。结合晚疫病流行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防治次数,不同年度间防治药剂轮换施用。6.5 收获贮藏 选择晴天进行收获,及时清除染病薯块,收获的马铃薯于通风闭光处贮藏,或参照GB/T 29379执行。DB53/T 7952016 5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症状、生物学特性、流行条件及传播途径 A.1 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如图1中A、C图)、叶柄、茎(如图1中B图)和块茎。叶片先从叶尖、叶缘产生水渍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迅速扩展,呈褐色,产生一层白霉,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茎、叶柄及块茎上均会染病,呈现褐色条斑,块茎上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病部皮下果肉也变褐色,病斑继续扩大可使整个块茎变黑褐色腐烂。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A.2 晚疫病菌生物学特性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属于异宗配合卵菌,有A1和A2两种交配型,目前在马铃薯产区检测到高比例的自育型(Self-fertility)菌株。通常进行无性繁殖,但当A1和A2交配型同时存在时,二者可通过异宗配合进行有性生殖,产生有性后代卵孢子。晚疫病菌在形态上可划分为菌丝(如图1中D图)、孢囊梗、孢子囊(如图1中E图)、游动孢子、休止孢和卵孢子(如图1中F图)。菌落白色(如图1中D图),菌丝体由无色无隔菌丝组成,较宽,具有分支;孢囊梗节状,各节基部膨大而顶端尖细;孢子囊顶生或侧生,倒梨形或柠檬形,一端具半乳突,另端有小柄,易脱落。条件适宜时,成熟的孢子囊能产生、释放8 个12 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呈卵形或肾形,侧生双鞭毛,休眠后双鞭毛收缩形成球形具有细胞壁的休止孢。休止孢萌发长出芽管,形成一个附着孢,通过表皮直接侵入寄主。晚疫病菌进行有性生殖由藏卵器和雄器结合形成厚壁的卵孢子,卵孢子为球形,在藏卵器内,厚壁,常不满器。藏卵器为球形,壁光滑;雄器大小形状不一,围生。具有厚壁的卵孢子可抵抗不良环境,在土壤中存活6个月至3年。A.3 晚疫病流行条件 晚疫病菌喜冷凉高湿环境,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5 35,最适生长温度18 20。相对湿度80%以上、18 22 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保持10 13 条件1 h2 h,有利于孢子囊产生释放游动孢子。温度、湿度是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的关键因素,在适温条件下,相对湿度80%以上保持3 d5 d,病害即可流行。因此多雾的冷凉山区、半山区易发病;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发病后10 d14 d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如图1中A图)。A.4 传播途径 晚疫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块茎中越冬,带病种薯是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晚疫病菌可进行有性生殖的地区,萌发的卵孢子亦是重要的初侵染源,形成中心病株后,病部产生的孢子囊或游动孢子借雨水或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引起再浸染,该病由点到面,短时间内迅速蔓延扩大,具有很强的流行DB53/T 7952016 6 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马铃薯晚疫病再侵染以雨水、气流传播为主,灌溉水、粪肥、病薯、农事操作等亦是其传播途径。图1 马铃薯晚疫病症状及病原菌形态 A:晚疫病田间症状;B:种薯带菌长出的植株;C:晚疫病侵染的叶片;D:晚疫病菌在黑麦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E:孢囊孢子;F:在黑麦培养基上产生大量卵孢子。DB53/T 7952016 7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推荐使用的马铃薯品种 B.1 推荐使用的马铃薯品种见表B1 表B.1 推荐使用的马铃薯品种 品种名 晚疫病感病级别 抗性水平 滇薯 6 号 3 抗病 凤薯 2 号 3.5 抗病 合作 69 3 抗病 会薯 10 号 4 抗病 会薯 11 号 4 抗病 会薯 14 号 2 高抗 会薯 15 号 2 高抗 会薯 7 号 3.5 抗病 抗青 9-1 3 抗病 昆薯 2 号 2.5 高抗 昆薯 3 号 4 抗病 丽薯 6 号 3.5 抗病 丽薯 7 号 3.5 抗病 丽薯 10 号 4.5 中抗 陇薯 10 号 3 抗病 陇薯 12 号 3 抗病 陇薯 13 号 3 抗病 师大 6 号 4 抗病 云薯 101 4 抗病 云薯 103 3 抗病 云薯 104 2 高抗 云薯 105 4 抗病 云薯 106 3.5 抗病 云薯 107 3 抗病 云薯 301 3 抗病 云薯 304 2 高抗 云薯 401 5 中抗 云薯 505 4 抗病 云薯 606 2 高抗 云薯 801 2 高抗 昭薯 22 号 2 高抗 昭薯 2 号 2.5 高抗 DB53/T 7952016 8 表B.1(续)品种名 晚疫病感病级别 抗性水平 庄薯 3 号 3 抗病 紫云 1 号(云薯 604)3 抗病 DB53/T 7952016 9 C C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调查分级标准 C.1 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调查分级标准见表C1 表C.1 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调查分级标准(国际马铃薯中心分级标准)病斑面积百分比(%)分级 平均值 上、下限 描 述 1 0 没有观察到病斑 2 2.5 05 病斑出现,每株最多10个病斑 3 10 515 植株外观健康,但近看易见病斑,最大病斑面积不超过20片小叶面积4 25 1535 大多数植株发病,大约25%的叶片上带有病斑 5 50 3565 植株呈绿色,全部植株发病,底部叶片枯死,病斑面积占50%6 75 6585 植株呈绿色,病斑连片,中下部叶片枯死,病斑面积占75%7 90 8595 植株呈褐绿色,仅顶部呈绿色,茎上有大的病斑 8 97.5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