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52T
1587-2021
马铃薯主要土传病害防控技术规程
1587
2021
马铃薯
主要
病害
技术规程
ICS65.020.01CCS B 01DB52贵州省地方标准DB52/T 15872021马铃薯主要土传病害防控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trol of potato soil-borne diseases2021-03-23 发布2021-07-01 实施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52/T 15872021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防控原则.25防控措施.2附录 A(资料性)马铃薯主要土传病害的病原菌及危害症状.4附录 B(资料性)马铃薯主要土传病害防控推荐使用药剂及使用方法.7 DB52/T 15872021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提出。本文件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贵州分中心、安顺市农业科学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恩发、夏忠敏、李飞、雷尊国、尹旺、曹贞菊、唐健波、黄轶、李恩宏、乐俊明、唐虹、谭体琼、顾昌萍、蔡甫格。DB52/T 158720211马铃薯主要土传病害防控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马铃薯主要土传病害黑痣病、疮痂病、粉痂病、黑胫病的主要防控措施。本文件适用于贵州马铃薯主要土传病害的防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8321.1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GB 18133马铃薯种薯NY/T 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NY/T 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马铃薯土传病害 potato soil-borne diseases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发生,病原菌主要通过土壤传播,造成马铃薯产量损失、块茎质量和品质下降的主要病害的总称,包括黑痣病、疮痂病、粉痂病、黑胫病等病害。3.2马铃薯黑痣病 potato black scurf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hn侵染引起的一种土传性病害,主要为害马铃薯植株的幼芽、茎基部及块茎,造成缺苗,植株下部叶片发黄和形成气生薯等。识别与危害详见附录A。3.3马铃薯疮痂病 potato common scab由放线菌属疮痂链霉菌S.acidiscabies,S.scabies和S.turgidiscabies等侵染引起的马铃薯病害,主要为害马铃薯块茎,在块茎表面形成近圆形至不定形木栓化疮痂状淡褐色病斑或斑块。识别与危害详见附录A。DB52/T 1587202123.4马铃薯粉痂病 potato powdery scab由马铃薯粉痂菌Spongospora subterranea(Wallr.)Lagerh.侵染引起,主要为害块茎及根部。识别与危害详见附录A。3.5马铃薯黑胫病 potato blackleg又称黑脚病,主要由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atroseptica(Van Hall)Dye侵染引起的,导致马铃薯植株茎基部变黑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识别与危害详见附录A。4防控原则4.1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方针,重点预防前期,控制中后期。4.2选用优质抗、耐病品种,综合运用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控措施,优先采用生物农药,适时进行化学防治。5防控措施5.1农业防控5.1.1选用抗(耐)病品种因地制宜选择种植适宜当地的抗、耐病马铃薯品种,根据不同地区发生主要病害的差异,选择适宜的抗、耐品种。如中薯3号、云薯304等抗马铃薯疮痂病,抗疫1号、胜利1号等抗马铃薯黑胫病,青薯9号、底西芮等抗马铃薯黑痣病。5.1.2种薯选择按照GB/T 18133执行。剔除病薯、烂薯、杂薯和缺陷薯,宜选用小整薯播种。5.1.3土壤调理播种前,亩用10亿/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00 g与底肥混合均匀撒施。酸化土壤增施糖醇钙镁土壤调节剂20 kg/亩或生石灰250 kg/亩。5.1.4合理轮作宜与禾谷类、豆类等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重发病区实行5年以上轮作,冬作马铃薯宜实行水旱轮作。5.1.5健身栽培推广聚垄栽培方式;根据品种特性合理选择密度;合理施肥参照NY/T 496执行,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增施磷、钾、钙肥提高作物抗性;合理控水,排水通畅;中耕培土23次,及时除草;及时拔除病株,集中处理病残体。DB52/T 1587202135.1.6适时收获马铃薯植株60%的叶片变黄时晴天收获。收获前12周进行杀青处理,晾晒地块,收获时注意减少机械损伤,薯块晾晒2 h3 h后装袋。5.1.7贮藏期预防贮藏前应清库消毒,入库前剔除病烂薯和有缺陷的薯块,阴凉通风处堆放3d,入库后缓慢降温至4 左右,贮存量控制在贮库容量的2/3以内,贮藏期间注意通风和加湿,湿度不高于75%。种薯储藏可喷施种子处理剂等。5.2消毒处理5.2.1切刀消毒50 g以上的种薯宜进行切种,准备2把以上切刀,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一刀一种薯交替进行。5.2.2种薯消毒种薯播种前需进行拌种或包衣处理,具体药剂及使用方法见附录B。5.2.3土壤处理针对不同区域主要土传病害的差异选择药剂进行处理,具体药剂、防治对象及使用方法见附录B。5.3药剂防控5.3.1防治适期马铃薯田间始见病株开始防治。5.3.2药剂选择具体药剂、防治对象及使用方法详见附录B,农药安全使用按照GB/T 8321.10、NY/T 1276执行。DB52/T 158720214AA附录A(资料性)马铃薯主要土传病害的病原菌及危害症状A.1马铃薯黑痣病A.1.1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hn,菌丝无色,直径大于5 m,远基的细胞隔膜附近分枝,老熟分枝与再分枝一般呈直角,分枝发生点附近缢缩并形成一个隔膜,新分枝菌丝逐渐变褐变粗短后就结成菌核,菌核初为白色后变为淡褐或深褐色,大小0.5 mm5 mm。A.1.2危害症状主要为害幼芽、茎基部及块茎。幼芽侵染出现茎溃疡,使生长点坏死,不再继续生长,往往造成不出苗或晚出苗、细弱等现象,从而影响马铃薯的产量。茎秆上发病往往造成植株下部叶片发黄,茎基形成褐色凹陷斑,根量减少,先在近地面处产生褐色长形病斑,后逐渐扩大,茎基全周变黑表皮腐烂。因输导组织受阻,其叶片则逐渐枯黄卷曲,植株容易斜倒死亡,此时常在土表部位出现再生气根和黄豆大气生块茎。遇低温阴雨,病株近地表面常覆有白色粉末。匍匐茎的侵染能够影响收获的马铃薯的数量和大小分布,在严重的情况下能够降低总产量。块茎发病多以芽眼为中心,生成褐色病斑,在块茎表面上形成各种大小和形状不规则的、坚硬的、深褐色菌核(真菌休眠体),见图A.1。图 A.1马铃薯黑痣病在幼芽、茎基部及块茎危害症状DB52/T 158720215A.2马铃薯疮痂病A.2.1病原菌疮痂链霉菌S.acidiscabies,S.scabies和S.turgidiscabies等,在平板培养基上菌落呈辐射状,菌体丝状,有分枝,极细,尖端常呈螺旋状,连续分割生成大量孢子,孢子白色、灰色或橙红色,呈圆筒形,大小为(1.21.5)m(0.81.0)m。A.2.2危害症状主要发病部位在块茎。病菌侵染后马铃薯块茎表面先产生浅褐色小点,逐渐扩大后形成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块,之后病部细胞组织木栓化。因产生大量木栓化细胞致表面粗糙。后期中央稍凹陷或凸起虽疮痂状硬斑块。通常病斑仅限于皮层,不深入薯内。但被害薯块质量和产量仍可降低,不耐贮藏,且病薯外观不雅,商品品级大为下降。匍匐茎受害,多呈近圆形或圆形的病斑,见图A.2。图 A.2马铃薯疮痂病危害症状A.3马铃薯粉痂病A.3.1病原菌马铃薯粉痂菌Spongospora subterranea(Wallr.)Lagerh.,病部疱斑散出的褐色粉状物为休眠孢子囊团,由黄褐色休眠孢子囊集结而成,如海绵状球体,直径10 m33 m。休眠孢子囊球形至多角形,直径3.5 m4.5 m,萌发时产生游动孢子,具双鞭毛,静止后形成变形体为本病初侵染源。A.3.2危害症状主要为害块茎及根部,有时地上茎也可染病。块茎染病,初在表皮上现针头大的褐色小斑,外围有半透明的晕环,后小斑逐渐隆起、膨大,成为直径3 mm5 mm不等的“疱斑”,其表皮尚未破裂,为粉痂的“封闭疱”阶段。后随病情的发展,疱斑表皮破裂、反卷,皮下组织现桔红色,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状物(孢子囊球),“疱斑”下陷呈火山口状,外围有木栓质晕环,为粉痂的“开放疱”阶段。根部染病,于根的一侧长出豆粒大小单生或聚生的瘤状物,见图A.3。DB52/T 158720216图 A.3马铃薯粉痂病危害块茎及根部症状A.4马铃薯黑胫病A.4.1病原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atroseptica(Van Hall)Dye,菌体短秆状,单细胞,有鞭毛,具荚膜,大小(1.31.9)m(0.530.6)m,革兰氏染色阴性,菌落微凸乳白色,边缘齐整圆形,半透明反光,质粘稠。适宜温度10 38,最适为25 27,高于45 即失去活力。A.4.2危害症状主要侵染根茎部和薯块,从苗期到生育期均可发病。受侵植株的茎呈现一种典型的黑褐色腐烂。播种发病的种薯,腐烂成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幼苗发病,株高15 cm18 cm出现症状,植株矮小,节间缩短,叶片上卷,叶色褪绿,茎基部组织变黑腐烂。早期病株萎蔫枯死,不结薯。发病晚和轻的植株,只有部分枝叶发病,病症不明显。块茎发病始于脐部,可以向茎上方扩展几厘米或扩展至全茎,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黑褐色腐烂发臭,见图A.4。图 A.4马铃薯黑胫病在幼苗及薯块危害症状DB52/T 158720217BB附录B(资料性)马铃薯主要土传病害防控推荐使用药剂及使用方法表 B.1种薯消毒推荐使用的药剂及使用方法类别防控对象农药名称施用剂量施用方法安全间隔期(d)抗生素类细菌杀菌剂马铃薯黑胫病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15 g/100kg25 g/100kg种子每100kg种子加滑石粉2.5kg混合均匀,与准备好的种薯混合翻拌均匀(种药比约为40:1)细菌杀菌剂马铃薯黑胫病、疮痂病3%噻霉酮可湿性粉剂30 g/100kg45 g/100kg种子3真菌杀菌剂真菌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g/100kg种子3058%甲霜锰锌100 g/100kg150 g/100kg种子21马铃薯黑痣病25克/升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0 ml/100kg200 ml/100kg种子每100kg种子加水约0.8 L2 L稀释后,与种子充分搅拌,直到药液均匀分布到种子表面,于通风阴凉处晾干8%氟环咯菌腈种子处理悬浮剂30 ml/100kg70 ml/100kg种薯药剂稀释后喷雾到种薯上并充分搅拌,直到药液均匀分布到种薯表面。用水量须控制在300 ml/100kg种薯以下。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8 ml/100kg12 ml/100kg种薯播种前,药液量为0.5 L/100kg1 L/100kg种薯,种子均匀着药后,摊开于通风阴凉处晾干喹啉类有机铜杀菌剂马铃薯疮痂病33.5%喹啉铜悬浮剂200倍液200倍液浸种15 min捞出后晾干播种3DB52/T 158720218表 B.2土壤处理推荐使用药剂及使用方法类别防控对象农药名称施用剂量施用方法安全间隔期(d)生物药剂马铃薯黑痣病100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0倍液开沟下种后,向种薯和种薯两侧沟面喷药,喷后覆土合垄马铃薯粉痂病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0倍液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