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WST 679-2020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规范总则.pdf
下载文档

ID:2630217

大小:511.32KB

页数:1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1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WST 679-2020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规范总则 679 2020 突发 中毒事件 卫生 应急 处置 技术规范 总则
ICS 11.020 C 70 WS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卫 生 行 业 标 准 WS/T 6792020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 技术规范 总则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health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poisoning incident-General principle 2020-06-10 发布 2020-12-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 布 WS/T 679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肺科医院、黑龙江省第二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石家庄市急救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宏顺、孙承业、马沛滨、周静、邵兵、王如刚、贾晓东、汪国权、魏云芳、阮明捷、孙道远、李晓军、张劲松、田英平、谢剑炜、李明。WS/T 6792020 1 突发突发中毒事件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规范卫生应急处置技术规范 总则总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突发中毒事件开展卫生应急工作时,对中毒事件病因判定、卫生应急人员个体防护、中毒事件流行病学调查、中毒应急检测、医学应急救援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突发中毒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WS/T 6802020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人员防护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毒物 poison;toxicant 在一定条件下(包括接触方式、接触途径、进入体内数量等),影响机体代谢过程,引起机体暂时或永久的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状态的外源性物质。3.2 中毒 poisoning 机体受到毒物作用出现的疾病状态。3.3 突发中毒事件 poisoning incident 短时间内,毒物通过一定条件作用于特定人群造成的群发性健康影响事件。3.4 受累人员 affected personnel 发生突发中毒事件时,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毒物影响范围内,受到及可能受到毒物危害的人员。包括事件发生初期难以明确接触史和尚未出现不适表现的人员。WS/T 6792020 2 3.5 检伤分类 triage 突发群体性事件中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伤病员,现有医疗资源不能满足救治需求时,依据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和对资源的需求,确定其医疗救治顺序的过程。3.6 洗消 decontamination 对接触过化学有毒有害物质的人员、装备、物资等进行清除毒物污染的措施。3.7 特效解毒剂 specific antidote 针对毒物的中毒发病机理,解除其毒作用的药物。4 基本要求 4.1 在进入突发中毒事件现场前,应首先了解中毒事件发生经过、波及范围以及事件现场周边的地理、气象等条件,明确进入应急救援人员的任务分工,保证通讯畅通。必要时可在现场安全区域设置卫生应急救援功能区,如指挥区、洗消区、应急检测区、医疗救援区等。4.2 进入突发中毒事件现场开展卫生应急处置工作的各类应急救援人员,应采取合适的个体防护措施,保证自身安全。4.3 开展现场流行病调查时,应首先了解中毒事件概况,然后再进行中毒事件相关场所、人员等调查工作。同时,应及时向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提出收集并封存所有可疑导致本次中毒事件物品,提出事件现场控制措施(如通风、切断危害源、现场隔离带设置等)、救援人员个体防护以及人员疏散等方面建议。4.4 在确保自身安全前提下,应尽早进行中毒应急检测样品采集工作。采集样品时,应注意根据毒物性质和事件危害特征,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选择合适的采样工具和保存、转运容器,防止污染和次生危害的发生,采集样品数量应足够满足多次重复检测。4.5 现场具备开展毒物快速检测鉴定条件时,应尽早开展现场应急毒物检测。4.6 中毒应急实验室检测鉴定工作应由卫生应急指挥协调部门指定的实验室开展。发生较大及以上级别中毒事件时,应选择两家以上实验室开展中毒应急实验室检测鉴定工作。4.7 现场医疗救援的重点是尽快解除可能导致中毒病人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稳定生命体征,将病人安全转运至指定医疗机构进一步救治。可采取的救援措施包括检伤分类、终止毒物继续吸收和清除毒物、使用特效解毒剂和必要的生命体征支持等。4.8 收治中毒病人的医疗机构应注意做好病人交接工作,根据病人病情特点和严重程度,采取合理的院内医疗救治措施,并及时向卫生应急指挥协调部门反馈本单位相关救治信息。4.9 应及时开展中毒事件受累人员的健康影响评价与健康监护相关工作,必要时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及心理疏导。WS/T 6792020 3 5 病因判定 5.1 病因判定依据 5.1.1 中毒事件的病因判定依据主要包括三类:人群毒物接触史、中毒临床特征和毒物检测鉴定。5.1.2 人群毒物接触史:同一起中毒事件的受累人员,其接触的毒物应相同,接触毒物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应相近或有必然的关联。5.1.3 中毒临床特征:同一起中毒事件的中毒病人,其中毒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应类似,且与毒物接触剂量之间应有剂量-效应关系。5.1.4 毒物检测鉴定:包括现场和/或实验室毒物检测鉴定的证据支持。5.2 病因判定原则 5.2.1 证据完整的病因判定 一起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明确的毒物接触史和中毒临床特征依据,且毒物检测鉴定结果支持流行病学调查。5.2.2 有证据缺陷的病因判定 一起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明确关联的毒物接触史和中毒临床特征依据,但无法开展毒物检测鉴定,或毒物检测鉴定结果与流行病学调查不能完全印证。6 卫生应急人员的个体防护及现场应急洗消 6.1 卫生应急人员的个体防护 见 WS/T 6802020 附录 B 的要求。6.2 现场应急洗消 6.2.1 中毒应急专业人员从现场毒物污染区域撤离时,应首先在洗消区对穿着的个体防护装备进行喷淋洗消,洗消干净后脱去防护装备,将其装入专用容器内妥善封存保管。6.2.2 进入现场可能存在毒物污染的携行装备器材均应在洗消区进行统一处置。能够使用清水或洗消液进行初步洗消的装备器材,如采样罐、采样袋等,应首先进行洗消,然后使用干净材料进行外包装后妥善保管和交接。对于不能进行现场洗消的装备器材,如精密仪器、电子设备等,应装入专用容器内密封保管。6.2.3 现场洗消产生的废弃液体应统一收集,并在现场应急工作结束后交由相关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6.2.4 现场封存保管的物品应设专人登记,并记录物品的下一步去向和做好交接工作。7 流行病学调查 7.1 相关场所的调查 7.1.1 经呼吸道和皮肤途径中毒事件的调查内容包括可疑毒物的形态性状、储存保管方式,中毒现场环境状况、气象条件、通风措施,生产工艺流程,防护条件,接触人员情况等。WS/T 6792020 4 7.1.2 经口途径中毒事件的调查对象为中毒事件涉及的可疑毒物或食品的生产、加工至食用整个过程的各个场所,调查内容包括可疑毒物或食品加工过程(包括原料和配料、调料、食品容器、使用的工具),可疑毒物或食品的分装、储存的条件等。7.2 相关人员的调查 调查对象包括中毒病人、其他受累人员、目击证人及其他相关人员。调查内容包括了解中毒事件发生经过,中毒病人和其他受累人员的毒物接触时间、地点、途径以及物质种类,中毒人数、姓名、性别、工种,中毒的主要症状,中毒事件的进展情况、已经采取的紧急措施等。同时,还应向临床救治单位进一步了解相关资料(如抢救过程、临床治疗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等)。7.3 其他 7.3.1 同一区域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的类似中毒事件,调查内容还应包括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环境中动植物生活习性和死亡情况,以及事件受累人员的关系等。7.3.2 一段时间内多个区域发生类似中毒事件,调查内容应重点放在短时间可在较大区域流通的毒物环节,如食物原材料、定型包装产品等。同时,应注意毒物滥用和蓄意犯罪等情况。7.3.3 对现场调查的资料做好记录,进行现场拍照、录音等,取证材料要有被调查人的签字。8 中毒应急样品的选择、采集、保存和运输 8.1 中毒应急样品的选择 中毒病人的呕吐物、胃内容物、血液和尿液等人体生物样品是中毒应急检测的首选样品,与中毒事件密切相关的空气、水、食品等也是必选样品。另外,应根据中毒事件的现场调查结果进一步确定还应采集的其他样品种类。8.2 中毒应急样品的采集方法 8.2.1 空气和气溶胶类样品的采集 毒物种类不明或空气中毒物含量较高时,应使用采气袋、真空瓶(罐)进行直接采样。空气中毒物类别明确且空气中毒物含量较低时,应使用吸收液、滤料或固体吸附剂进行浓缩采样。直接采样法采样量应在5L以上,浓缩采样法的采样量应根据具体毒物的采样说明确定。8.2.2 液体类样品的采集 8.2.2.1 均一稳定的液体样品(如水、酒、饮料、油、乳制品、有机溶剂等),应选用密闭性好的惰性塑料或玻璃容器采集。不能稳定混匀的液体样品,应选用密闭性好的大容器整体采集,如样品量过大,可采用虹吸法分层采样,分别装入不同采样容器中。8.2.2.2 采集血液样品前应先清洗中毒病人采集部位的皮肤。血液样品应使用具塞试管盛放。原因不明中毒事件中的血液样品应分为抗凝全血和血浆两种方式采集。中毒病人自行留取尿液样品时,应先让中毒病人清洗双手,尿液样品应使用具塞的惰性塑料或玻璃容器盛放。8.2.2.3 均一稳定的液体样品采样量应在 200 mL 以上,不能稳定混匀的液体样品采样量应在 500 mL以上,血液样品采样量应在 5 mL 以上,尿液样品采样量应在 50 mL 以上。8.2.3 固体和半流质类样品的采集 WS/T 6792020 5 8.2.3.1 固体和半流质类样品应选用密闭性好的惰性塑料或玻璃容器采集。8.2.3.2 固体和半流质类样品采样量应在 100 g 以上。8.2.3.3 中毒病人的呕吐物和粪便应尽量全部收集。8.2.4 其他 8.2.4.1 对于有定型包装的样品,除采集已打开包装的剩余样品外,还应采集同厂家同批次的原包装产品。8.2.4.2 尸体解剖样品中,血液、尿液和其他体腔液体选用密闭性好的惰性塑料或玻璃容器采集,采集量应在 50 mL 以上;肝、肾、脑等脏器组织选用密闭性好的惰性塑料或玻璃容器采集,采集量应在50 g 以上。8.2.4.3 现场中毒应急样品的残留量达不到采样最低要求时,应尽量收集现场所有残留的样品。8.3 中毒应急样品的保存和运输 所有中毒应急样品采集后应立即置于适宜条件下保存和运输。血液和尿液等生物样品应在4条件下冷藏保存和运输。所有应急检测完毕的样品,应在不改变样品中毒物性质的条件下至少保存一周,以备实验室复核。9 中毒应急样品的检测鉴定 9.1 中毒应急样品的现场快速检测鉴定 9.1.1 中毒事件现场应首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方法进行快速检测鉴定,其结果可直接用于中毒事件的病因判定和现场应急处置。9.1.2 中毒事件现场也可选用非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方法进行快速检测鉴定,其结果可作为中毒事件现场应急处置的参考依据。现场有样品采集条件时,应采集足够的样品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测鉴定。9.1.3 开展现场快速检测鉴定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进行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9.2 中毒应急样品的实验室检测鉴定 9.2.1 中毒应急样品应在采集后 24 h 内进行实验室检测鉴定。9.2.2 中毒应急实验室检测鉴定应优先选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方法进行。如果检测鉴定项目尚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方法,可选用由卫生应急指挥协调部门组织专家论证通过的实验室自建检测鉴定方法。9.2.3 中毒应急检测鉴定工作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措施,实验原始记录、图谱等专案保存至少 2年。如有保存条件,剩余中毒样品保存至少 2 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