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51T
3024-2023
人工繁育中国大鲵野化放归技术规程
3024
2023
人工
繁育
中国
大鲵
野化放归
技术规程
ICS 65.150 CCS B 52 DB 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30242023 人工繁育中国大鲵野化放归技术规程 2023-02-07 发布 2023-04-08 实施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51/T 30242023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示例.1 附录 A(资料性)野化放归数据记录表格.5 DB51/T 3024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归口并解释。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谢锋、江建平、李成、王杰、赵天、舒国成。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本次为首次发布。DB51/T 30242023 1 人工繁育中国大鲵野化放归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野化放归人工繁育中国大鲵的选择标准、野化训练、放归时间、以及放归监测的过程要求和相关技术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人工繁育中国大鲵野化放归。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SC/T 9401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中国大鲵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Andrius davidianus(Blanchard,1871)中国特有,生活于我国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的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的世界最大的两栖动物。学名:中国大鲵,隶属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Caudata、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大鲵属Andria 3.2 野化 rewild 是指人工繁育的家养个体通过技术手段恢复自然野性,提高其在野外生存能力的过程。3.3 放归 reinforcement 是指人工繁育个体放入自然栖息地的过程。本规程所规定的放归 reinforcement:即人为的将动物个体迁徙和放入现存的同种种群中,以提高原自然种群生存能力为目的。属于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一种方式,受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的约束。来源:SC/T 9401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 4 示例 图示例 4.1 头体长为吻端到尾端的距离,其测量应符合图1的规定。无线射频标记(PIT)植入区选择皮肤最松弛的区域,统一为左侧肩后部图1椭圆形圈所示区域。放归个体测量和PIT标记植入示意图见图1。DB51/T 30242023 2 图1 放归个体测量和 PIT 标记植入示意图 条示例 4.2 4.2.1 放归选择标准 4.2.1.1 放归位点的选择 放归位点原则上为中国大鲵的原产地,具有适宜中国大鲵生存需要的气候条件。海拔200m1200m,全年水温范围在024,冬季水体不冰冻,自然降水充足,枯水期不断流。具有充足的饵料来源,小型脊椎动物蛙类和鱼类,以及无脊椎动物虾和蟹等饵料生物资源丰富。水质符合GB 11607的要求。4.2.1.2 放归种源的选择 放归苗种供应站要能够提供放归所需要的不同规格大鲵,作为提供放归大鲵的苗种供应站,需具有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珍贵濒危水生动物增殖放流苗种供应单位名单资质,以及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苗种供应站应对自身提供的苗种遗传来源建立生产档案,保证放归个体遗传源的清晰性和一致性。原则上要求放归野生原种或者人工繁殖的子一代,种群遗传背景与放归地原生种群相一致。对于遗传背景不清晰的种源,宜运用线粒体基因或者核基因进行,从而对放归苗种的遗传背景进行准确的识别。遗传检测的建议基因和记录内容见附录A表2。4.2.1.3 放归数量规模选择 放归适合用不同年龄段个体同时进行,以便构建能自我维持的功能种群,放归个体体全长最小需在10厘米以上,测量标准和个体大小规格分别见4.1图1和附录A表1所示。为保证放归的成功率,每一区域放归总量需达到1000尾以上,可一次或多次放归。放归区域河段大于2公里,平均密度不超过0.5尾/m河段。4.2.1.4 放归个体的选择 幼体选择:幼体要求完全完成变态;发育良好,肥满度高,运动正常,体长10cm15cm为宜;至少完成2次规定疫病的检测,经检测确认无规定疫病病原后,方可放流。亚成体和成体个体选择:亚成体要求发育正常,体况良好,精神、食欲及排泄正常;体长15cm25cm为宜;至少完成2次规定疫病的检测,经检测确认无规定疫病病原后,方可放流。成体身体健康,亲本性强、参与过繁殖、雄鲵有育幼经验;体长40cm以上;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正常;规格整齐,健康无损伤、无病害、无畸形,游动活泼,经过活饵驯化、摄食良好;无重大疾病及传染病史;至少完成2次规定疫病的检测,经检测确认无规定疫病病原后,方可放流。DB51/T 30242023 3 野化放归个体大小组成:为了快速完成功能种群的构建,单点放归需要1000尾以上,多年龄组按照金字塔设计,即不同年龄组按年龄从小到大,放归数量从多到少的方式组成,其中50%的幼体,30%的亚成体,20%的成体,成体中雌雄性比宜按照1:1.51:3的区间进行配置。放归个体规格及密度记录内容见附录A表4。4.2.2 野化训练 4.2.2.1 饲养方式 人工繁育个体放归自然之前,进行自主觅食训练,将活饵料投入饲养池内,让大鲵进行主动捕食,饵料投放量宜低于常规养殖中的投食量的60%。采用半人工养殖生境方式或者仿生态方式饲养,使培养苗种在生境选择、摄食、占区、筑巢和护卵等行为方面更加接近于野生个体。对于室内集约化繁育的大鲵群体要进行放归,需按上述要求在放归前半年开展野化训练。4.2.2.2 野化训练环境 按照中国大鲵野化放归的进程,野化环境分为小型人工模拟环境和大型野化训练环境。训练场环境布设:小型人工模拟生境主要在河道附近进行构建,形成有掩体、有饵料来源,有独立空间的仿自然小环境,面积100m2200m2,作为中国大鲵25cm以上个体的野化培训场所;大型野化训练场面积为面积200m2400m2,作为中国大鲵从40cm以上个体到放归前的野化训练场所。培训场内坡度要小于30,并且有适宜植被、岩石以及水源分布。饵料以鱼、虾、蟹等活饵为主,可以适当投喂放归地两栖动物,以便培养动物的主动摄食行为。天然水源不少于1处,具备较为复杂的生境结构(特别是洞穴结构)。需具有防逃逸和防天敌的围栏设施;铁网围栏的安全巡护1次/周,可配置监控保障,如果发现树枝、倒木搭在围栏上要及时清理;如果有破损或啮齿类洞穴,需要及时补修或填埋。4.2.2.3 数据监控 数据监控在动物活动区域进行,重点在于收集记录动物环境变化、动物存活情况、动物摄食、筑巢、求偶繁殖情况等数据。4.2.3 放归时间 制定野化放归时间规划,一次放归或多次连续放归均可,放归季节以春季 2 月4 月和秋季 9 月11 月、水温在 1024为宜。放归数据记录内容见附录 A 表 3。4.2.4 放归监测 4.2.4.1 个体标记方法 对于放归个体,须对其进行标记,以便后期监测和评估放归结果。个体标记宜采用无线射频标记(PIT标记)法实施。标记芯片为长约1cm,直径0.2cm的圆柱状,适合体长大于10cm的苗种。具体使用方法是用注射器将标记芯片植入大鲵躯干左侧皮下,植入区域按4.1图1所示。应对标志后大鲵的注射针孔处进行消毒处理,并用液体创可贴封口,避免标记滑出。标记工作应在放流前两天于室内进行,以便对于滑落个体进行重复补充标记。对于放流成体可以用无线点追踪进行重点监护,用亲肤线将发射器绑在中国大鲵前肢后方,松紧程度适中,记录发射器标签号和频率作为个体识别依据,放归前测量对应标签的大鲵体重和体长。DB51/T 30242023 4 4.2.4.2 放归资源监测 放归后由放归活动责任人为主,组织相应的高校、科研院所、保护区等科研机构负责放流区域监测管理。监测管理工作主要以巡视大鲵野化放归点上下游1.5公里范围内水域为主(合计3公里),禁止人为偷盗、捕杀等破坏性行为。参与监测的单位和个人,应随时向当地渔业主管部门报告监测情况。一次性放归群体监测周期宜不低于3年,连续放归群体监测周期宜不低于5年。4.2.4.3 监测方法 样线调查:采用200m500m的样线,在生境选择研究时可对流溪进行数据收集,结合PIT标记的标志重捕法用以调查区域内中国大鲵的生长发育特征、结构组成及伴生动物的基本结构。调查以动物最活跃的夜间20:00-24:00进行,每条样线重复3次。样线观测记录内容见附录A表4,放归个体标记重捕记录内容见附录A表5。无线电定位技术:在放归点上下游2公里,运用无线电发报机接收机及天线,在3个不同点搜索无线发射器信号,分别记录下信号最强的方向,这3条方向线交于一点或形成三角形,该点或三角形的中心点即为中国大鲵所在位置。监测为一天一次,连续监测时间根据发报机电池寿命决定。eDNA监测技术:eDNA技术即环境DNA监测技术,采用一定时间开展环境DNA采样分析,确定环境中大鲵群体变化的技术。具体技术方法为生境中水体的取样,环境DNA分离提取,中国大鲵特异性引物的PCR扩增,定性或定量分析环境中大鲵的存在与否和评估种群数量。监测一月一次,每次做三个水样重复。中国大鲵野化放归种群eDNA监测数据记录内容见附录A表6。根据监测目标差异,以上三种方式可同时进行,也可单独开展。4.2.4.4 数据处理 行为规律分析:根据聚焦动物法观察放归中国大鲵的行为分类统计,得出中国大鲵的行为活动规律。空间利用分析:对放归中国大鲵活动位点资料和GPS定位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图层叠加,确定放归中国大鲵的活动位点。生长发育情况分析:根据标志重捕结果,对放归群体的体重、体长变化进行统计,对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分析。繁殖情况分析:根据卵袋数和孵化幼体数进行统计分析。4.2.4.5 效果评估 监测结束后,由放归责任人负责专项数量统计,组织相关机构和专家根据个体存活量、个体健康状况、放归个体参加繁殖情况等对野化放归的效果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提交当地渔业主管部门备案。DB51/T 30242023 5 A A 附录A (资料性)野化放归数据记录表格 A.1 表示例 野化放归苗种规格、密度和数量记录表见表A.1。表A.1 野化放归苗种规格、密度和数量记录表 规格 全长(厘米)建议密度(尾/公里)放归数量 实际密度 幼体 1015 300500 亚成体 1525 100300 成体 40 50100 注:密度为放归溪流或河流水体单位长度内的个体数。遗传背景检测表见表A.2。表A.2 遗传背景检测表 是否原产地放归 是 否 如果是,是否为重引入 是 否 如果否,是否为引入 是 否 检测基因 COI 是 否 Cytb 是 否 RAG2 是 否 所属遗传背景 是否与区域分布遗传型一致 是 否 是否可以放归 是 否 检测负责人 检测人员 注:原地放归:是指放归地为动物的原产地,如果该产地种群已经绝灭,则为重引入,如果还有现生种群,则为种群增殖放归。野化放归现场记录表见表A.3。表A.3 野化放归现场记录表 苗种来源单位 供苗地点 放归时间 放归地点 苗种检验单位 检验时间 放归规格 平均体长(厘米)平均体重(克)放归尾数 放归方式 一次性放归 连续性放归 如为连续放归,这是第几次 放归数量合计 标记号段 放归区域水温 标记类型 组织验收单位 DB51/T 30242023 6 表A.3 野化放归现场记录表(续)苗种来源单位 供苗地点 验收人员 验收组长 记录人员 野化放归个体样线法观测记录表见表A.4。表A.4 野化放归个体样线法观测记录表 编号:地点:观测日期: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观测者:起点经纬度:海拔:终点经纬度:海拔:样线(带)长与宽:天气:气温:湿度:水温: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