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34T
716-2023
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716
2023
小麦
高产
栽培技术
规程
ICS 65.020.20 CCS B 05 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 7162023代替 DB34/T 7162007 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high yield cultivation of strong gluten wheat 2023-03-01 发布 2023-04-01 实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34/T 7162023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 DB34/T 716-2007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与 DB34/T 716-2007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更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 2 章);b)更改了“土壤条件”的相关内容(见 4.3,2007 年版的 4.3);c)更改了“产量指标”的相关参数(见 5.1,2007 年版的 5.1);d)更改了“整地”的相关内容(见 6.2,2007 年版的 6.2);e)更改了“施肥总量”的有关技术参数(见 6.3.2,2007 年版的 6.3.2)f)更改了“肥料分配”的基肥和追肥的分配比例(见 6.3.3,2007 年版的 6.3.3);g)更改了“施肥方法”的有关内容(见 6.3.4,2007 年版的 6.3.4);h)更改了“种子处理”的有关内容(见 6.4.2,2007 年版的 6.4.2);i)更改了“播种期”中的品种类型(见 6.4.3,2007 年版的 6.4.3);j)更改了“基本苗”中的品种类型(见 6.4.4,2007 年版的 6.4.4);k)更改了“播种方式”中的技术参数(见 6.4.6,2007 年版的 6.4.6);l)更改了“管理目标”中的相关内容(见 6.5.1.1,2007 年版的 6.5.1.1);m)更改了“追施拔节肥”中的拔节肥用量(见 6.5.2.2,2007 年版的 6.5.2.2);n)删除了“中耕除草”相关内容(见 2007 年版的 6.5.2.3);o)更改了“收获、贮藏”相关内容(见 8,2007 年版的 8)。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本文件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蒙城县农业农村局、萧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埇桥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蒙城县种植业发展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子峰、吕新强、孙海龙、杨进华、葛军、孔令娟、乔玉强、何贤芳、潘广元、杨森、葛严鑫、胡开明、卢飞义、潘发军、张四华、徐国峰、李娜、王金排、王继伟、贾训强。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07 年首次发布为 DB34/T 716-2007,2023 年第一次修订。DB34/T 7162023 1 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强筋小麦生产的生态条件、产量及品质指标、栽培技术、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贮藏等技术规范。本文件适用于淮北中北部地区强筋小麦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GB/T 15671 农作物薄膜包衣种子技术条件 GB/T 17892 优质小麦 强筋小麦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强筋小麦 Strong gluten wheat 角质率不低于 70,加工成的小麦粉筋力较强,适合于制作面包等食品。粗蛋白质 Crude protein 粗蛋白质指干基。湿面筋含量 Wet gluten 湿面筋指 14的水分基。降落数值 Falling number 黏度计管浸入热水器到黏度计搅拌降落进入糊化的悬浮液中的总时间(包括搅拌时间),以秒(s)为单位。面团稳定时间 Dough stability time DB34/T 7162023 2 指粉质图谱首次穿过 500 BU 和开始衰落再次穿过此标线的时间,用分钟(min)来表示。4 生态条件 产地选择 产地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 GB 3095 的规定。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 GB 15618 的规定。农田灌溉水质应符合 GB 5084 的规定。气候条件 小麦开花成熟期间平均气温 2022,开花成熟期间的昼夜温差较小;光热资源丰富;光周期长,开花至成熟期间,每天日长 10 h12 h;年降水量 600 mm900 mm,小麦抽穗至成熟期间降水量小。土壤条件 砂姜黑土等土质偏粘、肥力较高的土壤。肥力条件 耕层厚度20 cm,土壤有机质1.3,水解氮70 mg/kg。灌溉条件 有较好的灌溉条件,在干旱情况下能保证小麦播种、越冬、抽穗和灌浆等关键生育期对水分的需要。5 产量及品质指标 产量指标 500 kg/667m2600 kg/667m2。穗数 42万/667 m248万/667 m2,穗粒数 33 粒35 粒,千粒重42 g45 g。品质标准 容重770 g/L,水分12.5,降落数值300 s,一等强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15.0,湿面筋含量35.0,面团稳定时间10.0 min;二等强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14.0,湿面筋含量32.0,面团稳定时间7.0 min,烘焙品质评分值80。6 栽培技术 品种选择 选用品种应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或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安徽省淮北中北部地区种植,其品质符合 GB/T 17892 的规定。整地 DB34/T 7162023 3 耕深 20 cm以上,耕透耙匀,上松下实,无明暗坷垃。提倡用深翻机隔年深翻,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施肥 6.3.1 施肥原则 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基追结合,氮肥后移;测土配方,科学施用微量元素肥料。肥料使用准则符合 NY/T 496 的规定。6.3.2 施肥总量 每 667m2施商品有机肥 150 kg200 kg;纯氮 15 kg18 kg;五氧化二磷 4 kg5 kg;氧化钾5 kg6 kg;缺锌的土壤施用硫酸锌 1 kg。6.3.3 肥料分配 有机肥、磷、钾肥及锌肥一次性用作基肥;氮肥的 50做基肥,50作追肥。6.3.4 施肥方法 深施基肥,即耕地时将肥料施于犁沟,随即翻垡覆盖(耕)。追肥方法:机械追施或叶面喷施。播种 6.4.1 种子质量 选用的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4404.1 的规定。6.4.2 种子处理 使用 27苯咯噻,或 23苯咯吡,或 31.9戊吡种衣剂防控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及蚜虫;全蚀病发生较重的田块,可添加 12.5硅噻菌胺悬浮种衣剂;纹枯病发生较重的田块,可使用含有噻呋酰胺的种衣剂,如 24噻呋酰胺悬浮种衣剂。地下害虫较多的田块,可使用含有噻虫胺种衣剂,如 30噻虫胺悬浮种衣剂。种子包衣标准按 GB/T 15671 的规定执行。6.4.3 播种期 半冬偏冬性品种在 10月中旬(日平均温度 1814)播种;半冬性品种在 10月下旬11月上旬(日平均温度 1412)播种。6.4.4 基本苗 半冬偏冬性品种 16万/667m218万/667m2;半冬性品种 18万/667m220万/667m2。6.4.5 播种量的计算方法 根据每 667m2计划基本苗、种子发芽率、净度、千粒重、田间出苗率确定每 667m2实际播种量。田间出苗率一般以 80计算,整地质量高、墒情足按 85计算,差的按 75计算。播种量按公式(1)计算。DB34/T 7162023 4 (1)式中:SR 播种量,kg/667m2;BS 基本苗,万/667m2;No 每 kg种子数量,万;SP 种子净度,;GP 发芽率,;ER 田间出苗率,。6.4.6 播种方式 机械条播,行距 20 cm23 cm,播种深度 3 cm5 cm。播后镇压。田间管理 6.5.1 苗期管理 6.5.1.1 管理目标 12月下旬小麦越冬时,主茎叶龄达到 6叶8叶,单株分蘖 3个4个,次生根 6条8条,总茎蘖数 60万/667m280万/667m2。6.5.1.2 查苗、补苗 小麦 1叶1心2叶1心时,及时查苗补缺,缺苗断垄的用同一品种催芽补种。6.5.1.3 化学除草 小麦 3叶4叶期进行化除,冬前防治效果不好的待早春气温回升后、小麦拔节前补防。防治方法见附录A。6.5.1.4 合理追肥 对播种较晚、肥力不足、长势偏差的麦田,在 3叶4叶期每 667m2追尿素 4 kg5 kg,促根增蘖,促弱转壮。6.5.1.5 控制旺苗 对旺长麦田在封冻之前选择晴天中午,视土壤干湿情况,一般用镇压器镇压 1遍2遍,可抑制主茎和大分蘖徒长,或每 667m2用壮丰安 35 ml,兑水 40 kg 进行叶面喷施,化控蹲苗。6.5.2 中后期管理 6.5.2.1 管理目标 穗大、粒多、籽粒饱满。6.5.2.2 追施拔节肥 小麦基部节间定长时追施拔节肥,每 667m2追施尿素 10 kg15 kg。DB34/T 7162023 5 6.5.2.3 清沟沥水 及时清理“三沟”,保持排水畅通。6.5.2.4 叶面喷肥 小麦成熟前 20d,每 667m2叶面喷施 0.3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50 kg,缺氮的麦田可加喷12的尿素。也可把尿素、磷酸二氢钾与杀虫剂、杀菌剂等混配,开展“一喷三防”。7 病虫草害防治 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在化学防治中提倡药剂的轮换使用和合理混用。农药使用应符合 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防治方法 防治时期及方法见附录A。8 收获、贮藏 收获时期 机械化收割,适期为蜡熟末期至完熟期。晾晒 选用三合土麦场晾晒。选择晴朗干燥天气,先将晒场晒热,薄摊勤翻,晒至 5052,保持 2 个小时,下午 4时前聚堆入仓。贮藏 单品、单贮,晒干后趁热密闭贮藏。入仓小麦籽粒含水量12。DB34/T 7162023 6 附录A (资料性)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的防治方法 表A.1 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的防治方法 防治对象 药剂名称 施用方法 防治时期 纹枯病 15井冈戊唑醇悬浮剂 每 667m2用 80 ml100 ml兑水 30 kg 均匀喷施 返青拔节期预防,或病株率达10 24噻呋酰胺悬浮剂 每 667m2 用 20 ml25 ml 兑水 30 kg 均匀喷施 白粉病 22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每 667m2 用 32 g48 g 兑水 30 kg 均匀喷施 孕穗至扬花期,当上部 3 张功能叶病叶率达 5 左右时,或病株率达 15左右时,为防治标准 33多酮可湿性粉剂 每 667m2用 90 g120 g 兑水 30 kg 均匀喷施 赤霉病 48氰烯戊唑醇 每 667m2用 40 ml60 ml 兑水 30 kg 均匀喷施 抽穗扬花期,连续防控 2 次,间隔 5 d7 d 20氟唑菌酰羟胺+25丙环唑每 667m2用 60 ml+50 ml兑水 30 kg 均匀喷施 30丙硫菌唑 每 667m2用 40 ml50 ml 兑水 30 kg 均匀喷施 锈 病 30唑醚戊唑醇 每 667m2用 25 ml30 ml 兑水 30 kg 均匀喷施 孕穗至灌浆期,病害初发期及时防控 30氟环唑 每 667m2用 20 ml25 ml 兑水 30 kg 均匀喷施 蚜 虫 15氯氟吡虫啉悬浮剂 每 667m2用 10 ml15 ml 兑水 30 kg 均匀喷施 返青拔节期、抽穗灌浆期,蚜虫初发期施药 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 每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