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B51T 3005-2023 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技术规程.pdf
下载文档

ID:2622265

大小:936.72K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1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51T 3005-2023 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3005 2023 大豆 品种 炭疽病 鉴定 技术规程
ICS 65.020.01 CCS B 16 DB 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30052023 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2023-02-07 发布 2023-04-08 实施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51/T 30052023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鉴定试验条件.1 5 病原菌选择与培养.2 6 接种体制备.2 7 鉴定程序.2 附录 A(资料性)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病情调查记载表.4 附录 B(资料性)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结果报告表.5 附录 C(资料性)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田间播种方式示意图.6 DB51/T 3005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归口并解释。本文件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保站、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何炼、曾华兰、叶鹏盛、尹勇、刘勇、蒋秋平、张梅、华丽霞、孙小芳、韦树谷、代顺冬、赖佳、黄玲、盛玉珍、张骞方。本次为首次发布。DB51/T 30052023 1 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的术语和定义、鉴定试验条件、病原菌选择与培养、接种体制备和鉴定程序。本文件适用于大豆品种炭疽病抗性评价。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大豆炭疽病 soybean anthracnose 主要由平头炭疽菌引起,导致豆荚形成黄褐色或红锈色不规则形病斑的病害。3.2 接种体 inoculum 通过人工接种接触,侵入寄主植物并引起发病的病原物繁殖体或营养体。4 鉴定试验条件 仪器设备及工具 4.1 4.1.1 接种体制备仪器设备及工具 光学显微镜、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冰箱、移液器、血球计数板、培养皿、量筒、挑针、涂布棒、酒精灯、镊子、广口瓶、纱布、封口膜。4.1.2 田间工具 量筒、静电喷雾器。鉴定圃 4.2 4.2.1 立地条件 鉴定圃应地势平整、形状规正、肥力均匀、排灌方便、不受荫蔽,并具备人工保湿条件。DB51/T 30052023 2 4.2.2 面积 根据供试品种数量确定鉴定圃面积。每个供试品种不少于5 m2。5 病原菌选择与培养 病原菌选择 5.1 采集四川省生产上大豆平头炭疽菌侵染的典型病样,经分离纯化、接种感病品种鉴定致病力后,作为抗性鉴定用病原菌。病原菌培养 5.2 将200 g去皮马铃薯切成小块,加水1 L煮沸并维持20 min,用四层纱布过滤,滤液中趁热加入20 g葡萄糖、20 g琼脂,玻棒搅拌并加水定容至1 L,121下蒸汽灭菌30 min。冷却至60左右倒入灭菌培养皿中制成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平板。将滤纸片保存的病原菌转接到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平板上,置于2528下恒温培养6 d,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涂布棒将菌丝涂断,用封口膜封口,置于26下恒温培养3 d。6 接种体制备 在培养好的大豆炭疽菌平板中加入10 mL0.05%吐温-80溶液,用涂布棒刮下大豆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菌悬液经四层脱脂纱布滤除菌丝,收集滤液,用血球计数板检测滤液中孢子浓度,添加0.05%吐温-80溶液,配制成1106 个 mL-1的孢子悬浮液,在孢子悬浮液中按20 g/L添加酵母粉并充分搅拌使其溶解,作为抗性鉴定接种体。接种体应在2h内使用。7 鉴定程序 供试品种种植 7.1 根据供试品种生育期调整播期,使各品种同一时期进入始荚期。根据供试品种株型,按照行距60cm80cm、穴距30cm35cm播种,每穴播种3粒4粒、定苗2株,每品种每重复至少保苗20株。各品种随机排列,重复3 次。设置感病品种台湾75 为感病对照。田间播种方式排列见附录C。接种方式 7.2 大豆始荚期进行第一次接种,7d后进行第二次接种。每次按每株20mL接种体,采用背负式静电喷雾器,以1.5 m/min的匀速行进速度对豆荚表面均匀喷雾进行接种,接种后保湿48h。鉴定圃田间管理 7.3 7.3.1 肥水管理 播种前7d10d,每667 m2施商品有机肥100kg200 kg 或腐熟饼肥40kg50 kg、45%(15-15-15)复合肥20kg25 kg,翻耕入土作基肥。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灌溉水应符合GB 5084的规定。7.3.2 病虫草害管理 及时中耕、除草、防治虫害,供试品种全生育期不使用杀菌剂和除草剂。使用农药防治虫害时,应符合GB/T 8321和NY/T 1276的规定。DB51/T 30052023 3 病情调查记载 7.4 第二次接种后,逐日监测感病对照发病情况,当感病对照的病情指数达到50时,每小区摘取不少于10株的全部结实豆荚,豆荚总数不少于300个,逐荚调查发病情况。病情分级标准见表1,病情调查记载表见附录A。大豆炭疽病病情分级标准见表1。表1 大豆炭疽病病情分级标准 病情级别 症状 0 豆荚无病斑 1 病斑面积占整个豆荚面积的5%以下 3 病斑面积占整个豆荚面积的6%10%5 病斑面积占整个豆荚面积的11%25%7 病斑面积占整个豆荚面积的26%50%9 病斑面积占整个豆荚面积的50%以上 结果计算 7.5 7.5.1 病情指数 病情指数按公式(1)计算。=()9 100 (1)式中:DI病情指数,衡量发病率与严重度的综合指标。用各病级数值与对应病级的病荚数乘积的总和与全部调查豆荚的理论最高总病级数总和的比较相对数表示。dc病情级别数值 nc各病级豆荚数 nt调查总豆荚数 抗性评价标准 7.6 根据供试品种的病情指数均值评价各品种的抗性级别,抗性级别划分标准见表2,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结果报告表见附录B。大豆品种炭疽病抗性级别划分标准见表2。表2 大豆品种炭疽病抗性级别划分标准 病情指数均值(ADI)抗性类型 ADI5.00 高抗(HR)5.00ADI10.00 抗病(R)10.00ADI20.00 中抗(MR)20.00ADI40.00 中感(MS)40.00ADI60.00 感病(S)DB51/T 30052023 4 A A 附录A (资料性)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病情调查记载表 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病情调查记载表见表A.1。表A.1 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病情调查记载表 编号 品种名称 重复 各病级荚数(个)病情指数 0级 1级 3级 5级 7级 9级 1 2 3 调查人:记载人:调查时间:DB51/T 30052023 5 B B 附录B (资料性)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结果报告表 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结果报告表见表B.1。表B.1 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结果报告表 编号 品种名称 病情指数均值 抗性类型 1 2 3 感病对照 DB51/T 30052023 6 C C 附录C (资料性)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田间播种方式示意图 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田间播种方式示意图见图C.1。图C.1 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田间播种方式示意图(各区组供试品种随机排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