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42T
678-2023
茶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678
2023
绿叶
绿色
技术规程
ICS 65.020.20 CCS B 16 DB 42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 6782023 代替DB42/T 6782011 茶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green control of tea leafhopper 2023-05-16 发布 2023-07-16 实施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2/T 6782023 I 目次 前言.III 引言.V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监测调查.1 种群数量调查.1 虫口密度调查.1 4.2.1 调查地点.1 4.2.2 调查时间.2 4.2.2.1 越冬虫口密度调查.2 4.2.2.2 生长季节虫口密度调查.2 4.2.3 调查方法.2 危害程度调查.2 4.3.1 调查时间.2 4.3.2 调查方法.2 4.3.3 分级标准.2 天敌种类调查.2 5 绿色防控.2 防治原则.2 防治指标.3 分区防治.3 防治方法.3 5.4.1 茶园管理.3 5.4.2 生物防治.3 5.4.3 物理防治.3 5.4.4 化学防治.3 5.4.4.1 药剂选择.3 5.4.4.2 施药时间及方法.3 5.4.4.3 施药次数.3 6 防治效果.3 调查时间.3 调查内容.4 附录 A(资料性)茶小绿叶蝉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5 A.1 形态特征.5 A.2 生活习性.5 DB42/T 6782023 II 附录 B(资料性)监测调查表.6 DB42/T 6782023 I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湖北大学提出。本文件由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北大学、武汉国科格绿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彭宇、李子昌、宋聪、宗三林、赵耀、肖凤平。本文件及其所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11 年首次发布为 DB42/T 6782011;本次为第一次修订。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联系电话:027-87665821,邮箱:;对本文件的有关修改意见建议请反馈至湖北大学,联系电话027-88661699-8091,邮箱:。DB42/T 6782023 V 引言 茶小绿叶蝉,隶属于半翅目叶蝉科,俗称浮尘子、叶跳虫等,其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见附录A。我国茶区有60多种叶蝉,在湖北省发生的叶蝉有小贯小绿叶蝉、锐偏茎叶蝉、镰长柄叶蝉和拟小茎小绿叶蝉,其中小贯小绿叶蝉为茶园小绿叶蝉的优势种,也是分布最广的茶树害虫之一。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原名假眼小绿叶蝉,其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消耗养分与水分,雌虫产卵于嫩梢组织内,使芽生长受阻。使受害芽叶叶缘变黄枯焦,叶脉发红,生长停滞硬化,甚至脱落,受害的芽叶制茶易碎,味涩,品质差。研发和集成茶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技术,确保茶叶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在国家、湖北省及武汉市各类科研项目支持下,通过研究,制订茶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以期建立一套以趋性诱杀、农业防治、人工防治、生物防治为主,辅以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剂防治为应急手段的茶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为湖北省茶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DB42/T 6782023 1 茶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茶小绿叶蝉的监测调查、绿色防控和防治效果调查的技术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茶小绿叶蝉的绿色防治,也适用于生态条件相似的其他地区。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7980.56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56部分:杀虫剂防治茶树叶蝉 LY/T 2011 林业主要有害生物调查总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茶小绿叶蝉 tea leafhopper 半翅目叶蝉科昆虫,又称叶跳虫、浮尘子等。我国茶区有60多种叶蝉,其中小贯小绿叶蝉为我国茶园小绿叶蝉的优势种。绿色防控 green control 采取生态调控、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技术和方法,将病虫害损失控制在允许水平,并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植物保护措施。4 监测调查 种群数量调查 种群数量采用踏查的方法进行调查。应沿茶园边缘进行踏查,目测发生范围、危害状况。若发现虫情危害,则应进行虫口密度调查。所有调查按照LY/T 2011的规定执行。虫口密度调查 4.2.1 调查地点 选择有代表性的标准地,并作为茶小绿叶蝉固定调查标准地,标准地数量及因子调查表见附录B表B.1。DB42/T 6782023 2 4.2.2 调查时间 4.2.2.1 越冬虫口密度调查 分别在秋茶结束后和次年春茶叶芽萌发时(3月上中旬),各调查一次。4.2.2.2 生长季节虫口密度调查 在茶小绿叶蝉的发生高峰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及8月下旬至10月中旬,开展系统调查,每7 d调查一次。晴天宜在露水未干前进行,阴天全天均可调查,雨天调查时间顺延。4.2.3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取样法,每个标准地选择20个样点,每个样点茶叶面积1 m2,按照上中下不同部位随机检查20个叶片,调查若虫、成虫数量等因子,调查时动作要轻、快,防止逃脱,避免重数、漏数。虫口密度按公式(1)计算,虫口密度调查表见附录B表B.2。A=B1B2 100 (1)式中:A 虫口密度,单位为头/百叶,计算结果四舍五入,保留整数;B1 调查茶小绿叶蝉总数,单位为头;B2 调查叶片总数,单位为个。危害程度调查 4.3.1 调查时间 根据历年害虫危害情况,提前7 d10 d展开调查。4.3.2 调查方法 在虫口密度观察点,检查新梢总数和被害新梢数,并按被害程度分级标准统计各个新梢数,计算各级新梢占新梢总数的百分率,记录下来。4.3.3 分级标准 根据茶叶受危害后,叶片表现出凋萎、失色、焦枯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级,茶叶受害分级表见附录B表B.3。天敌种类调查 茶园害虫的天敌主要有蜘蛛、草蛉、螳螂等。重点开展蜘蛛种类调查,调查地点、时间、方法与生长季节茶小绿叶蝉调查同步进行。5 绿色防控 防治原则 协调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生物农药等措施,控制害虫发生,当害虫达到防治指标,且未能有效控制时,应用高效低毒低水溶性化学农药,进行应急防治。农药使用应按照GB/T 8321、GB/T 17980.56和NY/T 1276的规定执行。DB42/T 6782023 3 防治指标 根据虫害发展趋势,夏茶期间百叶虫量6头以上(或每平方米虫量15头以上),秋茶期间百叶虫量12头以上(或每平方米虫量27头以上),或叶片出现凋萎、失色、焦枯等不同表现,适时开展防治。分区防治 对于偶发区,虫口密度不高且虫龄较小时,密切监测虫情发生动态,以管理措施、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防止虫口密度增加。对常发区和多发区,虫口密度高且虫龄较大时,以化学防治为主,应迅速降低虫口密度。防治方法 5.4.1 茶园管理 清除茶园及附近杂草,改种对害虫具有趋避作用的植物,如洋甘菊、罗勒等芳香植物,减少越冬成虫和当年虫口密度。5.4.2 生物防治 保护蜘蛛、螳螂和寄生蜂等害虫天敌,利用天敌捕食茶叶上的害虫。用植物源杀虫剂30%茶皂素水剂300倍喷雾防治,间隔5 d7 d再施药一次。5.4.3 物理防治 用窄波杀虫灯(发光光谱峰值为420 nm的LED灯管作为光源)诱杀:在茶小绿叶蝉发生期,1 hm2茶园挂灯l盏,杀虫灯的诱集光源以高出茶蓬40 cm60 cm为宜。用诱虫板诱杀:将诱虫板悬挂于茶叶顶梢上方,诱虫板下沿距顶梢20 cm为宜,当茶小绿叶蝉跳跃撞到诱虫板时,诱虫板可将其粘住,每667 m2茶园用诱虫板30片40片(250 cm150 cm)。5.4.4 化学防治 5.4.4.1 药剂选择 虫口数量达防治指标,且未能有效控制时,采用化学防治作为应急防治手段。使用化学药剂喷雾防治,药剂可选择24%虫螨腈悬浮剂1500倍或30%茶皂素水剂500倍+24%虫螨腈悬浮剂3000倍。5.4.4.2 施药时间及方法 施药时间一般为傍晚及早晨露水已干时,施药方法采用喷雾法,喷雾重点是茶叶中上部的嫩叶部分。条件允许情况下使用无人机进行喷雾施药。5.4.4.3 施药次数 施药次数视茶园虫情而定,在安全期间隔内施药。6 防治效果 调查时间 根据不同防治方法,在最后一次防治后48 h内进行防治效果调查。DB42/T 6782023 4 调查内容 按1 hm2茶园15个样点,检查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虫口减退率按公式(2)计算,校正防效按公式(3)计算。D=PT0PTPT0 100%(2)式中:D 虫口减退率;PT0 施药前虫数;PT 施药后虫数。P=(1 CK0PTCKPT0)100%(3)式中:P 校正防效;CK0 对照区药前活虫数;CK 对照区药后活虫数;PT0 处理区药前活虫数;PT 处理区药后活虫数。DB42/T 6782023 5 附录A (资料性)茶小绿叶蝉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A.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 mm4 mm,黄绿至绿色,头顶中央有一个白纹,两侧各有一个不明显的黑点,复眼内侧和头部后绿也有白纹,并与前一白纹连成“山”形。前翅绿色半透明,后翅无色透明。雌成虫腹面草绿色,雄成虫腹面黄绿色。卵长0.7 mm0.9 mm,香蕉形,头端略大,浅黄绿色,后期出现一对红色眼点。若虫除翅尚未形成外,体形和体色与成虫相似。A.2 生活习性 多以成虫在茶树上或冬作物、杂草和其他植物上越冬,湖北茶区一年发生9代10代。翌年早春转暖时,成虫开始取食,补充营养,茶树发芽后开始产卵繁殖。秋末冬初茶树芽梢停止生长,成虫也停止产卵,进入越冬期。成虫有陆续孕卵和分批产卵习性,尤其越冬代成虫的产卵期可长达一个月之久,因此世代重叠十分严重。茶小绿叶蝉在全年有两个发生高峰,第一个高峰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二个高峰期在8月下旬至10月中旬。成虫和若虫在雨天和晨露时不活动,时晴时雨、留养及杂草丛生的茶园利其发生。成虫在茶园中多栖息在茶丛叶层,卵一般产在芽下第1节第3节嫩梢组织中。每雌产卵量10粒30粒。若虫常栖息在嫩叶背面。DB42/T 6782023 6 附录B (资料性)监测调查表 下列监测调查表中,表B.1用以记录标准地的数量、地势、害虫及茶园相关信息,表B.2用以记录虫口密度调查中叶片数量和害虫数量,便于计算和记录虫口密度,表B.3划分了茶树受害的危害阶段、严重程度并描述了茶树对应的不良症状。表B.1 标准地数量及因子调查表 调查地点:调查人员:调查日期:位置 山区 丘陵 平原 标准地面积(m2)667 667 667 标准地数量(个)经度、纬度 坡度、坡向 茶龄(年)冠幅(m)土壤质地、土层厚度(cm)、植被 茶园面积(m2)、品种、经营者管理措施、水平 主要害虫 乡(镇、场)村(林班)表B.2 虫口密度调查表 茶园类型 茶叶冠幅(m)样点数量(个)叶片数量(个)虫口数量(头)虫口密度(头/百叶)若虫 成虫 合计 DB42/T 6782023 7 表B.3 茶叶受害分级表 级别 危害阶段 症状描述 严重程度 0 无 芽叶生长正常,未受害 无 1 失水期 芽叶在露水未干时,生长正常,随着气温升高、蒸腾作用的加强,叶芽逐渐凋萎 轻度 2 红脉期 叶片输导组织受到破坏,养分输送受阻,嫩叶背面的叶脉明显变红,叶片失去光泽 中度 3 焦边期 叶芽严重失水,叶尖或叶边缘开始焦枯,叶片停止生长,开始变形 重度 4 枯焦期 叶片停止生长,芽及叶片呈红褐色至褐色焦枯,严重时呈火烧状 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