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B34T 1649-2012 鸭传染性浆膜炎防治技术规程.pdf
下载文档

ID:2618397

大小:454.38KB

页数: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1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34T 1649-2012 鸭传染性浆膜炎防治技术规程 1649 2012 传染性 浆膜 防治 技术规程
ICS 07.080 B 41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16492012 鸭传染性浆膜炎防治技术规程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serositis of duck 文稿版次选择 2012-05-28 发布 2012-06-28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16492012 I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规程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提出。本规程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委员会归口。本规程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张丹俊、潘孝成、赵瑞宏、胡晓苗、戴银、詹凯、李俊营、刘伟。DB34/T 16492012 1 鸭传染性浆膜炎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鸭传染性浆膜炎防治技术的术语和定义、诊断、预防与控制。本标准适用于规模化鸭场和养殖大户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监测、诊断和预防控制。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GB 16548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NY/T 1167 畜禽场环境质量及卫生控制规范 NY/T 1168 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 NY 5027 无公害食品 畜禽饮用水水质 NY/T 5038 无公害食品 家禽养殖生产管理规范 NY/T 5339 无公害食品 畜禽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农业部令第7号(2010年)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鸭传染性浆膜炎: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的一种鸭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4 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作出初步诊断,依据细菌分离鉴定或免疫学试验进行确诊。4.1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而发病,无明显季节性。18 周龄的鸭易感,除鸭外,小鹅亦可感染发病。火鸡、雉鸡、鹌鹑、鸡亦可感染,但发病少见。鸭感染后发病率可达 90以上,死亡率一般为 575。4.2 临床症状 DB34/T 16492012 2 急性病例多见于 24 周龄鸭。表现为倦怠,缩颈,不食或少食,眼、鼻有分泌物,腹泻,排淡绿色粪,运动迟缓或失调。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头颈震颤,角弓反张,尾部轻摇,不久抽搐而死。病程13 天,幸存者生长缓慢。日龄较大的鸭(48周龄)多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病程达 1 周或 1 周以上。除表现上述临床症状外,有时还出现头颈歪斜、做转圈或倒退运动,遇有惊扰时不断鸣叫等。这样的病例能长期存活,但发育不良。4.3 病理变化 4.3.1 剖检病变 最明显的病理变化是全身浆膜面的纤维素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及气囊炎。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纤维素性脑膜炎。少数病例可见输卵管炎、输卵管膨大,内有干酪样物蓄积。慢性局灶性感染常见于皮肤,偶尔出现在关节。皮肤病理变化多在背下部或肛门周围的坏死性皮炎;皮肤或脂肪呈黄色,切面呈海绵状,似蜂窝织炎变化;跗关节肿胀,触之有波动感,关节液增量,呈乳白色粘稠状。4.3.2 组织学病变 渗出物中除纤维素外,还有少量的炎性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和异嗜细胞。4.4 实验室诊断 4.4.1 病原分离鉴定 见附录。4.4.2 免疫学诊断 琼脂扩散沉淀试验技术,见附录。4.5 结果判定 4.5.1 符合 4.1、4.2 和 4.3 的,临床诊断为疑似鸭传染性浆膜炎。4.5.2 符合结果判定 4.5.1,且符合 4.4.1 或 4.4.2 时,可确诊被检鸭群感染鸭传染性浆膜炎。5 预防与控制 实行“强化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与实施疫苗免疫和/或敏感药物预防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5.1 加强饲养管理与生物安全措施 5.1.1 规范生产与经营场所 饲养、生产、经营等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2010年农业部15号令)的要求,并须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5.1.2 优化饲养方式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DB34/T 16492012 3 5.1.3 引种检疫 按照 NY/T 5339 的要求进行。国内异地引入种鸭、种蛋时,应取得原产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检疫合格证明。到达引入地后,种鸭必须隔离饲养7天以上,并由引入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混群饲养。5.1.4 鸭舍环境控制 要保持鸭舍干燥,温度适宜,并适度通风,以保持良好的舍内空气质量,提供鸭群良好的舍内生活环境。对开放式或半开放式鸭舍,冬季寒冷时要提前安装和放下卷帘。按 NY/T 1167 操作并符合其要求。5.1.5 饲养密度控制 根据不同饲养方式和生长阶段鸭的饲养要求,合理安排饲养密度,应符合 NY/T 5038 的要求。5.1.6 饲料质量控制 饲喂优质全价饲料,其品质应符合 GB 13078 的要求。5.1.7 饮水质量控制 应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每天清洗饮水器具,定期清洗和消毒饮水管道,饮用水水质应符合 NY 5027的要求。5.1.8 鸭场卫生消毒措施 鸭场应加强日常清洁卫生工作,定期进行全场环境、鸭舍、运动场的消毒。应根据消毒目的选择适宜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并应注意消毒药的交替使用。5.1.8.1 场内环境消毒 鸭场内应设置净道和污道,对场内道路的地面和明沟表面可用 2的烧碱水喷洒消毒;空气可用 0.2过氧乙酸喷雾消毒。平时预防一般一周消毒一次,发病时可 2 天3 天消毒一次。5.1.8.2 舍内环境消毒 鸭舍在有鸭的状态下,要选用无刺激或刺激性小的消毒药进行舍内环境消毒,一般一周消毒 1 次2 次,低温条件下消毒药宜用25摄氏度左右的温水配制;空舍时在清扫、冲洗干净后,地面和墙壁可用2的烧碱水喷洒消毒,空气可采取福尔马林熏蒸消毒,从空舍到下次进鸭前至少反复消毒 2 次以上。5.1.8.3 饮水器具消毒 选用敏感的清洁消毒剂,在有鸭的状态下,按照饮水消毒的浓度加入储水器中,既可消毒又可减少管道污染;在空舍时可按清洗管道的浓度将消毒剂稀释注满储水器和管道中,停留(612)小时放出,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5.1.8.4 带鸭消毒 选用无刺激或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带鸭喷雾消毒,消毒时机宜选择在有阳光的、相对温暖的中午时分,平时预防一般一周消毒 1 次2 次,发病时可 2 天3 天消毒一次,但有呼吸道疾病时不宜带鸭喷雾DB34/T 16492012 4 消毒。接种活疫苗前后3天不能带鸭消毒。带鸭消毒时,消毒药水可配成25度左右的温水,既可减少冷水应激,又可提高消毒效果。5.1.8.5 人员和车辆等物品的消毒 控制人员出入,鸭场和各鸭舍门口应设立消毒池,定期更换消毒药水。进入鸭场的车辆除通过消毒池消毒外,还应对车身进行喷洒消毒;饲养、管理等人员可采取淋浴、衣物可采取紫外线照射等方法消毒;衣、帽、鞋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可采取浸泡、高压灭菌等方法消毒;另外一线生产人员严禁串舍,生产工具不得混用。5.1.9 无害化处理措施 对病死鸭和鸭粪等鸭场污染物按 GB 16548 和 NY/T1168 的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5.1.10 定期监测 定期监测鸭场疫情,发现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疑似病例时,应及时上报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在采取控制措施的同时,对发病鸭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并根据疫病的流行情况,对周围规模养鸭场进行定期检测,以便早发现、早确诊、早防治,控制疫情扩散。5.2 疫苗免疫与敏感药物防治 5.2.1 疫苗免疫 5.2.1.1 基础疫苗免疫 根据当地鸭病流行状况,选择、使用经国家兽医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相应鸭病疫苗,并按规定程序进行免疫。5.2.1.2 传染性鸭浆膜炎疫苗免疫 选择与当地流行的细菌血清型一致的鸭传染性浆膜炎疫苗,并按疫苗说明书要求和推荐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5.2.2 敏感药物防治 5.2.2.1 预防性给药 鸭传染性浆膜炎高发期,采取饮水或拌料形式投服预防量药物,每次投服(12)个疗程,每个疗程(35)天,两个疗程间隔(57)天;或选择两种敏感药物交替各投喂 1 个疗程。寒冷时,饮水给药要严防饮水结冰和管道堵塞,以保证用药质量。5.2.2.2 治疗性给药 对分离的鸭疫里默氏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筛选出高敏药物。采取肌注、饮水或拌料形式投服治疗量药物,首次用药量加倍。肌注时要严格按照药物剂量、间隔注射时间和疗程执行;饮水或拌料给药需坚持(12)个疗程,每个疗程 3 天5 天;或选择两种高敏药物交替各投喂 1 个疗程;饮水治疗应采取集中饮水给药的方法。低温寒冷时,要严防饮水结冰和管道堵塞;抓鸭肌注前后2天可先喂服倍量的复合多维及黄芪多糖等抗应激药物,以减少应激和提高防治效果。DB34/T 16492012 5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鸭传染性浆膜炎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A.1 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培养基的制备 将胰蛋白胨 15 g、大豆蛋白胨 5 g、氯化钠 5 g、琼脂 16 g 溶于 1000 ml 蒸馏水中,调节 pH为 7.2 0.2,分装在三角烧瓶里,每瓶 100 ml,121高压消毒 15 分钟。临用时加热溶化,冷却至 4550,倾注平板。A.2 病料的处理和接种 采集濒死前或死后数小时内鸭的心血、肝脏或脑组织,采病料时用烧红的刀片烧烙组织,而后用灭菌棉拭子或接种环通过烧烙表面插入组织或心血内取样。将病料接种于胰蛋白胨大豆琼脂,置烛缸内 37培养(1824)h,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菌落特征。A.3 病原的鉴定 A.3.1 培养特性 生成的菌落乳白色半透明、光滑、稍突起、圆形呈奶油状,直径(11.5)mm。若继续培养菌落稍大,可达 2.0 mm。A.3.2 镜检 革兰氏染色阴性,瑞氏染色、美蓝染色呈现两极浓染。本菌为小杆菌,大小为(0.30.5)m(0.76.5)m,偶见长丝状,长(1124)m。A.3.3 生化鉴定 本菌基本不发酵糖类,少数菌株对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或肌糖发酵。产生过氧化氢酶、氧化酶,不产生吲哚。甲基红实验(MR)实验、硝酸盐实验阴性及维培(VP)实验阴性。血液琼脂上不产生溶血,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A.3.4 致病性实验 自培养的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洗下菌落,调整细菌数为31011 CFU/ml,接种无母源抗体的 8日龄雏鸭,多数鸭应在 3 天内死亡,接种鸭出现该病的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从病死鸭的心血、肝脏或脑组织中分离到鸭疫里默氏杆菌。DB34/T 16492012 6 B B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鸭传染性浆膜炎琼脂扩散沉淀试验 B.1 被检抗原制备 RA接种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培养基,置 37培养 24 h,每平板纯培养物用 10 ml高盐FPBS溶液(0.3甲醛、8.5NaC1、0.02 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0)洗下制成菌悬液,于沸水中煮 1 h,冷却后,4000 r/min离心 30 min,取上清液作为琼扩抗原。B.2 琼脂板的制备 用蒸馏水溶解NaCL和琼脂粉,最终浓度分别为 8.5和 0.9,混合后水浴煮沸融化,冷却至 4550,倾于平板上,胶厚(23)mm,凝固后用直径 4 mm的打孔器按六角形图案打孔,或用梅花形打孔器打孔。中心孔与外周孔距离为 3 mm。用酒精灯轻烤平皿底部封底。B.3 操作步骤 B.3.1 定型血清加满中央孔。B.3.2 周围孔加满阳性对照抗原和被检抗原及PBS。B.3.3 置 37湿盒扩散 24 h 判定,B.4 结果判定 定型血清与相对应的阳性抗原应出现沉淀线,与PBS不出现沉淀线,被检抗原与定型血清孔之间出现沉淀线为阳性。无沉淀线为阴性。_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