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35T
597-2020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范
597
2020
杏鲍菇
工厂
栽培技术
规范
ICS 65.020.20 B 39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5972020 代替 DB35/T 5972005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for industrial cultivation of Pleurotus eryngii 2020-08-24 发布 2020-11-24 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5/T 5972020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场地要求.1 5 栽培设施.2 6 主要功能区要求.2 7 原辅材料要求.3 8 菌种要求.3 9 栽培管理.3 10 采收.6 11 包装及贮运.6 12 病虫害防控.6 13 菌渣处理.6 DB35/T 5972020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DB35/T 5972005杏鲍菇 栽培技术规范,与DB35/T 5972005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将标准名称修改为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范;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3.1、3.2);修改了场地要求(见5.1,2005年版3.1.2、3.2);增加了培养室与出菇房等栽培设施的要求(见6.2、6.3);删除了杏鲍菇季节性栽培的内容(2005年版第6章);修改了接种参数(见9.7.1.4、9.7.2.1 b)、9.7.2.2、9.7.2.3,2005年版5.3.7);增加了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的相关内容(见9.9);增加了菌渣处理(见第13章)。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食用菌技术推广总站、福建成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江玉姬、肖淑霞、陈炳智、黄志龙、陈传明、巫仁高、刘新锐、李昕霖、杨建木、施乐乐、陈仁财、陶永新。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5/T 5972005。DB35/T 5972020 1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厂化栽培杏鲍菇的场地要求、栽培设施、主要功能区要求、原辅材料要求、菌种要求、栽培管理、采收、包装及贮运、病虫害防控、菌渣处理。本标准适用于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刺芹侧耳)的工厂化袋栽和瓶栽。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5483 天然石膏 GB/T 10463 玉米粉 GB/T 13382 食用大豆粕 GB/T 30768 食品包装用纸与塑料复合膜、袋 NY/T 119 饲料用小麦麸 NY 862 杏鲍菇和白灵菇菌种 NY/T 2798.5 无公害农产品 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 第5部分:食用菌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枝条菌种 rod spaw 采用软质树种,加工成长120 mm165 mm、截面积25 mm250 mm2的枝条,经浸泡处理后与木屑、麸皮等混合,制成的栽培种。3.2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 industrial cultivation of Pleurotus eryngii 根据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利用现代环境工程技术,在完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的杏鲍菇室内周年栽培。4 场地要求 选择交通便利、水电有保障的场所,其产地环境应符合NY/T 2798.5的要求。DB35/T 5972020 2 5 栽培设施 5.1 厂房建设 根据生产规模、栽培模式以及不同功能区等要求建设相配套的厂房,并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可分为原料区、装袋(瓶)区、灭菌区、菌种区、接种区、培养区、出菇区、包装区、产品冷藏冷库、废菌料处理区等功能区。5.2 原料区 便于车辆进出,处于厂区下风口或相对独立的场所,区内设有仓库与堆料场。5.3 装袋(瓶)区 靠近原料区,便于原料输送。区内设有拌料与装袋(瓶)两个车间。5.4 灭菌区 紧靠装袋(瓶)区,有灭菌及相应的配套设施。5.5 菌种生产区 靠近接种区,设置菌种生产车间。5.6 接种区 靠近灭菌区,区内设有缓冲室、冷却室、待接种室和接种室。5.7 培养区 与接种区靠近并相对隔离。5.8 出菇区 与培养区靠近,与接种区相对隔离。5.9 包装区 设置在紧靠出菇区,车辆进出方便的位置,区内设有包装车间和产品贮存冷库。5.10 废菌料处理区 车辆进出方便,处于厂区下风口或相对独立的场所。6 主要功能区要求 6.1 接种区要求 6.1.1 应配备相应的温控、湿控、空气净化、消毒等设备设施。6.1.2 缓冲室、冷却室的净化等级应达到万级,待接种室、接种室的净化等级应达到千级,层流罩下区间的净化等级应达到百级。6.1.3 冷却室分为预冷室和强冷室,各室面积和制冷量应根据生产规模而定。DB35/T 5972020 3 6.2 培养室要求 6.2.1 应配备温控、加湿、通风换气等设备设施。1 万袋(瓶)容量的培养室宜配备 6 HP8 HP 制冷机。6.2.2 层架式培养,培养室适宜面积 45 m265 m2,层间距 40 cm45 cm,顶层距屋顶 100 cm120 cm,最底层离地面 20 cm30 cm,两边距墙 15 cm,中间走道 1 m。6.2.3 堆叠式培养,培养室高度 5.5 m6.0 m,室内应留 4 m 通道便于叉车运行操作,顶层距屋顶150 cm180 cm。6.3 出菇房要求 6.3.1 应配备温控、加湿、通风、空气循环和光照等设备。1 万袋(瓶)容量的出菇室宜配备 10 HP15 HP 制冷机。6.3.2 层架式出菇,床架四周和床架之间留 80 cm100 cm 通道,层间距 60 cm65 cm,顶层距屋顶100 cm120 cm,最底层离地面 20 cm30 cm。6.3.3 墙式出菇,有(双拼架)网格式和双列木框式两种类型,最底层离地 15 cm20 cm,1820 层,留通道 120 cm140 cm。7 原辅材料要求 7.1 选择阔叶树种的木屑,粒径 1 mm3 mm,新鲜木屑使用前应经过 60 d90 d 堆积处理。7.2 玉米芯应新鲜、无霉变、无虫螨、杂质少,粒径 8 mm 以内。7.3 甘蔗渣应无虫螨、无异味、无霉变、无刺手感、杂质少。新鲜甘蔗渣应经过一段时间的堆积处理,其间应经常翻堆,使用前经过打散处理。7.4 麦麸应符合 NY/T 119 的要求。7.5 豆粕应符合 GB/T 13382 的要求。7.6 玉米粉应符合 GB/T 10463 的要求。7.7 轻质碳酸钙应包装完整无破损,白色粉末状,质地均匀,无杂质。7.8 石膏应符合 GB/T 5483 的要求。7.9 生产用水应为未被污染的自来水、井水、山泉水。8 菌种要求 8.1 品种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适应工厂化生产环境的优良菌株。8.2 菌种质量应符合 NY 862 的要求。9 栽培管理 9.1 栽培工艺流程 备料拌料装袋(瓶)灭菌冷却接种菌丝培养出菇管理采收包装贮运与菌渣处理。9.2 培养基推荐配方 9.2.1 瓶栽配方 DB35/T 5972020 4 9.2.1.1 木屑 20%、玉米芯 25%、甘蔗渣 11.5%、麦麸 25%、豆粕 10%、玉米粉 5%、轻质碳酸钙 2%、石灰 1.5%。9.2.1.2 木屑 20%、玉米芯 20%、甘蔗渣 20%、麦麸 20%、玉米粉 8%、豆粕 10%、石灰 2%。9.2.2 袋栽配方 9.2.2.1 木屑 60%、玉米芯 18%、麦麸 10%、玉米粉 5%、豆粕 5%、石膏 1%、石灰 1%。9.2.2.2 木屑 26%、甘蔗渣 13%、玉米芯 24%、麦麸 18%、豆粕 8.5%、玉米粉 8%、石灰 1%、轻质碳酸钙 1.5%。9.3 培养基 pH 培养基灭菌后pH为6.56.8。9.4 制袋(瓶)9.4.1 备料、拌料 按培养基配方比例准备好各种原、辅材料。玉米芯使用前应预先机械搅拌预湿,直至玉米芯完全吸水,再加入其它原、辅材料,用拌料机将原辅料混合搅拌均匀,含水量调至64%66%。9.4.2 装袋(瓶)9.4.2.1 袋栽选用对折口径(1718)cm36 cm(0.0040.005)cm 的聚丙烯塑料袋,采用装袋机装袋,松紧适度、上紧下松,每袋湿料重 1.2 kg1.3 kg,高 18 cm20 cm,中间打穴或预埋塑料打孔棒。套上套环,塞上棉花塞或专用塑料盖。9.4.2.2 瓶栽选用 850 mL1 200 mL 耐高压高温的聚丙烯塑料瓶,采用装瓶机装瓶,每瓶湿料重0.6 kg0.8 kg,瓶内预留孔穴,孔穴按以下方式预留:a)采用固体菌种或枝条菌种接种的,打 1 孔,孔径 20 mm25 mm;b)采用液体菌种接种的,打 1 孔,孔径 20 mm25 mm,或打 5 孔,孔径 10 mm15 mm。9.5 灭菌 9.5.1 从拌料到入锅灭菌尽量控制在 2 h 以内。9.5.2 采用全自动智能灭菌锅(脉动抽真空高压灭菌器)灭菌,锅内冷空气排尽后,当料中心温度到达 121 123 时,保持 60 min120 min。9.6 冷却 灭菌后将栽培袋(瓶)先后移入已净化处理的缓冲室、冷却室进行冷却,待料中心温度降至25 以下可接种。9.7 接种 9.7.1 接种前准备 9.7.1.1 将预处理的栽培种和经消毒、灭菌的接种工具搬入接种室。9.7.1.2 接种前 4 h5 h 开启接种室的消毒杀菌设备,接种前 1 h 关闭紫外灯或臭氧发生器,开启空气净化系统换气。9.7.1.3 固体菌种使用前,无菌条件下挖弃表层 1 cm2 cm 老菌皮。9.7.1.4 采用固体或液体自动接种机接种时,接种前要对接种机相关部件、接头等进行消毒处理。DB35/T 5972020 5 9.7.2 接种方式 9.7.2.1 固体菌种有人工接种和接种机自动接种两种方式:a)人工接种:用接种勺将捣碎后的菌种倒入栽培袋(瓶)孔穴内,菌种应将孔穴填平,并在料面均匀覆盖一些菌种;b)接种机自动接种:每袋(瓶)接种量 24 g28 g。9.7.2.2 枝条菌种,每个栽培袋的接种孔内插入一根枝条菌种,并在料面均匀播撒一些木屑菌种封面。9.7.2.3 液体菌种有人工接种和接种机自动接种两种方式:a)人工接种:使用接种枪接种,每袋接种量 25 mL30 mL;b)接种机自动接种:每袋(瓶)接种量 25 mL30 mL。9.8 菌丝培养 培养室使用前应进行消毒处理。培养室温度21 23,空气相对湿度60%70%,CO2浓度0.25%0.46%,黑暗培养;应定期检查,及时挑除污染菌袋(瓶),菌丝长满袋(瓶)后继续后熟培养7 d10 d。9.9 出菇管理 9.9.1 袋栽出菇管理 9.9.1.1 采用墙式栽培,将菌袋堆叠在双列木框上或单个菌袋插入网格内进行出菇管理。9.9.1.2 菌袋移入出菇房后,第 2 天去除袋口棉花塞或塑料盖,挖除接种孔附近的老菌块,拉高套环至袋口,使栽培袋袋口薄膜成锥台状,使之成小口;第 7 天进行开袋。9.9.1.3 子实体发育不同时期,其温度、湿度、光照、通气要求不同,具体见表 1。表1 袋栽杏鲍菇出菇条件 出菇时期 温度 湿度 CO2浓度 光照强度及时间 第 1 天 12 14 85%90%0.25%-第 2 天 17 19 85%90%0.25%-第 3 天至第 4 天 16 18 85%90%0.25%500 lx,4 h6 h 第 5 天至第 6 天 15 17 80%0.25%500 lx,4 h6 h 第 7 天至第 8 天 15 17 80%0.25%500 lx,4 h6 h 第 9 天至第 11 天 15 17 85%90%0.3%0.5%-第 12 天至第 13 天 13 15 85%90%0.35%0.6%-第 14 天至第 15 天 12 14 85%90%0.4%0.7%-第 16 天至第 18 天 12 14 85%90%0.3%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