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33T
914-2022
茭白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914
2022
茭白
绿色
生产技术
规程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ICS 65.020.20 CCS B 31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 9142022 代替DB33/T 9142014 茭白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green production of Zizania latifolia Turcz.2022-06-02 发布 2022-07-02 实施 DB33/T 9142022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标准代替 DB33/T 9142014茭白栽培技术规程。本标准与 DB33/T 9142014 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删除了“茭白优良品种简介”(2014 版附录 A);修改了附录 A“茭白良种繁育技术”(见附录 A,2014 版附录 B);修改了附录 B“茭白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见附录 B,2014 版附录 C);修改了附录 C“茭白大棚、山地绿色生产技术”(见附录 C,2014 版附录 D、E);修改了附录 D“茭白绿色标准化生产模式图”(见附录 D,2014 版附录 F)。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缙云县农作物与种子管理站、杭州市余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本标准起草人:郭得平、胡美华、邓建平、张敬泽、朱徐燕、王征鸿、王祥云、周佳燕、张申申。本标准及其所替代标准的历代版本发布情况为:2014 年首次发布为 DB33/T 9142014;本次为第一次修订。DB33/T 9142022 1 茭白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茭白生产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分级包装、贮藏保鲜、生产档案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茭白绿色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6543 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 GB 15063 复混肥料(复合肥料)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525 有机肥料 NY/T 1655 蔬菜包装标识通用准则 NY/T 1834 茭白等级规格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 产地环境 4.1 产地环境 应遵照NY/T 391的规定。灌溉用水符合GB 5084的要求。4.2 田块选择 应选择水源丰富、排灌便利,土壤肥沃的田块。5 品种选择 单季茭可选用美人茭等品种,双季茭可选用梭子茭、浙茭2号、龙茭2号、崇茭1号、黄岩茭白等品种。6 栽培技术 6.1 种苗繁育 DB33/T 9142022 2 选择符合品种特性、抗性强、无“雄茭”“灰茭”、孕茭率高、成熟期集中的茭墩或分蘖苗作为种苗。茭白种墩选择应每年进行,良种繁育技术见附录 A。6.2 定植 6.2.1 春季定植 6.2.1.1 定植时间:3 月中旬4 月。6.2.1.2 定植密度:单季茭每亩(667 m2)1 200 墩1 800 墩,每墩 2 苗3 苗;双季茭每亩 1 200 墩2 000 墩,每墩 2 苗3 苗。6.2.1.3 定植方式:宜宽窄行定植,宽行行距 80 cm100 cm,窄行行距 40 cm60 cm,株距 30 cm50 cm。6.2.2 秋季定植 6.2.2.1 定植时间:双季茭宜在 7 月进行,选择阴天或晴天 15 时以后定植。定植前割去植株上部叶片,保留叶鞘上方 5 cm8 cm 叶片;单季茭地上茎(薹管)育苗的幼苗可在 11 月定植。6.2.2.2 定植密度:双季茭每亩 900 墩1 500 墩,每墩 1 苗2 苗;单季茭每亩 1 500 墩2 000 墩,每墩 1 苗2 苗。6.2.2.3 定植方式:宜宽窄行定植,宽行行距 80 cm110 cm,窄行行距 40 cm80 cm,株距 30 cm50 cm。6.3 肥料施用 6.3.1 肥料使用原则 肥料使用应遵照GB 15063、NY/T 394、NY/T 525的规定。6.3.2 当年定植的茭田 6.3.2.1 基肥施用 每亩宜施腐熟有机肥1 000 kg,或符合NY/T 525规定的有机肥500 kg。6.3.2.2 追肥施用 6.3.2.2.1 春季定植 活棵肥:返青后10天,每亩施尿素5 kg10 kg。分蘖肥:返青后1个月,每亩施尿素20 kg30 kg、氯化钾10 kg20 kg。孕茭肥:孕茭率达到70%以上时,每亩施尿素20 kg30 kg,或同等养分的符合GB 15063规定的复合肥。6.3.2.2.2 秋季定植 活棵肥:成活后追肥1次,每亩施尿素10 kg15 kg。分蘖肥:返青后2周,每亩施复合肥20 kg25 kg或尿素10 kg、氯化钾10 kg。3周后,每亩施复合肥25 kg或尿素10 kg、氯化钾5 kg。孕茭肥:孕茭率达60%以上时,每亩施复合肥20 kg25 kg或尿素10 kg20 kg、氯化钾5 kg。6.3.3 次年萌发的双季茭茭田 DB33/T 9142022 3 3月初、当苗高10 cm15 cm时,每亩施复合肥15 kg20 kg或尿素5 kg10 kg。4月初,每亩施复合肥20 kg25 kg或尿素10 kg15 kg、氯化钾10 kg15 kg。6.4 疏苗、补苗 双季茭春季萌芽后,苗高20 cm30 cm时(用疏苗机进行疏苗的,苗高在10 cm15 cm),对生长过密的株丛进行疏苗,每墩宜留外围壮苗15个25个,同时,向母墩中央压泥块,使分蘖向四周散开生长。对秋季或春季定植未成活的缺苗穴位进行补栽。6.5 水位管理 6.5.1 遵循“浅水栽插、深水活棵、浅水分蘖、中后期逐渐加深水层、采收期深浅结合、湿润越冬”的原则。6.5.2 春季定植返青后保持水深 3 cm5 cm,分蘖前期水位逐渐加深至 10 cm12 cm;秋季定植后保持水深 10 cm 左右,然后水位逐渐降至 5 cm8 cm。秋茭定植返青后及时搁田,搁田 10 天15 天,土壤有细裂纹时及时灌水,水深 5 cm 左右;夏茭高温时期及孕茭采收期水深为 15 cm20 cm,秋茭采收期水深为 10 cm20 cm。雨天注意排水,不淹没“茭白眼”为宜。地下宿根越冬期以田块湿润为宜,如遇 0 以下低温,应灌水至 10 cm15 cm。6.6 其他管理 6.6.1 耘田除草 定植成活后开始耘田除草,以后间隔10天左右进行1次,至封行为止。6.6.2 剥除老叶 当植株出现老黄叶时,从叶鞘基部剥除,共1次2次,要求不损伤植株。剥除的老黄叶踩入泥中,或收集后集中处理。6.6.3 去杂去劣 12月底以前,应将田间不符合品种特征的植株连同其地下根状茎一并挖除。6.6.4 清洁田园 冬季植株地上部枯死后,齐泥割除残株并移出田间。7 病虫害防治 7.1 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有锈病、胡麻叶斑病、纹枯病等;主要害虫有长绿飞虱、二化螟等;其他有害生物有福寿螺等。7.2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措施。7.3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宜与非禾本科作物进行2年3年轮作,合理密植,科学管理肥水,保持田园清洁。7.4 物理防治 DB33/T 9142022 4 7.4.1 可用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鳞翅目为主的害虫,每30亩40亩范围内设置1台。7.4.2 可在植株顶部约20 cm处悬挂粘虫板捕杀害虫,每亩用25 cm40 cm的粘虫板25张35张。7.5 生物防治 7.5.1 二化螟成虫发生期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每亩放置1个2个诱捕器,悬挂高度1.5 m1.8 m,每隔30天左右更换诱芯。7.5.2 秧苗移栽后1个月,养鸭进行除草和捕食福寿螺。每亩放养鸭龄30天左右的幼鸭2羽5羽。7.6 化学防治 农药使用应符合NY/T 393的规定。优先使用植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及生物源农药,以及登记农药。做到适期施药、交替使用,遵守施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见附录B。8 采收 叶鞘一侧露出0.1 cm0.3 cm宽肉质茎时采收,或根据市场需求采收。9 分级包装 9.1 分级 茭白按照NY/T 1834的规定进行分级。9.2 包装 包装容器(箱、袋)应清洁、牢固、透气、无毒、无污染、无异味。鲜销的壳茭采用编织袋包装,贮藏的壳茭内包装采用专用保鲜袋,厚度为0.03 mm0.05 mm。外包装采用纸箱,质量符合GB/T 6543的规定。包装箱或袋上应有明显标识,并符合NY/T 1655的规定。每个包装单位净含量不宜超过15 kg。10 贮藏保鲜 贮藏温度为0 2,相对空气湿度控制在85%95%。贮藏期间定期抽检,及时通风换气。贮藏期不宜超过2个月。11 生产档案 生产档案包括投入品采购、使用和产品销售等,记录应完整、清晰。生产档案保存期为2年以上。12 茭白大棚、山地绿色生产技术 茭白大棚、山地绿色生产技术见附录C。13 茭白绿色标准化生产模式图 茭白绿色标准化生产模式图见附录D。DB33/T 9142022 5 附 录 A(资料性)茭白良种繁育技术 A.1 良种繁育程序与选择方法 A.1.1 原原种 A.1.1.1 繁育地点 在专用种圃繁育原原种。A.1.1.2 种墩来源 原原种圃内选留的种墩。A.1.1.3 选择方法 A.1.1.3.1 宜在秋茭成熟期选择种墩,每一品种每年选择350墩以上(可定植面积667 m2以上),并分别标记、编号。对于双季茭白,应将入选种墩一半用于翌年定植,另一半用于夏茭生长观察。A.1.1.3.2 翌年春季,将来自于同一种墩的各个小茭墩定植于同一行,形成株行。A.1.1.3.3 原原种种墩应从所有株丛秋茭均表现出品种典型性状的株行内选择。出现下列现象之一的株行应予淘汰:“雄茭”、“灰茭”、劣变株、地上茎(薹管)过高、结茭数不足6个、结茭不整齐、双季茭白中夏茭性状不典型。A.1.1.4 技术指标 正常茭株不应低于97%,“雄茭”、“灰茭”、混杂株及劣变株丛总计不应超过3%。A.1.2 原种 A.1.2.1 繁育地点 在专用原种圃繁育原种。A.1.2.2 种墩来源 宜为原原种种墩,亦可从原原种种墩繁殖的第1代第3代原种种墩中选择。A.1.2.3 选择方法 宜在每年秋茭成熟期选留原种种墩,做好标记。出现下列现象之一的株行应予淘汰:不具备品种典型性状、“雄茭”、“灰茭”、劣变株、地上茎(薹管)过高、结茭数不足4个、结茭不整齐。A.1.2.4 技术指标 正常茭株不应低于97%,“雄茭”、“灰茭”、混杂株及劣变株丛总计不应超过3%。A.1.3 生产用种 A.1.3.1 繁育地点 DB33/T 9142022 6 宜为原种场或指定生产用种繁育单位。A.1.3.2 种墩来源 种墩宜为原种种墩,亦可从原种种墩繁殖的第1代或第2代生产用种种墩中选择,或直接从正常茭株百分率高的大田中选择,可选已“孕茭”植株。A.1.3.3 选择方法 A.1.3.3.1 春季定植用的种墩应符合A.1.2.3的规定。A.1.3.3.2 秋季大田定植用的双季茭种墩,在按照A.1.2.3方法对秋茭选择的基础上,对夏茭成熟期的“游茭”孕茭率再进行选择标记。A.1.3.4 技术指标 生产用种正常茭株丛不应低于95%,“雄茭”、“灰茭”、混杂株及劣变株丛总计不应高于5%。A.2 寄秧育苗 A.2.1 原则 原原种、原种及春季大田定植的生产用种的入选种墩(已孕茭植株或已采收茭白的地上茎),均可寄秧育苗。A.2.2 时间 宜在11月12月中旬至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