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B34T 2416-2015 山核桃蒲壳香菇生产技术规程.pdf
下载文档

ID:2616681

大小:362.92K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1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34T 2416-2015 山核桃蒲壳香菇生产技术规程 2416 2015 山核桃 香菇 生产技术 规程
ICS 65.020 B 39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24162015 山核桃蒲壳香菇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ultivation of Lentinus edodes in the peels of Carya cathayensis Sarg 文稿版次选择 2015-07-14 发布 2015-08-14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416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绩溪县中巧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绩溪县中巧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绩溪县农委。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永正、叶家东、胡永陆、周道清、程叙海、徐强、李纯、张媛、邵秀芳、汪元光、汪健、胡体红、胡静、王红宇、程维立、胡红玉。DB34/T 24162015 1 山核桃蒲壳香菇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山核桃蒲壳种植香菇的术语和定义、基地选择和管理、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及采收。本标准适用于利用山核桃蒲壳的香菇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709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菌及其制品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 19170 香菇菌种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T 2375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NY 5358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DB34/T 2021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山核桃蒲壳 山核桃果皮有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三层结构。外果皮由含叶绿体且排列紧密的薄壁组织层组成,中果皮由复杂维管束网络结构组成,外果皮与中果皮共同组成山核桃蒲壳。4 基地选择和管理 基地环境质量应符合 NY 5358 和 NY/T 2375 的规定,并选择清洁卫生、地势高燥、场地开阔、排灌方便的生产场地。5 生产技术 5.1 品种的选择 选择适合本地气候特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菌种质量应符合 GB 19170 的规定。DB34/T 24162015 2 5.2 培养料配方 配方一:山核桃蒲壳 50、木屑 33、麸皮 14、硫酸镁 1、石膏 1、红糖 1;配方二:山核桃蒲壳 70、木屑 10、麸皮 17、硫酸镁 1、石膏 1、红糖 1;培养料应符合 NY 5099 的要求,不应使用工业级硫酸镁。5.3 菌棒制作与管理 5.3.1 拌料 原料与辅料充分混合均匀,含水量为 55,pH 6.06.5。提倡使用拌料机械。5.3.2 装袋 培养料配制完成后,应及时装袋灭菌。栽培筒袋一般采用折角规格为 15 cm 长(5258)cm 厚 0.005 cm 的聚乙烯筒袋,每袋装干料 0.85 kg1.1 kg,加水后湿料为 1.6 kg2.2 kg。袋口应清理干净并扎紧。5.3.3 灭菌 菌棒应彻底灭菌,采用常压蒸汽灭菌,力争在 4 h 6 h 内使灭菌仓内全部料袋内料温整体达到97100的状态,并保持 10 h12 h,可根据料袋多少,适当延长灭菌时间。5.3.4 冷却 灭菌结束后,待灶内温度自然降至 5060时,将料棒搬到消毒后的冷却室冷却,袋内料温降到 28以下接种。5.3.5 接种 5.3.5.1 消毒 接种室、接种机的空间消毒选用经登记的气雾消毒盒和紫外线消毒,接种室消毒时间为 25 min30 min。开放式接种箱为 3 h 以上。接种用具、菌袋外表处理及接种者双手应采用 7578的酒精或 0.2高锰酸钾溶液擦洗消毒。5.3.5.2 打穴接种 利用接种机只需将冷却的菌棒放置输送带上,接种自动完成,接种完成后,只需把菌棒用外袋套上并用塑料绳扎口。5.3.6 菌棒培养 5.3.6.1 发菌管理 接种后的菌棒移至清洁、干燥、通风、避光的培养场所,可直接堆在地面上发菌或利用铁架进行发菌。根据菌丝生长和菌棒的变化情况,做好刺孔通气、翻堆及发菌检查、通风降温等工作。5.3.6.2 刺孔通气 室温超过 30不应刺孔,在气温较高时分批刺孔,刺孔的部位不应触及未发菌的培养基,不应在料与袋壁脱空和已污染部位刺孔,刺孔后应减少单位面积的堆放量。整个培养过程需进行 2 次3 次刺孔通气,技术要求见表1。DB34/T 24162015 3 表1 刺孔通气技术要求 品种 刺孔次数 养菌程度 刺孔部位 深度(mm)孔径(mm)孔数(个)中晚熟 品种 第一次(可免)菌丝圈直径 10 cm 菌丝圈内侧 2 cm 15 2 46 第二次 菌丝刚发满全袋 全袋 1015 34 4060 第三次 菌丝基本生理成熟 全袋 25 34 60100 早熟 品种 第一次 接种孔菌丝相连 菌丝圈内侧 2 cm 10 2 46 第二次 菌丝发满后有缺氧表现 全袋 1015 34 3040 第三次(可免)排场时 全袋 20 34 4060 5.3.6.3 适温培菌 菌丝培养采取自然温度发菌,当温度在 5以下时,应采取必要的加热保温措施。温度高于 25则需及时散堆、降温。5.3.6.4 翻堆及发菌检查 待菌落直径 6 cm8cm 大小时翻堆。翻堆后的菌棒改“井”字形或三角形堆放,堆高降低为 6 层8 层,堆间应留 30 cm40 cm 的空隙及操作道。5.3.6.5 通风降温 每天应通风 1 次2 次,气温在 25以上时,应昼夜打开门窗降温,有必要时,还需进行强制通风。培菌室应保持弱光条件,避免阳光直射菌棒。5.3.7 转色管理 转色管理见表2。表2 香菇转色管理技术参考表 脱袋后 天数 菌棒表现 操作要点 菇床环境条件 每天通风 注意事项 温度()相对湿度()13 表面布满白色绒毛菌丝 罩紧薄膜 1823 8090 25以下不揭膜通风 超过 25揭膜通风,但必须与喷水、降温、保湿相结合。46 菌丝逐渐倒伏开始分泌色素 掀动薄膜 1822 8085 通风(12)次,每次 0.5 h 防止温度偏高菌丝陡长倒伏,通风要与降温,保湿相结合。78 开始吐出黄色液滴 每天喷水(12)次 1820 8590 菌棒表面无水珠盖膜。黄水少、轻喷、黄水多,要重喷、防止积黄水。912 粉红色变为红棕色 每天喷水 1 次 1820 8090 通风 1 次,每次 0.5 h 控温在(1520)范围 1315 棕褐色有光泽树皮状 调节温、湿差促发菇蕾 1525 8090 白天罩膜,晚上通风 1 h 防止、清除杂菌 5.3.8 越夏管理 DB34/T 24162015 4 5.3.8.1 越夏期以通风降温、防止烂棒为主。越夏场所以室外菇棚为宜,菌棒移至室外菇棚越夏的时间宜为 5 月份6 月份,菌棒经最后一次刺孔通气后一周左右即可进棚。菌棒进棚前,应全面加厚棚顶部及四周遮荫物,确保无直射阳光进棚,并对各个菇棚环境进行一次全面清扫,做好消毒灭菌杀虫工作。5.3.8.2 应通过外棚喷水、内棚灌跑马水等措施调节棚内温度,加强通风,避免棚内温度过高。雨后应及时排除积水,防止菌棒受淹,并加强通风管理。5.4 出菇期管理 5.4.1 菌棒含水量管理 出菇时菌棒适宜的重量因品种而异,如果出菇时偏重,可再进行一次刺孔通气排湿;如果菌棒偏轻,应及时补水。冬菇补水应用水温低于 15的清洁水。补水不宜过多,且气温应在 20以下。由于注水补水法常因压力过大损伤菌丝和菌棒,在生产中宜选择浸水补水法。5.4.2 催蕾措施 5.4.2.1 温差刺激法 白天将菇棚内塑料簿膜紧盖,使温度升高至 1820,夜间掀开薄膜。5.4.2.2 补水(湿差)刺激法 对水分偏低的菌棒进行浸水或注水。补水应用水温低于 15的清洁水。5.4.2.3 振动催蕾法 在实际操作时不宜过重拍打。注意有些品种不宜振动。5.4.2.4 蒸汽催蕾法 利用蒸汽发生炉等设备向菇棚内通入蒸汽,提高温度、湿度,刺激菇蕾发生。5.4.2.5 叠堆盖膜法 在低温季节将菌棒移至棚外阳光充足处叠堆盖膜,白天使堆内温度升至 20左右,夜间掀膜降温,经连续 3 d5 d 的处理可刺激菇蕾发生。5.4.3 出菇管理 5.4.3.1 普通菇模式出菇管理。菌棒可斜放在畦面上出菇,也可排放在层架上出菇。日最高气温连续 3 天降至 20以下,菌棒出现零星菇蕾时,选择晴天的早上或阴天脱袋。应边脱袋边盖膜,适时适量喷水,保持棚内湿度 8090,并注意通风换气。脱袋后遇到高温天气应及时揭膜通风、喷水。子实体发生后,应将棚内温度控制在 30以下。气温较高时,应防止阳光直射菇棚,加厚遮荫物,并采取揭膜通风降温、棚内灌水喷水降温等措施调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 8090,采菇前 2天不宜喷水。秋菇管理期内,光照应遵循先弱后强的原则;冬菇管理期间,应逐渐增强棚内的光照;春菇管理阶段,随着气温回升光照则应由强渐弱。DB34/T 24162015 5 5.4.3.2 花厚菇模式出菇管理 一般选择越夏前排场上架,或菌棒越夏后,在始菇期来临之前 1 个月排场上架。当菇蕾长至 2 cm前疏蕾,每个菌棒每次选留分布合理的 6 只10 只菇蕾。适时割袋,盖膜保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 7585。当菇蕾培育至直径 2 cm3 cm 大小时,加强揭膜通风。早春应注意保温控湿和适当通风换气;晚春应严防高温。5.5 养菌 每潮菇采收后,立即清除菇脚并打扫场地,停水 5 d7 d,养菌 7 d,再进行补水,以后按照常规管理。6 病虫害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参照 DB34/T 2021 的规定进行病虫害防治。7 采收 按不同的市场销售需求和产品加工质量要求,确定适时采收时间和标准。如鲜销,应在子实体未开膜前采收;干销,则应在菌盖尚未全展开,仍保持内卷即七八分成熟时采收。同时还应结合市场行情、天气状况等因素来适时采收。产品质量应符合 GB 7096 的要求。_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