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32T
1682-2022
绿杨春茶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1682
2022
春茶
茶叶
加工
技术规程
ICS 67.140.10 CCS X55 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 32/T 16822022 代替 DB32/T 1682-2010 绿杨春茶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Luyangchun tea-Technical rules for procession of tea 2022-03-18 发布 2022-04-18 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32/T 16822022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B 32/T 16822010绿杨春茶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与DB 32/T 16822010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修改了范围内容;补充了规范性引用文件;新增了术语与定义;新增了分级、分级要求、实物标准样;新增了技术要求、基本要求、生产条件要求、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卫生指标、净含量允差;新增了试验方法;新增了检验规则、出厂检验、型式检验、判定规则、复检;修改了标志、包装、运输、贮存、保质期;本文件由江苏省园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仪征市绿杨春茶叶行业协会。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马宏昌、姚满昌、尚芬芬、赵长涛、张鹏、潘巨斌、彭云、夏军、傅强、张春、陶祖平、郑华龙、张存林、陶德容、蔡杰。本文件2010年12月10日首次发布,2022年第一次修订。DB 32/T 16822022 1 绿杨春茶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绿杨春茶的原料、技术要求、分级及实物标准样、加工厂、加工设备、加工人员、加工技术、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扬州地区以中小叶良种茶树的幼嫩芽叶为原料,经轻微摊凉,高温杀青,理条整形,炒干提香等工艺加工而成的绿杨春茶。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 500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8302 茶 取样 GB/T 8305 茶 水浸出物测定 GB/T 8309 茶 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 GB/T 8310 茶 粗纤维测定 GB/T 8311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GB/T 18795 茶叶标准样品制备技术条件 GB/T 23776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GH/T 1070 茶叶包装通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5号令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 原料 DB 32/T 16822022 2 新鲜芽叶:芽叶新鲜,均匀完整,不带红梗、红叶、鱼叶、老叶和其他杂质物,无劣变、无异味、无异嗅;不得混有非茶类杂物,不着色。无任何添加剂。5 技术要求 分级要求 5.1 根据茶叶的外形和内质分为特一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五个级别,分级规定见表1。表1 分级规定 项 目 级 别 特一级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外 形 条索 扁平、秀长、光滑 扁平、光滑 扁平、尚光滑 尚扁平、光滑 尚扁平、尚光滑 色泽 翠绿油润 绿、油润 绿、尚油润 尚绿、油润 尚绿、尚油润 整碎 匀整 匀整 尚匀 尚匀 尚匀 净度 净 净 净 尚净 尚净 内 质 香气 嫩香、持久 嫩香、持久 香高、持久 清香、持久 尚清香、持久 滋味 鲜醇爽口 醇爽 醇厚 尚醇厚 尚醇厚 汤色 嫩绿、明亮 嫩绿、明亮 尚绿、明亮 尚绿、明亮 尚绿、尚明亮 叶底 嫩、绿匀亮 嫩、绿亮 尚嫩、尚绿亮 尚嫩、尚绿亮 尚绿亮 芽叶组成 单芽占90及以上 一芽一叶占90及以上 一芽一叶占85及以上 一芽二叶占80及以上 一芽二叶占70及以上 实物标准样品 5.2 各级别设一个实物标准样,实物标准为各等级品质的最低界限,实物样以春茶拼配制成,每三年更换一次。按照GB/T 18795要求执行。生产条件要求 5.3 应符合GB 14881的规定 感官指标 5.4 感官指标应符合实物标准样和表1的规定。理化指标 5.5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DB 32/T 16822022 3 表2 理化指标 检验项目 指 标 试验方法 水分(质 量 分 数)/%6.5 GB 5009.3 总灰分(质 量 分 数)/%6.5 GB 5009.4 水溶性灰分占总灰分(质量分数)/%45.0 GB 5009.4 酸不溶性灰分 a/%1.0 GB 5009.4 水浸出物/%36.0 GB/T 8305 水溶性灰分碱度(以 KOH 计)(质量分数)/%1.0a;3.0a GB/T 8309 粉末(质 量 分 数)/%1.0 GB/T 8311 粗纤维(质 量 分 数)/%12.0 GB/T 8310 卫生指标 5.6 应符合GB 2762和GB 2763的规定 净含量允差 5.7 净含量允差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5号令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6 加工厂 6.1 茶叶加工厂所处的大气环境不低于GB 3095中规定的三级标准要求。6.2 茶叶加工中直接用水,冲洗加工设备和厂房用水要达到GB 5749的要求。6.3 加工厂环境应整洁、干净、无异味。加工区应与生活区和办公区隔离,无关人员不宜进入生产区。6.4 加工车间应采光良好、灯光明亮,照度达到500lx以上。6.5 加工工厂应配有相应的更衣间,茶叶审评室。6.6 加工和包装场地至少在茶季前应全面清洗消毒一次。7 加工设备 7.1 要求 7.1.1 使用的机械设备、器具直接接触茶叶的部分应无毒、无害,使用前应清洗干净。7.1.2 每个茶季的开始,对加工设备进行清洁、除锈和保养。新购设备要清除材料表面的防锈油。7.1.3 定期润滑零部件,每次加油应适量,不得外溢。7.1.4 强烈震动的加工设备采取必要的防震措施。可分离安装的大型风机设在车间外。7.2 机械选型 7.2.1 滚筒杀青机。7.2.2 往复振动理条机。7.2.3 名茶多用(功能)机。7.2.4 名茶烘干机。DB 32/T 16822022 4 8 加工人员 8.1 加工人员上岗前应经过生产培训,掌握加工技术和操作技能。8.2 加工人员上岗前和每年度均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能上岗。8.3 加工人员应保持个人卫生,进入工作场所应洗手、更衣、换鞋、带帽。离开车间时应换下工作衣、鞋和帽,存放在更衣室内。加工、包装场所不宜吸烟和随地吐痰,不得在加工和包装场所用餐和进食食品。9 加工技术 9.1 要求 9.1.1 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和添加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9.1.2 加工过程中,各工序在制品不得直接接触地面。9.2 加工工艺 9.2.1 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杀青摊凉理条摊凉整形摊凉辉干精制入库。9.2.2 摊放 9.2.2.1 摊放场所应通风、阴凉、干燥、清洁。9.2.2.2 鲜叶均匀摊放在贮青槽或竹匾内,厚度3 cm,以不见槽上铺垫物或竹匾底为宜。9.2.2.3 摊放1h后翻叶1次;露(雨)水叶30 min翻1次,翻2次3次,并根据情况进行鼓风。摊放时间宜为5 h6 h。9.2.2.4 摊放程度为叶质柔软,手握略有骨感,但梗折不断,青气散发,清香显露。9.2.3 杀青 9.2.3.1 在滚筒杀青机内进行,当滚筒出叶处筒腔内的气温有强烈的灼手感(140左右)时,开始投叶。开始时,投叶量大些,以免产生焦边。后保持温度平衡,投叶均匀。应随时检查杀青叶质量,调整投叶量。9.2.3.2 杀青叶应叶色转暗,叶质柔软,用力握后不成团、不粘手,叶边略剌手,无红梗、红叶、焦边,青气散失,清香四溢。9.2.4 摊凉 用风扇快速冷却至室温,摊开放置。9.2.5 理条 9.2.5.1 在往复振动理条机或名茶多用(功能)机内进行。加热,同时打开运动开关,多用(功能)机应调至快档运转,当槽内空气温度90100时,将冷却后的杀青叶均匀地投入槽体中。理条机每槽150 g180 g,多用(功能)机每槽150 g左右,随鲜叶老嫩不同适当增减。运行5 min6 min。9.2.5.2 理到条索紧直,峰毫显露时,即可出锅摊凉。DB 32/T 16822022 5 9.2.6 摊凉 用风扇或自然冷却至室温,摊开放置。9.2.7 整形 9.2.7.1 在名茶多用(功能)机内进行。加热,同时打开运动开关,当锅温升到90100时,投入摊凉后的理条叶每槽100 g左右。锅体运动频率为每分钟约150次160次,当茶叶翻动自如时,减慢至每分钟110次120次,待茶条理直加轻棒1 min,出棒炒制1min,再加轻棒1 min2 min,出棒,继续炒制 10min15min。9.2.7.2 炒至茶叶挺直略扁,有剌手感(约8成后)出锅。9.2.8 摊凉 用风扇或自然冷却至室温,摊开放置。9.2.9 辉干 摊放后再入锅复炒至条索挺直、扁平,含水率低于6.5%时出锅。9.2.10 精制 电风扇吹片,人工拣除黄片、杂梗、筛分割末等。9.3 机械配套 茶叶加工机械配套参见附录A。10 试验方法 取样 10.1 以“批”为单位取样。取样按照GB/T 8302规定执行。感官指标 10.2 按照表1执行,应符合GB/T 23776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的规定。理化指标 10.3 按照表2试验方法。卫生指标 10.4 应符合GB 2762和GB 2763的规定的试验方法。11 检验规则 出厂检验 11.1 出厂检验项目为:感官指标、水分、碎茶末、净含量。DB 32/T 16822022 6 产品应经生产厂按本标准检验合格,并出具合格证明后方可出厂。型式检验 11.2 11.2.1 型式检验在下列情况之一时进行:正式生产后,当原料来源发生变化,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正常生产每半年或停产 3 个月以上恢复生产时;出厂检验结果与上一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时。11.2.2 型式检验的项目为本文件要求的全部要求。判定规则 11.3 凡劣质,有污染,有异味和卫生指标不合格的产品均判不合格品。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时,有一项指标不符合要求即判为不合格品。复检 11.4 对检验结果有争议时,应对留存样进行复检,或在同批产品中重新按GB/T 83022013规定加倍取样,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复检,以复检结果为准。12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标识 12.1 产品的销售包装标识应符合GB 7718和GB 28050的规定。运输包装标识应注明:产品名称、规格、生产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数量、重(质)量、体积、执行标准号及符合GB/T 191规定的有关包装储运图示标识要求。包装 12.2 产品内包装材料应按照GH/T 1070的规定,符合食品安全要求,且干燥、清洁、无异味及不影响茶叶品质,包装应严密、无泄漏,运输包装材料采用纸箱。运输 12.3 运输包装箱上的标志应符合GB/T 191规定,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过程中应防止日晒、雨淋、重压。不应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运。贮存 12.4 产品应贮存于茶叶专业冷库,温度10,湿度50。在本文件规定的贮运条件下,产品自生产之日起,保质期为18个月。DB 32/T 16822022 7 附 录 A(资料性)茶叶加工机械配套 A.1 单机型 A.1.1 名茶多功能机 1 台,宜使用强进风多功能机。A.1.2 用于茶园面积在 1ha2ha(15 亩左右),日产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