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B61T 1158.3-2018 桑黄标准综合体 第3部分:菌种生产技术规程.pdf
下载文档

ID:2613913

大小:190.24K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1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61T 1158.3-2018 桑黄标准综合体 第3部分: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1158.3 2018 标准 综合体 部分 菌种 生产技术 规程
ICS 65.020.01 B 39 DB61 陕西省地方标准 DB 61/T 1158.32018 桑黄标准综合体 第 3 部分: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Integrated Standards of Phellinus spp.Part 3:Technical Rules for Inoculum Preparation 2018-05-01 发布 2018-06-01 实施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61/T 1158.32018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栽培场地.1 4 栽培环境.1 5 栽培设施.2 附录 A(规范性附录)食用菌生产场所处理方法.3 DB61/T 1158.32018 II 前 言 DB61/T 11582018桑黄标准综合体分为六个部分:第 1 部分:生产环境;第 2 部分:菌种;第 3 部分:菌种生产技术规程;第 4 部分:液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第 5 部分:桑黄栽培技术规程;第 6 部分:子实体干品质量要求。本部分为 DB61/T 11582018 的第 3 部分。本部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陕西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杨凌康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省园艺蚕桑工作站。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雷萍、吴亚召、张文隽、渠敬峰、王周平、霍国琴、杜芳、杜艳、雷丽、王勇。本部分由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负责解释。本部分首次发布。联系信息如下:单位: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 地址:西安市雁塔区西影路 76 号 邮编:710043 电话:029-82357027 DB61/T 1158.32018 1 桑黄标准综合体 第 3 部分: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DB61/T 1158 的本部分规定了桑黄菌种生产的生产技术、质量检验、入库留样和菌种档案的要求。本部分适用于桑黄各级菌种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806.7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1284 食用菌菌种中杂菌及害虫的检验 NY/T 1731 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 NY/T 1742 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DB61/T 1158.2 桑黄标准综合体 第2部分:菌种 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62号令(2006年3月27日)3 生产技术 3.1 一般要求 3.1.1 应按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的规定配备菌种生产技术人员和检验人员。3.1.2 应按 NY/T 528 要求制定工艺流程,并制定岗位操作规程,明确主要生产环节工序操作要求及岗位职责。3.2 生产区的设置与布局 3.2.1 生产区的设置 生产区应设置摊晒场、原材料库、配料分装室(场)、灭菌室、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和贮存室、菌种检验室,并应符合NY/T 528规定要求。3.2.2 生产区的布局 生产区按照菌种制种工艺流程布局,各操作环节按顺序形成一条流水线,灭菌前的操作区域与灭菌后的操作区域相隔离,出黄场与菌种生产、培养车间隔离。储料室(库)、晒料场、废物堆积场等带有杂菌的区域应处于场地的下风口。3.3 设施、设备 3.3.1 生产区的设施配套,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和贮存室均应具备调温设施。DB61/T 1158.32018 2 3.3.2 磅秤、天平、蒸煮设备、母种培养基分装设备、拌料机、装袋机、高压灭菌和常压灭菌设备、接种工具、恒温培养箱、培养架、烘箱、除湿机、电冰箱、质量检测仪器设备及其它工器具。3.4 清洁消毒 3.4.1 保持厂区、车间、走道等清洁干净,每周使用消毒剂拖擦地面一次;每月对冰箱、空调、空气过滤网清洁一次。及时清洗使用完毕的机械设备。3.4.2 培养室使用前 2d 及每批次菌种培养结束后,均需对培养室进行消毒。可使用 66二氧异氰尿酸钠烟剂 3g/m34g/m3密闭熏蒸 24h,然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3.4.3 冷却室、接种室、缓冲室使用前后,均进行消毒。接种箱或无菌操作台每次使用结束,用消毒液擦拭干净。3.4.4 接种人员进入接种室前,更换工作服、帽、鞋,并洗手、消毒。3.5 菌种来源 3.5.1 应使用种性清楚或者是经过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的桑黄菌种。3.5.2 所有生产菌种应每年进行出黄试验,性状稳定的方可投入生产使用。出黄试验最小规模 45 袋,分三组重复,每组 15 袋。母种每年在种源扩大生产前应进行纯度、活力、菌丝长势的一致性、菌丝生长速度、菌落外观及出黄试验。出黄试验方法及种源质量要求应符合 NY/T 1742 中 5.4 的规定。3.6 移植扩大 母种仅用于移植扩大原种,一支母种移植扩大原种不应超过6 瓶(袋);1 瓶(袋)原种移植扩大栽培种不应超过50瓶(袋)。3.7 母种生产 3.7.1 生产工艺流程 培养基配制分装灭菌冷却摆斜面无菌检验接种培养检验成品。3.7.2 容器 使用18mm180mm或20mm200mm的玻璃试管。试管塞采用棉塞(梳棉或化纤棉)或硅胶塞。3.7.3 培养基 按照DB61/T 1158.2附录A规定配制。3.7.4 分装 将配制好的培养基立即分装,装量为试管长度的1/41/5。试管口应保持干净,随后塞入棉塞或硅胶塞,并用牛皮纸包扎。3.7.5 灭菌 将分装和包扎好的试管直立放在高压灭菌锅内加热灭菌,打开排气阀,放气15min,关闭排气阀。当压力升到0.14MPa(温度为121)时,恒压30min。3.7.6 斜面培养基摆放 DB61/T 1158.32018 3 灭菌结束后,自然降压至指针回到零点,打开放气阀,自然降温20min30min,并利用余热烘干棉塞。从灭菌锅内取出试管倾斜摆放在操作台面上,斜面长度为试管长度的2/3。3.7.7 灭菌效果检查 按2%随机抽取母种培养基置于252恒温培养48h,检查有无细菌或霉菌感染。3.7.8 接种 3.7.8.1 接种室(箱)或净化工作台的消毒 按照NY/T 528的规定,进行接种箱(室)或无菌操作台及其内部的接种用具消毒。3.7.8.2 接种操作 检查、核对菌种。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接种。接完种后及时贴好标签。3.7.8.3 培养 接种后将试管置于272培养箱或培养室中培养9d15d,当菌丝长满试管斜面,即可用于生产原种。3.8 原种生产 3.8.1 容器 使用13cm23cm或15cm28cm规格、耐126高温的玻璃瓶或聚乙(丙)烯塑料袋。使用满足滤菌和透气要求的无棉塑料盖代替棉塞。3.8.2 生产工艺流程 按培养基配方备料配制培养基预湿和拌料装瓶(袋)高压灭菌冷却至室温接种培养、检查成品。3.8.3 培养基 按照DB61/T 1158.2附录B规定配制。3.8.4 培养基配制 棉籽壳、木屑使用前进行预湿处理。按照配方量取各种原材料,严格按料水比加水进行人工或机械搅拌,混合均匀。3.8.5 装瓶(袋)培养料分装在玻璃瓶或聚乙(丙)烯塑料袋内,松紧适度。将袋口和袋外壁擦干净后塞棉塞,牛皮纸包扎袋口。也可以用无棉塑料盖封口。3.8.6 灭菌 将分装好的原种培养料移入高压锅内,升压至0.15MPa,温度121125灭菌2h。3.8.7 冷却 DB61/T 1158.32018 4 灭菌结束后,自然降压至指针回到零点,打开放气阀,自然降温20min30min,取出菌种瓶(袋),移入冷却室,袋内温度冷却至28以下准备接种。3.8.8 接种 3.8.8.1 接种室(箱)或净化工作台的消毒 按照 NY/T 528的规定,进行接种箱(室)或无菌操作台及其内部的接种用具消毒。3.8.8.2 接种操作 接种前一天将母种检查准备好,接种时再核对确保无误。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接种。接种结束及时贴好标签。每支母种接原种4 瓶(袋)6 瓶(袋)。3.8.8.3 培养 接种后将原种瓶(袋)置于272培养室内培养30d35d,当菌丝长满瓶(袋)时结束培养,即可用于生产栽培种。3.9 栽培种生产 3.9.1 容器 使用15cm28cm0.005cm或17cm35cm0.005cm规格、耐126高温,并符合GB 4806.7规定的聚乙(丙)烯塑料袋。用无棉塑料盖封口。3.9.2 培养基 按照DB61/T 1158.2附录B规定配制。3.9.3 培养基配制 按照本部分3.8.4规定执行。3.9.4 装袋 按照本部分3.8.5规定执行。3.9.5 灭菌 高压灭菌:将分装好的栽培种培养料移入高压锅内,温度升至121126灭菌3.5h。常压灭菌:100保持20h30h。3.9.6 冷却 按照本部分4.8.7规定执行。3.9.7 接种 3.9.7.1 接种室(箱)或净化工作台的消毒 按照NY/T 528的规定,进行接种箱(室)或无菌操作台及其内部的接种用具消毒。3.9.7.2 接种操作 DB61/T 1158.32018 5 提前一天将所需原种检查准备好,接种时再对原种检查核对确保无误。接种人员用75酒精棉球对手擦拭消毒。用消毒后的接种匙挖取原种迅速转接于栽培种菌袋内,封好袋口,每袋原种接种30袋50袋栽培种。接种结束及时贴好标签。3.9.7.3 培养 接种后将栽培种置于272培养室内培养35d45d,当菌丝长满袋时结束培养,即可用于生产栽培袋。4 质量检验 4.1 原料检验 4.1.1 原料入库前应经专人检验,确认合格后方可入库。各生产工序阶段产品都要经检验合格后才能转入下一个生产流程。4.1.2 原辅材料的来源、运输、储存与使用等按照 NY/T 1731 要求执行。4.2 菌种检查 4.2.1 母种检查 接种36h后应做首次检查,检出未萌发或受污染者。母种菌落长至直径约2cm左右时,进行第二次检查,长满前再检查一次,检出污染或生长不良的菌种。按照NY/T 1284的规定进行检查。4.2.2 原种及栽培种检查 原种及栽培种在菌丝封口前,隔日例行检查。原种菌丝封口后应每周检查一次,直至长满瓶(袋)。栽培种封口后,满袋前每周检查两次,满袋后每周检查一次。按照NY/T 1284的规定进行检查。4.2.3 使用种检查 所有菌种使用前应逐个检查。发现标签与菌种不符或可疑者以及排放错误,应及时报告,逐批追溯检查,提出分析意见,并记录。检查应做详细记录。5 菌种档案 5.1 应建立记录菌种来源、主要性状、保藏方法、保藏条件、转管次数、生产试验结果、出黄试验情况的保藏档案,并长期保存。5.2 建立母种、原种、栽培种三级菌种的生产档案,保存期限 2 年。应记录菌种来源、生产时间、基质、培养条件、数量、质量、技术负责人、检验记录等内容。_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