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B37T 1660-2020 大球盖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doc
下载文档

ID:2612755

大小:771.91KB

页数:9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8-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37T 1660-2020 大球盖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 1660 2020 大球盖菇 安全 优质 生产技术 规程
ICS 65.020 B 01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T 1660—2020 代替 DB37/T 1660—2010 大球盖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security and high quality for 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production 2020 - 02 - 25发布 2020 - 03 - 25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7/T 1660—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37/T 1660—2010《无公害食品 大球盖菇生产技术规程》。与DB37/T 1660-2010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 标准名称修改为《大球盖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 —— 删除了无公害食品大球盖菇的定义,增加了质量要求内容(见3和2010年版的3.1); —— 修改了产地环境质量要求(见4); —— 修改了大球盖菇栽培设施和基质配方及培养料预处理技术,修改了其它生产技术要求(见5); —— 修改了加工、包装与贮运要求(见5.9); —— 修改了病虫害防控技术内容(见6); —— 修改了质量安全管理要求(见7); —— 删除了原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修改了附录C的名称。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菏泽市定陶区特色农产品服务中心、青岛益菇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山东稷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远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万鲁长、宫志远、郭惠东、孙振福、黄春燕、任海霞、曲玲、单洪涛、王厚鹏、张逸、孙明堂。 本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 DB37/T 1660—2010。 7 大球盖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的质量要求、产地环境、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控、质量安全管理和生产档案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大球盖菇的安全优质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480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 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 4806.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纸和纸板材料及制品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09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菌及其制品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2 绿色食品 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 749 绿色食品 食用菌 NY/T 1731 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 NY/T 1742 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NY/T 1935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3  质量要求 3.1  感官要求 菇体肥厚、光洁、未开伞,酒红至浅红褐色,菌柄粗壮、白色,大小均匀,无病斑、无虫蛀、无异味、无杂质。 3.2  理化指标要求 应符合GB 7096和NY/T 749的要求。 4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NY/T 391的规定。栽培场地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光线适宜、冬暖夏凉、通风良好、土质和水源清洁,远离工矿业的“三废”污染源。应设有栽培基质专用堆制处理场地。每季栽培结束后,及时清理废菌料和覆土,对菇场进行消毒。 5  生产技术 5.1  栽培设施 可采用日光温室大棚、大小拱棚、简易荫棚及林下露地于不同季节栽培。菇棚(房)建在地势平坦、通风向阳、利于控温遮阴、便于保湿和排水的地方。菇棚(房)以长度50 m~70 m、宽度8 m~12 m为宜。菇棚(房)北墙或两端可设置上下二层通风口(窗),规格为40 cm×30 cm,或两端安装湿帘和风机,主走道上方的顶棚上留置一排排气口(窗),规格为30 cm×20 cm。高温季节菇棚(房)顶部上方架空45 cm加设一层遮阳网。在菇棚(房)中可进行地床、层架铺料栽培或块式栽培。采用林地、果园和苗圃空间地畦床栽培,应选择遮阴、避风环境作为栽培场地,树木株行距在2 m~4 m×4 m~6 m为佳,以排灌方便、土质肥沃、偏酸性的壤土为宜,根据不同郁闭度,可采取露地、拱棚或荫棚栽培。 5.2  栽培季节 林地自然条件下或拱棚栽培,在气温8 ℃~28 ℃时均可播种,以15 ℃~26 ℃为最适宜。山东省8月中下旬至翌年3月上旬均可进行秋、春两季播种栽培,10月中下旬至翌年6月上中旬出菇。采用日光温室大棚保温栽培,可冬季出菇。 5.3  品种选用、菌种生产及质量要求 5.3.1  品种选用 选用适于山东省栽培,发菌出菇快、抗逆性强、高产、商品性好的大球盖菇品种,从具有相应资质的供种单位引种。 5.3.2  菌种生产及质量要求 菌种生产过程应符合NY/T 528和NY/T 1731的要求。采用液体培养制作原种,可节省制种时间,栽培种发菌快。大球盖菇成品菌种质量应符合NY/T 1742的要求。菌丝生活力强,不带病、虫和杂菌,无老化、退化现象。 5.4  生产材料 5.4.1  主辅原料 应符合NY/T 1935的要求。可利用的栽培原料有:稻草、稻壳、小麦秸、玉米秸、玉米芯、花生茎蔓、花生壳、豆秸、食用菌菌渣、阔叶树木屑等。栽培基质中应防止有毒有害物质及杂菌、虫源混入。 5.4.2  生产用水 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培养料配制用水和出菇管理用水可使用清洁的自来水、泉水、深井水等,喷水中不得加入药剂、肥料或成分不明的物质。 5.4.3  覆土材料 应符合NY/T 1935的要求。使用天然的、未受污染的林地腐殖土、草炭土或农田耕作层以下的壤土。不宜用沙土和粘土。 5.4.4  基质肥料及添加剂 应符合NY/T 394的要求。栽培基质中不需添加化学肥料,可加入石膏粉、石灰粉、轻质碳酸钙等营养剂,不得使用生长激素类或成分不明的混合型添加剂。 5.5  培养料配方和预处理 5.5.1  培养料配方 宜选用以下配方: a) 配方1:稻草或麦秸55 %,玉米芯25 %, 阔叶树木屑18 %,生石灰1 %,石膏粉1 %; b) 配方2:玉米芯40 %,阔叶树木屑33 %,稻壳25 %,生石灰1 %,石膏粉1 %; c) 配方3:玉米秸45 %,豆秸20 %,阔叶树木屑18 %,稻壳15 %,石膏粉1 %,生石灰1 %; d) 配方4:食用菌菌渣65 %,阔叶树木屑20 %,稻壳13 %,生石灰1 %,石膏粉1 %。 5.5.2  培养料预处理 将碎秸秆(3 cm~10 cm)、玉米芯颗粒(粒度1 cm左右)等栽培主料在阳光下翻晒2 d~3 d,木屑提前自然预堆1.5个月以上,新鲜菌渣及时与其充分混合均匀,于生石灰、石膏粉等水液中浸泡1 d~2 d,吸足水分,使其含水量达72 %~75 %,捞出,堆闷2 d~3 d备用。在高温季节(白天气温25 ℃以上)栽培料宜经预湿1 d~2 d后,堆积发酵处理7 d~10 d,期间当料堆内温度达到65 ℃以上时,保持24 h,开始翻堆,共翻堆2~3次,摊晾散热后用作栽培。处理后培养料达到pH 6.5左右为宜。 5.6  播种和发菌培养 5.6.1  播种操作 5.6.1.1  播种前将畦床土壤整成龟背形,背高12 cm~15 cm,宽90 cm~110 cm,畦间留40 cm宽的操作道,低于畦床底部地面。栽培场地撒一层石灰粉或用漂白粉、植物源杀虫剂等药液对畦床及周边走道进行全面喷洒,浇灌一次透水,待积水渗下后进行铺料播种。培养料20 kg~25 kg/ m2(折干),料中央厚度25 cm~30 cm,用固体菌种600 g~750 g,采取层播加穴播方式,料床呈扶垄状。 5.6.1.2  播种后料面覆盖石灰水浸泡的湿草帘或秸秆加盖地膜保温保湿,也可在料面及边缘覆2 cm厚的腐殖土保湿控温。高温季节发菌在料床上每隔30 cm~40 cm打直径3cm~5cm的透气孔2~3个,至料床底部。若采取日光温室床架铺料或块式栽培,床面宽70 cm~90 cm,层距50 cm~60 cm,高3~4层,底层离地面15 cm左右,架与架之间留操作道宽70 cm。 5.6.2  发菌与覆土 5.6.2.1  发菌管理 栽培料适宜温度控制在22 ℃~28 ℃,超过30 ℃时揭膜通风,或将料床打孔散热;料温偏低,加厚覆盖物或覆土覆黑膜保温。料含水量保持在68 %~70 %,播种后20 d内不宜向畦床菌料直接喷水,保持料面覆盖物湿润。露地栽培,雨天菌床遮盖薄膜,雨后即揭去薄膜,并及时排除菌床周围积水。20 d后菌丝占据整个料层1/2以上,此时可根据天气情况适量喷水增湿,菌床四周侧面多喷,中间部位少喷,以水不渗入料中为度。 5.6.2.2  覆土管理 在适宜温度下,播种后30 d~35 d,菌丝长至料层2/3以上时进行出菇覆土。覆土选用肥沃、疏松、pH 6.0~pH 6.5的壤土,并预先进行消毒杀虫处理,调节含水量为25 %~3 0 %。覆土厚度为3 cm~4 cm。覆土后保持土层湿润,15 d后菌丝爬上土层,将土上覆盖物去除,停止喷水,加大通风量,促使畦面菌丝倒伏,土层内菌丝逐渐形成菌束,扭结成白色原基并逐渐发育成菇蕾。 5.7  出菇管理 5.7.1  保湿 出菇阶段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 %~90 %。当土层表面出现白色菇蕾时,每天早晚向菌床喷雾化水。若覆土层干燥发白,须增加喷水,保持覆土层达到湿润状态。采用草帘或秸秆覆盖,用喷雾的方法保湿。当床面上有大量菇蕾发生时,喷水时应轻喷勤喷、晴天多喷、阴雨天少喷或不喷,达到菌料既松软又湿润,用手捏紧培养料稍有水滴出现即可。 5.7.2  调节温度 出菇期间调节环境温度在12 ℃~25 ℃范围内。气温低于12 ℃时,采取增设拱棚、增厚覆盖物、减少喷水等措施以提高出菇温度。进入霜冻期,在增加覆盖物的同时停止喷水,使菇蕾安全越冬。温度超过26 ℃时,采取通风、喷水等降温措施。 5.7.3  通风 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要求有较为充足的氧气。当出菇面有大量子实体发生时,菇房栽培需加大通气量,每日通风换气2 h~3 h,使CO2浓度低于0.15 %。 5.7.4  光照 子实体生长阶段应保持100 lx~500 lx的光照强度。 5.8  采收及后潮菇管理 根据成熟程度和市场要求及时采收。子实体从现蕾到成熟,高温期为5 d~6 d,低温期为9 d~10 d。以菌盖外膜刚破裂、菌盖内卷不开伞时采收为宜。采收时,轻捏菇脚旋扭,松动后拔起,采大留小,切勿带动周围小菇。除去带土菇脚即可上市鲜销。第一潮菇采收后,清理料面,补足水分,覆膜养菌,经过12 d~15 d,又开始出第二潮菇,管理方法同第一潮菇。整个生育期可采收3~4潮菇。 5.9  加工、包装与贮运 采收后将畸形菇、病虫菇剔出,及时送入0 ℃~5 ℃冷库预冷、整理分级、贮藏保鲜。采用冷藏车运输,车内清洁卫生,温度小于5 ℃,空气相对湿度90 %~95 %。鲜菇包装纸箱无受潮、离层现象;包装容器及所用物品应符合GB 4806.1、GB 4806.7和GB 4806.8的要求;成型包装品应符合NY/T 658的要求。可进行速冻、盐渍、制罐和干制加工,干制采用脱水机烘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