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GB 1886.22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二氧化碳.pdf
下载文档

ID:2608513

大小:968.56KB

页数:1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GB 1886.22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二氧化碳 1886.228 2016 食品安全 国家标准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 B1 8 8 6.2 2 82 0 1 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二氧化碳2 0 1 6-0 8-3 1发布2 0 1 7-0 1-0 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 布G B1 8 8 6.2 2 82 0 1 6 前 言 本标准代替G B1 0 6 2 12 0 0 6 食品添加剂 液体二氧化碳。本标准与G B1 0 6 2 12 0 0 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标准名称修改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二氧化碳”;增加了固态二氧化碳、气态二氧化碳的指标要求;删除了酸度、乙醇、其他含氧有机物、磷化氢的指标要求;增加了环氧乙烷的指标要求;将碳氢化合物的项目名称修改为总挥发烃;修改了二氧化硫、总硫、苯、甲醇、乙醛、氯乙烯、油脂、蒸发残渣的检验方法;增加了水分的电容法检验方法。G B1 8 8 6.2 2 82 0 1 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二氧化碳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酒精发酵、碳酸盐煅烧、合成氨、乙烯催化氧化及煤气化工艺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为原料,经提纯、净化、干燥、冷却、加压等工序而制得的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碳。2 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2.1 分子式C O22.2 相对分子质量4 4.0 1(按2 0 1 3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3 技术要求3.1 感官要求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 感官要求项目要 求检验方法气态二氧化碳液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色泽气态为无色,固态为白色雪状或冰状物目测转 换 成 固 态 或 气态形式目测目测气味有微酸味,无其他异常气味加2 0 0m L水于5 0 0m L烧杯中,将试样气以0.5L/m i n1L/m i n的速度通到水底部2 0 m i n,通气完毕,用表面皿罩住烧杯并旋转,移开表面皿快速吸闻2次3次,评价上部空间的气味转 换 成 固 态 或 气态形式,进行评价通 过 嗅 觉 吸 闻 升 华 的气体味道无异常味道加2 0 0m L水于5 0 0m L烧杯中,将试样气以0.5L/m i n1L/m i n的速度通到水底部2 0 m i n。在品尝前先用水漱口腔,然后小口地吸吮水溶液到口中,使口腔内部都能接触到,咽下,慢慢再用大约8s时间感觉余味,评价水溶液的味道将 液 态 二 氧 化 碳气 化 后 按 气 态 方法 评 价 水 溶 液 的味道加2 0 0 m L水于5 0 0 m L烧杯中,加入1 0g2 0g二氧化碳,并使之沉入水底。待其完全气化后,按气态 方 法 评 价 水 溶 液 的味道G B1 8 8 6.2 2 82 0 1 62 3.2 理化指标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 理化指标项 目指 标气态二氧化碳液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检验方法二氧化碳(C O2)含量,/%9 9.99 9.9附录A中A.4水分/(L/L)2 02 0附录A中A.5氧(O2)/(L/L)3 03 0附录A中A.6一氧化碳a(C O)/(L/L)1 01 0附录A中A.7油脂/(m g/k g)51 3附录A中A.8蒸发残渣/(m g/k g)1 02 5附录A中A.9一氧化氮b(NO)/(L/L)2.5附录A中A.1 0二氧化氮c(NO2)/(L/L)2.5附录A中A.1 0二氧化硫(S O2)/(L/L)1.0附录A中A.1 1总硫d(除S O2外,以S计)/(L/L)0.1附录A中A.1 1总挥发烃e(以CH4计)/(L/L)5 0(其中非甲烷烃2 0)附录A中A.1 2苯(C6H6)/(L/L)0.0 2附录A中A.1 3甲醇(CH3OH)/(L/L)1 0附录A中A.1 3乙醛(CH3CHO)/(L/L)0.2附录A中A.1 3环氧乙烷f(CH2CH2O)/(L/L)1.0附录A中A.1 3氯乙烯(CH2CHC l)/(L/L)0.3附录A中A.1 3氨(NH3)/(L/L)2.5附录A中A.1 4氰化氢g(HC N)/(L/L)0.5附录A中A.1 5 a以乙烯催化氧化、酒精发酵工艺副产的原料气生产的二氧化碳不检测该指标。b以乙烯催化氧化工艺副产的原料气生产的二氧化碳不检测该指标。c以乙烯催化氧化工艺副产的原料气生产的二氧化碳不检测该指标。d当总硫测定结果不超过0.1L/L时,不进行总硫(除S O2外,以S计)及二氧化硫(S O2)项目的测定。e当总挥发性烃(以CH4计)测定结果不超过2 0L/L时,不进行非甲烷烃项目的测定。f仅乙烯催化氧化工艺副产的原料气生产的二氧化碳检测该指标。g仅煤气化工艺副产的原料气生产的二氧化碳检测该指标。G B1 8 8 6.2 2 82 0 1 63 附 录 A检 验 方 法A.1 警示本标准的检验方法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操作时应采取适当的安全和防护措施。A.2 一般规定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 B/T6 6 8 2规定的三级水。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A.3 鉴别试验A.3.1 试剂和材料醋酸溶液:1+4。A.3.2 鉴别方法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钡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此沉淀在醋酸溶液中冒泡并溶解。A.4 二氧化碳(C O2)含量的测定A.4.1 方法提要用氢氧化钾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吸收前后气体体积的差值与吸收前气体体积之比,即为二氧化碳含量。A.4.2 试剂和材料氢氧化钾溶液:3 0 0g/L。A.4.3 仪器和设备L型二氧化碳含量测定仪见图A.1。吸收器(D-A-C)容积1 0 0m L0.5m L,其中9 9m L1 0 0m L处(E)最小分度值为0.0 5m L,误差不超过0.0 2m L。G B1 8 8 6.2 2 82 0 1 64 说明:A 吸收器球体部分;B 滴液漏斗,容积1 2 0m L,在1 0 5m L处有一刻度线;C、D 两通旋塞;E 9 9m L1 0 0m L分度值;F 9 9.9%9 9.9 9 9%球面尺。图A.1 L型二氧化碳含量测定仪A.4.4 分析步骤液态二氧化碳应气化,并调节气体流量适中、稳定。打开L型二氧化碳含量测定仪的两通旋塞C、D,用橡胶管将减至近常压气态试样与C处的玻璃管连接,让试样气充分置换测定仪及其连接管道(置换用气的量应大于置换容积的1 0倍),关闭D,再关闭C,取下橡胶管,迅速旋转D数次,使仪器内的压力与大气的压力相平衡。向滴液漏斗B中注入氢氧化钾溶液至刻度线,缓慢开启D,让氢氧化钾溶液流入吸收器A中,当二氧化碳已吸收完全,氢氧化钾溶液不再流入A时,关闭D,将测定仪转动9 0,从E处读出含量值(或未被吸收的残余气体量)。当含量无法在E处读出时,将测定仪转回,自F球面尺测量残余气体直径,并通过查对L型二氧化碳含量测定仪给出的“二氧化碳含量-刻度对照表”,得出所测的二氧化碳含量。试验结果以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准,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0.0 2%。G B1 8 8 6.2 2 82 0 1 65 A.5 水分的测定A.5.1 方法一 电容法A.5.1.1 方法提要具有湿敏特性的高分子薄膜或氧化物涂层作为电容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气体环境中,吸收水分而使其输出电容值发生变化。通过数据转换,建立输出电容值与气体中微量水含量的直接关系,从而得到气体中水分的绝对值。A.5.1.2 仪器和设备水分分析仪:具有耐酸性能的湿敏电容传感器、气路、数据转换及显示系统,检测限应不大于2L/L。A.5.1.3 分析步骤A.5.1.3.1 仪器的校准水分分析仪应进行校准。校准数据至少应覆盖控制点、控制指标的2 0 0%点及控制指标的5 0%点。A.5.1.3.2 气态试样的测定将压力、流量适宜的气态二氧化碳通过内壁光洁的金属或聚四氟乙烯管引入水分分析仪,测定并记录测量结果。A.5.1.3.3 液态试样的测定将液态二氧化碳经气化、减压后,通过内壁光洁的金属或聚四氟乙烯管引入水分分析仪,测定并记录测量结果。A.5.1.3.4 读数值的校正使用仪器校准结果对读数值进行校正,校正后的数值为水分的含量值。A.5.2 方法二 露点法仪器的校准及读数值的校正同A.5.1,按G B/T5 8 3 2.2给出的试验方法测定。A.6 氧(O2)的测定采用酸性燃料电池或适用的氧传感器,按照G B/T6 2 8 5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液态二氧化碳应气化后取样测定。A.7 一氧化碳(C O)的测定按G B/T8 9 8 4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液态二氧化碳应气化后取样测定。G B1 8 8 6.2 2 82 0 1 66 A.8 油脂的测定A.8.1 方法提要用冰乙酸将二氧化碳蒸发后残留的油脂溶解,加水后乙酸溶液变混浊,与标准浊阶管进行比浊定量。A.8.2 试剂和材料A.8.2.1 冰乙酸。A.8.2.2 压缩机油(工业用油)。A.8.3 仪器和设备A.8.3.1 取样秤:称量精度不低于取样量的2%。A.8.3.2 分析天平:感量0.0 0 01g。A.8.3.3 烧杯:2 0 0m L5 0 0m L。A.8.4 分析步骤A.8.4.1 油标准溶液的制备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1.0 0g压缩机油,加适量冰乙酸溶解后转移到5 0 0m L容量瓶中,用冰乙酸定容至刻度,制成油标准溶液。A.8.4.2 标准浊阶管的制备取2 0m L比色管6只,按表A.1制备成标准浊阶管,对应的油脂含量见表A.2。表A.1 标准浊阶管的制备项 目标 准 浊 阶 管012345油标准溶液加入量/m L0.0 00.1 00.2 00.5 00.7 01.0 0冰乙酸加入量/m L1 0.09.99.89.59.39.0水加入量/m L1 0.01 0.01 0.01 0.01 0.01 0.0表A.2 标准浊阶管对应的油脂量标准浊阶管号对应的油脂量/m g0010.220.431.041.452.0G B1 8 8 6.2 2 82 0 1 67 A.8.4.3 测定液态二氧化碳:将待测试样钢瓶称量,精确至1 0g,从液相出口直接向烧杯中排放二氧化碳(用无油布罩住烧杯,避免溅射),再次对钢瓶进行称量,差减计算出钢瓶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质量,该值应大于2 0 0g。将烧杯置于室温下,待其自然蒸发完全后,用1 0m L冰乙酸将油脂溶解并转移至2 0m L比色管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后,与标准浊阶管比浊定量。固态二氧化碳:取约1 0 0g试样,精确至5g,置于烧杯中放于室温环境下,待其自然蒸发完全后,用1 0m L冰乙酸将油脂溶解并转移至2 0m L比色管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后,与标准浊阶管比浊定量。A.8.5 结果计算油脂的质量分数w1,单位为毫克每千克(m g/k g),按式(A.1)计算:w1=m1m21 0-3(A.1)式中:m1 与试样浊度相同的标准浊阶管对应的油脂的量,单位为毫克(m g);m2 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1 0-3 换算因子。试验结果以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准。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算术平均值的1 0%。A.9 蒸发残渣的测定A.9.1 方法提要二氧化碳中的蒸发残渣采用称量法进行测定。蒸发残渣包括非挥发的颗粒物和油脂等。A.9.2 仪器和设备A.9.2.1 天平:最大称量值为待测样品总重的1.5倍。A.9.2.2 分析天平:感量0.0 0 01g。A.9.2.3 电热恒温干燥箱:温度能控制在1 0 52。A.9.3 分析步骤液态二氧化碳:用天平对盛装待测试样的钢瓶进行称量,精确至1 0g,从液相出口直接向已在1 0 52的温度下干燥至质量恒定的烧杯中排放二氧化碳(可用无油、不脱絮的纤维布罩住烧杯,避免溅射),再次对钢瓶进行称量,计算排放出的二氧化碳质量,该值不得小于2 0 0g。将烧杯置于室温下,待其自然蒸发完全后放入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在1 0 52的温度下干燥2 0m i n,冷却至室温,用分析天平称量。固态二氧化碳:用已于1 0 52条件下干燥至质量恒定的烧杯称取约1 0 0g固态二氧化碳,精确至1 0g,将其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