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GBT
4857.12-1992
包装
运输包装件
浸水试验方法
4857.12
1992
运输
浸水
试验
方法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包装运输包装件G B/T 4 8 5 7.1 2 一 9 2浸水试验方法代替 G B 4 8 5 7.1 2-8 7P a c k a g i n g-T r a n s p o r t p a c k a g e s-W a t e r i mme r s i o n t e s t me t h o d 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 S O 8 4 7 4-1 9 8 6 包装完整、满装的运输包装件浸水试验。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运输包装件进行浸水试验时所用试验设备的主要性能要求、试验程序及试验报告的内容。本标准适用于评定运输包装件承受水浸害的能力及包装对内装物的保护能力。本标准可用于在进行其他各项试验之前的预处 理试验。它既可以作为 单项试验,也可以作为一系列试验的组成部分。2 引用标准G B/T 4 8 5 7.I 包装 运输包装件 各部位的标示方法G B/T 4 8 5 7.2 包装 运输包装件 温湿度调节处理G B/T 4 8 5 7.1 7 包装 运输包装件 编制性能试验大纲的一般原理3 试验原理 将试验样品完全浸于水中,保待一定的时间后取出。在预定的大气条件下和时间内进行沥水和干燥4 试验设备月.1 水箱4,1 水箱应具有足够的容积,试验时使试验样品全部浸于水中,试验样品顶面沉人水面以下的距离不小于1 0 0 m m,4.1.2 水箱应具有给水、排水装置,不应有渗水、漏水现象,并能将水温保持在本标准规定的范围内。4.2 浸水装置 该装置应有足够的尺寸,可以宽松地盛装试验样品,并能提升或下降。4.3 刚性格栅 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支撑湿的试验样品时格栅不变形.能使空气自由地流经试验样品底面。栅条与试验样品的接触面积不大于试验样品底面积的1 0%.5 试验程序5.1 试验样品的准备 按G B/T 4 8 5 7.1 7 的要求准备试验样品。国家技术监瞥局1 9 9 2 一 0 2 一 1 3 批准1 9 9 2 一 1 0 一 0 1 实施G B/T 4 8 5 7.1 2 一9 25.2 试验样品各部位的编号 按G B/T 4 8 5 7.1 的规定对试验样。、.各 部位进行编号。53 试验样品的预处理 按G B/T 4 8 5 7.2 的规定,选定一种条件对试验样品 进行温湿度预 处理。5.4 试验时的温湿度条件5.4 门浸水时,应在试验样品离开预处理条件5 m i n 之内 开始进行。如果达不到预处理条件,则应尽可能接近预处理的温湿度条件下进行试验。5月.2 沥水、干燥时,应在与预处理相同的温湿度条件下进行。5.5 试验步骤5.5 门在水箱内充以一定深度的水,水温在5.4 0 范围内选择,浸水过程中水温变化在士2 0C 以内。5.5.2 将试验样品放入浸水装置内,一同浸入水中,浸水下放速度不大于3 0 0 m m/m i n 直至试 验样品的顶面沉入水面1 0 0 m m以下,并保持一定的时间。保持时间从5,1 5,3 0 m i n 或1,2,4 h 中 选择。5.5.3 达到预定时间后,以不大于3 0 0 m m/m i n 的速度将试验样品提出水面。5.5.4 将试验样品按预定状态放在格栅上,使其暴露在预定的大气条件下。暴露时间从4,8,1 6,2 4,4 8,7 2 h 或1,2,3,4 周中 选择。55.5 记录试验样品浸水、沥水、干燥引 起的任何明显的损坏或任何其他变化。按有关标准或规定检查包装及内装物的损坏情况,并分析试验结果。6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a.内装物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等;b试验样品的数量;c.详细说明:包装容器的尺寸、结构和材料规格,附件、缓冲衬垫、支撑物、固 定方法、封口、捆扎状态及其他防护措施;d.试验样品的质量和内装物的质量,以千克计;e.预处理的温度、相对湿度和时间。f.试验场地的温度和相对湿度;9.试验时,试验样品的 预定状态礼 h.浸水时水的温度及浸水时间;i.沥水和干燥时间;J.试验结果记录,以 及在试验中观察到的任何有助于正确解释试验结果的现象;k.说明所用试验方法与本标准的差异;:试验日 期,试验人员签字,试验单位盖章。附加说明: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电子工业部提出。本标准由机械电子工业部机械标准化研究所归口。本标准由机械电 子工业部机械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雪、李建华、胡维周、施时昆、许谨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