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GBT 3486-1993 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pdf
下载文档

ID:2605069

大小:369.35KB

页数: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0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GBT 3486-1993 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 3486 1993 评价 企业 合理 技术
U D C 6 5 8.2 6 4P 0 1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 B/T 3 4 8 6 一 9 3评价 企 业合理 用热 技 术导 则T e c h n i c a l g u i d e s f o r e v a l u a t i n g t h e r a t i o n a l i t y o f h e a t u s a g e i n i n d u s t r i a l e n t e r p r i s e1 9 9 3 一 0 6 一 1 9 发布1 9 9 4 一 0 2 一 0 1 实施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T e c h n i c a l g u i d e s f o r e v a l u a t i n g t h e r a t i o n a l i t y o f h e a t u s a g e i n i n d u s t r i a l e n t e r p r i s eG B/T 3 4 8 6 一9 3代替 G B 3 4 8 6-8 3主肠 内容与适 用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评价企业合理用热的技术管理原则,以促进企业合理有效地用 热,达到节能目的。本标准适用于一切用热企业。文中所述用热设备,不仅指各种工业燃烧设备、换热设备、干操设备等,也包括企业的制冷、采暖、空气调节等设备。本标准不适用于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各种热功转换设备。2 31 用标准GB 1 5 7 6 低压锅护水质标准G B 4 2 7 2 设备及管道保温技术通则G B 1 1 7 9。设备及管道保冷技术通则G B 1 0 2 8 工业余热术语、分类、等级及余热资源量计算方 法G B 1 3 2 7 1 锅炉大气污 染物排放标准3 燃料姗烧的合理化3.1 然料燃烧的主要控制指标3.1.1 燃料燃烧的主要控制指标,包括根据燃烧设备、使用燃料的种类及不同燃烧方式,规定的空气系数、排渣含 碳量等指标。可燃性气体的排放应符合G B 1 3 2 7 1 的要求.3.1.2 附录A表A 1 和表A 2 中列出工业锅炉和工业炉窑采用不同燃料及按不同燃烧方式运行时的空气系 数范围,实际操作中在不降低燃料燃烧效率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降低空气系数。3.1.3 采用火床燃烧的工业锅炉,实际操作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排渣含碳量,其排渣含碳量控制数值在附录 A表 A 3中列出。3.1.4 评价燃料燃烧装置用热的合理性,应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同时考察 3.1.2 和 3.1.3条规定的指标。3.1.5 采用合理的燃烧设备和燃烧工况.选择适当的助燃剂,防止各类燃烧装置在运行中结渣和沾污,提高锅炉热效率.3.2 徽料燃烧方面的测量与纪录3.2.,分析与记录姗料的成分(包括煤的工业分析)及发热量,以作为制定与调整姗烧控制参数的依据。3.2.2 为了掌握燃料燃烧状况,燃烧装置应配备必要的计量仪表,测量与记录然烧装置的燃料、助燃空气与雾化剂的用 量、温度与压力,并测量与 记录排出 烟气中的 含氧量(或二氧化碳量).3.2.3 分 析与 检验排出 烟气及灰渣中的可燃成分量,以确 定燃烧的完全程度,作为调整燃烧过程、改 进国家技术监普局1 9 9 3 一 0 6 一 1 9 批准1 9 9 4 一 0 2 一 0 1实施cB/T 3 4 8 6 一9 3燃烧装置的依据。3.2.4 燃料嫉烧监测仪器的配置应能满足评价用热合理 性的需要,能反映燃料燃烧的真实状况。3.2.5 燃油设备及容量大于等于 7 M W 的工业锅炉、燃耗 1 5 0 0 t 标煤/年以上的窑炉应配备燃烧过程自控系统,有条件者应装设燃烧过程微机控制和检测系统.3.3 然烧设备的检查与维修3.3.1 检查并维修燃烧装置、安全装置、供风引风装置、燃烧控制系统、管路、阀门等,使之保持良好状太3.3.2 定期按规定检查、校正和维修计量仪表,使之正常运行。3.3.3 燃烧设备应有定期检 查维修制度,明确检修技术要求,建立检查 与维修记录档案。3.4 改善燃料燃烧的措施3.4.1 燃烧装置类型及其特性参数的选择,必须适合燃料种类及其理化性能,适合热设备与工艺的要求,并且要有足够的可调范围,以满足加热负荷变化的要求。3.4.2 供风引风系统必须保证必要的风量与压力,供风、引风系统的能力必须和燃烧主体、设备相匹配,其富裕度不应过大,尽量采用变速调节系统。3.4.3 安装燃烧控制装置,应根据排出烟气中的含氧量(或二氧化碳量),调节空气一 燃料的比例,使之符合空气系数管理的要求,并使排出炉膛烟气中可燃成分降低到最低值。3.4.4 使用多个燃烧装置时,应分组(段)或分个调节与控制各组,各燃烧装置间的供人燃料量比例,以提高热设备的总热效率。3.4.5 研究采用新的燃烧方法、燃烧装置及其布置方式时.应采用合理的炉型结构,以进一步 提高热效率。3.4.6 燃烧设备与所使用的燃料品种应相互适应并保持质量相对稳定,对 燃料 应进行合理调配合理加工(如动力配煤和型煤)与合理存放,鼓励开展劣质燃料、煤砰石等的综合利用。3.4.7 遇有严重结渣而无法调整时,可采用化学除渣剂给予清除,所选用的化学除渣剂应不损害受压元件和耐火衬里。传热的合理化4.1 传热管理的要求4.1.1 对被加热或被冷却物体的温度,用于加热的蒸汽或其他载热体的温度、压力及流量,应根据工艺要求和节能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控制指标及有关的管理要求。4.1.2 对企业内主要用热设备,应制定热效率或单位产品产量热耗定额行 业标准,作为评价该类设备合理用热的依据。4.1.3 厂房等采暖、降温和空气调节的管理,要根据建 筑物的 构造、设备的配置、作业的工艺特点,制定相应的温度和通风次数等管理要求。4.2 与传热有关的测量与记录4.2.1 测量与记录被加热或被冷却物体及载热体的温度、压力与流量,以及表征设备热工状况的其他参数。4.2.2 对采暖、降温和空气调节有要求的厂房,应测量与记录其室内温度、湿度及其耗能工质的必要参数或消耗量。4.3 传热设备的检查维修4.3.1 检查并维修传热设备及其附件,保持其处于完好状态。4.3.2 清除传热设备内沉积的灰渣、水垢或其他附着物,保持其良好的传热性能。4.3.3 清除空气调节设备过滤器的堵塞物、热交换器的结霜、冷凝器的水垢等,保持设备的良好工作状况。G B/T 3 4 8 6 一9 34.3.4 对工业锅炉、冷却构件等的给水,应根据 G B 1 5 7 6 进行水质管理;电站锅炉和其他中、高压锅炉应按照 电力工业技术管理法规 进行水质管理。4.3.5 定期检查、校正和维修设备的计量仪表,使之正常运行,建立仪器仪表的检修记录档案,明确检修技术要求。4.4 改善传热的措施4.4.1 根据工艺过程的可能,合理制定加热(冷却)温度的规定值,以降低综合能耗。4.4.2 按照工艺条件的规定,准确控制被加热或被冷却物体的温度,防止超出规定的温度范围。4.4.3 对于 使用蒸汽等载热物体的设备,准确控制载热体的温度、压力与流量,降低热量的损耗。4.4-4 对于温度稳定、连续工作的加热设备,应控制各点的供热量,以保证被加热物按规定的温度制度加热。为进一步提高热效率,应研究改进温度制度,合理分配各点的供热量。4.4.5 对于周期性工作的热设备,在各工作阶段应按规定的供热制度控制供热量,为提高热效率,应研究更为合理的供热制度。4.4.6 根据可能,尽量采用直 接(明 火)加热、浸没 燃烧等加热方法,以 提高加热速度,降 低嫩料消 耗;同时应研究新的直接加热的燃烧方式和装置,进一步缩小间接加热的范围,对尚不能采用直接加热的工艺,亦应改进间接加热的效果。4.4.7 加热设备的排烟系统应有适当的抽力,多台 设备共用同一排烟系统时,每台设备均应有单独的调节闸阀,整个排烟系统应有良好的气密性,以保证设备内压力分布的调节能力。4.4.8 改善工业炉内壁表面的性能和形状,以提高其辐射和对流换热能力。4.4.9 改善热设备换热部分的性能和形状,以提高其传热能力。4.4.1 0 改进加 热设备的本体、台架以 及运送被加热物的台 车、链爪、辊道等的 结构,减少其重量,采用比热及导热率小的材料,以降低其蓄热量及热损失,提高设备的加热速度及热效率。4.4.1 1 采用增加多效重复利用罐的级数、合理延长炉子长度,增设并合理布置热交换装置、高温与低温加热设备配合使用等方法,多次利用热量,提高系统综合热效率。4.5 改善传热设备的运行管理4.5.1 调整被加热或被冷却物体的数量,使每台设备接近额定产量,防止因产量过低或过高而增加热耗。4.5.2 多台 热设备并列运行时,应根据单产热耗最低的原则,调整开动台数及各台负荷。4.5.3 对连续生产中周期工作的加热设备,或对同一被加热物反复加热的设备,应尽可能缩短两个加热周期间的空烧停歇时间,在重复加热的工序中,应缩短工序之间的等待时间.4.5.4间断运行的加热设备,应通过调整,实现集中运行。4.5.5 在 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采用被加热物热输热装技术,并尽可能提高热装温度。4-5.6 对热效率过低或热耗过高的设备,应改进结构、调整操作,必要时及早淘汰更新。对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淘汰产品按规定限期淘汰。附录A表A5中列出工业锅炉最低热效率指标。4.6 采用高效设备与节能工艺流程4.6.1 改造与新建热设备时,必须采用能够提高设备热效率的结构型式、建造材料及操作制度。4.6.2 应尽量创造条件推广采用节能型工艺流程。减少传热与泄漏引拐的热损失1 减少热损失的管理要求1.1 输送载热体的管道、装置以及热设备的保温、保冷标准,应按 G B 4 2 7 2,GB 1 1 7 9 0 的有关规定执当环境温度为2 5 时,工业锅炉外壁表面平均温度不得超过 5 0 0C,工业锅炉排烟温度应符合附录A表A4的要求。1.21.355.5.行55GB/T 348 6一 93 5.1.4 附录A表A 6 中列出各种炉温的工业炉窑的炉体外表面 温度指标,作为设计建 造与 维修工 业护 窑时,评价炉体保温性能的依据。5.2 有关热损失的测量与记录 为掌握 热设备的热损失状况,定期进行保温、保冷状况的测定与分析,在有 条件的情况下可与设备 的热平衡测定与分析结合进行。5.3 热设备的检查与维修 5.3.1 对热设 备及其附 件和保温、保冷结构定期进行检查与维修,避免由 于设备和保温、保冷结构损坏 而引起载热体流失及热损失的增加。5.3.2 对炉体及孔门进行检查与维修,保证其气密性,减少炉气逸出或冷空气吸入.5.3.3 对蒸汽疏水阀、热力管网进行检查与维修,保证蒸汽疏水阀及热力管网无明显的蒸汽泄偏现象。5.3.4 明确检修技术要求,并建 立检查与 维修档案。5.4 减少热损失的措施5.4.1 热设备的砌休(外 壳),包括炉底、吊挂炉顶、炉门 等,均应具有完好有效的绝热层。在技术经济合理的前提一 ,适当增加绝热层的厚度,采用 多层绝热,采用耐火 纤维等新型保温材料,以提高热设备的隔热性能,降低间歇工作热设备的蓄热损失。5.4.2 尽量减少工业炉窑内水冷 或汽化冷却构件的数目 及尺寸.炉内的冷却 构件 均应可靠的绝热,在可能的条件下适当提高冷却水的出口温度,减小流量,以降低冷却造成的热损失。5 车3 减少炉门等孔口 的数目 和面积,提高其严密性,或采用双层密封孔门。减少孔门的开启次数、时间=3 幅度,以 减少辐射 及炉气 逸出 或冷空气吸入 等热损失5-4.4 炉墙必须有良 好的气 密性,尽可能包以钢板,以 减少炉 气外逸或冷空气吸 入造成的热 损失。5.4.5 控制炉内压力,减少炉气外逸或冷空气吸入等造成的热损失。5.4.6 热设备中的连接,旋转部分应可靠密封,防止载热体泄漏损失.5.4.7 合理布置输送载热体的管路,减少 散热面积。输送载热体的管路,要采 取管道保温 措施,不得用裸管输送载热体。5.本8 输 送高温物体的设备、采用开 放M利用蒸汽或热水的设备,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