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GBT
27767-2011
二维条码
紧密矩阵码
27767
2011
二维
条码
紧密
矩阵
a 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 B T2 7 7 6 7 2 0112 0 11-1 2-3 0 发布二维条码紧密矩阵码T w o-d i m e n s i o n a lb a r c o d e-C o m p a c tm a t r i xc o d e2 0 1 2-0 5-0 1 实施宰瞀鹳鬻瓣警糌赞鐾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仅1 0G B T2 7 7 6 7-2 0”目次前言I引言“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定义、缩略语和约定14 符号描述”35 符号结构46 符号生成67 符号印制2 28 符号质量2 29 译码过程2 3附录A(规范性附录)码字分块参数c 语言源代码2 4附录B(资料性附录)位流长度的优化2 6附录C(资料性附录)C M 码符号印制的用户导则“3 2附录D(规范性附录)纠错生成多项式3 3附录E(资料性附录)C M 码符号生成示例3 6附录F(规范性附录)C M 码专有指标的质量评级要求4 0附录G(资料性附录)参考译码算法4 4前言本标准按照G B T1 1 2 0 0 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物品编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 A C T C2 8 7)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武汉矽感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伟、张也平、刘波、张得煜、樊旭川。G B T2 7 7 6 7-2 01 1G B T2 7 7 6 7-2 01 1引言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提请注意,声明符合本文件时,可能涉及第5 章、第6 章、第9 章相关的专利的使用。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对于该专利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范围无任何立场。该专利持有人已向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保证,他愿意同任何申请人在合理且无歧视的条款和条件下,就专利授权许可进行谈判。该专利持有人的声明已在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备案。相关信息可通过以下联系方式获得:专利所有人:武汉矽感科技有限公司地址: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经济开发区金一路武汉矽感光电产业园邮政编码:4 3 0 0 4 0网址:h t t p:w w w s y s c a n t e c h c n联系人:何柳青联系电话:0 2 7 6 1 6 7 5 5 8 9传真;0 2 7 6 1 6 7 5 5 9 2E-m a i l:h e l q s y s c a n g r o u p c o m请注意除上述专利外,本文件的某些内容仍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I 范围二维条码紧密矩阵码G B T2 7 7 6 7-2 0”本标准规定了紧密矩阵码的符号结构、信息编译码方法、纠错编译码方法、信息排布方法、参考译码算法以及符号质量要求等技术内容。本标准适用于紧密矩阵码的生成与识读。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 B T1 9 8 8 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七位编码字符集G B T1 2 9 0 5条码术语G B1 8 0 3 0 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G B T2 3 7 0 4 信息技术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二维条码符号印制质量的检验A I M 国际技术规范扩展解释:第1 部分:识别方案与协议(简称“A I ME C I 规范”)3 术语、定义、缩略语和约定3 1 术语和定义G B T1 2 9 0 5 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 1功能图形f u n c t i o np a t t e r n用于表示定位与识别特征的图形,包括开始图形、结束图形、数据段分隔图形和定位孔图形。3 1 2开始图形s t a r tp a“e r n用于表示符号开始的图形。3 1 3结束图形s t o pp a t t e r n用于表示符号结束的图形。3 1 4定位孔图形p o s i t i o n i n g-h o l ep a t t e r n用于表示C M 码列同步信息的图形。3 1 5数据段分隔图形d a t a-s e g m e n ts e p a r a t i n gp a t t e r n用于将编码区域进行分隔的图形。3 1 6掩模m a s k i n g为使符号中深色(低反射率)模块与浅色(高反射率)模块的分布均衡,并使符号编码区域中出现功1G B T2 7 7 6 7-2 0f 1能图形的可能性降为最低,用掩模图形与数据编码区域的图形进行异或处理。3 1 7版本v e r s i o n用于指示C M 码高度方向模块数的参数。3 1 8纠错等级e r r o rc o r r e c t i o nl e v e l指明C M 码中纠错码字所占比例的参数。3 1 9格式信息f o r m a ti n f o r m a t i o nC M 码符号相关的参数信息。C M 码的格式信息包括:数据段编号、数据段总数、纠错等级、掩模类型和码字交错标志。3 1 1 0格式信息区域f o r m a ti n f o r m a t i o n8 1-e a用于对格式信息及其纠错信息进行编码的区域,位于每个数据段开始的连续7 个码字区域。3 1 1 1数据编码区域d a t ae n c o d i n ga r e a用于对数据码字及其纠错信息进行编码的区域。3 1 1 2编码区域e n c o d i n ga r e a由格式信息区域和数据编码区域组成的区域。3 1 1 3数据段d a t a-s e g m e n t相邻的两个数据段分隔图形之间的编码区域。3 1 1 4纠错块e r r o rc o r r e c t i o nc o d e w o r db l o c k对码字分组后用于纠错的一组码字。3 1 1 5填充位p a d d i n gb i t用于填充数据位流最后一个码字后面容量的无含义位,其值为0。3 1 1 6填充码字p a d d i n gc o d e w o r d当数据码字和纠错码字不能填满C M 码的容量时,用于填充C M 码的剩余容量的码字。填充码字不表示有效数据,但参与R e e d-S o l o m o n 纠错运算。3 1 1 7功能码f u n c t i o nc o d e用于指示属于特定应用或特定功能的C M 码符号的代码。3 2 缩路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A B s 绝对值(A b s o l u t eV a l u e)C M 码紧密矩阵码(C o m p a c tM a t r i xC o d e)D I V 整除运算(D i v i s i o n)E C I 扩展解释(E x t e n d e dC h a n n e l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2F N C 功能码(F u n c t i o nC o d e)G F 伽罗瓦有限域(G a l o i sF i e l d)3 3 约定下列表示适用于本文件:()一表示括号中的内容使用二进制表示()一表示括号中的内容使用十六进制表示4 符号描述4 1 基本特征4 1 1 可编码信息C M 码可编码以下信息:a)数字字符(数字o 9,G B T 1 9 8 8 中值4 8 至5 7);b)大写字母(字母A Z,G B T1 9 8 8 中值6 5 至9 0);c)小写字母(字母a z,G B T1 9 8 8 中值9 7 至1 2 2);d)汉字字符(G B1 8 0 3 0);e)8 位字节型数据。4 1 2 数据表示法深色单元模块表示二进制“1”,浅色单元模块表示二进制“0”。4 1 3 符号规格G B T2 7 7 6 7-2 0 11C M 码有3 2 个可选版本,每个版本可采用1 到3 2 个数据段,共有3 2 3 2 种规格,符号规格从3 9 X1 8 模块到1 0 9 3 4 8 3 模块(这里符号的开始图形和结束图形的宽度均以2 模块宽度计算,见5 3 和5 4)。符号每增加一个版本,高度方向增加1 5 个模块;符号每增加一个数据段,宽度方向增加3 4 个模块。4 1 4 符号容量使用最低纠错等级的最大版本、最多数据段的C M 码的容量如下:a)1 3 84 6 2 个数字;b)9 23 1 1 个大写字母;c)9 23 1 1 个小写字母;d)7 69 2 5 个数字字母混合字符;e)3 55 0 3 个G B1 8 0 3 0 双字节1 区或双字节2 区内的字符,或2 88 4 3 个G B1 8 0 3 0 双字节字符,或1 44 2 1 个G B1 8 0 3 0 四字节字符;f)5 76 8 6 个字节。4 1 5 纠错等级8 个纠错等级,每级中纠错码字占总码字的比例为:a)1 级:8;b)2 级:1 6;c)3 级:2 4;3d)4 级:3 2“;e)5 级:4 0 蹦;f)6 级:4 8“;g)7 级:5 6“;h)8 级:6 4 蹦。纠错码宇的个数为总码宇个数的上述百分比(向下台)。当C M 码的总码字数大于5 1 1 时,需要将码宇分割成多个纠错块,在每个纠错块内分别分配纠错码宇。码字的分块和纠错码字的分配方i 击见6 62 和附录A。42 附加特征*目$E n 目t*目m镕目m!自目固1 符号结构图C M 码被设计用于接触式扫描解码,扫描时应使扫描线平行于数据段分隔图形,从C M 码的一侧(开始罔形或结束图形)往另一侧进行扫描。52 版本和数据段C M 码有3 2 个可选版车(1 3 2)每个版本有3 2 个可选数据段(1 3 2)。规定图1 的水平方向为C M 码的宽度方向,竖直方向为C M 码的高度方向。C M 码高度方向的模块数为1 5 v+3 个,v 为C M码的版本;宽度方向的模块数为3 4 s+1+H+T,S 为C M 码的数据殷个数H 为开始图形的宽度,T 为结束图形的宽度,见53 和54。图2 为版本和数据段个数变化示意图。图2 符号的版本和数据段样图53 开始图形开始图形用于指示符号的开始,其宽度方向的模块数大于或等于2,较多的模块数能提高开始图形筏探测副的可能性。开始图形的高度方向由1 5 个深色模块和浅色模块按照3:2:1:1:1:2:2:3 的序列重复排列而成,重复的次数与版本数相等,最后以3 个深色模块结束。图3 为版本3 的C M 码的开始墨形顺时针旋转9 0。后的结构图。图3 符号的开始图形G B T2 7 7 6 7-2 0 115 4 结束图形结束图形用于指示符号的结束,其宽度方向的模块数大于或等于2,较多的模块数能提高结束图形被探测到的可能性。结束图形的高度方向由1 5 个深色模块和浅色模块按照3:1:2:3:2;2:1:1 的序列重复排列而成,重复的次数与版本数相等,最后以3 个深色模块结束。图4 为版本3 的C M 码的结束图形顺时针旋转9 0。后的结构图。图4 符号的结束围形5 5 数据段分隔图形数据段分隔图形宽度为一个模块,全部由深色模块组成,其作用是将编码区域分隔成多个数据段,见图1。5 6 定位孔图形定位孔图形包括上下两条齿孔状的图形。每条定位孔图形高度为3 个模块,上下两行由深色模块组成,中间一行由浅色模块和深色模块交替排列组成,见图1。5 7 数据段每个C M 码有1 个或者多个数据段,每个数据段由码字对应的图形无缝排列而成,这些码字包括数据码字、纠错码字以及格式信息码字。每个数据段的宽度固定为3 3 个模块,高度为1 5 y 一3 个模块,y 为符号版本。5 8 空白区空白区为环绕在符号四周的至少6 个模块宽的区域,其深浅应与浅色模块相同,见图1。6 符号生成6 1 生成过程C M 码的生成过程包括以下步骤:a)数据分析:分析输入的数据,确定数据的数据编码模式。对不同的数据类型,C M 码采用不同的数据编码模式进行编码,见6 3。每种模式有各自的编码规则。b)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