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GBT
1634.2-2004
塑料
负荷变形温度的测定
第2部分:塑料、硬橡胶和长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1634.2
2004
负荷
变形
温度
测定
部分
橡胶
纤维
增强
复合材料
I CS 8 3.0 8 0.0 1G 3 1霭黯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 B/T 1 6 3 4.2-2 0 0 4/I S O 7 5-2:2 0 0 3 代替 GB/T 1 6 3 4-1 9 7 9 塑料负荷变形温度的测定第 2部分:塑料、硬橡胶和长纤维 增强复合材料P l a s t i c s-D e t e r mi n a t i o n o f t e m p e r a t u r e o f d e f l e c t i o n u n d e r l o a d-P a r t 2:P l a s t i c s,e b o n i t e a n d l o n g-fi b r e-r e i n f o r c e d c o m p o s i t e s(I S O 7 5-2:2 0 0 3,I DT)2 0 0 4-0 3-1 5 发布2 0 0 4-1 2-0 1 实施串 督 豁臀 瓣譬 黔臀 暴发 布GB/T 1 6 3 4.2-2 0 0 4/I S O 7 5-2:2 0 0 3前言 G B/T 1 6 3 4 塑料负荷变形温度的测定 分为三个部分:第 1 部分:通用试验方法;第2部分:塑料、硬橡胶和长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第3部分:高强度热固性层压材料。本部分为GB/T 1 6 3 4的第 2部分。本部分等同采用I S O 7 5-2:2 0 0 3 塑料负荷变形温度的测定第2部分:塑料、硬橡胶和长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英文版)。本部分等同翻译I S O 7 5-2:2 0 0 3,在技术内容上完全相同。为便于使用,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a)把“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或“G B/T 1 6 3 4 ,把“I S O 7 5的本部分”改成“G B/T 1 6 3 4 的本部分”或“本部分”;b)删除了 I S O 7 5-2:2 0 0 3的前言,修改了该国际标准的引言;c)增加了国家标准的前言;d)把“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所列的其中三个国际标准用对应的等同采用该文件的我国国家标 准代替;e)用我国的小数点符号“.”代替国际标准中的小数点符号“,”。本部分的前一版为GB/T 1 6 3 4-1 9 7 9 09 8 9 年确认)塑料弯曲负载热变形温度(简称热变形温度)试验方法。与前版相比,主要技术内容改变如下:1、更改了标准名称,增加了目次、前言和引言,2、增设了“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原理”和“精密度”四章及附录A、附录B等,引人了若干新的术语、定义和符号,给出了精密度试验数据;3、把试样放置方式由“侧立”一种改为“平放”与“侧立”两种。并明确指出,平放方式是优选的;侧立方式仅是备选的,并将被撤消;4,跨度由一种(1 0 0 m m)改为两种,6 4 m m(平放)和 1 0 0 mm(侧立),并规定了容差要求;5、对试样施加的弯曲应力,由二种增加到三种,新规定了使用 8.0 0 MP a 弯曲应力的C法;6、增加了平放试验用的“标准挠度表,F 7、提高了对试样尺寸、试样制备及退火处理等的要求;8、对“范围”、“设备”、“试样”、“状态调节”、“操作步骤”、“结果表示”、“试验报告”等章节内容的修改和补充见 G B/T 1 6 3 4.1-2 0 0 4/I S O 7 5-1:2 0 0 3,本部分与G B/T 1 6 3 4的第1 部分及第 3 部分共同代替国家标准GB/T 1 6 3 4-1 9 7 9 09 8 9 确认)塑料弯曲负载热变形温度(简称热变形温度)试验方法。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B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原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提出。本部分由全国塑 料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塑料 树脂产品分会(T C 1 5/S C 4)归口。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上海天山塑料厂、天津树脂厂、重庆长风化工厂、南通合成材料厂、扬州化工厂、北京市化工研究院、天马集团2 5 3厂、承德试验机总厂等。本部分起草人:王永明、宋桂荣。本标准首次发布时间为 1 9 7 9 年。本部分委托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负责解释。G B/T 1 6 3 4.2-2 0 0 4/I S O 7 5-2:2 0 0 3引言 G B/T 1 6 3 4.1-2 0 0 4 和G B/T 1 6 3 4.2-2 0 0 4 规定T使用不同试验负荷的三种试验方法(即方法A、方法 B和方法 C),并规定了两种试样放置方式(侧立式和平放式)。对于平放试验,要求使用尺寸为8 0 mm X 1 0 mm X 4 mm的试样。这种试样既可用直接模塑方法制备,也可用多用途试样(见 I S O 3 1 6 7)的中央部分机加工制得。但这些“I S O样条”不能方便地用于侧立试验。因为在同样条件下使用这种试样,既要减小跨度,又要增大试验负荷,这对目前正在使用的用于侧立试验的仪器.可能是无法办到的,对侧立试样没有严格的规定。使用8 0 m mX1 0 mmX4 mm的 I S O样条具有以下优点:试样的热膨胀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较小。斜角不会影响试验结果,不会以侧棱为底立住试样。可以更严格地规定模塑参数和试样尺寸。这就提高了试验结果的可比性。因此决定将从该标准中删去侧立试验的内容。为了提供足够长的过渡期,本版本只把平放方法作为优选的方法推荐使用,同时暂时保留侧立方法作为备选的方法,并把该方法移人 G B/T 1 6 3 4.2的规范性附录中。在本标准下次修订时,将删除该附录及所有提到侧立试验的内容。为了与 I S O 1 0 3 5 0-1:1 9 9 8 保持一致,使用了T,作为负荷变形温度的符号。GB/T 1 6 3 4.2-2 0 0 4/I S O 7 5-2:2 0 0 3 塑料负荷变形温度的测定第 2 部分:塑料、硬橡胶和长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范 围 G B/T 1 6 3 4的本部分规定了使用不同恒定弯曲应力值测定塑料、硬像胶和长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负荷变形温度的三种方法,即使用 1.8 0 MP a 弯曲应力的 A法;使用 0.4 5 MP a 弯曲应力的 B法;使用 8.0 0 MP a 弯曲应力的 C法。测定负荷变形温度所用的标准挠度 :对应于 G B/T 1 6 3 4 本部分规定的弯曲应变增量 D E f。试样在室温时由于承受负荷而产生的初始弯曲应变,既不能由 G B/T 1 6 3 4的本部分规定,也不能测量。该弯曲应变差值对初始弯曲应变的比率取决于受试材料的室温弹性棋量。因此,本方法仅适用于对室温弹性性能相似材料的负荷变形温度进行比较。注:本方法对无定形塑料比对部分结晶塑料有更好的再现性.为得到可命的试验结果,某些材料可能需要将试样 进行退火处理。如果采用了退火程序,通常导致其负荷变形温度增加(见 6.6),其他信息见G B/T 1 6 3 4.1-2 0 0 4 第1 章。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 G B/T 1 6 3 4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 B/T 1 6 3 4.1-2 0 0 4 塑料负荷变形温度的测定第 1 部分:通用试验方法(I S O 7 5-1:2 0 0 3,I DT)GB/T 2 9 1 8-1 9 9 8 塑料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i d t I S O 2 9 1:1 9 9 7)G B/T 1 7 0 3 7.1-1 9 9 7 塑料 热塑 性塑料注塑试样 第1 部分:一般原理及多用途试样和长条试样的制备(i d t I S O 2 9 4-1:1 9 9 6)I S O 2 9 3:1 9 8 6 塑料 热塑性材料 压塑 试样 I S O 1 2 6 8-4:-)纤维增强塑料试板制备方法第 4 部分:预浸料坯成型I S O 2 8 1 8:1 9 9 4 塑料机械加工制备试样I S O 3 1 6 7:2 0 0 2 塑料多用途试样 I S O 1 0 7 2 4-1:1 9 9 8 塑 料 热固 性粉状模塑料注塑试样(P M C s)第1 部分:一般原理 及多用途试样的制备术语和定义GB/T 1 6 3 4.1-2 0 0 4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注:按所选择的弯曲应力值(见第 1章)的不同,负荷变形温度(见 GB/T 1 6 3 4.1-2 0 0 4中的 3.7定义)分别用 T,0.4 5,T,1.8或T,8.。三种符号表示(符号下标中的x 表示试样放置方式,即平放时x为f;侧立时 x 为 e),1)即将出版.GB/T 1 6 3 4.2-2 0 0 4/I S O 7 5-21 2 0 0 34原理见 GB/T 1 6 3 4.1-2 0 0 4第 4章。5设备5.1 产生弯曲应力的装it 见 G B/T 1 6 3 4.1-2 0 0 4的5.1.按优选(平放)放置方式试验时,其跨度(支座与试样两条接触线之间距离)应为(6 4 士1)mm。对侧立放置方式试验的规定见附录A,5.2 加热装里 见 G B/T 1 6 3 4.1-2 0 0 4中的5.2.5.3硅码 见 G B/T 1 6 3 4.1-2 0 0 4中的5.3,5.4 温度测f仪器 见 G B/T 1 6 3 4.1-2 0 0 4中的5.4.5.5 挠度测f仪器 见 GB/T 1 6 3 4.1-2 0 0 4中的 5.5 06 试 样6.1 概述 见 G B/T 1 6 3 4.1-2 0 0 4中的6.1.6.2 形状和尺寸 见 G B/T 1 6 3 4.1-2 0 0 4中的6.2,优选试样尺寸为:长度l:(8 0 士 2.0)m m;宽度b:(1 0 士0.2)m m;厚度h:(4 士0.2)m m,侧立试验试样尺寸见附录A,6.3 试样检查 见 GB/T 1 6 3 4.1-2 0 0 4中的 6.3 06.4 试样数f 见 G B/T 1 6 3 4.1-2 0 0 4中的6.4.6.5 试样制备 应分别 按 照 I S O 2 9 3:1 9 8 6或 I S O 1 2 6 8-4(及 I S O 2 8 1 8:1 9 9 4,如果 适用 的话),或 按 照G B/T 1 7 0 3 7.1-1 9 9 7,I S O 1 0 7 2 4-1;1 9 9 8 或有 关方面协 议制 备试样。用模塑试样测得的 试验结果取决于制备试样时使用的模塑条件。应按照相关材料标准或有关方面协议确定模塑条件。压塑试样时,厚度方向应为模塑施力的方向。对于片状材料,试样厚度(通常为片材厚度)应在(3-1 3)mm范围内,最好在(4-6)m m之间。试样还可由I S O 3 1 6 7;2 0 0 2 所规定的多用途 试样的中央 狭窄 部分切取 制备。6.6退火 由于模塑条件不同而导致的试验结果差异,可通过试验前将试样退火,使之减到最少。由于不同材料要求不同的退火条件,因此,若需要退火时,只能使用材料标准规定或有关方面商定的退火程序。7状态调节见 GB/T 1 6 3 4.1-2 0 0 4中的第 7章。GB/T 1 6 3 4.2-2 0 0 4/L S O 7 5-2:2 0 0 38 操作步骤(平放试验)8.1 施加力的计算 见 G B/T 1 6 3 4.1-2 0 0 4中的8.1.施加的弯曲应力,应为下列三者之一:1.8 0 MP a,命名为A法;0.4 5 MP a,命名为B法;8.0 0 MP a,命名为 C法。8.2 加热装g的起始温度 见 G B/T 1 6 3 4.1-2 0 0 4中的8.2.8.3测f 见 G B/T 1 6 3 4.1-2 0 0 4中的8.3,施加能产生本部分8.1 规定的一种弯曲应力所要求的力。应按照G B/T 1 6 3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