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传统节日
重阳节
关于传统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重九节、老年(人)节。重阳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传统节日重阳的小知识,你了解多少
【传统节日】重阳节
唐代王维关于重阳节的诗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从远古流传至今日,经过时代改革,文化变迁,仍旧在传承,其文化底蕴源远流长。那你们可知道重阳节习俗背后的那些小故事呢了往日的热闹。
九九重阳话传说
登高风俗其实就是免灾避祸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桓景父母的生命,他自己也差点丧命,病愈之后,他决定出去学本领来制服瘟魔。 后来他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位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地找到那座山,并拜了仙长为师.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
之后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呈祥纳福品糕点
重阳糕的由来与传承
看见这幅图有没有勾起你的食欲,有没有感觉很美味!这就是重阳糕的一种!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以下就是两那么关于重阳糕的小故事!
重阳糕有一那么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篡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据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另一种传说那么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插茱萸与赏菊花
重阳节赏菊是为哪般
九月九日重阳节也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我国是菊花的故土,自古培种菊花。菊是长寿之花又为人们所赞赏为凌霜不屈的对象且又为辟邪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自古有说法,重阳节又称菊花节。所以赏菊也正是应了那时候的风景。
插茱萸又是怎么一回事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没错这里的茱萸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茱萸!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也是一种中药材,分为吴茱萸和山茱萸。茱萸雅号“辟邪翁〞,重阳佩戴茱萸的习俗在唐代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他们或是佩戴手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
中國重要傳統節日之重陽節
中國傳統的六大節日當中,重陽節是非常有意思的,它的來歷和內涵甚至比清明節和中秋節還要早還要豐富。現在我就跟大家來聊一聊這個節日。
重陽節是農曆九月九日。在陰陽五行系統中,世間萬物被分成陰陽兩類,數目也是如此,具體來講就是單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月九日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稱重陽,也叫作“重九〞、“九日〞等。那麼重陽這一天作為節日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一般來講有三種說法。一是戰國說。這種說法有很多的現代學者比較認同,但是他們都沒有提供一個比較可信的證據,有的學者僅僅依靠楚辭·遠遊當中的“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來進行判斷,當然這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這裡的“重陽〞指的是天空,而非重陽節。二是西漢說。在西京雜記中記載了關於戚夫人的一段故事,有“九月九日佩茱萸〞的說法。但是,我們翻遍西漢時期的文獻都沒有見到當時關於重陽節的記載,反而證明了在晉朝就已經有了重陽節。為什麼呢因為西京雜記的作者是晉代的葛洪。三是東漢說。這個說法比較靠譜,因為最早記載重陽風俗的書是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當中有一句話:“九月九日可采菊花。〞而到了曹丕的與鐘繇書中就明確有“忽複九月九日。九為陽數……〞的說法。之後晉代周處的風土記就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漢俗九日飲菊花酒,以祓除不祥。〞“漢俗〞很明顯就是指四民月令中的“九月九日采菊花〞,這點可以證明重陽節應該產生于東漢。
關於重陽節的一個非常有名的傳說就是記載在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當中,大概內容如下:東漢時,汝南當地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汝南年輕人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就想拜他學藝降魔。 費長房給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並囑他九月九那天讓鄉親們各帶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登高避禍。按照師傅的吩咐,桓景用降妖青龍劍打敗了妖魔。汝南的百姓登高後,也躲避了瘟疫。此後,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稱為“重陽節〞。當然,這個道教的傳說故事是南北朝時期的人們為了解釋重陽節的由來而編造的,只不過是為了豐富當時的民俗活動,缺乏為信。
那麼為什麼要設置重陽節呢在學者們考究中認為有四種解釋,分別是求壽說、嘗新說、避邪說和大火星祭祀說。但是“避邪說〞的解釋可能更準確,因為有許多的佐證材料。一是歷史的典籍都有重陽節為避邪之日的說法。如南朝梁代丘遲的九日侍宴樂游苑說:“朱明已謝,蓐收司禮。爰理秋祓……〞“蓐收〞就是指秋季,“秋祓〞就是重陽節的活動。宋代的夢梁錄中說:“……蓋茱萸名避邪翁,菊花為延壽客,故假此兩物服之,以消陽九之厄。〞還有太平府志中說:“重陽日攜酒登高,插茱萸,遠望,以避邪穢……〞二是有些地方重陽節有拋擲某物以轉移晦運的習俗。如江西萍鄉地區在過重陽節的時候,就要到附近的寶塔嶺登高,登高的人要購買柑橘上山,不是吃而是互相投擲,投擲的目的就是把晦運進行轉移。三是不少地方重陽節有放風箏的習俗,而放風箏在民俗觀念中具有放去災邪、除去晦氣的心理寄託。另外,一些奇特的地方性習俗也只有從避邪的角度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比方在紹興一帶重陽節忌諱互相走訪。重陽節忌走訪,當然是為了防止傳染晦氣。
“重陽〞之日稱為節日也與預測吉凶禍福有關。古代將從事星占、相面等活動來預測吉凶禍福的人稱為術數家。術數家將462023年當作一個週期,稱為一元。他們認為一元當中每隔假设干年就會出現一個災年,一元中共有57個災年,他們給這些災年取了“陽九〞、“陰九〞、“陽七〞、“陰七〞等名稱,都是陽數。像九、七、五、三這些陽數都是災厄之數,而這類災害是由上天造成的,天為陽,所以天災降于奇數之時。這種陽九為災日的迷信觀念從漢朝開始慢慢深入人心,一九稱為凶,重九就是凶上加凶,當然要加以躲避,所以就有了重陽節。
重陽節的習俗有很多,其中登高宴飲是最具代表性的。梁代的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說:“九月九日四民並藉野飲宴。〞“藉野飲宴〞就是說在山野裡鋪草為席,然後坐在上面吃喝。登高遊玩肯定要帶上美味佳餚,而那些不去登高的人也在官署或家中宴飲。達官顯貴的重陽宴飲是比較奢侈的,有歌舞也有弦樂,場面宏大,到了唐朝,帝王更是帶頭進行宴飲來與大臣們慶祝重陽節。帝王們的“示範〞作用讓地方官也養成了在重陽節設宴的習慣,其中有一件發生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江西重陽節宴飲的事成為千古美談。
當時“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去交趾探望在那裡做官的父親,路過江西南昌,恰好當地都督閻伯嶼與下屬在滕王閣設宴歡度重陽節,王勃正好赴會。席上閻伯嶼請嘉賓作文賦詩紀念宴飲盛況,主要目的是想讓自己文筆不錯的女婿出頭。結果,年少氣盛的王勃搶得了先機,一氣呵成寫成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讓滕王閣成為與岳陽樓、黃鶴樓、蓬萊閣齊名的中國四大名樓。當然現在的滕王閣已經不是唐朝時的,而是1989年10月8日重陽節落成的,是第29次重建。
重陽節又稱茱萸節,說明茱萸與重陽節的關係不同一般。將茱萸子放到囊中佩戴在身上的習俗先秦就有,都了晉代、南北朝和唐朝就形成了在重陽節佩戴茱萸囊的習慣,但將茱萸枝或茱萸花插戴在頭上卻是重陽節常見的風俗。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最能體現:“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裡說的是插茱萸枝。茱萸氣味濃烈,有的地方將茱萸子懸掛在屋內,有的將茱萸子泡酒飲用或者灑在門戶上,甚至有的還在井邊種上茱萸,這些做法主要是用來避邪驅疾。現在,我國許多地方都恢復了佩戴茱萸或是插茱萸的習俗,也是滿足了人們消災祈福保平安的心願。
賞菊也是重陽節非常流行的習俗。這種習俗從魏晉南北朝開始流行,陶淵明尤其愛菊花,到了重陽節更甚。到了唐代,重陽賞菊成了全民活動,王勃的九日就是這樣說的:“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假设個是陶家〞孟浩然的過故人莊說得更明白:“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宋代賞菊更是蔚然成風,從宮廷到老百姓沒有例外,有一個成語叫“明日黃花〞就跟宋人重陽賞菊習俗有關。宋代大學士蘇東坡,有一首重陽詩作就是九日次韻王鞏。在這首詩中,蘇東坡寫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意思是:既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著急回去,還是趁這菊花盛開的重陽節日賞花為好。因為,倘等到“明日〞,重陽已過,不但人觀之無趣,恐怕飛舞的彩蝶看了那過時的菊花也會犯愁的。後來,大家便將“明日黃花〞作為一個固定片語(成語),用來表示事情已“過期〞之意。
當然,重陽節還有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甚至吃粽子的習俗,這裡就不一一講述了。但是重陽節敬老愛老,還把這個節日定為老人節是有很古老的傳統的。早在周代,國家就有敬養老人的制度。禮記·月令中說,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就是國家要給老人頒發坐幾和手杖,要讓老人喝上容易消化的粥。漢朝的制度更加完善,後漢書中說,每年仲秋八月,郡縣就要挨家挨戶統計但凡年齡達到七十歲的老人,朝廷要授以王杖,送上糜粥,八九十歲的老人獎賞更多。這個王杖有九尺長,上面有斑鳩的形狀,又叫“鳩杖〞,類似我們現在的老人證,享有許多的優待。漢朝的這些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有朝代都繼承了這個傳統。今天我們普遍把重陽節視為敬老愛老的日子,甚至國家還把它定為老人節,實際上就是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