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不同
发病
部位
黏膜
病变
临床
病理
特征
分析
当代医药论丛 2023 年 第 21 卷 第 12 期临床医学51疗专家共识 J.北京中医药,2021,40(9):946-955.5王雁鸣,叶英,薛婷,等.基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2,43(12):1246-1251.6罗光成,黄云丽,闫惠平,等.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研究 J.检验医学,2014,29(1):26-30.7姚运海,赵卫峰,甘建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动脉血乳酸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评价:97 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27(4):256-260.8吴蓓,朱丽,段萌,等.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乙肝慢加急肝衰竭患者疗效及其对 T 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 J.疑难病杂志,2016,15(6):584-587,591.9更藏尖措,汪祖兰,于国英.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 J.山东医药,2018,58(25):1-4.10 朱其荣,王川林,刘娇,等.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对治疗肝衰竭近期疗效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7,32(4):587-590.11 杨晴,耿强,孙长峰,等.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疗效的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1,39(7):430-435.12 童翾,项灿宏,陈英茂,等.动态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99Tcm-乙二烯三胺五醋酸-半乳糖人血清白蛋白显像技术评估行门静脉栓塞术前后肝叶功能变化的应用价值 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8,17(3):279-284.13 唐娟,邓薇,唐静,等.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慢加急肝衰竭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J.疑难病杂志,2017,16(9):903-906,910.14 秦浩,王洋,魏金刚,等.半量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炎性反应、免疫功能及肝功能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20,19(5):485-489,509.15 赵婧婷,王莉,余洪烈.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对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表达及肝功能的影响 J.现代医学,2020,48(10):1264-1267.不同发病部位胃黏膜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韩维静1,2,赵伟涛2(1.菏泽医学专科学校病理教研室,山东菏泽274000;2.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病理科,山东菏泽274000)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发病部位胃黏膜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期间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 2652 例胃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临床病理特征等资料,观察不同发病部位胃黏膜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情况。结果:胃窦部位黏膜慢性炎、黏膜慢性炎伴肠化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胃窦部位,而非胃窦部位胃息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胃窦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胃窦部位与非胃窦部位上皮内瘤变和胃癌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胃底腺息肉主要发生在胃体、胃底,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胃体、胃底的相关发生率,而炎性息肉在非胃体、胃底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胃体、胃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增生性息肉在胃体、胃底与非胃体、胃底的发生率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 0.05)。黏膜慢性炎、黏膜慢性炎伴肠化生以及胃息肉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生率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上皮内瘤变和胃癌在 40 69 岁年龄段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黏膜慢性炎、黏膜慢性炎伴肠化生多见于胃窦部位,胃息肉多见于非胃窦部位。胃底腺息肉多见于胃体、胃底部位,而炎性息肉多见于非胃体、胃底部位。上皮内瘤变和胃癌好发于 40 69 岁之间的患者群体。关键词 胃黏膜;病变;病理特征;发病部位 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629-(2023)12-0051-04胃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由于其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多数患者的病情得到确诊时都已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机,预后较差,生存期较短1-2。随着消化道内镜技术的进步,内镜检查对胃癌的早期筛查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4。通过内镜检查可观察到胃黏膜粗糙、充血、隆起、红肿、溃疡、糜烂等症状,但内镜不能确定病变的性质,这些病变被称为胃黏膜病变5-6。胃黏膜病变包括黏膜慢性炎、黏膜慢性炎伴肠化生、胃息肉、上皮内瘤变以及胃癌。一般认为,胃癌多来源于普通的胃黏膜病变。通过内镜观察到胃黏膜病变后取病变处黏膜组织活检能有效进行胃癌的早期筛查,降低胃癌进展的风险,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本文对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 2652 例胃黏膜病变患者进行研究,对不同发病部位胃黏膜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上使用消化内镜检查胃黏膜病变提供理论依据,提高胃癌的早期筛查率,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作者简介:韩维静(1983),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病理诊断,工作单位:菏泽医学专科学校,E-mail:当代医药论丛 2023 年 第 21 卷 第 12 期临床医学52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研究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期间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 2652 例胃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无内镜检查禁忌证,且在白光内镜检查中肉眼可见胃黏膜病变;(2)能够获取病变处黏膜组织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的患者。排除标准:(1)未进行病理检查的患者;(2)有内镜检查禁忌证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 1033 例,女性患者1619 例;年龄 16 95 岁,平均年龄(63.482.15)岁。所有患者均在内镜检查前获知病情,并签署内镜检查的知情同意书。1.2方法采用 OLympus-GIF-H290 内镜进行检查。对于有胃黏膜病变的患者,用一次性活检钳钳取病变处黏膜组织送病理检查。以 10%中性福尔马林缓冲液固定 4 6 小时,行梯度酒精脱水。行二甲苯透明和石蜡浸润包埋处理后切片,切片厚度 3 4 m。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在显微镜下进行阅片观察。1.3分析指标分析胃黏膜病变患者病变发生部位与病理组织学类型的关系及胃息肉患者不同发病部位与息肉病理组织学类型的关系;分析不同病理组织类型与患者年龄的关系。1.4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x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胃黏膜病变患者病变发生部位与病理组织学类型的关系胃窦部位黏膜慢性炎、黏膜慢性炎伴肠化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胃窦部位,而非胃窦部位胃息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胃窦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胃窦部位与非胃窦部位上皮内瘤变和胃癌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1。2.2胃息肉患者不同发病部位与息肉病理组织学类型的关系胃底腺息肉主要发生在胃体、胃底,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胃体、胃底的相关发生率,而炎性息肉在非胃体、胃底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胃体、胃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增生性息肉在胃体、胃底与非胃体、胃底的发生率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2。2.3胃黏膜病变不同病理组织类型与患者年龄的关系黏膜慢性炎、黏膜慢性炎伴肠化生以及胃息肉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生率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上皮内瘤变和胃癌在 40 69 岁年龄段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3。表 1 胃黏膜病变患者病变发生部位与病理组织学类型的关系 n=2652,例(%)部位例数黏膜慢性炎(n=1 4 5 9)黏膜慢性炎伴肠化生(n=7 4 3)胃息肉(n=2 2 3)上皮内瘤变(n=1 3 0)胃癌(n=9 7)胃窦部位2 0 3 5(7 6.7 3)1 1 2 5(7 7.1 1)5 7 9(7 7.9 3)6 5(2 9.1 5)6 7(5 1.5 4)4 6(4 7.4 2)非胃窦部位 6 1 7 2 3.2 7)3 3 4(2 2.8 9)1 6 4(2 2.0 7)1 5 8(7 0.8 5)6 3(4 8.4 6)5 1(5 2.5 8)2值8 5 7.6 8 5 4 6 3.5 9 47 7.5 7 00.2 4 60.5 1 5P 值 0.0 5 0.0 5 0.0 5 0.0 5 0.0 5表 2 胃息肉患者不同发病部位与息肉病理组织学类型的关系 例(%)部位例数胃底腺息肉(n=8 1)增生性息肉(n=9 8)炎性息肉(n=4 4)胃体、胃底1 3 77 8(9 6.3 0)5 0(5 1.0 2)9(2 0.4 5)非胃体、胃底8 63(3.7 0)4 8(4 8.9 8)3 5(7 9.5 5)2值1 6.0 2 71.7 3 11 2.0 2 7P 值 0.0 5 0.0 5 0.0 5表 3 胃黏膜病变不同病理组织类型与年龄的关系 例(%)病变类型例数1 6 1 9 岁(n=1 0 0)2 0 2 9 岁(n=2 1 1)3 0 3 9 岁(n=3 8 0)4 0 4 9 岁(n=6 6 1)5 0 5 9 岁(n=5 2 1)6 0 6 9 岁(n=3 0 7)7 0 7 9 岁(n=1 9 2)8 0 8 9 岁(n=1 5 0)9 0 岁(n=1 3 0)黏膜慢性炎 1 4 5 9 4 8(3.2 9)1 1 6(7.9 5)2 0 2(1 3.8 5)3 5 0(2 3.9 9)2 5 7(1 7.6 1)1 3 6(9.3 2)1 1 8(8.0 9)1 2 1(8.2 9)1 1 1(7.6 1)黏膜慢性炎伴肠化生7 4 34 3(5.7 9)7 2(9.6 9)1 3 0(1 7.5 0)1 7 3(2 3.2 8)1 4 1(1 8.9 8)9 0(1 2.1 1)5 6(7.5 4)2 2(2.9 6)1 6(2.1 5)胃息肉2 2 39(4.0 4)2 3(1 0.3 1)3 7(1 6.5 9)5 8(2 6.0 1)4 6(2 0.6 3)2 8(1 2.5 6)1 2(5.3 8)7(3.1 4)3(1.3 5)上皮内瘤变 1 3 00(0.0 0)0(0.0 0)8(6.1 5)5 3(4 0.7 7)*3 5(2 6.9 2)*2 8(2 1.5 4)*6(4.6 2)0(0.0 0)0(0.0 0)胃癌9 70(0.0 0)0(0.0 0)3(3.0 9)2 7(2 7.8 4)*4 2(4 3.3 0)*2 5(2 5.7 7)*0(0.0 0)0(0.0 0)0(0.0 0)注:*与其他年龄段相比,P 0.05。当代医药论丛 2023 年 第 21 卷 第 12 期临床医学533讨论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进展期胃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不足20%,而早期胃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高达 90%7。可见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是治疗胃癌的关键。虽然目前对胃癌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8。胃癌的演变过程依次为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内癌、侵袭性癌。有研究证实,胃黏膜上皮肠化生的发生是胃癌的独立风险因素9。因此,准确评估并监测胃黏膜病变情况是降低胃癌漏诊率、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10。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在胃黏膜病变的检查中起到重要作用。胃黏膜病变患者在进行内镜检查前需要口服二甲硅油散和糜蛋白酶,增加内镜视野的清晰度,减少检查时间,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11。对于检查出胃黏膜病变的患者,需要进行病变处黏膜组织活检,以确认病理类型,从而评估患者的胃癌发生风险12。本研究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