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融合
背景
大学生
劳动教育
模式
构建
思维
解析
凯旋
继续教育研究 年第 期“五育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构建的思维解析邵凯旋(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摘要:在相关“五育融合”的重要论述中,主要阐述的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遵循,同时也为指导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新时代大学生“五育融合”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基础,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以弘扬劳动精神、尊重劳动创造为价值取向,以全面发展、健康发展为根本要求。大学生“五育融合”目标的实现需要在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过程中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等,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观提供有力保障。关键词:“五育融合”;大学生;劳动教育;教育模式;“四育”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体系中,劳动教学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具有中国特色和优越性。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将劳动教育融入新的人才队伍建设之中”的具体要求。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是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而且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养与实践的一种必要途径,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需要。一、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之间的关系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四育”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类意识”的特殊的教育形态,是与其他“四育”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的育人活动,在内容上体现为整体性和综合性。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之间具有共生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相通的、互补的,劳动教育对其他“四育”有着重要影响和支撑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一些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割裂开来,没有很好地将其融合在一起,因此,厘清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之间的关系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一)劳动教育与德育之间具有相互促进关系德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是一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五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劳动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劳动技能等方面教育的重要方式。德育与劳动教育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承担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德育方面,德育是关于人类社会共同生活经验中所包含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这些规范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人们对于这种道德规范所产生的认识、信仰、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德育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等,它的实质就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道德的培育中,劳动教育和智力的培育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例如,利用劳动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对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有更深的认识;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首先,道德与劳动之间存在一种内在联系。在目的上,道德与劳动教育是一致的,二者都要对学生有效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进行培养。其次,德育与劳动教育都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德育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品质,需要经过长期的、有计划的培养;劳动教育需要通过潜移默化和日常生活中实践来培养。德育与劳动教育之间具有相互促进关系,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即都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内容上具有继承性,即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途径上具有统一性,即都要通过日常生活实践来培养。德育与劳动教育都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二者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而全面、科学而系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将德育与劳动教育割裂开来,那么很可能会造成学生只知道“做”、不知道“怎么做”等现象。因此,在开展德育与劳动教育时,应将二者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二)劳动教育与智育之间存在辩证统一关系劳动教育是在尊重和保护个人自由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发展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以智慧为核心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发展、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等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因此,劳动教育与智育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在智育方面,智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传授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因此,智育是一种知识教育,以知识为核心,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在智育培养过程中,劳动教育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在劳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意志品质。(三)劳动教育与体育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手段,促进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劳动教育与体育是相得益彰的,劳动教育可以推动学生健康成长,体育又可以推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者是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讲,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他“四育”实现其育人价值和功能的重要途径。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方式,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劳动教育中,体育不仅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团结协作等精神品质,而且能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一方面,劳动教育可以弥补体育在培养人方面的不足,体育是对劳动教育中实践环节的重要补充,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身体支撑;另一方面,体育也是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育是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特色发展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劳动教育和体育具有密切联系: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锻炼、热爱运动等良好习惯;体育可以培养学生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等良好品质。二者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四)劳动教育与美育之间具有双向互动关系劳动教育与美育之间具有双向互动的关系,审美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育的核心。劳动教育和美育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民族性特征,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劳动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为核心,把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重要目标。在美育方面,新时代劳动教育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美育资源,如美丽的乡村田园风光、美丽的自然景观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在体育方面,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培养学生终身锻炼和健康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终身锻炼意识,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二、“五育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构建导向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世界和历史;劳动既是社会财富创造的源泉,又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前提是必须通过人自身的生产来实现。马克思指出,人类的本性就是劳动和享受,所以人只有通过自身生产才能获得满足和幸福。新时代大学生“五育融合”目标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基础,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精神财富;劳动创造了人自身这一主体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只有通过“五育融合”,才能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劳动对促进人自身继续教育研究 .,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新时代大学生“五育融合”目标应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基础。(二)价值取向:“五育融合”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防止一手硬、一手软。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劳动教育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需要正确处理好“五育”之间的关系,发挥“五育”之间的协同效应。一是“五育”之间应相辅相成,不可互相取代。劳动教育不能替代其他教育,也不能取代其他教育,更不能把劳动教育降格为“副课”或“副科”。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各方面教育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二是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五育融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将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三是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自身的个性差异和能力特点。在劳动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关注和引导。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四是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确保“五育融合”落到实处。高校教师既是“五育融合”理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也是劳动教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劳动教育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作为引路人和示范者的作用,通过教师个人示范引领、示范课堂等途径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三)目标导向: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从人的发展规律来看,大学教育需要遵循“成人与成才”的规律,通过劳动教育实现立德树人。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就决定了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的根本问题。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只有通过劳动教育,才能让大学生真正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等道理。(四)问题导向: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的问题劳动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体现,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校劳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五育融合”要求、不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有的高校和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出现了将劳动教育边缘化、形式化、简单化等问题;二是教育内容上存在偏差,有的高校和教师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学习,忽视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了“专业式”劳动教育,重形式、轻内容,简单地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安排不同内容的课程;三是教育方法上存在问题,有的高校和教师没有充分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在开展劳动教育时仍存在“一讲到底”“一课到底”等情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五)实践导向:教学改革的方向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构建必须坚持实践导向,把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一是教学改革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强调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注重让学生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社会,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学习实用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二是教学改革要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大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主阵地,因此要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传授生产劳动技能。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具有学科专业特色,这种专业特色与劳动教育的特点是相吻合的。高校只有紧密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学科专业改革、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和载体等,才能构建起大学生“五育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三、“五育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构建的路径 (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