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一体
机制
下校企
协同
培育
工匠
精神
研究
韩松
第 40 卷 第 3 期 邢 台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Vol.40 No.3 2023 年 6 月 Journal of Xingtai Polytechnic College Jun.2023 收稿日期:20230325 基金项目: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科研课题“机械行业高职院校构建五位一体校企协同培育工匠精神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XHYZX202174;天津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2 年度科研课题“新时代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目标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HXB2022A007;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化式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XJKT202201;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新时代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机制完善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1-3245。作者简介:韩松(1983),天津市人,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66“五位一体”机制下校企协同培育工匠精神研究 韩 松(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摘 要: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立德树人的具体举措。校企协同育人是现代学徒制模式的重要特征,也是贯彻落实三全育人要求的必然选择。当前校企协同培育工匠精神存在着企业育人作用未充分发挥、缺乏系统性规划、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缺失、学生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影响了育人效果。建立课程开发协同、师资团队协同、基地建设协同、考核评价协同、文化氛围协同的“五位一体”育人机制,有利于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提升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关键词:五位一体;工匠精神;校企协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29(2023)03006604 工匠精神指的是劳动者对所从事的行业有发自内心的尊重,表现为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执着、对制造工艺精雕细琢的耐心,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心理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将其内涵概括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1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既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落实三全育人要求的具体体现。一、校企协同培育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一)实现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对建设教育强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的重视,在新修改的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其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育人模式。现代学徒制指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将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结合起来,培养出更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的职业化人才,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学生在学校完成学习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求学期间就为日后进入社会成为“职业人”做好技能储备、素养基础。现代学徒制模式注重对学生的技术技能培训与职业素养养成2。2019 年 5 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凸显了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视。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标的应有之义3。(二)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后备军的时代诉求 经过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在一些高新产品和核心技术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没有成为制造业强国。我国制造业之所以“大而不强”,主要问题还在于产品和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始终徘徊在产业链的中下游。造成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少一支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对此,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中提出建设一支“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对劳动者而言,职业技能既是劳动者安身立命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 3 期 67 的必备条件,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物质基础。职业技能水平直接反映着劳动者的专业素养,是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直观表现和具体外化。优秀工匠中很多都是一线产业工人,他们通过勤奋训练和刻苦钻研普遍具有高超的劳动技能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发展耕耘奉献。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后备军的任务,理应与企业一起协同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精湛技能和技术创新为加快我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贡献力量。(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应该是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育工匠精神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助于学生体力与智力的发展。劳动是人以自身体力与智力人化自然界的过程4。对学生来说,劳动可以锻炼其生产技能、培养其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当今进入信息化、智能化生产条件下的劳动,早已不是局限于机械重复性的简单体力劳动,而是伴随着技术革新和工艺创新的创造性复杂劳动,是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的劳动。劳动的过程也是劳动者自身体力和智力不断增长并趋于完善的过程。第二,有助于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具有职业道德的劳动者首先要做到爱岗敬业,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崇,体现在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其次,要树立诚信品质。劳动者要做到诚实劳动,就是要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不弄虚作假、不偷工减料,更不能将他人的劳动成果窃为己有。第三,要培养奉献精神。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学生过分看重“等价交换”,强调每一份付出都要获得回报,奉献意识淡泊。而那些取得突出成就的劳动模范、大国工匠都是不计较个人一时得失,心甘情愿为人民的事业做出奉献的杰出劳动者。二、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培育工匠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企业的育人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的广泛开展,各专业课积极利用本课程资源开展思政教育,其中工匠精神培育是高职院校课程中比较普遍的思政教育切入点。相比于学校较好地对学生进行了工匠精神培育而言,企业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效果还有待提高。现代学徒制模式突出双主体育人,但是在实践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用”而不是“养”,另外,在与学校协同培育学生过程中追求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5,导致作为主体之一的企业,育人的主观意愿不强,使双主体育人流于形式,并没有得到切实贯彻执行。(二)职业院校缺乏工匠精神培育的系统性规划 目前对教学环节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主要表现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以及专业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中的“即兴发挥”。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形式设计上并没有系统性规划。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不同教师、不同课程都在讲工匠精神,但是内容却高度雷同,重复讲授不但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和反感,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创新培育形式、丰富培育内容以及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系统性规划是提高培育效果的必要举措。(三)没有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 学生在学校获得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途径是课程讲授,文化熏陶所起的作用较小,学校在营造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利用好第二课堂方面还有较大欠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相比,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相对淡薄,在社团活动、团会班会中出现频率较低,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晚会、比赛等更是鲜有涉及,总体上没有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社会上存在的享乐主义、轻视体力劳动等错误思想也不可避免地进入校园,影响着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产业工人劳动强度较大但薪资收入、福利待遇偏低的实际情况,也在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意愿和价值取向。(四)学生培养工匠精神的主动性不强 部分学生存在功利主义思想,有的为了评奖学金、评优秀学生更看重考试分数;有的为了就业,热衷于考各种资格证书、等级证书。而对于需要持之以恒却不能立竿见影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却缺少足够的重视,缺乏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主动性。三、构建“五位一体”校企协同培育工匠精神路径(一)课程开发协同 1.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 为推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 3 期 68 广现代学徒制明确了一系列举措,其中规定校企共同制订招生方案、协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通过高职学习,毕业后定向到特定企业工作,学生入校之日起就成为企业的预备员工,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实现从学生到员工身份转换的“无缝对接”。2.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各二级学院与企业根据不同的专业需要开发更具针对性、实用性的专业课程,既包括理论课程也包括实训课程。根据专业及课程特点,融入工匠精神,例如工科类专业更强调产业工人在产品生产中对工艺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财经类专业则不同于一般生产型企业,更侧重于强调对工作的认真负责、诚实守信。而且,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增加专门的工匠精神选修课,作为专业课程培育工匠精神的补充。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培育工匠精神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在思政课“职业道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部分都有关于工匠精神的内容。通过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教研、共同备课、资源共享,有助于形成课程合力,协同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提升育人效果。(二)师资团队协同 1.“请进来”,聘请企业工匠入校指导实训课 高职院校实训课程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高职院校专业课中占有较大比例。一般实训课程都是在校内进行,由学校实训教师负责指导。学校主动聘请企业富有工匠精神的师傅来上实训课,有助于学生尽早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2.“送出去”,派遣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实践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影响巨大,如果实训教师本身就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必然会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目前学校负责实训课的教师大多是高校毕业后直接担任实训教师。这种“学校学校”的工作经历,缺少了企业实践工作的淬炼,“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企业一线的“工匠”工作,很难切实涵养出工匠精神,所以有必要将实训教师按期送到企业进行实践深造。3.校企共同打造名师名匠团队 学校的专业课理论教师、实践教师和企业优秀师傅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实现“强强联合”。名师名匠团队共同进行技术研发、课程开发,并将培育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开发的课程中,从而更有助于增强培育工匠精神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基地建设协同 1.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高职学生大一、大二在校期间主要在校内进行实训锻炼。通过校企共建,按照企业标准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例如在岗位设置、工作环境营建、生产工序设计、劳动安全保护等方面全面参照企业生产实践的实际,有助于学生尽快进入“实战状态”。2.校企共建校外企业实训基地 大三阶段学生主要在企业进行实习,学生的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主要在企业进行,这一阶段也是德育教育容易缺失的阶段。学生虽然在企业,但是学校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教育,而是应该派出辅导员、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与企业师傅一起对学生进行包括工匠精神在内的德育教育。(四)考核评价协同 1.考核主体多元化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增加企业师傅为考核主体,是双主体育人的育人活动在评价环节的必然要求。企业师傅既是技术技能的传授者,也是工匠精神的传授者,而且也最能深入考察学生的实践表现。而且将企业师傅作为考核评价主体,也能进一步调动企业师傅的育人积极性,同时也能督促学生始终如一地践行工匠精神。2.改革考核评价机制 将工匠精神养成纳入学业评价体系,对学生实训、实习中的实践表现是否符合工匠精神的要求进行考核,并且是以企业的生产实践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唯其如此,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教育和提倡,而是切实地与考核、评优挂钩,更能调动学生树立工匠精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文化氛围协同 1.高职院校打造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发挥着重要的隐性教育功能,当学生长期处于弘扬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中,就更倾向于形成与工匠精神相匹配的精神意识。具体方法有:第一,宣扬工匠事迹,发挥榜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