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产业
扶贫
乡村
振兴
有效
衔接
逻辑
框架
挑战
路径
()年 第 卷 第 期 收稿日期:;修回日期:作者简介:陈耿宣,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经济治理、数字经济研究;通讯作者:周小茜,硕士,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主要从事乡村振兴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引用格式:陈耿宣,周小茜 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衔接:逻辑框架、挑战与路径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经济学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衔接:逻辑框架、挑战与路径陈耿宣,周小茜(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四川 成都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 科研处,重庆 )摘要:产业发展是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因素,将脱贫攻坚阶段的产业扶贫经验应用到乡村振兴建设是当前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从产业发展视角分析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首先,基于产业扶贫经验和产业发展逻辑构建“要素市场公共品”分析框架,并应用该框架来厘清“产业扶持”与“产业发展”有效衔接的经济逻辑。然后,从“要素市场公共品”维度讨论有效衔接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发现乡村产业发展面临要素禀赋先天不足、市场能力欠缺以及公共品供给结构失衡等问题。最后,从要素、市场和公共品供给(包括制度供给)个维度进行政策讨论。关键词:产业扶贫;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产业振兴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年,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乡村振兴战略进入了新的阶段。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新的部署。目前,很多研究者对如何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问题展开了研究,比如汪三贵等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个阶段的逻辑关系出发讨论实现有效衔接的政策 ,提出从产业、生态、治理、医疗等多方面来保障有效衔接;高强从政府与市场两个层面讨论政策衔接问题,提出要在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逐步进行政策调整 ;王志刚等从巩固脱贫成果视角分析,强调从缓解相对贫困和返贫风险来实现有效衔接 。本研究则从产业发展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探究。当前,在接续产业扶贫与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实践中,仍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乡村产业自身发展规律上。首先,在产业要素方面,乡村缺乏产业发展的人才、金融资源,甚至许多欠发达地区自然环境恶劣,难以实现发展产业必要要素的积累;乡村在要素禀赋上的内在因素决定了乡村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要素困境。其次,在市场方面,乡村产业自身市场不足。在产业扶贫时期,乡村产品消费增长多依赖于政策扶持,而非乡村产品市场自身发展,因此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乡村产业面临成本过高、同质化竞争、市场波动等方面的风险冲击。最后,在公共品供给方面,乡村产业发展面临公共品供给结构失衡问题。产业扶贫阶段主要目标是消灭绝对贫困,并没有以产业发展为目标提供公共品(包括制度公共品)。因而,该阶段所提供的公共品与乡村产业振兴目标并不完全匹配,存在公共品供给与需求结构失衡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产业发展角度来讨论如何在“十四五”时期实现从脱贫攻坚阶段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问题。一、文献综述与逻辑框架(一)文献梳理自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提出要将“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以来,学术界对两者衔接的逻辑 、目标 、困难 以及相关政策 ,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具体到乡村产业振兴方面,现阶段关于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大多分散在有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文献中。比如,在产业政策方面,徐晓军等 认为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都是属于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农村的政策安排,因此有必要保持政策的延续性;高强 提出要重视政策创新和政策供给。在产业主体组织方面,孙馨月等 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角度出发,强调要加强产业体系建设以及农民产业能力培育;左停等 认为可以借助脱贫攻坚阶段的组织优势,将政府、市场、社会、农民等多元主体纳入到产业发展中,比如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积极作用,对产业选择、生产模式构建和利益分配进行组织干预,从而在乡村产业发展初期起到重要组织作用。在产业发展方面,涂圣伟 认为从产业扶贫到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发展的不仅仅是低级或初级的农产品加工,也不是粗放型的乡村企业,而是聚焦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产业发展规划上,需要更加重视产业链完善、品牌建设、产业服务体系等全方位的发展 。此外,吴春来 就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效衔接进行针对性讨论,提出“政策要素利益”融合分析视角,分析了转变政策目标、构建要素融合和利益分配机制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综上所述,当前关于两者有效衔接的研究仍有待深化。首先,对两者衔接过程中有关的现实困难以及政策研究还缺乏统一的分析框架,现有文献主要是基于某一理论或者实证问题进行政策分析,但是由于缺乏清晰的逻辑框架,导致政策路径分析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其次,对两者有效衔接的讨论主要是进行一般性分析,缺少对具体问题的针对性研究。基于此,提出如下基本逻辑框架,将讨论主要集中在产业方面,对两者有效衔接问题进行系统性和针对性分析。(二)逻辑框架本部分基于我国产业扶贫实践和产业发展理论构建本文的逻辑框架。基于我国产业扶贫的经验和产业发展理论,可以将致贫和 或脱贫原因从 个维度展开分析,即:要素维度、市场维度和公共品维度。第一,要素维度。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一般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 个主要方面。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要素致贫还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社会保障要素以及数据要素等。显然,如果要素维度出现不平衡或者极度匮乏,就可能导致生产力低下,产业难以形成,最终使贫困长期持续。有研究认为,生产要素的缺乏是中国农村产业落后和贫困的重要原因 。第二,市场维度。产业发展受到外部市场制约,外部市场是产业发展的牵引力。对于中国减贫历史,学者们一般从产业转移角度来解释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减贫实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的深入,中国大陆承接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发挥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优势,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完成了农业人 :口大国向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为产业工人,农村贫困人口在产出增长更快的非农业部门或城市部门中就业并获得更高的收入 ,由此可知普遍脱贫离不开外部市场对国内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相似地,我国人均收入的增加,以及“双循环”战略的实施,成为现阶段产业扶贫和乡村产业振兴衔接的重要背景,国内消费市场发展作为外部市场动力,对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第三,公共品维度。公共品维度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一般公共品供给,包括道路、能源、网络等;二是制度供给,比如政府治理、营商环境等。这两种公共品供给不足或者失衡都会对贫困发生起到引致或助推作用,但需要明确的是,在不同时期这两种公共品的重要程度不同。首先,一般公共品不足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比如保障基本生活的公共品供给不足将会挤出家庭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难以为产业发展积累资本,导致农村家庭持续贫困。其次,产业扶贫和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公共品并不相同。具体而言,在扶贫早期阶段,贫困地区还没有形成产业基础,扶贫重点是保障基本生活。该阶段对于扶贫工作而言,主要的公共品供给应聚焦于生活性公共品。随着贫困地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比如农业生产或者特色养殖,那么在这个阶段就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生产性公共品,以满足贫困地区产业培育与发展的基本公共品需求。贫困地区产业经一定程度的发展,人口逐渐脱离贫困,进入具有产业自我造血能力的发展阶段,于是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服务性公共品。公共品供需结构失衡会导致产业发展滞后。产业要素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制度供给的重要性凸显。产业发展取决于要素聚集和配置效率(这里假定消费市场是外生的),前者主要是靠各种要素禀赋的积累,后者主要是依靠制度质量,等 的研究都表明政府对制度的选择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图 “要素市场公共品”框架与扶贫机制:一个简化的框架因此,可以将我国的产业扶贫和乡村产业振兴进行统一分析。基于“要素市场公共品”框架,我国扶贫机制可以分为 种模式:转移支付、产业扶贫和混合模式(图)。同时,该逻辑框架也具有扩展性,即可以用于产业发展分析。在进行产业发展分析时,“要素市场公共品”的具体内容将会改变,比如在扶贫过程中公共品维度主要指的是基本生活和生存设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公共品维度主要指的是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和制度供给等。根据本文的分析目标,我们关注产业扶贫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过渡状态,具体来说就是利用该框架来分析如何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衔接”问题。图 中纵轴是要素(向上为正),横轴是公共品(向右为正)。为简化分析,首先假设市场发展程度短期内保持不变。个象限分别为 种情形和相应的扶贫机制。第一象限中要素和公共品都为正,在这种情形下贫困地区的产业要素和公共品供给充足,具有发展产业的基础条件,因此这个象限内的扶贫机制应该是产业扶贫;具体对应于脱贫攻坚时期的精准产业扶贫。第二象限中公共品供给不足而要素充足,主要扶贫模式应该是增加公共品供给,同时培育产业基础的混合模式,从而使得产业要素能够与公共品相匹配;具体对应的是“八七扶贫”阶段。第三象限中要素和公共品都匮乏,扶贫模式主要是以公共品供给为主的转移支付模式,对应的是早期扶贫政策以及特殊地区的异地搬迁扶贫 都属于转移支付扶陈耿宣,等: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衔接:逻辑框架、挑战与路径贫。第四象限中要素匮乏但是公共品充足,缺乏发展产业的关键要素,扶贫模式主要是以培育产业要素和要素补偿为主的混合模式,比如贫困地区一般缺乏能够管理经营农业生产和外界消费市场的“经理人”或者“企业家”,这种特殊的要素缺乏导致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落后;以第一书记和村官制度为例,通过政府行政手段将“人力资本”注入到贫困地区,对贫困地区进行要素补偿。假设市场发展程度发生变化,市场通过相对价格变化来引导资源配置。这里从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两个方面论述市场与扶贫机制的关系。一方面,消费市场发展有助于打通流通和消费环节,促进贫困地区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以国内市场为例,经过数十年的消费市场发展,居民消费从原来的生存性消费转向发展性消费,为贫困地区产品提供了多层次的市场,进而拉动贫困地区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另一方面,要素市场发展有助于打通生产和分配环节。要素随着市场价格激励作用自由流动是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由于历史和环境因素,贫困地区缺乏产业要素,扶贫政策通过要素补偿机制能够缓解这一情况,但是难以长期且有效配置所有产业要素。发挥市场对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是要素市场化的核心,而统一有效的要素市场将促进贫困地区利用比较优势吸引产业要素,促进其产业发展。因此,市场发展在“要素市场公共品”框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产业扶贫阶段,消费市场仅仅作为外部拉动力,主要是通过政府提供公共品和要素补偿来构建贫困地区产业基础;在乡村产业振兴阶段,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发展成为核心动力,政府基于产业需求保障和优化公共品供给,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市场补充和支撑。(三)逻辑框架的应用本文以贫困地区农民的经营收入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表征,来观察前文框架中 个维度与产业发展的关联。图 表明,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工资、经营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 个方面(财产收入占比可忽略不计)。经营性收入主要依赖地区的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产业发展程度的观察变量。图 年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结构图 显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前的阶段,扶贫对收入增长影响,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增长了 个百 :相对于工资收入,贫困地区农户的经营性收入与地区产业发展具有更高的相关性 。数据来源:基于 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以及 数据库整理。分点)和转移支付(占比增长了 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占比最小并且保持稳定,而经营性收入占比出现持续性下降(年下降了 个百分点)。从收入结构来看,该阶段的扶贫中主要是依靠转移支付以及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来实现减贫的;而农民自主经营收入占比下降,可能原因是农户缺乏参与市场的能力,这与前文的理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