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杭州”与“文化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杭州都市建设计划研究.pdf
下载文档

ID:2594066

大小:3.93MB

页数:2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0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杭州 文化 南京 国民政府 时期 都市 建设 计划 研究
空间与市政“大杭州”与“文化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杭州都市建设计划研究 胡勇军内容提要 20 世纪 30 年代,杭州开始了都市建设的初步构想,主要利用城市分区原理确定城厢内外不同区域的功能,设计规划不断完善,初步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抗战胜利之后,杭州市政府重启被战争中断的新都市建设计划,地方人士积极献言献策,其中张其昀提出的“大杭州”计划和跨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以储裕生为代表的文化界人士还提出城市发展必须形成自己的独特性,并大力宣传杭州建设“文化城”的主张,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上述计划因财力、人力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大都没有实行,但反映了城市科学化的规划观念与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对杭州城市发展有重要启示。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杭州 都市建设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自城市营造之始,历朝统治者就非常注重城市的设计和规划。目前一般认为 周礼考工记 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影响较大,此后历经朝代更迭,而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大都蕴含着传统的礼制和风水思想,具有相似性与延续性。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起源于租界,如 1845 年于上海英租界内颁布的 土地章程,为尚处在雏形阶941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之江青年理论与调研专项课题”“当代中国乡村秩序重构与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探索”(项目编号:22ZJQN47YB)的阶段性成果。马继云: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形态特征,学术研究 2002 年第 3 期。段的新兴城区以后的发展做出了明晰的、可资操作的规范。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受西方城市发展规划思想的影响,上海、南京、广州、天津、西安、武汉等一些大中城市也制定了各具特色的都市建设方案,然而这一波建设浪潮不久就被战争打断。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在政府的积极主导下,各个城市重启新都市建设计划。20 世纪 30 年代,在声势浩大的都市建设浪潮中,杭州市政府根据德国顾问舒巴特(Heinrich Schubart)的建议,初步拟定都市分区计划,以此推动市政建设。抗战胜利后,杭州市政府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重启新都市建设计划,并颁布实施方案。王瑞麟、顾培恂、汪胡桢、张其昀、盛次恒等地方政学两界人士也积极献言献策,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同时,以储裕生为代表的文化界人士意识到城市发展需要明确自己的特色和定位,他们积极推广文化活动,提倡将杭州建设成“文化城”。在众人的呼吁之下,杭州都市计划委员会于1949 年2 月成立,并最终确定了建设“文化城”的目标。本文将重点论述抗战前后杭州都市建设计划的演进过程,以及建设和发展“文化城”的相关情况。一全面抗战前杭州城市分区设计与新都市计划的提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一些城市开始加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步伐。1929 年底,国民政府正式公布 首都计划,标志着中国首个按照国际标准、采用综合分区的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另外,上海市政府为了打破租界垄断城市中心的局面也制定了大上海计划。受此影响,杭州市工务局也颁布了市区设计规则,这也是杭州建市后一份重要的规划文件。该规则详细说明了市区设计的操作程序和步骤:首先是测量杭州市地形,绘制成图;然后搜集人口密度、水陆交通状况、年降水量以及江潮涨落等相关参051钱宗灏: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的雏形(1845 1864),城市规划学刊 2007 年第 1 期。海因里希舒巴特(1879 1955),德国人,毕业于汉诺威工业大学。1907 年出任位于青岛的帝国海军胶澳租界地建筑总监。1929 年 7 月,被聘为首都建设委员会顾问,着手南京的城市规划,并出任南京特别市政府顾问。参见王栋 被遗忘的建筑师:海因里希舒巴特,青岛晚报 2006 年 10 月 29 日。董佳:首都营造与民国政治:南京 首都计划 研究,学术界 2012 年第 5 期。考资料。同时,该规则还初步运用城市分区原理将城内区域分为工业、住宅、商业、学校、政务等各区,规定街道系统“以南北、东西各路线,首宜划定,再分其筹第计算宽度,分期建筑,谋交通之便利”。除此之外,还详细说明了建设内容,即修建市内道路及拆除城垣,计划电车和公共汽车路线,筹设市自来水,筹划市内沟渠系统,疏浚西湖,修筑市内水沟、桥梁、码头,建设公园、体育场、公墓等公共建筑物,等等。此次分区设计较为简单,且没有将杭州城市独特的风景区单独划分出来进行建设,由此可以看出在规划中尚未根据城市的特点进行城市功能定位。1932 年,杭州市政府根据上述规则拟定分区计划,并绘有 市政府分区计划草图(见图 1),这也是目前所能见到相对较早的杭州城市规划图。相较而言,此次规划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规划区域范围有所突破。杭州于 1927 年建市时曾划定管辖的城区范围为西湖全部,东南沿海塘至江干闸口一带,西至天竺云楼,北至笕桥、湖墅及拱宸桥,主要包括城区、西湖、湖墅、皋塘、会堡和江干区。从图 1 中可以看出,此次拟定的分区计划已经突破了此前的市区设计规则,不再局限于城内,而是扩大到整个城厢内外。二是城市功能定位明显。城内大部分区域被划为住宅区,西湖以及西边的山麓因景色优美而被划为风景区,城东则分为住宅区和沿江工业区,城北拱宸桥一带因工商业发达,被列入重点发展区域。风景区和公园区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功能,同时也明确了杭州以居住和旅游休闲为主的城市功能定位。此后不久,杭州市政府又根据国际上通行的都市分区制对原来的分区计划进行调整,规划旧城厢区及湖墅、拱宸桥沿街一带为商业区,拱宸桥西岸和江干闸口为工商业区,沿钱塘江码头一带为码头区,笕桥附近为农业区,艮山门车站为中心的区域为行政区,浙江大学附近为教育区,松木场、青石桥及上塘河一带为住宅区,新市场及西湖一带为风景区,西湖西南山林为森林区。与原分区计划相比,这次调整幅度较大,除了原有的工业区、商业区和风景区之外,还增加了行政区、码头区、农业区、教育151“大杭州”与“文化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杭州都市建设计划研究杭州市市政设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录,市政月刊 第3 卷第9 期,1930 年,第77 页。顾彭年:杭州市之沿革,杭州市政季刊 第 1 卷第 1 期,1933 年,第 1 页。蔡增基、程定远:杭州市市政设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记录,市政月刊 第 4 卷第 1期,1931 年,第 44 页。商业区工区业公住宅园区公住宅区园住住宅区工宅业钱塘江风景区西湖区区飞机场飞机场图 1 1932 年杭州 市政府分区计划草图 注:此图为晒印图,1932 年绘制,图幅 16 厘米 19.6 厘米。资料来源:杭州市城建档案馆藏,档案号:C2-2-1。区和森林区,减少了住宅区和公园区。另外,此次规划的功能分区也有所变化,比如将原来的城内住宅区改为商业区,艮山门外的公园区改为行政区等。总体来看,调整后的设计更加细致和合理,为杭州城市格局的最终形成与稳定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地方政学两界中的有识之士也意识到分区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并撰文予以阐述。如知名学者周其镛认为:“城市计画是建设新杭州市的第一步骤,我们虽然不能将杭州建设得和巴黎、伦敦两市那样宏壮,但至少使它变成个美而且便利的城市。市内的公园、游戏场、商店、251住宅、工厂等均须有一定的位置。”刘元瓒和石克士也说道:“大凡市事业欲谋繁荣,须赖有秩序之发展,欲求有秩序之发展,则市区实有分区之必要。盖区域既分,则行政、工商、住宅、风景,各区内土地之使用及建筑,有一定规别,各区有各区之较宜者,区域不分,选择无从,此有碍于建设之发展者一。”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建议将杭州市划分为风景、商业、工业、行政、住宅等区,并制定分区规则,“使各该区域内土地之使用,及一切建筑物之新建、改造、修理或使用均有准绳,则本市繁荣方得顺序渐进也”。时任杭江铁路工程局局长兼总工程师的杜镇远曾对杭州发展的九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第一个就是分区,也建议将杭州分为风景、商业、工业、行政、住宅等区。受知识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上述学者的意见还停留在宏观概述的层面,并无具体的实施方案,而吕贤濬提出的杭州市分区计划和交通计划设计详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他认为“近世市政学者,莫不举分区计划为兴办市政之首要”,而西方国家在城市建设初期,由于采取放任主义,无所谓分区,故而秩序混乱。杭州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制定分区计划,以免重蹈国外城市覆辙。鉴于杭州分区计划“迭经归拟,惟都未曾定案”,他采用德国顾问舒巴特的建议,引入城市功能分区概念,并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拟定 杭州市分区计划图(见图 2)及说明书。其杭州市分区计划 一文曾刊登于杭州市政府主办的 杭州市政季刊 以及上海时事新报馆发行的建设特刊新浙江号上,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文详细阐述了杭州城市分区的原理和具体区域划分的依据。第一,确定都市中心。吕贤濬指出都市中心并非所谓的都市地域中心,而应该是交通集中点。杭州的艮山门为沪杭、江墅两条铁路的交会点,武林门是公路总车站所在地,故而市中心应该设在城北一带。第二,确定政治区。政治区往往设在市中心区的核心位置,区内须地351“大杭州”与“文化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杭州都市建设计划研究周其镛:建设新杭州的几点供献,市政月刊 第 1 卷第 4 期,1928 年,第 5 页。刘元瓒、石克士:最近之将来杭州市之发展希望,杭州市政季刊 第 1 卷第 1 期,1933 年,第 39 页。杜镇远:最近之将来:杭州市之发展希望,时事新报建设特刊(新浙江号),1933年,第 36 页。吕贤濬:杭州市分区计划,时事新报建设特刊(新浙江号),1933 年,第 27 页。图 2 杭州市分区计划图 资料来源:吕贤濬:杭州市分区计划,时事新报建设特刊(新浙江号),1933 年,第29 页。势平旷,便于扩展,而大营盘、火药局等处都属于官产,这样“可免收用民产不少”。第三,确定商业区。吕贤濬认为车站和轮埠附近区域往往是商业汇聚之处,政治区周围的区域应该是未来的商业区,而当时杭州具备这一条件的地方有三处:一是拱宸桥,运河和铁路在此交会,工厂林立;二是江干三郎庙一带,“将来海轮或能直驶抵埠,则发达更无限量”;三是中山路和纬三路的交叉口,可为城内的商业中心。此外,笕桥、七堡、五米山桥、尧典桥、新塘、二堡、清泰门外各处,都有可能成为商业区。第四,确定工业区。工业区不仅要运输便捷、地价低廉,还要处于下风向。这样的地方杭州城外有三处:一是湖墅区内拱宸桥一带,水陆运输便利,远离西湖,且有大量空地;二是凉亭至计划设立的飞机场沿江一带,此处规划为商业港区,主要用于轮船停泊和货物起卸;三是笕桥至七堡直出干路东首塘外地区,东首可用于建造生产原料、化学品以及其他工业品的工厂,西首用于建造油池以及存放上述工业品的堆栈。第五,确定风景区。考虑到西湖为杭州的命脉所系,因而吕贤濬建议451风景区“规划务求远大,限制亦应从严”,范围可北至西溪,东至三台湾、湖滨路、南山路、纬四路、江墅路的商业地带背面以及馒头山麓的林荫道路,南至江干工业区北面及钱塘江边,西至市界。另外,可在松木场南首,里西湖及南山路一带设立别墅区;净心亭、白乐桥、岳坟、茅家埠、于坟、六和塔等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之处设立新村区。第六,确定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区以及西湖风景区之外的地方可全部规划为住宅区。根据舒巴特的分区图,城厢一带,除住宅区外,可设立小工厂的混合区。同时,杨家庙、尧典桥、新塘以东及古荡东北的大块区域,暂可规划为住宅区。此外,他还根据“与界外交通以及界内分区计划相适应”的原则,在分析杭州陆、海、空三路的交通现状后提出了改进计划。相较其他人的提议,吕贤濬结合了杭州城市的实际情况,不仅详细说明了各区划分的规则和依据,还确定了各区的大致范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1934 1937 年,杭州市政府制定了 杭州新都市计划图(见图 3)。此图使用的底图是 1934 年浙江省民政厅测丈队绘制的 杭州市全图,故成图时间在 1934 年之后;而图中未绘有 1937 年建造完工的钱塘江大桥,因此成图时间应在此之前。原图用红色字体将杭州市区分为行政区、风景区、森林区、农业区、码头区、园林区、文化区各 1 个,商业区 2 个,工业区 4 个,住宅区 2 个,共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