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视域
红色
文化
资源
校思政课
价值
问题
路径
乔爱丽
教 育 观 察JIAOYU GUANCHA2023 年 6 月第 12 卷 第 16 期融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问题与路径乔爱丽,王心茹(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媒体互融”的融媒体时代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开辟了新场域。当前,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过程中,依然存在有效供给欠缺、融入方式单一、接受动力削弱等现实问题,高校可借助融媒体“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独特优势,从政府、高校、教师、受众四个维度,提升红色文化融入效果、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筑牢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作用,同时也为当前及未来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提供理论参考与发展之道。关键词融媒体;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思政课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23)16-0023-04一、引言随着多种媒体的深度融合,信息传播方式亦随之产生深层次变革,人们迎来了融媒体时代。融媒体就是各种传播介质的直接融合与打通,形成“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在融媒体背景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信息接收特点无疑发生了巨大变化,使高校思政课中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与传播的思维、模式、方式发生了相应嬗变。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融媒体技术与融媒体思维,寻求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新路径,以实现红色基因的有效传承。二、价值(一)掌握红色文化主导权融媒体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信息获取的开放性。复杂多元的网络信息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对学生的行为养成也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高校借助融媒体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路径是“强强联手”之举。一方面,在互联网平台主动出击,宣传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筑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使红色文化在融媒体时代占据稳固的一席之地,从而牢牢掌握红色文化的网络主导权;另一方面,借助融媒体技术与思维的优势,以学生喜爱的方式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群体中的旗帜与引领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二)营造全方位红色文化氛围相较过去的融入方式,融媒体思维更加注重“合力”,分为师生合力、媒体合力、高校主体合力三部分内容。首先,教师通过大数据了解学生的信息获取偏好及思想行为特点,能够更准确地融红色文化资源于思政课堂中,以实现最大传播效果,同时应适当满足学生的自我表达需求,以融媒体方式给予学生参与课堂的权利,最终实现师生合力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其次,融媒体除了媒体之“全”,更加强调各媒体之间的融会贯通,包括全面运用思想深邃的纸媒、图文并茂的网媒、抓人眼球的视频,思政课应通过媒体合力营造全方位的红色文化融入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追求“红色”时尚。最后,思政课通过与高校内各学生组织、各院系组织等形成高校主体合力,彼此间相互助力,以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学生的关注度与参与度,拉近红色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推动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政课堂。只要融媒体视角之下的三种合力实现“集团作战”,就可以逐步形成强大的红色文化传播力,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营造全方位的融入氛围。(三)创新红色文化表达方式融媒体时代更加强调以受众为中心,为促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高校可以借助融媒体中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精准识别学生群体的思想与行为特点,使课堂讲授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32收稿日期2023-02-28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东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JB1422108)。作者简介乔爱丽,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心茹,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DOI:10.16070/45-1388/g4s.2023.16.006受与体验,精准、快速地引起学生群体的关注。同时,由于融媒体能够整合各类媒体资源,打通不同媒体之间的壁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传播媒体,从而有效缓解自身的逆反心理。这种以学生需求为视角的突破方式,对弥合学生与红色文化资源之间的时代鸿沟、再现红色经典的深厚底蕴、优化红色文化的表达方式都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切实提升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堂的实效性。(四)转变红色文化融入思维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单向输出”的授课方式极大地限制了红色文化的话语资源与表达方式,使学生参与感不强。融媒体的互动性与包容性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其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与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表达渠道。借助“两微一端一抖”可以优化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方式,吸引学生参与思政课堂。亲身参与可以满足学生自我实现、自我表达的需求,提升他们对思政课中红色文化的喜爱度与参与度,拉近学生与红色文化的距离,使红色经典在历史长河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三、问题为清晰把握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状,了解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本文采用问卷的方式,从学习红色文化途径、教师授课中运用红色文化情况、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度等多个维度对东北三省的部分大学生开展调研活动。问卷回收总计 345 份,有效问卷 335 份,有效率达到 97.00%。在参与学生中,男生占比 48.69%,女生占比51.31%;不同年级占比分别为大一 19.34%、大二 48.80%、大三10.25%、大四12.76%、研究生8.85%;专业分布为理工类59.05%、文史类35.46%、经管类2.25%、艺术类 0.62%、其他 2.62%。整体来看,数据分布情况较为均衡合理,为调研数据的代表性和说服力提供了前提保障。(一)统筹合力不足使红色文化的有效供给欠缺目前,高校在推进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过程中往往带有一定个人本位主义的孤立思维,无论是课程组还是教师,大都认为管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即可,彼此之间缺乏密切合作的团体意识。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学生必修的多门思政课程之间相互孤立,尚未形成体系化的教学系统,容易出现红色资源充足但有效供给较少的现实问题。思政课堂以重复率高的故事、传统文献资料等为主,鲜有创新,真正符合学生内心需求的红色事例并不多见。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出现的红色文化知识或案例,同样会出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还可能出现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中,这就导致学生在大一听的故事,大二、大三还会反复听。这不仅没有扩大学生的红色文化储量与视野,反而让学生在重复中丧失学习兴趣。调查显示,关于“是否对思政课目前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情况感到满意”这一问题,43.90%的学生表示一般,17.40%的学生表示不满意。缺乏走进学生心灵、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红色故事与事迹,为学生深刻感悟红色文化内涵增加了难度,使他们在面对红色文化资源时产生了逃避心理。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对各类融媒体平台的开发使用尚未形成合力,自身新媒体平台建设方面也大部分处于独奏状态,从选题、内容编辑到最终效果呈现,基本上是各高校独立运营,缺乏高校之间的统筹整合,未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综合红色文化媒体平台,未能营造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良好环境。(二)技术掌握短缺使红色文化的融入方式单一高校思政课教师一般毕业于文史专业,对融媒体技术的理解不深,无法较好地宣传红色文化。例如,部分教师将使用 PPT 教学理解为融媒体技术,依旧沿袭着“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学套路,讲述红色文化时更注重目的性而采用宏大的风格,常常树立“高大全”的红色榜样形象,强制学生参与,导致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效果较差。这种“强行、单一”的授课方式与正确的融媒体思维不相符,最终呈现给学生的是披着融媒体外衣的传统授课方式。调查显示,关于“您所在的高校中思政课教师多采用何种方式推动红色文化进课堂”这一问题,61.81%的学生表示采用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38.18%的学生表示自己所在高校积极推进融媒体应用。关于“所学的思政课是否运用融媒体教学”这一问题,33.87%的学生表示偶尔有,20.64%的学生表示从未有过。由此可见,大部分高校并未切实有效地发挥融媒体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时,绝大多数高校既没有独立的红色文化网站,也没有单独以融媒体的开放形式传播红色文化的相关途径,即使采取融媒体方式也只是将红色故事、红色理论、红色文化照搬到网上,为其披上融媒体的外衣,这样的做法在开放多元、信息爆炸的时代必然会“落伍”。(三)受众情怀弱化使红色文化的接受动力削弱学生是高校思政课的授课对象也是传播受体,他们成长于信息爆炸的融媒体时代,乐于接受新鲜、有趣、冲击力强的信息,喜欢开放、自由、自我表现的表达方式,但由于红色文化的时代性与正向性以及思政课的思想性与政治性,目前的红色文化融入高42校思政课堂时受制于既定的传播渠道与语言类型,表现为千篇一律、空洞直白的说教,加之学生远离红色文化形成的年代,造成学生对高校思政课中的红色文化资源情怀较弱,排斥心理较强。通过调查发现,12.36%的学生认为红色文化没有太多作用,53.45%的学生回答不会主动去关注红色文化资源。可见,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的感知程度不深,有时无法理解红色文化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对充满革命性与斗争性的红色文化并无高涨的学习兴趣,从而持不同程度的消极或否定态度,呈现出明显的接受动力不足,容易被不良舆论影响,这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道路上急需解决的困难。四、路径(一)健全红色文化融入的融媒体机制政府作为融媒体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资源活化的方向引领者,无论在思想层面还是在体制机制层面都应给予相应支持。首先,强化多媒体平台建设,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提供平台支持。政府可结合受众角度,积极打造红色文化官方网站,开辟红色文化特色专栏;建设官方自媒体平台,利用互动提升红色文化在受众群体中的认可程度;依托红色文化视听官方平台,开发红色文化“微电影”产品,增强红色文化的鲜活度。例如,新华社推出的红色追寻 三个年轻人的长征路就是采用了网络直播平台将红色文化融入互联网特色与受众风格,成功地回应了受众群体的需求,是建设红色文化传播融媒体平台的成功举措。2其次,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促进红色资源的融合共享。红色文化资源体系庞大、内容广博的特点,决定了其资源的统筹与整合不是一所高校可以完成的,需要政府的引领、协调与支持。政府要积极推动红色文化传播的跨平台合作,在各类红色文化融媒体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做好统筹协调,使各类媒介、主体充分合作与融合,形成红色文化传播的融媒体平台合力,实现“1+12”的红色文化传播与融入效果。政府可充分利用融媒体各方共融的理念与内容兼容的技术优势,将各大高校、各红色文化研究院所、各地红色文化资源库联合起来,构建以旧址、建筑、器物、人物、事件、文艺和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资源库,为融媒体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基本的内容支撑。最后,政府应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于融媒体这一新兴理念与运作模式,各高校往往会因缺乏现成经验而手足无措。此时,政府就应积极示范,借助成功范例使高校明白何为融入、如何融入等问题。例如,湖南日报打造的湖湘英烈栏目,通过图文、视频、H5 等多种媒体形式,讲述感人至深的湖湘红色文化故事,是主流媒体探索“红色文化+融媒体”的成功经验,对高校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与引领价值。3(二)构建多维互融的红色文化融入矩阵融媒体遵循各方共融的传播理念,强调媒体间的叠加、主体间的联盟,以达到传播的最大合力效果。要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堂的效果更好,思政课教学应综合体现纸媒的深度、网媒的快捷、自媒体的互动,不能顾此失彼。高校思政课教材具有其他媒体不具备的思想深度,是使用其他新兴媒体的根基,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红色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使用智慧教学媒体中的课堂弹幕、多屏互动、随机点名等功能,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增添趣味性与互动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