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区域
国别
中国特色
塑造
陈杰
区域国别研究区区域域国国别别学学的的中中国国特特色色塑塑造造陈 杰 内容摘要 作为交叉学科门类下新的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具有战略性特征,如何加快构建区域国别学成为摆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在区域国别学构建进程之初,学界就应高度重视塑造和彰显学科的中国特色。本文认为,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学科本质属性、学科研究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学科理论创新的本土资源、学科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发展的制度化安排,是塑造区域国别学中国特色的六大方面。塑造区域国别学的中国特色,并非意味着排斥借鉴西方区域国别研究的优秀做法和部分先进理念。关键词 区域国别学 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土资源 人才培养作者简介 陈杰,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教授、“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 年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并要求“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年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要国家和区域重大专项研究(项目编号:)的阶段性成果,部分内容为作者在首届中国区域国别学 人论坛上的发言。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年 月 日),人民日报 年 月 日,第 版。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随着 年 月区域国别学正式入列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年),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新的一级学科,中国的区域国别学发展迎来了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面临更高的发展要求,那就是要形成区域国别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本文拟从学科发展指导思想、学科本质属性、学科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科理论创新的本土资源、学科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建设的制度化安排这六个方面探讨区域国别学的中国特色。一、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与区域国别学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国别学学科构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中国区域国别学的核心特色。中国的区域国别学构建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作为诞生和成长在新时代的学科,更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根本遵循。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该学科的工作者。因此,区域国别学学科的工作者要“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中国化的和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开展区域国别具体问题研究和理论研究时要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需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区域国别学的中国特色塑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人民日报 年 月 日,第 版。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年 月 日),人民日报 年 月 日,第 版。念,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坚持”对于高质量构建区域国别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构建的价值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区域国别学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自觉地把个体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这一大背景下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独特的学科贡献。坚持自信自立,是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构建的姿态要求。中国的区域国别学不能从研究议程、理论到方法都盲从西方、照抄西方,要竭力避免中国一些“领域学”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为此,要坚定“四个自信”,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问题,用自己的努力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打造自己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能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展现出一种自主自立的精神风貌,彰显出一种与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称的风格气派。坚持守正创新,是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构建的原则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发展逻辑就是守正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不迷失方向的前提下实现创新创造。中国制度化的区域国别研究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在一甲子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研究积淀和良好的学术传统,站在区域国别研究独立成“学”的新起点上,要基于这些积淀和传统,不断追求理论体系、方法体系、话语体系的创新。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构建的路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中国的区域国别学构建需要研国际关系研究 年第 期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年 月 日),人民日报 年 月 日,第 版。同上。究者坚持问题导向,否则容易迷失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纷繁复杂而又琐碎的变化之中,而问题意识则引导研究者更好更快地发现真问题、重要问题、核心问题。同时,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彰显区域国别学的中国特色。在开展理论创新时,更需研究者起于问题意识,从而为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理论创新提供可能。坚持系统观念,是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构建的视野要求。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子要素组成的对立统一体。从空间层面看,世界由区域组成,区域由国家组成,区域是世界的区域,国家是区域和世界中的国家,世界、区域和国家之间存在紧密互动;从历史层面看,区域和国家的发展都是从人类历史中走来,并走向人类的未来;从关系层面看,区域与区域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因此,对区域国别问题的研究要有良好的时空观、层次观和结构观,要学会运用关联的思路而不是割裂的思路、整体的视角而不是局部的视角、动态的思维而不是静态的思维。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构建的境界要求。中国的区域国别学既要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家国情怀,又要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最高理想,体现崇高的人类情怀。无论是 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还是 年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 年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这些中国方案都是面向全世界和全人类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担当和宽阔襟怀。作为区域国别学的研究者,既要立足家国,也要立意天下,为解决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实现共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识力量。二、学科本质属性与区域国别学的中国特色区域研究的出现,源于地理大发现以来区域之间联系的不断增强,一国对外部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认知需要,这一认知需要“往往服务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区域国别学的中国特色塑造的政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如果回顾区域研究在西方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其服务于西方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更好地实现征服(包括文化和信仰层面的征服)、殖民目的,或以控制、遏制实现维护霸权的目的,因此,西方的区域研究更多的是一门“征服与遏制之学”。单从研究对象来看,会发现西方国家的区域研究往往集中于自己的殖民地或敌对国。如在殖民地研究方面,英法荷等国的区域研究侧重点就有所不一样。再如,美国的苏联学在冷战期间蓬勃发展,其针对性逻辑不言自明,随着冷战结束,美国区域研究整体上开始走下坡路,个中缘由就是其研究动力出现了衰退。相比之下,中国的区域国别学则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的区域国别学作为“和平与发展之学”,其要旨在于通过加强对全球各个区域和国家的研究,更好地助力构建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服务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的落实,服务于促进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发展,最后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因此,中国的区域国别学是一项服务于全球和平与发展的学科工程、知识工程,这是中国区域国别学的本色或底色。因此,可以看到中国的区域国别学研究特别强调对中小国家的研究,因为中小国家尤其是南方中小国家,往往面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更需要通过加强对它们的研究,实现与它们更好地开展合作,更好地以中国新发展为它们提供发展新机遇,更好地携手解决全球性问题。可以说,中国区域国别学作为“和平与发展之学”的本色,与中国共产党将“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为三大历史任务之一以及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热爱和平、“和”理念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心灵深处息息相关。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区域国别学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国际关系研究 年第 期任晓、孙志强: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历程、趋势和方向 任晓教授访谈,国际政治研究 年第 期,第 页。界观提供了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则提供了科学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方法,这里所指的“世界”包括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人的精神活动)。区域国别学的一个中心任务就是要科学地认识中国的外部世界、找到其中的发展规律、研究其中的各种问题、分析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提出建议。很显然,区域国别学所说的“外部世界”必然包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指的“世界”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为区域国别学研究提供科学的宏观指导。(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指导区域国别学整体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具有基础地位,是人们能动地探索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为了更好地对中国的外部世界进行探索,更好地进行区域国别学整体构建,中国的区域国别学研究者应该树立实践导向的学科构建理念,在行动上广泛地开展海外实践。钱乘旦教授提出区域国别研究者需要“一头扎进对象国,沉入当地社会,深深扎下根,甚至尽可能融化在那个社会中”;刘鸿武教授形象地称区域国别学是一门行走的学问;杨洁勉教授将现实和实践作为区域国别学理论建设的本原。这些观点都明确了区域国别学作为整体的实践取向。在海外实践的所有形式中,田野调查是极其重要的一种,而目前中国传统学科的区域国别研究中一个重大短板就是研究者普遍缺乏长期扎实的田野调查,这当然不利于深入地探索对象国和地区的历史与现状,不利于发现有意义的研究问题,也无法形成可信的研究结论。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中国的区域国别学研究者需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指导性作用。不妨看一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共同缔造者恩格斯是怎么做的。恩格斯历经 个月对英国工人阶级的生产生活状况开展近距离观察和详尽调查研究后,方写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一经典著作。英国工人阶段状况不仅被誉为世界社会主义文献中区域国别学的中国特色塑造黄楠森:论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不变性与可变性,学术研究 年第 期,第 页。钱乘旦:建设中国风格的区域与国别研究(发刊词),载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学刊编委会编:区域国别研究学刊(第 辑),商务印书馆 年版。任晓、孙志强: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历程、趋势和方向 任晓教授访谈,国际政治研究 年第 期,第 页。的优秀著作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也是一部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铸就的国别研究辉煌作品。因此,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在构建之初,应大力倡导海外田野调查在内的海外实践,将其作为一项基础性要求,言明其在对象国或地区研究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既可以帮助研究者“及之而后知”,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也能帮助研究者“实践出真知”,助力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对象国的政治现象、文化现象、社会关系和国民性格等,当然,也有助于形成后续深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一手人脉,构建起一个多功能的国际互动网络。(二)以唯物辩证法指导区域国别学问题的具体研究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