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清代
皇家
园林
佛寺
建筑
设计
构图
比例
规律
研究
陈知行
022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hitecturalHistoryandTheory一、清代皇家园林藏传佛寺建筑组群设计方法的既有研究成果清代帝王在皇家园林内外建置了大量藏传佛寺建筑群,这些保存至今的藏式建筑常作为全园构图的焦点(如北海琼华岛永安寺白塔、颐和园大报恩延寿寺佛香阁)和重要园景控制点(如避暑山庄外八庙等),成为清代皇家建筑的重要组成类型。相关群体的设计理论与方法也一直是学界作者:陈知行,河北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博士研究生;赵晓峰(通讯作者),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健康人居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佛教宇宙世界空间体系解析与汉传 佛 寺 空 间 布 局 研 究”(编 号51778205)资助。录用日期:2022-8摘要:在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考溯了清代皇家园林藏传佛寺建筑的空间原型佛教“须弥世界”空间体系,解析了其宏观形态所蕴含的构图比例规律。并依据实测图纸和数据,揭示了现存大量清代皇家园林藏传佛寺建筑组群的设计构成,均符合“须弥世界”空间构图比例的量化规律:其中组群平面多符合25或9宫格构图;组群立、剖面设计表现为附属建筑高度等于或不超过中心建筑高度的1/2、整体三角形构图斜边斜率近似等于0.5。相关结论对清代皇家园林藏传佛寺建筑组群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清代皇家园林、藏传佛寺建筑、须弥世界、组群设计、构图比例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This paper researches and trac-es the origin of the spatial prototype of Tibetan Buddhist temple architecture in Qing Dynasty Royal Gardensthe Buddhism“Sumeru World”space system,and analyzes the compositional proportions contained in its macroscop-ic form.Based on the measured drawings and data,the design composi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existing Tibetan Buddhist temple architectural groups in Qing Dynasty Royal Gardens are revealed,all of which conform to the quantification law of the spatial composition ratio of“Sumeru World”:the group plane mostly conforms to the 25 or 9 grid composition;The facade and section design of the group is expressed as the height of the annex archi-tecture equal to or not exceeding 1/2 of the height of the central architecture,and the slope of the overall triangu-lar composition is approximately equal to 0.5.The relevant conclusion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search on the design method of Tibetan Buddhist temple architecture in Qing Dynasty Royal Gardens.Keywords:Qing Dynasty Royal Gardens,Tibetan Buddhist Temples,Sumeru World,Group Design,Composition Ratio中图分类号:TU-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6740(2023)02-0022-08DOI:10.12285/jzs.20220611001清代皇家园林藏传佛寺建筑的“须弥世界”空间原型及其组群设计构图比例规律研究Research on the“Sumeru World”Space Prototype of Tibetan Buddhist Temple Architecture in Qing Dynasty Royal Gardens and the Composition Ratio Rule of Group Design陈知行 CHEN Zhixing 赵晓峰 ZHAO Xiaofeng持续关注并探讨的重要问题。先后有多位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过解读与探讨,相关内容可简要归结为以下几方面。从轴线对位关系与几何构图的角度: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颐和园一书中重点探讨了颐和园以大报恩延寿寺佛香阁为核心的前山建筑组群轴线运用和立面经营的几何对位关系(图1、图2);孙大章在承德普宁寺中认为普宁寺大乘阁组群总平面综合运用了正方形、圆形、矩023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hitecturalHistoryandTheory形,综合形成了一组几何式的布局;王南在规矩方圆 天地之和: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与单体建筑之构图比例研究中认为承德普宁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乐寺等总平面布局中均运用了方圆作图及相关构图比例(图3)。从视线设计的角度: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颐和园对佛香阁组群之于全园的视距效果进行了分析讨论;孙大章的承德普宁寺从视点、视角和视觉增强的角度分析了普宁寺建筑组群富于变化的空间处理手法(图4)。从古代风水形势说的角度:如张龙在济运疏名泉,延寿创刹宇乾隆时期清漪园山水格局分析及建筑布局初探一文认为清漪园(今颐和园)的经营,自觉地运用了“百尺为形,千尺为势”这一中国古代风水形势说的核心理论指导湖中山岛分布和堤岸走向,其中大报恩延寿寺等组群的构成装点使万寿山空间控制范围恰好覆盖了西自玉带桥东至南湖岛十七孔桥以北的湖面;李峥在平地起蓬瀛,城市而林壑北京西苑历史变迁研究中认为北海琼华岛的整体平面尺度与立面构成均符合风水形势说的相关理论(图5)。从“曼荼罗”图示的角度:如王世仁在承德外八庙的多民族建筑形式中认为承德外八庙佛寺布局是以藏传佛寺“都纲法式”与佛教“曼荼罗”为原型,并融合了汉地长期积累的建筑布局形式的结果;吴晓敏在因教仿西卫,并以示中华 曼荼罗原型与清代皇家园林宫苑中藏传佛教建筑的创作中认为清代皇家园林宫苑中大量藏传佛教建筑的创作方法,均是因循以佛教“曼茶罗”宇宙图式为原型,对藏地佛寺“都纲法式”的多样类型加以演绎,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再创作的道路(图6)。上述研究分别从轴线与几何构图、视线关系、风水形势说、宇宙图示等视角对清代皇家园林藏传佛寺建筑组群的构图规律和设计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已经有学者注意到,相关建筑组群构图蕴含着对于比例和尺度的精心推敲,以及其他建筑的烘托、对比和陪衬1。然而,已有研究成果中尚缺乏对相关组群设计构成规律的量化解读,及其形式规律背后的文化成因。要探明清代皇家园林藏传佛寺建筑组群设计构成的典型规律及背后成因,对其空间原型的追溯至关重要。王世仁曾根据乾隆御制普宁寺碑文中“效彼须弥山作此曼拿罗”等论述,认为普宁寺藏式部分组群是效仿佛教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宇宙世界而创作的曼荼罗坛城2。吴晓敏在此基础上,将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图1:颐和园佛香阁组群立面轴线与几何构图分析图2:颐和园佛香阁组群平面轴线对位关系分析图3:承德普宁寺总平面方圆构图比例分析图4:承德普宁寺组群通剖面视线分析图5:北海琼华岛园林建筑组群立面百尺网格分析024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hitecturalHistoryandTheory认为清代皇家园林宫苑中包括北海极乐世界、颐和园佛香阁组群、避暑山庄外八庙等大量藏传佛教建筑的创作方法,均是因循“曼茶罗”宇宙图式为空间原型3,而该宇宙图示正是源自于佛教“须弥世界”空间体系。同时,各建筑组群的空间构成,以及匾额、装饰等要素也无不指明其“须弥世界”的象征寓意(详见后文)。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佛教宇宙观的最基本构成,“须弥世界”空间体系自身蕴含着一套语义明确、逻辑严谨的尺度关系和构图比例,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清代皇家园林藏传佛寺建筑的组群设计,而相关规律和现象在学术界长期以来鲜有关注。二、清代皇家园林藏传佛寺建筑组群的空间原型:“须弥世界”空间体系及其构图比例规律解析1.佛教“须弥世界”空间体系概说“须弥世界”作为最早在佛经典籍中出现的空间体系,高度完整地描绘了佛教宇宙世界的宏观构成及结构层次。其中大楼炭经 长阿含经 起世经 起世因本经 阿毗达摩俱舍论等佛典中对其空间构成均有详细记载4。其基本形态是以宇宙圣山须弥山为中心,周匝围绕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第七重金山之外为咸海,海中按东、南、西、北四方向分布有四大部洲;铁围山周匝如轮环绕于咸海外侧,是“须弥世界”的最外层边界。现根据唐代玄奘所译阿毗达摩俱舍论中有关“须弥世界”空间格局和各要素尺度关系的描述,以建筑学视角对“须弥世界”空间体系的宏观形态进行了图形化表达(图7)。2.“须弥世界”宏观形态构图比例规律根据诸部佛经的记述,“须弥世界”宏观形态蕴含着极具规律性的空间法则和构图比例关系。以玄奘译阿毗达摩俱舍论的相关描述为例:“苏迷卢四宝,入水皆八万,妙高出亦然。余八半半下,广皆等高量山间有八海,前七名为内。最初广八万,四边各三倍,余六半半狭”5,文中苏迷卢、妙高均指须弥山,分别是梵语Sumeru的音译和意译。从玄奘译文中可以得到:须弥山出海水高度为八万逾缮那6,“余八半半下,广皆等高量”则表明其余各重金山高度依次减半,且各山宽均与其出海水高度等同。同时,须弥山及诸山间有八海,前七重分布于七金山内,又称香水海。其中第一重香水海宽(亦即须弥山到第一重金山的距离)八万逾缮那,与须弥山体宽度相等,因此在平面中,表现为第一重香水海外缘四边每边长均是须弥山到第一重金山距离的三倍(图8),即二十四万逾缮那,其余六重香水海宽度次第减半。由此可知,在“须弥世界”整体平面布局中,方形须弥山的宽度(H),同须弥山到第一重金山的距离相等,均为八万逾缮那;第一重金山的宽度,又与第一重金山到第二重金山距离相同,且为须弥山宽度的一半;其余各重金山的平面尺度关系均符合上述1/2递减规律。因此,以中心须弥山方形平面作为一个基本单元格,则须弥山与周匝围绕其布置的七重金山可由77=49宫格的方格网组成(图8)。“须弥世界”整体剖立面中,自须弥山起、至第七重金山的高度和距离变化同样符合 1/2 递减规律:例如第一重金山高度为中心须弥山高度(H)的一半,第二重金山高度又为第一重金山高度一半,其余各重山高依次减半;同时,须弥山与第一重金山的距离等于须弥山山体高度(H),第一重金山与第二重金山的距离等于第一重金山高度即1/2须弥山山高,其余各重山之间的距离次第减半,以此构成了“须弥世界”的剖立面空间构图规律(图8)。3.“须弥世界”典型空间模式“第一重金山包绕须弥山”空间构图比例规律若将“须弥世界”中心须弥山外包围环绕数重金山的宏观形态进行抽象简化,则可得到“第一重金山包绕须弥山”这一空间模式,该模式能准确反映出“须弥世界”空间体系最典型的构成关系与“向心图6:清代皇家园林宫苑藏传佛教建筑的“曼荼罗”图示原型025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hitecturalHistoryandTheory性”特征,因此,将“第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