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
赵清声
十年
看见
巨人
薛辰
26 风能 Wind Energy 做软件卖软件,蹲现场做治理,软件不是用来“装修旧房子”,而是助力客户转型建造数字能源“新大厦”。青年赵清声:十年看见“小巨人”本刊|薛辰封面故事|Cover StoryCover Story|封面故事2023年第02期 27 Cover Story|封面故事封面故事|Cover Story28 风能 Wind Energy 喜欢看远方,恰在一家叫远景的企业做软件,不妨称他远景青年。那时年少,觉得做软件不难,可十年下来有些人走了,有些人来了,有些人来了又走了,赵清声竟熬成“最久的人”。14 年前,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赵清声到远景实习,远景创始人张雷在与他的交流中提到,风电资产分散维护难,风速随机性和发电波动性带来安全挑战,需要最新的信息技术去解决,远景要用软件来定义风电机组的设计与制造,以及风电场的生产和运营,这是“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赵清声信了,没去外企,留在了远景。2009 年 4 月入职第一天,赵清声来到甘肃瓜州西北戈壁滩上的向阳风电场担任项目助理。这是远景的首个风电项目,赵清声从后勤送饭开始,到安装、调试机组,每天 8 点出发去戈壁滩,23 点回来吃饭,和同事大战 100 天后,6 月 28 日远景 33 台风电机组全部成功并网。为庆贺远景首个风电项目成功,赵清声和同事攀上了海拔 4000 多米的祁连山冰川,裸着上身“热烈”欢呼。赵清声是冰川合影中唯一穿着上衣的人。那时赵清声是个内敛的青年,眼镜的背后满是斯文。这样一个青年,在远景却常有热血沸腾的时刻。2010 年冬天的一次例会上,张雷直击远景风电机组的软肋,“客户抱怨远景机组的 SCADA 系统,我发誓要把远景最差的短板变成远景的最强项!远景人绝不能得过且过,让客户满意的 SCADA 系统是远景智慧风场软件的起点。”这是赵清声第一次听到“智慧风场”的说法,那时他作为项目经理,刚结束海南的远景第三个风电项目,远景的机组站住脚了,软件呢?心头一热,他向老板申请加入这个智慧风场项目,一干就是 12 年。在 2011 年年初的公司周例会上,张雷兴奋地对一位迟到的同事说:“你刚才错过了一件大事,我们要做智慧风场。”于是,每周例会上所有高管讨论的第一个议题就是智慧风场。项目秘书赵清声每周一凌晨 2 到 3 点会收到各发言人的 PPT,9 点一上会,发言人精心准备的 PPT 总是被老板批得体无完肤。后来,项目团队也找过咨询公司,但架构来架构去,一直无法让人满意,一晃到了 5 月。一个周一例会上,张雷宣布一个好消息:“大唐给了我们一个风电场,要我们帮助他们提升风电场发电量!”当晚,远景人冲向赤峰一个叫达里的地方。夏天的赤峰哈拉海沟美得像电脑 XP 桌面,常驻现场产品经理赵清声在现场找答案,心情好时好过 XP 桌面的风景。大唐达里风电场装机容量为 9.9 万千瓦,2008 年年底投入运行,安装了东方风电和华锐风电 1.5MW 风电机组各 33 台。这些风电机组是厂家的首批产品,如何保障出质保后的收益是达里风电场负责人最忧心的问题,但其对远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怀疑,禁不住问赵清声,“你们远景是造风电机组的,真能帮我们的风电场提升发电量?”当时远景累计交付了 4 个项目,最早项目运维也就 1 年多时间。赵清声的底气在于,当时远景智慧风场团队不仅有全公司的风电机组团队做后盾,也吸引来了麦肯锡、甲骨文、IBM 等全球知名 IT 公司的软件人才,他们不仅“能在高处搭架构,也能下地做码农”。赵清声手捧麦肯锡方法论,坐在风电机组下,靠在羊群边,分析着客户的痛点;来自甲骨文的高管在皮卡车上翻着客户零散的材料,画出了从实际发电量到理论应发电量的经典瀑布图。他们到风电场 SCADA 里下载数据,发现机组的历史数据只有 6 个月的,且每天只能下载 1 个数据文件。更大的问题是,风电机组无连接时段居多,数据严重缺失,他们只得先将上千个文件的机器数据合并后,再与客户手工报表数据相互校验和插补。为尽量准确计算被损失的电量,他们做了能做的全部工作,比如跟在机组维护人员的身边,采用手掐秒表的方式统计每项操作上被浪费的时间。最终将达里风电场场内受累、机组性能、大部件、检修等层面的所有电量损失,Cover Story|封面故事2023年第02期 29 也就是风电场的“出血点”一一钻取出来,当一座“滴血”的风电场呈现在眼前时,智慧风场要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清晰了。当他们把达里风电场的“出血点”一一汇报给客户时,听汇报的负责人及其他在场人员都沉默了,赵清声有点忐忑不安,毕竟是揭了客户的短处。这时,负责人叹了口气,突然鼓掌,接着就是一群人的一阵掌声。找到了达里风电场的“出血点”,如何帮助这座风电场“止血”,就要看智慧风场软件的疗效了。在客户提不出明确需求的情形下,赵清声和同事把自己当客户,将风电场所有工作做了一遍,随后做了两项劳累到“吐血”的工作。一项是为风电机组建台账,赵清声与同事们爬上机组,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将 1000多个可更换元件一一拍照抄下来给客户做备件BOM。二是为机组编写穷尽所有失效模式的故障树,涵盖所有故障的诊断检修方法,即便是后来的检修人员也基本能做到“没有查不到的故障检修方案”。概念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 IT 化,再考虑哪些功能可复制,哪些功能能变现,远景智慧风场产品方案终于出来了,宣称“提升电量 10%、降本 20%的智慧风场是一个软件平台,由 SCADA 集中监控、大部件预警(CMS)、风场资产与工单管理(EAM)、业务分析优化(BAO)等四个功能模块组成”。达里的历练,让赵清声感到自己确已成为远景的“梦想偏执狂”。只要醒着,不是“想着工作”,就是“工作着”,也许这就是远景所说的“意志的能量”。一天傍晚,张雷打电话给赵清声,说第二天欧洲第二大风电运营商 EDPR 的 IT 总监到2009年夏天,祁连山冰川合影封面故事|Cover Story30 风能 Wind Energy 中国看远景的智慧风场,要求赵清声做好准备。挂断电话后,赵清声有点不安,因为远景智慧风场软件处于交付的调整中,运行还不稳定。考虑到第二天可能大雪封山,他们雪夜赶往风电场升压站,守在服务器身边,害怕数据和网络出现问题。第二天真的大雪封山了,一封就是 7 天。更可笑的是,升压站的厕所因冰冻不能使用,他们只好到外边的雪地“蹲坑”。因为积雪深过膝盖,只能深一脚浅一脚探到浅雪的地方,手脚推开积雪,蹲过零下 40 摄氏度的雪坑后,匆匆回室内,搓搓雪水,在加热器边暖暖,马上切换到编写机组故障树及其诊断软件 PRD 的“绣花活”上。这位 EDPR 的 IT 总监在参观过远景智慧风场系统后的第二周,给张雷写了一封邮件,说自己已经辞职,希望加入远景。后来,他成为远景美国休斯顿数字能源应用中心智慧风场软件服务总监。正是这位总监给远景带来了惊喜。2013 年,远景与美国大西洋电力签订合作协议,远景智慧风场 Wind OS 成为美国大西洋电力 30 万千瓦风电场的管理平台,专为谷歌数据中心提供绿色电力,这是中国风电软件首次进入美国市场。几座风电场的使用,对打磨产品远远不够。2013 年年初的一天,张雷对赵清声说,“功能有没有用,你自己去管管业务,我就考核你业务指标,倒逼产品改进。”基于 Wind OS 平台系统,赵清声负责管理着远景整个风电机组运维业务,当年成功地将运维成本降低了 20%。赵清声本以为一切都会这么顺利,没想到的是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2014 年,中广核新能源引用远景 Wind OS 平台系统,这是远景风电软件产品在国内首个集团级客户的部署应用。起初令人热血沸腾的中广核项目,是赵清声从业以来第一次遇到的黑暗时刻,因为数据质量问题的严重性远超出了他的想象。此前,赵清声在大唐达里风电场和远景的工作,主要考虑什么样的软件功能和业务机制能提升发电量、降低成本,其用户场景问题都在明面上。而中广核项目的真正困难来自于数据场景,设备产生的实时数据每天都在无规律地缺失、跳变,一台机组一个月缺失几天的数据是家常便饭,因为大多数厂家提供描述数据的文档说明是错的。比如,“013288”的状态代码表示机组停机,但文档里标注这是机组故障,而每一台机组的状态代码有 1000 多个;同一台设备产生的数据会自相矛盾,明明发电功率大于零了,机组状态显示还在停机。在传统的 ERP 流程类软件中,如果数据不准,客户可发现自己的输入问题,但在物联网软件里,若是设备数据不准,客户看不到设备的问题,反会以为是软件问题。“在数据质量不稳定的情形下,为保证系统的功能仍能发挥作用,必须有一个能抗干扰的数据架构,且还要把数据本身当作监测对象做闭环管理。”这是赵清声在数据治理和运维业务的摸爬滚打中得到的认知,对于风电物联网软件而言,“水下有一座冰山,用户功能和设备接入功能只是水上的冰山一角”。正因为如此,从2010到2020年的十年间,做风光 SCADA 集控软件的企业进了三批死了2012年夏天,赵清声在达里风电场Cover Story|封面故事2023年第02期 31 三批。第一批是高校,那时做集控是非常创新的工作,但好景不长,到 2013 年大多数都已退出;第二批是做火电、升压站监控软件的企业,这类企业在 2017 年前后陆续退出;第三批是做通用企业软件的软件公司,2020 年前后退出。目前,互联网企业开始进入新能源领域,期望通过其技术为新能源行业提供软件服务。正是软件企业进出风电行业的变化,十年来全国 100 多个集控中心、新能源运营平台几乎推倒重来两三遍了,但都卡在数据治理的瓶颈口,而远景则突破了这一关。赵清声坦言,2014 年,远景真正开始做中广核项目时发现自己对困难的认知并不到位,因此吃到了苦头。中广核项目各类风电机组的数据异常,导致软件有的功能不好用,有的甚至不可用。好在,远景不放弃。张雷对项目团队强调,再大的困难都要克服,再多的投入也得投,行业不做集控,这么多机组怎么管?做集控的路线没有错,华山一条路,是艰难但正确的路。就中广核项目而言,数据质量问题的根因在两方面:各种类型的设备并没有为其数据源开放做好准备,数据源头上出错;数据流链路冗长,从设备到场站,到省会集控再到集团平台,责任方多且各管一段,数据传输上容易出错。以北京的数据为例,它既有电表读数,也有五花八门的设备状态,将这些原始数据变为用户绩效的指标数据,其转换流同样很长,也存在数据质量衰退风险点。赵清声和远景的同事一头扎了进去,当年远景招聘最好一批毕业生,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天天在对数据、查链路,成千上万个问题一个个捋出来,分清哪些问题是机组厂家的责任、客户网络的责任,哪些问题是集控厂家的责任、北京平台的责任。到今天,赵清声仍清晰记得,他们在中广核项目进行的那场热火朝天、沸沸扬扬数据治理“运动”,历经半年多辛苦努力,终于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但问题是,曾经准确的数据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不准了,这是所有集控中心的通病,因为数据链路上的各个环节几乎每天都在出问题。赵清声深知,“数据治理是一项持久的工作,而不是一事一时。”为确保数据质量,除了要有抗干扰的数据架构,还须有适合新能源物联网场景的数据治理工具,以支持年复一年的长效数据治理。远景不仅做到了这两点,且形成了核心竞争力。一个显著的变化是,随着光伏资产、园区资产、智慧城市资产的接入,远景 Wind OS成长为智能物联操作系统(En OS)。客户越来越多,继中广核集团使用远景 En OS 系统后,龙源、大唐、国华、国家电投等电力巨头也使用了 En OS 系统。截至 2022 年,基于En OS 系统的风电软件管理着国内 2.1 亿千瓦的风电资产,相当于全国每 3 台风电机组中就有 2 台使用了远景软件产品。在欧洲,En OS系统管理着超过 3000 万千瓦的风电资产,占欧洲风电资产的 15%。十年来,赵清声一边做软件产品,一边做软件交付业务,经历了智慧风场到 Wind OS再到 En OS 的全过程,如今的 En OS 已成长为一个可变现的新能源工业软件。当年在达里手持麦肯锡方法论的青年赵清声,经历多年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