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力打造江苏沿海科技创新制高点_许东方.pdf
下载文档

ID:2582487

大小:1.04MB

页数: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全力 打造 江苏 沿海 科技 创新 制高点 东方
2023年/第13期全力打造江苏沿海科技创新制高点许东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创新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近年来,连云港市紧扣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加快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系统把握三对关系,全面答好城市接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努力将科技创新的“最大潜力、最大优势”变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关键胜势”,全力打造江苏沿海科技创新制高点。系统把握“政策硬举措”和“创新软环境”,打造沿海科技创新“治高点”。坚持国家所需、未来所向,将优化创新软环境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坚持一年一主题,一年一特色,出台系列创新政策举措,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开放合作、协同发展,营造“一流化”创新环境。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新一轮沿海开发等多重战略机遇,市政府与清华大学等20多所重点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5家,建立离岸孵化基地5家,成立3个科创飞地,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出击”。连续十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常态化开展各类产学研活动,2022年新增产学研合作成果609项、获批省“科技副总”137名、发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6675项;校企合作联盟累计达1386个,推动科技成果、人才等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构建“活水长流、清风常在”的创新环境,力争将“交汇点”机遇转化为“强支点”优势。突出系统集成、释放效能,强化“一揽子”政策支撑。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地位,优化顶层设计,发布“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统筹实施七大重点工程。2021年市委市政府最高规格召开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会,出台 深化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 等政策包;设立3亿元科创基金、6亿元新材料产业基金,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生机活水,为创新创业添薪续力。突出带动产业、全域提升,打造“一体化”科创走廊。坚持科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按照“一道两区多节点”的空间结构,串联花果山大道沿线科创资源、龙头企业和“中华药港”“中华材料港”等载体,加快形成一批未来科技、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城市综合功能,构建数字化服务设施体系,营造宜居宜业宜研环境,高标准建设花果山大道科创走廊,打造城市科技创新示范高地。系统把握“创新超前”和“产业当前”,打造沿海科技创新“质高点”。聚焦主导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统筹打好“攻坚战”和“持久战”,推动企业对标前沿科技领域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锻造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质量企业集群。抓好企业梯次培育“关键一招”。对照新开工项目、新招引科技型企业、新增市场主体三张清单,既聚力突破“引领型”“链主型”的领军企业,又大力招引高成长性中小企业,以“签约即跟踪、开工即培育”的模式,优化“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着力为企业嫁接高端要素、导入创新资源,加快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上市”,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2022年全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21家,总数增幅全省第一。12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选省创新型领军企业;2 家企业入选省首批 10家创新联合体试点,累计产生4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加快技术攻关科教人才44http:/成果转化“双轨并进”。强化科技计划对战略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引导支撑作用;全面恢复市级科技计划引导,省内率先实施成果转化“揭榜挂帅”,构建“校企出题、政府立题、人才破题”协同创新机制,支持企业整合科研力量集中攻坚、重点突破,加快科技成果“上新”、产业价值“落地”。累计获批上市 1类新药 18个,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康缘药业董事长肖伟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江苏省首位非公企业家院士,“中国医药创新看江苏、江苏医药创新看连云港”成为行业共识。新材料“黑白金”三色高性能纤维创新力全国领先,形成了以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硅材料、化工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产业体系。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加速产出一批创新成果,全球最长123米风电叶片成功下线,全球首台套“智能船用装卸臂”完成首船作业,填补国内外行业空白。着力开辟向海图强“新兴赛道”。立足连云港全省最多类型海岸、最多数量海岛、最好条件海港等优越禀赋,超前谋划,沿海三市率先获批建设全省唯一海洋领域技术创新中心,引进金翔龙院士团队入驻建设海洋高端装备研发平台,侯保荣院士担任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联合研发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和反复争取,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成功落地,20天即完成法人注册登记,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进入实船建造阶段,成果转化公司落地运营;全力推进连云港中心作为太湖实验室核心组成部分,一体化创建国家实验室。牵头成立江苏省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累计建成市级以上涉海研发机构28个、培育涉海高新技术企业33家,经略海洋取得先发优势。系统把握“智力外引”和“资源内培”,打造沿海科技创新“智高点”。坚持“外引内培”双向发力,着力引进高端人才、高能平台、高价值项目;加快向内挖潜、整合资源,营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创新生态,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强化体制、政策、服务“系统化”保障。全面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通过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提高科创体系整体效能,激励更多企业“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实施创新平台“架梁支撑”、科技金融“聚势助力”、协同创新“能级提升”、科技企业“增量引培”、政策宣贯“春风服务”、企业研发“深耕辅导”六大行动,落实进园区促进平台建设、产业提升,进院所促进校企合作、成果转化,进企业促进研发创新、转型升级“三进三促”服务,实现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强化产业、科技、人才“协同化”推进。围绕10条重点产业链、52条细分产业链,梳理重点企业人才需求清单、高校院所特色人才清单,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人才导航系统。推动“双招双引”,加快以赛引才,举办“花果山英才双创周”、花果山英才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推动人才创新项目加速落地。制定外国人才来连工作便利化服务举措、支持自贸区外国人才创新创业政策等,实施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工作许可省内互认、锡连两地外籍人才互认互享等创新举措,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强化平台、载体、设施“立体化”支撑。坚持“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提升一批”工作思路,加快布局重大创新平台。成立专班、跟踪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康缘药业成功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恒瑞医药等17家骨干企业参与国重重组;超前谋划、精准服务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重组;择优组建市级重点实验室,着力构建国家、省、市三级实验室体系,巩固产业创新“高峰”优势。加快苏北唯一、全省仅有的两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燃气轮机大科学装置建设,已竣工首台套满负荷运行,2024年所有台套全面投用,填补我国大功率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空白。推进“先进轻型涡轮动力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分布式能源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筹)”在连挂牌运行,提升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运行质效,推进“一带一路”技术转移中心、“中以创新发布”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累计建设省级以上研发和服务机构135家,构建以实验室为核心、技术创新中心为骨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的创新平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者系连云港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责任编辑:张宁since19374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