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安达特别实验场调查勘探简报_关燕妮_.pdf
下载文档

ID:2582391

大小:1.06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侵华日军 第七 部队 安达 特别 实验 调查 勘探 简报 关燕妮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安达特别实验场调查勘探简报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关 键 词安达市七三一部队特别实验场内容提要安达特别实验场始建于 1941 年,是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规模最大、设施最全、使用频率最高的野外实验场,是七三一部队进行人体实验、研制细菌武器的直接罪证。通过大规模考古调查勘探,了解地下遗迹的位置、埋藏深度、形制结构及保存情况,为学术研究和保护利用提供依据。中图分类号 K871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0483(2023)03 0055 05Key words:Anda CityUnit 731Special Test Field SiteAbstract:Anda Special Test Field,built in 1941,was the largest,the most equipped,and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testvenue in the field It is the direct evidence of experiment on human being and developing the bacteriological weapons Througha large scale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exploration,the location of the underground remains,the buried depth,struc-ture and the current status were understood,which provided foundation for academic research,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安达特别实验场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安达市先源乡八一村(鞠家窑)东约 1 千米处的低岗地上,西距安达市城区18 千米。遗址地理位置为东经 1252937.6,北纬 463120.7(图一)。安达市地处黑龙江西部松嫩平原腹地。因受古老的盆地地形影响,安达特别实验场遗址附近无江无河,水不外泄,呈自然闭流状态。地貌为单一平原型。遗址周围微地形变化较大,图一安达特别实验场地理位置示意图泡沼低地相间分布,低洼地带形成天然草原与泡沼,草原的草质为碱草,土质为盐碱地。遗址北为黑土质的耕地,西约 1 千米处为八一村,东、南均为草原和泡沼。由于遗址常年受雨水和风沙的侵蚀,致使部分水土流失。1983 年 5 月,绥化地区文物普查队发现安达特别实验场遗址;1989 年 1 月 5 日,安达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 年 12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 3 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到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当中,重点保护区面积为 52 万平方米,核心区域面积为3.6 万平方米。为进一步了解七三一部队安达特别实验场遗址现状和地下文物、遗迹保存分布情况,2019 年 911 月,安达市文物保护中心组织人员对其核心区域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工作。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抵作业现场进行指导,并提供了相关历史与文物考古参考资料。55DOI:10.16422/ki.1001-0483.2023.03.002图二安达特别实验场航拍(南北)图三安达特别实验场勘探工作现场一、工作方法与步骤在查阅以往资料基础上,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和安达市文物保护中心,采取走访群众、实地踏查的方式,对安达特别实验场遗址进行了调查。该遗址现为荒地,杂草丛生,较为平坦。中部略高处凸凹不平,显然不是自然生成,应是地下遗迹残留所致,这种现象从航拍照片上观察更为清晰(图二)。安达特别实验场遗址核心区域,平面大致呈不规则椭圆形,其四至坐标,西北部顶点:X=537782.8378,Y=5154452.9654;东北部顶点:X=537934.7512,Y=5154491.9001;西南部顶点:X=537882.4542,Y=5154263.6601;东南部顶点:X=537979.3073,Y=5154313.5034。遗址勘探采取普通勘探与重点勘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其中,普通勘探面积 3.6 万平方米,重点勘探面积 180 平方米。探孔深度达到原生地层,一般探至生土下至少 30 厘米。对重要遗迹区域尽可能减少穿透式勘探,把遗迹区域的损害度降至最低。勘探过程中利用探铲提取土样,认真观察各探孔所采土样的土质、土色及包含物的相对变化,直观准确地辨别了解地下遗存情况。记录人员跟随勘探人员对逐孔勘探的土样做详细记录,主要为土质、土色、包含物、厚度等内容。发现遗迹,对其形状、规格、性质、堆积情况做详细记录并编号(图三)。根据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考古勘探工作规程(试行)等相关要求,对勘探区域布设网格开展工作。此次采用 10 米 10 米的网格为空间单位,整个勘探范围被分为 20 个工作网格。同时根据相关技术标准,整个勘探区域统一采用了 1 米 1 米的梅花状孔网。除固定布孔方式外,探到文化遗迹时,采用重点勘探的方式精确卡出遗迹边界,以弄清遗迹的具体分布状况。二、地层及遗迹(一)地层安达特别实验场遗址范围内地层堆积情况如下:第 1 层,灰褐色表土层,厚约 0.2 0.3米,土质疏松,含植物根系、少量草木灰及炭屑。第 2 层,深褐色土层,厚约 0.1 1.2 米,土质较疏松,含少量草木灰。第 3 层,黑褐色黏土层,厚约 0.2 1.1米,土质较致密,较纯净。第 4 层,浅黄色生土层,土质致密,较纯净。(二)遗迹本次勘探共发现各类遗迹 20 处(图四),其中,房址 12 座(编号 F1F12)、通道 2 条(编号 TD1、TD2)、路1 条(编号 L1)、井3 个(编号 J1J3)、坑 2 个(编号 K1、K2)。兹分别介绍如下。1.房址F1 位于遗址中部偏南,开口于地表下,东西走 向。平 面 呈 不 规 则 长 方 形,长 33、宽20.6、深 1.5 米。房屋大致呈“回”字形结构,65图四遗迹分布图北部房间宽 3.8 米,南部房间宽 3.8 米,西部房间宽 3 米,东部房间宽 2 米;东北角有 1 处独立房间,长5、宽3.8 米;东南角有1 处房间平面呈圆形,直径为 3 米。北侧有 1 处开口与TD1 相连;西南角有 1 处开口,通向不明。根据资料记载,推测为观察解剖实验室。F2 位于遗址中部,F1 北约 9 米处,开口于地表下,南北走向。平面呈长方形,长 9、宽 4米,通过 TD1 与 F1 相连。F3 位于遗址中部,F2 北约 5 米处,开口于地表下。平面略呈“L”形,长 28.5、宽 22.3米。北侧和南侧各有 1 处开口,南侧开口通向F2,通道长 5.5 米;北侧开口通向 TD2。F4 位于遗址中部偏南,F1 东约 12 米处,开口于地表下,东南西北走向。平面呈长方形,长 19、宽 16 米。房间南侧墙体残高约 1米,东北侧有 1 处开口,与 F5 相接。根据资料记载,推测为日军车库。F5 位于遗址中部偏南,南与 F4 相接,开口于地表下。平面呈长方形,长 16、宽 11 米,土墙残高约 0.5 米。东南南侧有 1 处开口,与F4 相接。根据资料记载,推测为实验场囚室。F6 位于遗址东部,F3 东约 30 米处,开口于地表下。平面呈“十”字形,西 北东 南 向 房 间 长28、宽 4 米;东北西南向房间长 26.5、宽 3 米,墙体已残。F7 位于遗址南部,F1西南约 20 米处,开口于地表下,东西走向。平面呈长方形,长 9、宽 4.5 米,房屋南侧有 1 处开口,通向不明。根据资料记载,推测为实验场食堂。F8 位于遗址中部偏南,F1 西约 21 米处,开口于地表下,南北走向。平面呈长方形,长 13、宽 4.5 米。房屋南部有水泥垫层,东部有1 处开口,通向不明。根据资料记载,推测为日军浴室。F9 位于遗址西侧,F8西北约 77 米处,开口于地表下,略呈西北东南走向。平面呈长方形,长 24.5、宽 16.5 米。其房屋南墙、北墙、东墙外有沟,西侧有 1 处开口。可分为南北两个房间,东侧墙体有两处开口。房屋内有倒塌堆积。根据资料记载,推测为马舍(图五)。F10 位于遗址中部,F3 东北部约 9.5 米处,开口于地表下,略呈东北西南走向。平面呈长方形,长 11、宽 4.5 米。房屋两侧有煤渣垫层,房内有 1 处水泥底座,东侧有两处开口。根据资料记载,推测为锅炉房。F11 位于遗址东北部,F10 东北约 56 米处,开口于地表下,东北西南走向。平面呈长方图五F9 航拍图(东南西北)75形,长33、宽13 米。房屋东南侧墙体有两处开口,通向不明。根据资料记载,推测为兵营。F12 位于遗址东南部,F4 东约 48 米处,开口于地表下,南北走向。平面呈长方形,长25、宽 5.59 米。房屋西侧有 3 处开口,通向不明。根据资料记载,推测为油库。2.通道TD1 位于遗址中部,开口于地表下,大致南北走向。平面呈不规则“之”字形,长 17、宽 1.8 2.1、深约 2 米。北部通向 F2,南部通向 F1。TD2 位于遗址中部偏北,开口于地表下,西南东北走向。平面呈长条形,长 50、宽1.5、深约 1.5 米。南部通向 F3。3.路L1 位于遗址西南部,K1 西部西侧,开口于地表下,西北东南走向。平面呈长条形,长 95、宽 2.4、路基垫层厚 0.3 米。根据资料记载,推测为七三一部队通往安达特别实验场的道路。图六安达特别实验场采集的细菌弹片(2001 年以来)4.井J1 位于遗址南部,F1 西南约12 米处,开口于地表下。圆筒形,直径 3、深 2.5 米。J2 位于遗址中部,F10 东北约5 米处,开口于地表下。圆筒形,直径 5、深 2.5 米。井边有煤渣垫层。J3 位于遗址中部,F2 西约 32米处,开口于地表下。圆筒形,直径 5、深 3 米。井口有煤渣堆积。5.坑K1 位于遗址南部,F7 南约 5米处,开口于地表下。平面呈半椭圆 形,长 径 3.5、短 径 2.4、深1.2 米。K2 位于遗址南部,K1 东约 6米处,开口于地表下。平面呈半椭圆形,长径 5.6、短径 1.6、深 1.4米。叠压于遗址保护碑座下。三、结语安达特别实验场始建于 1941 年,是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规模最大、设施最全、使用频率最高的野外实验场。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述,当时的建筑分为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包括飞机跑道、仓库、简易板房、井房及三角铁架等,铁架是飞机投弹的指示坐标;地下建筑有实验室、汽车库、食堂、浴室和囚禁室等。为了保密,实验场以铁丝网圈围,并设置岗哨。该实验场归属七三一部队第二部(细菌实验部),野外实验的主要对象是活人,即关押在七三一部队特设监狱里的“马路大”,实验方式是将被实验者绑在场地中的木柱上,然后从空中投掷细菌炸弹或近距离引爆细菌炸弹,以此进行细菌效能的研究。实验的病菌通常是鼠疫菌、炭疽菌、伤寒菌和霍乱菌,“受试者”感染之后,实验者经过一段观察,将“受试者”运回七三一部队,进行细菌效能的分析和研究。七三一部队成员田村良雄、川岛清等,85在战后供述了七三一部队在安达特别实验场进行人体实验的历史事实。另外,七三一部队还伙同一部队在此使用动物进行烈性传染病菌等实验。1937 年至1942 年,七三一部队至少生产了1770 枚细菌炸弹,进行过 9 种类型细菌炸弹的研究和测试。近年在该实验场陆续发现了若干细菌弹残片(图六),均为宇制式 50 型或100 型,经比对与七三一本部遗址出土的完全一致,成为七三一部队在此进行细菌武器实验新的实物证据。1945 年 8 月,七三一部队溃逃之际,为了销毁进行非法人体实验等罪证,将安达特别实验场与哈尔滨平房本部等一并毁掉,破坏了实验场的主要建筑,地面设施除飞机跑道,其余已荡然无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