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现状及展望_曹丙燕.pdf
下载文档

ID:2582354

大小:1.14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人类 命运 共同体 研究 现状 展望 曹丙燕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现状及展望*曹丙燕邓 赛贾雪莲(山东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两个大局”背景下提出的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实践方案。学术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成果丰硕,初步形成包括基础理论、思想价值、建构实践三重维度的研究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自提出以来,其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为了更好地发挥全人类共同价值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作用,须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究体系、拓展研究思路、创新研究方法,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讲清、讲透、讲好。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 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4641.2023.02.122013年,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 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的重要演讲中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随后,“人类命运共同体”便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的高频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进一步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人类发展高度提出的为解决全球发展难题,协调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智慧与方案。研究选取“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时间限定为20132023年。经检索,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后,学术界对其展开了多方面、多维度的理论研究,获得相关学术期刊论文9 000多篇,其中刊发在核心期刊的论文共3 700多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完善的研究体系,主要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理论研究、思想价值研究、建构实践研究三个方面。本文对当前收稿日期:2023-01-21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开普敦城市发展与融入 一带一路”(22YJCZH146)、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全球化话语 的建构与实践研究”(21DKSJ09)、山东科技大学2022年“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ESDZX-22038)。作者简介:曹丙燕,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邓赛,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贾雪莲,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2023年第2期总第291期SEEK TRUTH FROM FACTSNo.2,2023General No.29196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期厘清研究的演进脉络、把握研究的发展趋向、发掘研究的生长点和创新点,以期助推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研究和传播实践不断深化。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理论研究(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研究始于2013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研究的起点,也是挖掘该命题的核心点。当前,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学术界仍存在争鸣,还未达成共识。总体而言,学者主要从国际关系、价值观等不同视角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展开解读,并提出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三源说”“四源说”“五源说”。其中,“五源说”是目前影响最大的观点。关于“三源说”,张永红等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体为基石、以价值共同体为导向、以责任共同体为保障的共同体。3关于“四源说”,李爱敏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国际发展大势提出的在各国利益冲突的现存事实下,发展自身又兼顾他国合理关切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理念和实践,是新式权力观、文明观、义利观、交往观;4曲星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权利相互依存而形成缓和时局的国际权力观,是中国将自身利益与国际利益相交融的共同利益观,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是中国积极应对国际问题,推动国际秩序公正发展的全球治理观;5徐艳玲等则是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认为它是新型义利观、国际秩序观和文明观,是超越了霸权主义、帝国主义和西方正义论的理论;6郝立新等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分为四个方面: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行动联合体。7关于“五源说”,王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政治上的平等尊重、经济上的互利互惠、文化上的兼容并蓄、实现正义平等的国际安全、构建公正和谐的国际新秩序;8彭冰冰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平等协商的政治共同体,是正义公正的安全共同体,是开放互惠的经济共同体,是兼容并包的文明共同体,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共同体;9王欣等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国际权力观、发展观、文明观、利益观和安全观;10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内涵的研究成果随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推进而不断丰富。此外,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研究视域也在发生转变:从最初立足于中国发展剖析中国外交理念,向基于人类共同价值观解决全球发展问题转变;从集中于全球政治、经济的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拓展到文明、安全的交流互鉴、公平正义;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可以得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中国外交政策宗旨的体现,是对全球共生关系的把握,是用于解决全球难题、推动国际合作共同发展的理论。(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1.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吸收。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学术界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马克思的“两个联合”。李爱敏认为马克思所提出的“两个联合”即“自由人的联合”“全世界无产者联合”,前者是对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预判,后者是对国际社会共同体性质的判断。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从对物的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人与人的关系不再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而无产阶级不仅致力于经济上的发展,更追求精神上的解放,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是相一致的。4第二,马克思97的“类”概念和“类思维”。贺来认为在“类”概念中消除了个人对他人的压迫、群体对个人的压迫,追求的是个人的自由解放,是兼顾他人利益的自由发展,这就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同频。11王伞伞等认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类本质进行批判,将“类”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历史观之上,指出人不是单独的个体,是处在社会关系之中的。马克思的“类”思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哲学基础,指引了人类发展。12第三,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学者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渊源的重点,卢德友认为“真正的共同体”是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的和谐状态,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高度一致。13王公龙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承继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还顺应了时代的需求,是结合国际实际而产生的发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实践,赋予了全球发展新的思路和新的视角。14杨抗抗认为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解,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利益、经济、政治、价值上的和谐与共。15马克思的“两个联合”“类概念、类思维”和“真正的共同体”蕴含丰富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基础和人学基础,是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讨论最为集中的三个方面。从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之间逻辑关系的研究成果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实践,为“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2.对全球共生性理论的发展。大航海时代,是近代欧洲真正崛起的关键时代,也奠定了如今的世界格局。从殖民角度看,邵发军认为在大航海时代殖民者通过殖民扩张拓展疆土,与殖民地形成共生关系,同时还有民族和国家自觉地与他国建立联系,促成了国际社会关系的产生。现如今,人类面临着共生的国际社会关系,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产生成为必然。国际共生关系的孕育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历史性依据。16从城邦角度看,丛占修认为城邦之间的冲突和战争以及不稳定的国际环境催生了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对摆脱战争、建设和平世界的思考,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代表人物普罗塔克、康德提出了把所有人看作是一个城邦及大同主义的思想,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便是在对西方传统观念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17从生产生活角度看,金应忠认为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社会关系,人类的延续需要生产,而生产也是发生在生产关系中的,每个人、每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意识到人类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之中、一个共生关系之中的,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自于共生性理论的重要依据。18航海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国家之间的封闭关系,迎来了全球化、地球村。从殖民地中的共生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共生,这是被动共生向积极共生转化的重要表现。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下,世界各国之间虽联系紧密,却依旧存在保护主义、霸权行为,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心边缘”的体系。学者们对全球共生性理论进行分析,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挖掘共生的理念转换,能够为“怎样建设世界”问题提供解决方案。3.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文化的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勇向前的重要精神动力,是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基础。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研究文献数量较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陆卫明等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内容中的“清洁美丽”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持久和平”继承了“协和万邦”思想、“开放包容”继承了“和而不同”思想、“普遍安全”继承了“人心和善”思想、“共同繁荣”继承了“义利合一”思想;19张静等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协同发展、同舟共济,传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公正无私是对“天下98为公”思想的传承,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是对“海纳百川”思想的发扬,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则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20陈霞认为“和合文化”中的天下主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法论,其中,“天人合一”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然观,“天下为公”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理观,“和而不同”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观。21而今,国际社会矛盾不休,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包容合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旧具有解决国际冲突关系的思想价值。学者们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容中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的深远影响,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传统文化和合思想的继承发展方面达成了共识,这是文化自信的突显,是中华文化独特性和优越性的体现。4.对中国外交理论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依据国际形势积极创新中国外交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便是对中国外交思想的新时代承继。石云霞认为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邓小平提出的国际新秩序思想,江泽民提出的新安全观倡议以及胡锦涛提出的坚持平等、公正、合作、共赢价值维度的和谐世界理念,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22任思奇等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党中央在对我国与世界关系分析基础上的成果创新;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江泽民的文明多样性理念、胡锦涛的和谐世界理念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涉及的领域愈加广泛、内容更加具体。2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国外交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丰富的外交智慧和经验,为中国外交提供了目标和实践路径。学者们对中国外交思想历程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利于梳理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世界关系的发展脉络。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价值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但与马克思倡导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有所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被赋予了时代特征,其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置于同一个共同体中,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已被写入多个联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