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气候传播在中国和世界真正...传播项目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_郑保卫.pdf
下载文档

ID:2582289

大小:1.69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气候 传播 中国 世界 真正 项目 中心主任 保卫 教授
50传媒观察2023 年第 4 期 总第 472 期【作者简介】郑保卫,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广西大学特聘君武荣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广西大学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广西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资助课题“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背景下我国气候传播的战略定位与行动策略”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郑 权,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广西大学国家社科基金气候传播重点项目课题组成员【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背景下我国气候传播的战略定位与行动策略”(19AXW006)的阶段性成果。让气候传播在中国和世界真正形成“大气候”访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郑保卫 郑 权(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中国传媒大学 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4)在过去 10 多年中,我国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研究日益走上国际舞台,从参与者、贡献者走向引领者,发挥了独特作用。这是我国气候变化和国际传播工作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需要总结好其中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形成共识、树立信心、扩大宣传,从而不断把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国际传播事业推向前进。2010 年 4 月,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倡导组建了我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气候传播研究机构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以下简称“项目中心”),正式亮出了“气候传播”的旗帜,开启了我国气候传播研究的进程。10 多年来,项目中心始终致力于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鼓与呼,努力推进气候传播在中国和世界真正“形成气候”,在气候传播理论研究和社会推广,特别是国际传播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结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郑权围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传播”这一主题,对郑保卫教授进行了专访。郑保卫教授以项目中心的国际传播实践为例,对如何创新理念、讲好故事、提升能力、增强自信,讲好中国气候故事,传播好中国气候声音,做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传播,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气候传播话语体系等问题作了全面阐述。应对气候大会“舆论战”回答“哥本哈根之问”Q :郑教授,您好!很荣幸能够对您进行专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江东访谈DOI:10.19480/ki.cmgc.2023.04.01451任务。最近新闻界在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过程中,很多人都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为核心内容,厦门大学还组织了专场研讨会。今天我想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传播”为题对您进行专访,感谢您的支持。郑保卫:我很乐意接受你的采访。“气候变化国际传播”是自项目中心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在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可以说当初项目中心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研究面对西方媒体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甩锅”和“污名化”中国的舆论挑战,应该如何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做好气候变化议题的国际传播。2009 年 12 月,全球瞩目的第 15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这次大会被国际社会视为共同遏制全球变暖行动的一次重要会议,世界各国政府和全球新闻媒体都给予高度关注。我国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率几十人组成的代表团赴会,他不顾疲劳,在会上会下、会内会外做了大量沟通协调工作,希望能够促成大会通过一份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正式文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会议最终没能达成令各方满意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这一结果让国际社会普遍感到失望。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西方媒体竟然把责任全都推到了中国头上。2009 年圣诞节前夕,英国卫报连续刊发三篇报道,指责中国“劫持”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面对无端指责,尽管我国政府和媒体作了回应,但欧洲一些政界人士和新闻媒体却全然不理不睬,依然我行我素,使得负面舆论继续扩散、蔓延。此时,我国政府和媒体虽然也作了一些回应,但却失去了舆论先发优势,在西方媒体精心谋划和设置的议程中显得很被动。卫报的三篇报道何以引爆全球舆论?在我国正迈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这样的高端国际谈判平台上,我国应该如何制定科学完备的传播战略及策略,提升政府和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有效牢牢把握国际舆论话语权,以便更好地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形象?这些“哥本哈根之问”,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研究和回答的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乐施会共同组建的“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于 2010 年 4 月正式宣告成立。我们决心从总结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期间我国政府、媒体和 NGO气候传播的问题和教训入手,开启气候传播研究进程,以此平台理直气壮地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鼓与呼,让气候传播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能够真正“形成气候”。由此看,中国的气候传播是应运而生,乘势而上。项目中心成立后,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分析和总结在 2009 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的“舆论战”中,我国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在话语把控和舆论引导方面的问题及教训,进而制定科学完备的传播战略及策略,以便更好地提升传播力,掌控话语权,增强影响力。创新理念,为开展气候变化国际传播提供学术支撑和理论支持Q :从您上面的介绍中,我了解到项目中心从一开始就把“气候变化国际传播”作为重要内容。10多年来,项目中心在气候传播理论研究与社会推广工作上,坚持国际国内“两轮驱动,双向使力”的原则,逐渐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不断发展,取得了许多开创性成果,在这一领域逐渐形成了“气候”。习近平总书记曾在 2021 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专门研讨如何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问题。在国际传播能力全面提质增效的进程中,我国政府、媒体、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学界等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其中,关系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气候变化问题无疑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和有效抓手。郑教授,这些年您所带领的项目中心在气候传播领域所做的一些开创性工作,可以说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您能否结合一些实际案例谈谈您的做法和思考,与我们分享您的经验和体会?郑保卫:总结这些年项目中心气候变化国际传播的实践,我认为如果从国际传播基本特点及规律出发,我们的做法或者说经验主要可以概括为“创新理念、讲好故事、提升能力、增强自信”四个方面。让气候传播在中国和世界真正形成“大气候”江东访谈52传 媒 观 察首先讲讲“创新理念”问题。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在过去的 10 多年里,我们项目中心始终坚持把构建中国特色气候传播话语体系,提炼能够与国际社会展开学术对话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表述作为重要工作,不断开拓进取,创新理念,尽可能地为开展气候变化国际传播提供学术支撑和理论支持。2010 年 5 月,项目中心举办了首届气候传播国际研讨会,当时我们提炼和概括了“气候传播互动共赢”八个字,将其作为“后哥本哈根时代政府、媒体、NGO 的角色及影响力研讨会”的主题,率先在国内亮出了“气候传播”的旗帜,并提出了政府、媒体、NGO 三方须“加强互动,实现共赢”的学术主张,为气候传播研究确定了基本范畴,确立了基本方向,提出了基本任务。在关于气候传播行为主体角色定位及相互关系上,我们提出要建构包括“政府、媒体、NGO、企业、公众、智库”在内的“5+1”气候传播主体行动框架,即“政府主导、媒体引导、NGO 推助、企业担责、公众参与、智库献策”,同时强调要整合多个行为主体的传播资源,打造多元主体传播网络,以构建多主体、多功能、立体化的气候变化传播网络。在关于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的内涵及实质的问题上,我们明确阐述了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即“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因为它不仅涉及环境保护与治理问题,还涉及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认为,正是有了气候变化问题,才衍生出了“环境”“低碳”“生态”“绿色”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气候传播”是比“环境传播”外延更宽,内涵更丰富,更具概括性、统领性的概念。在 2013 年的气候传播国际会议上,我们提出要使气候传播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能够真正“形成气候”,使气候变化成为公众的重大关切,推动全社会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自觉行动,这些倡议得到了与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同。此外,我们还围绕气候传播的原则和诉求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表述。例如我们率先提出了“维护气候正义”的理念和主张,并对其内涵及实质作出学术阐释。我们认为,从全球治理和国际传播的立场看,气候属于一种“公共资源”,其“利”或“害”,应当按照公平与正义的原则,由社会人群共同享有或承担。因此,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和做好气候传播应以“价值中立”为取向,坚持“公平、客观、公正”的立场,这应该成为基本遵循。我们明确提出发达国家要为其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所造成的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买单,要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气候援助”;相对富裕人群要对相对贫困人群进行“气候补偿”;当代人要“瞻前顾后”,自觉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好环境,等等。我们始终坚持并倡导“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利益诉求的应对气候变化根本原则,这也是我国参与气候谈判的政治前提和思想基础。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坚持这一根本原则,并借助国际传播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利益,引导国际舆论督促发达国家切实履行义务,共同呵护地球家园良好生存环境是我们的基本立场和诉求。同时,鉴于我国又是世界上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国的现实,我们认为在国际舞台上要多强调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愿意为全球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多做贡献,以此来争取世界各国的广泛支持。针对日益严重的由于气候异常变化所带来的疾病与健康问题,我们还提出了要“融通气候与健康”,打通气候传播与健康传播,把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结合起来,以维护人类共同的环境与健康福祉的观点。2018 年,我在受聘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之后,通过资源整合,在广西大学组建了国内首家“气候与健康传播”专门研究机构“广西大学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此举既拓展了气候传播的范畴,使之与健康传播相融通,因而更加接地气、通民心,同时也提升了健康传播的站位,使江东访谈53之与事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气候变化联系起来,因而更具战略性和前沿性。2018 年,广西大学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举办了首届气候与健康传播研讨会,率先在国内树起了“气候与健康传播”的旗帜,并提出了“政府主导、媒体引导、NGO 推动、企业与医疗机构担责、公众参与”的“五位一体”气候与健康传播行动框架。这次大会标志着我国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开始步入专门化和规范化发展的轨道。讲好故事,增强气候变化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Q :人们常说“理念创新,思想先行”。听了您上面的介绍,感触颇深。这些年您在气候传播领域提出了那么多新概念、新理念,为气候传播划定了界限,确立了方向,厘清了思路。特别是您概括的“气候传播互动共赢”四个关键词,提出的“政府主导、媒体引导、NGO 推助、企业担责、公众参与、智库献策”的“5+1”气候传播主体行动框架,以及阐述的要“维护气候正义”和“融合气候与健康传播”等观点,都是一些全新的理念,对推动气候传播理论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导向和引领作用。“讲好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问题时经常提及的一个观点,请问您在气候变化领域是如何理解“讲好故事”,又是怎样讲好气候变化故事的呢?郑保卫:你提到的“讲好故事”,是我要总结的第二条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讲话时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