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事诉讼视域下宁夏法院司法公信建设的困境与对策.pdf
下载文档

ID:2582196

大小:1.77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民事诉讼 视域 宁夏 法院 司法 建设 困境 对策
2023年第3期(总第171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民事诉讼视域下宁夏法院司法公信建设的困境与对策哈斯巴根(北方民族大学 法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摘要: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建设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宁夏法院司法公信建设成效显著,但相关工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新病和痼疾。因此,应全力提升智慧法院建设中对人文精神和伦理价值的重视,从严适用虚假诉讼制裁及强制手段并健全联合防范机制,完善裁判文书上网质量监督及信息反馈机制,加快制定人民陪审员选任、参审、管理等配套规定,破解执行难的问题,以全面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之目标。关键词:司法公信;民事诉讼;虚假诉讼;人民陪审员;执行难中图分类号:D926;D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627(2023)03-0170-07DOI:10.20076/ki.64-1065/G4.2023.03.021一、问题的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已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包括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四个重点领域。由于司法不仅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对社会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因此,司法公信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主要引领力量。人民法院承担着重要的司法职能,在推进司法公信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民事案件与人民群众人身财产权益密切相关,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且近年来民事案件占到人民法院诉讼案件的85%以上,是司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1,因此,从民事诉讼视角研究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建设,可谓抓住了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建设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建设的目标在于提升司法公信力。所谓司法公信力是指社会公众和当事人对司法的认同程度和信服程度,包括他们对司法判断准确性的信任、对司法裁决公正性的认同,以及对司法执行包括强制执行的支持等2。近年来,宁夏法院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政策措施,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展现了“小省区也有大作为的魄力和效果”。2018年,宁夏高级人民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全国五家“基本解决执行难”样板法院之一。2021年3月,宁夏法院质效评估得分位居全国首位。2022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在宁夏调研时指出,宁夏法院加强审判执收稿日期:2023-02-20基金项目: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民法视域下宁夏社会诚信体系法治化研究”(20NXBFX01)作者简介:哈斯巴根(1981),男,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人,北方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民法基本理论、物权法、债法研究。引用格式:哈斯巴根.民事诉讼视域下宁夏法院司法公信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170行工作,深化司法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许多工作走在全国法院前列3。然而,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宁夏法院司法公信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新病和痼疾,而这些难题的解决对其他省区法院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为了摸清宁夏法院司法公信建设的成果及现实困境,准确挖掘造成现实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强且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笔者除查阅大量规范性文件、工作报告、新闻报道、统计数据等资料外,还走访了宁夏部分法院,与一线办案法官进行了深入交流,其中与10余位民庭法官进行了一对一访谈,现将具体情况分述如下。二、宁夏法院司法公信建设的成果(一)智慧法院建设成效明显,信息化与司法公开深度融合“公正司法对公民的教育意义远远大于纯粹的法治宣讲”4,而智慧法院建设将为公正司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2016年以来,宁夏已建成“智审、智服、智管、智执”线上应用系统,开启了“指尖”立案、“云端”办案、“智慧”执行的新模式,推进审判流程公开,保障当事人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2022年,宁夏法院率先实现四级网络万兆主干、千兆接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线开庭8 057件,电子送达66.8万次,线上调解18.5万次,智慧法院建设成效稳居全国法院第二方阵5。(二)虚假诉讼得以严厉整治,诉讼环境实现优化净化宁夏法院严把立案、审判、执行三个关口,通过在立案窗口张贴禁止虚假诉讼告示、推行诚信诉讼承诺制度、培训提升法官甄别能力、重视案外人执行异议、增强多部门合作联动、加大对责任人处罚制裁力度等措施,严厉整治虚假诉讼。2020年11月,宁夏高级人民法院制定 关于进一步完善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工作机制的若干意见,推动形成了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的长效机制。(三)裁判文书质量和上网数不断提升,阳光司法持续推进中国裁判文书网运行以来,宁夏法院在裁判文书上网数量和质量上狠下功夫。一方面,认真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对生效裁判文书7日内须上网和“应上尽上”的要求,接受社会监督;另一方面,健全裁判文书制作规范机制,加强裁判文书释法说理要求,细化裁判文书审校和差错责任追究。2018年,银川市兴庆区人民法院裁判文书上网数位居全国第五名、西部第一名6。(四)人民陪审员参审质效持续增强,司法公开不断扩大2018年 人民陪审员法 颁布以来,一方面,宁夏法院不断规范人民陪审员选任机制和程序,扩大人民陪审员选任数量,并将陪审率作为一项重要的审判质效目标。2022年11月,宁夏有人民陪审员2 449人,较2021年增加245人。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人民陪审员参与陪审案件10 457件12 194人次,占一审适用普通程序审理案件的71.7%7。另一方面,全面提高人民陪审员的法律素养和参审能力,并建立健全庭前阅卷、法官指引、独立发表意见等保障机制,确保陪审员参审数量与质量并重。(五)基本解决执行难目标实现,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可期针对执行难的问题,近年来宁夏法院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文件,构建信息共享查控执行联动机制,多次组织集中执行行动,并构建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承诺和修复激励机制。2018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委托第三方机构的评估结论为:宁夏法院属于基本解决执行难成效较好地区8。2020年2月宁夏高级人民法院出台 宁夏法院健全解决执行难长效机制的意见。2022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肯定了宁夏法院解决执行难的工作亮点和重要举措9。1712023年第3期(总第171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三、宁夏法院司法公信建设的困境及成因经过多年努力,宁夏法院司法公信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通过分析相关材料和数据信息,并结合实地走访调研,发现在当前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现实困境1.智慧法院建设双刃剑效应逐步显现。宁夏智慧法院建设在快速推进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问题。一是法官主体地位被削弱。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智慧法院建设中,“全国各地的法院正在建立专家系统来将法官的知识进行代码化和算法化”10,法院的审判过程融入了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工程师的参与,其独立审判地位受到一定削弱。二是当事人信息泄露隐患增加。2020年9月,宁夏法院已实现辅助事务服务社会化外包“全覆盖”11,而外包公司能从法院获得海量个人信息数据,数据在电子交换及存储中增加了泄露风险。同时,裁判文书网上公开和庭审直播环节也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隐患。三是算法黑箱妨碍司法透明。作为智慧法院的算法,由于其运算程序和计算依据的专业性、复杂性,使得该结论很难被普通民众看懂和理解。2.虚假诉讼案件增长态势尚未根本扭转。近年来,尽管“两高”和宁夏法检系统采取多项措施整治虚假诉讼,但虚假诉讼案件的增长态势仍在持续12。2018年宁夏检察机关受理民事虚假诉讼监督案件 10件13,而 2022年则增至 216件14。另外,虚假诉讼案件涉及的金额增长较快。据统计,2015 年至 2020 年上半年,全国“涉虚假诉讼民事案件中,涉及财产的案件共计 1.21 万件,占比91.35%,涉案总额1 166.81亿元,平均每案涉案金额为964.07万元”15。2018年4月,惠农公安机关破获宁夏首例虚假诉讼案件,追回经济损失达4 293余万元16。3.裁判文书在互联网公布的规则未能全面贯彻。宁夏尚未按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依法、全面、及时、规范”公布裁判文书。具体而言,一是部分法院裁判文书上网仍未完全度过“选择性公开”阶段。例如,2020年8月,中卫市沙坡头区人民法院采取多项措施使上网率提升至96.57%17。二是不少裁判文书上网不及时。三是一些上网裁判文书格式及内容不规范。例如,有的裁判文书检索名称与正文名称不一致,有的裁判文书对当事人的隐名处理不符合规定,有的裁判文书说理过于简单。4.人民陪审员制度优势未能全面彰显。目前,宁夏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优势尚未在社会中全面彰显。具体表现为:一是虽然立法将失信被执行人排除出了人民陪审员队伍,但并未排除有多项征信不良记录者;二是人民陪审员队伍中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社会团体人员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部分地区农民、自由职业者、无业者占比很低;三是各地法院对具有财会、医疗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民陪审员选任重视程度有别,操作方法不一;四是各地法院对“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的其他情形”争议较多;五是人民陪审员随机参审实操难度大;六是在部分案件中人民陪审员参与事实审和法律审区分困难,并且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评议随意性大;七是人民陪审员退出及惩戒理由和程序不明确、机制运转不通畅。5.解决执行难攻坚力度呈现周期性衰减。2021年,宁夏党委巡视组对宁夏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开展常规巡视,巡视意见包括“解决执行难问题还不够有力”18。实际上,宁夏各级法院在集全院、全员之力攻坚解决执行难上,普遍存在随着每一次运动式治理周期的结束,攻坚力度呈现衰减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动式治理的工作领导机构会随着专项工作治理周期的结束而逐渐停止工作,领导机构成员单位之间相关工作联动也会随之锐减。二是解决执行难工作实际成效会因运动式治理工作的结束而陷入低谷。例如,2018年4月宁夏法院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飓风行动”,其间,全区法院共执结案件39 462件,比2017年上升24.33%,实际到位金额79.37亿元,比1722017年上升67.79%8,此次行动执行到位金额占全年总量的93.5%19。(二)成因分析1.智慧法院建设中对人文精神和伦理价值重视不足。宁夏智慧法院建设中的双刃剑效应,归根结底是一味强调智慧法院的工具理性,轻视其人文精神和伦理价值建设所致。正是智慧法院的工具理性消解了司法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弱化了法官的主体地位20;正是防止诉讼参与人个人信息泄露的筛查、监督、问责机制尚未建立健全,才导致其个人信息泄露隐患不断攀升;正是对以算法为主体的传播伦理和媒介伦理的忽视,才使得算法黑箱未被打破。2.虚假诉讼民事制裁力度不足且联防机制不健全。虚假诉讼案件具有方式隐蔽多样、发现查处难度大等特点。现实中存在不少虚假诉讼未被追究法律责任的情形,而现行立法对当事人的民事制裁主要为对单位和个人的罚款金额分别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和10万元,拘留期限不超过15日;从刑事责任来看,宁夏部分法院在具体案例判决中,对一些案件进行了改判,但本着案结事了的原则,对伪造证据的当事人并没有进一步追究其刑事责任,仅仅是处罚金或进行批评教育。这使得虚假诉讼的违法成本过低,与违法收益之间严重失衡。另外,虚假诉讼案件需要公检法司等部门通力合作、高效配合才能实现最佳治理效果,而宁夏的相关联防机制尚在建立健全中。2022年4月,银川中级人民法院召开审判质效分析会,会议要求积极探索建立虚假诉讼联动治理机制21。3.裁判文书上网质量监督及信息反馈机制不完善。最高人民法院先后颁布三部 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其主要聚焦裁判文书公开范围和操作方法的规范,但对于裁判文书上网质量监督及信息反馈的构建关注度较低,并且相关规定过于原则、抽象。宁夏各级法院据此制定的相关意见、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