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媒介
地方
建构
认同
系列
纪录片
地理学
考察
马云征
34传媒实践【摘要】媒介地理学关注媒介与时间、空间、地方和景观等地理维度的联结。引入媒介地理学的理论视角,无穷之路与无穷之路2:无价之保作为TVB摄制的脱贫攻坚纪录片与生态纪录片,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时间脉络展现中央政府推进脱贫攻坚与生态重建的举措与成果,摹写出国土的空间地图,进而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图景与参与式发展的社会全貌,建构起香港同胞对祖国内地的媒介地方感,增进了其国族认同与国民身份的确认。而无穷之路作为系列纪录片的尝试,也创设出香港同胞讲祖国内地故事的独特范式与叙事尺度。【关键词】无穷之路;无穷之路2:无价之保;媒介地理学;国族认同;媒介地方感文/马云征张凯歌媒介地方感建构国族认同:无穷之路系列纪录片的媒介地理学考察无穷之路与无穷之路2:无价之保作为由香港TVB摄制的系列纪录片,以香港同胞讲内地故事的独特视角,分别聚焦祖国内地的扶贫实践与生态环保变迁。而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从擘画全局的高度先后指出了“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的方向与目标。承继这一前提,无穷之路系列纪录片将发生在内地国土上的中央政府治理实践置入香港纪录影像的视野,促使香港同胞增进对国情与国家治理效能的理解与认识。进而,引入媒介地理学这一概念进行考察,无穷之路通过对时间、空间、景观、地方的概念诠释,得以建构起香港同胞对祖国母体的媒介地方感,增进香港同胞对国民身份与民族情感的认同。一、媒介地理学的共同体路向与香港影像的国族意识媒介地理学可以追溯到文化地理学对文化在不同地理空间的表现形式的研究,受到大众媒体兴起所诱发的学者对媒体和环境间关系研究的推动,PaulAdams将地方和空间视为地理学的核心,而媒介则包含媒介技术、机构与内容,划分出“空间中的媒介”“媒介中的空间”“地方中的媒介”与“媒介中的地方”四个象限。作为媒介地理学在中国较早的理论推介者,邵培仁在明确人文地理环境对媒介的形塑作用之外,更重视地理样本在媒介中的呈现,并将其基础概念界定为时间、空间、地方、尺度与景观。此外,邵培仁亦赞同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建构主义论点,认为大众媒介影响着人们对国家民族的判断,发挥了“想象”的中介作用,建构起同为一族的DOI:10.19544/ki.bmyj.2023.0049NORTH MEDIA RESEARCH35传媒实践“想象的地理”,为明晰地理环境在媒介中的呈现与国族身份间的关联提供了路径取向。因香港与祖国母体曾受外力分离的历史境遇和香港同胞身份认同的现实问题,学者较多地关切香港影像作品中的国族意识,如谭政从文化呈现的角度,着重阐明了香港电影在回归前夕的身份焦虑与纠结,到回归后对国族的想象与建构的阶段特征。无穷之路 的现有研究成果亦阐明了其在展现国家力量、增进共同体认同方面的作用。此外,何苏六基于对澳门回归20周年政论纪录片 澳门二十年的研究,认为“特区叙事”向“国家叙事”的延迁能够表达祖国与特区的血肉联系。这一“特区国家”叙事延展观点的借鉴意义在于,无穷之路作为“香港人讲内地故事”的系列纪录片,将国土地理与在内地发生的变革实践置入香港纪录影像创作的视野,或能尝试跳脱香港纪录影像“对国偶尔为之的遥远想象”的视域选择,丰富香港同胞对国家地理环境、治理效能与社会全貌的认知,进而增进其对国民身份与“爱国者治港”理念原则的认同。二、无穷之路 系列纪录片的时空形塑:时间书写与空间呈现媒 介 地 理 学 被 认 为 源 流 于 传 播 学 传 统 对 时间的依赖与人文地理学注重实体空 间 的 学 科 间碰撞。而纪录片非常倚重时间和空间的经验现实主义。比尔尼科尔斯对纪录片这一特点的揭示与媒介地理学对时空的并重相向而行。无穷之路系列纪录片以历时性、共时性的时间脉络书写国家力量推动下祖国内地发展变革的纪实,并通过对国土地理的空间呈现,完成了对时间与空间的媒介形塑。(一)发展变革的时间书写:历时性与共时性脉络的影像纪实媒介地理学中的时间概念,重新建构了人们对历史、当下和未来的感知,而纪录片则能够联结起历史时间与现实时间。在历时性的视角上,无穷之路系列纪录片以历史影像资料呈现与历史事件亲历者自叙的方式抚今追昔,展陈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实施前千头万绪的待兴局面。无穷之路 使用了TVB翡翠台的过往纪录片资料,同为贵州山区留守儿童的姐姐教咿呀学语的两个弟弟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一面是贫瘠的土地难以为生,必须外出打工;一面是幼小的孩子无人照料,成为留守儿童,表现了自然条件制约与经济产业匮乏下亲情与生存的矛盾选择。而在无穷之路2:无价之保中,库布齐沙漠的牧民敖特更花引用父辈“想一切办法离开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已经没救”的话语凸显沙尘肆虐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生活艰难,亦使用了影像资料中库布齐沙漠黄沙漫天、寸草不生的过往图景,来揭示“死亡之海”的治理已迫在眉睫。这种还原历史处境与面貌的手法,清晰地揭示出变革前后的今昔对比,以过往的生活困顿、生态毁损凸显出国家力量介入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从共时性的脉络出发,无穷之路系列纪录片采用单元结构叙事的方式,在单集、一季的范围内涵盖同一个历史时期发生在内地的扶贫实践与生态改善纪实,如无穷之路通过西海固“吊庄移民”、广西融安扶持电商发展等实例,展现易地搬迁、产业帮扶等帮扶理念,以具体的个案“点”构建起国家扶贫全局的“面”。无穷之路2:无价之保则通过地区间各异的环境特点,从湖泊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垃圾处理等不同维度上呈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表达出在国家力量的支持与保障下,无论是人民生活改善,业已实现全面小康,抑或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美丽中国蓝图日趋成真,华夏大地正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二)国土地理的空间呈现:国土全貌与边缘空间的意义地图空间是媒介地理学中媒介传播环境的材料,传播媒介承载的信息是人们定义现实社会中的地理空间的重要线索,为纪录片提供了地理意义上的12131411表现对象。面向香港同胞全面呈现祖国国土,增进其对国情特别是国家地理全貌的认知和情感,是无穷之路系列纪录片的应有之义。涉及地域之广是无穷之路与无穷之路2:无价之保的共有特征,覆盖了祖国从北至南的高寒雪原、干旱荒漠、江河湖泊、悬崖峡谷与热带丛林等地质风貌。在对自然、人文环境的反映上,无穷之路系列纪录片多通过全景景别,以航拍机位进行拍摄,例如1500米的悬崖峭壁之上,依靠藤梯、钢梯出行的阿土列尔村村民沿陡梯手脚并用、举步维艰;而可可西里无人区作为人迹罕至的秘境,大漠灰暗,雪山高耸,湿地沼泽无边无际。这些不同于海洋文明的内地文明的全方位呈现,能够唤起香港受众的省思,进而通过消弭地域认知的缺失,为消弭文化、心理上的区隔创造条件。无穷之路 系列纪录片亦关注人文意义上的边缘空间,重点体现对“直过民族”的关切,为少数族群提供了内生性话语的表达机会。无穷之路实景展现了傈僳族人、佤族人刀耕火种的原始劳动方式,手舞足蹈的传统仪式与成排茅屋的居住方式。在对怒江教育扶贫的呈现中,校园悬挂着“学会喝开水”“饭前要洗手”标语,特别是宣传对象已然是十五六岁的青少年而非幼儿,在令人错愕之余,也感受到“直过民族”由原始文明一步越入现代文明所需要适应与学习现代生活方式的不易。这同时也为香港同胞提供了依托地域形成的多元文化与发展状况的认知,使之了解到内地在经济层面、文化层面都存在着复杂性与不均衡的局面,感受到脱贫攻坚与生态重建过程中,推进移风易俗的艰辛与“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成效斐然。三、无穷之路 系列纪录片的景观创设:政治图景与社会全貌景观是价值观念的象征系统,社会建构在这个价值观念之上。而对景观的考察无法割舍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与内在价值。无穷之路系列纪录片的景观创设集中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图景与参与式发展下的社会全貌的呈现。(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图景:治理实践彰显制度效能在过去较长一个时期,香港国民教育、国家历史教育的缺失削弱了国家认同,造成了香港同胞对内地政治制度、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的误解乃至偏见。无穷之路系列纪录片呈现了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治理成就。例如,就驻村帮扶概念,“政府由全国抽调超过三百万名精英公务员及高学历的青年驻村扶贫队员,凭借着他们于城市的工作经验及眼界,来到农村助农民一臂之力”的解说词向香港同胞给出了针对性补充。而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无穷之路2:无价之保则探访“两山论”的发源地浙江余村,通过余村矿山开采迅速发展为浙北工业重镇,再到面对付出沉重生态环境、生命健康的代价的现实例证,呈现“要金山还是青山”的现实抉择。借助生态重建、旅游开发,余村走上绿色发展道路,时至今日已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录,展现出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的强大生命力。无穷之路系列纪录片向香港同胞全面呈现中央政府精准扶贫与生态环保政策,增进了香港同胞对国家的理性赞同,提供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影像图示与鲜明范本。(二)参与式发展的社会全貌:个体表达汇入整体变迁参与式发展是强调个体参与对整体的正向作用的发展范式。不同于以往脱贫攻坚纪录片局限于政府与村民的脱贫主体,无穷之路更多关注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扶贫的题材。在对闽宁对口扶贫的呈现中,福建商人陈德启自觉摒弃“挣快钱”的风潮来到宁夏发展葡萄酒产业,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张国防助力树木品种选育,展现了社会合力助力闽宁合作。而在无穷之路2:无价之保中,索南达杰去世后,他的同学寒梅医生与“绿色江河”环保组织凝聚151636传媒实践NORTH MEDIA RESEARCH212019181737传媒实践大批义工力量,克服高原反应等种种困难,在青藏公路设立绿色驿站,拾取并分类公路沿线的垃圾。重庆的刘鸿等人成立民间护渔队伍,不计报酬自费购装船艇与设备巡逻江面,助力渔政部门执法,亦为长江沿线省份成立的志愿护渔队伍提供了宝贵经验。无穷之路 系列纪录片通过社会力量的视角,特别是志愿者、义工群体参与扶贫与环保的经历,映射出在社会合力下,脱贫攻坚最终取得胜利、生态环境近年来取得明显改善的全景与整体变迁。四、无穷之路 系列纪录片的地方建构:媒介地方感与国族认同地方关乎社会建构、文化记忆,而影视媒介则创造出表达地方感的重要载体。基于此,地方的媒介呈现为我们创造出地理意义上的符号体验,中介了对族群的认同。无穷之路系列纪录片通过对国土地理与发生在其之上治理实践的再现,唤起香港同胞对内地作为文化母体的媒介地方感与国族认同。(一)再造媒介地方感:跨境经验的媒介呈现地方具有明确的时间、空间维度,而现代媒介则通过对地方特性的塑造,实现媒介环境中地方感的反映,构造出媒介地方感。具体到无穷之路系列纪录片的语境,经由纪录影像再造出的媒介地方感,是香港同胞对自身的坐标锚定与身份确认的重要依据,由此能够应对现代性下国民身份的体认困境,而实证研究的成果也揭示了跨境经验在港人国家认同中的重要作用。无穷之路系列纪录片通过对发生在内地近十年内的脱贫攻坚和生态重建的纪实,全面展陈了时间脉络、空间线索与意义景观,并由香港同胞熟知的陈贝儿体验参与到内地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的过程中,使得香港同胞在纪录影像中体验到媒介意义上的跨境经验,获得对祖国国土的媒介地方感。这一进路与人文地理学注重主观感受与实践体验在地方概念形成中的作用相吻合,促使香港同胞经由媒介体验来寻求自身对在地性的感知,获得对国家政治制度与内地社会面貌的切身感受,调整对内地的他者感知,进而重新审视自身与国家间关系,超越全球化与液态社会下的“无地方感”。(二)提振国族认同:国民身份与民族情感的确认国族认同指向国家的国民身份认同,而约翰罗尔斯认为,国族是作为一个借由该群人之共同的同理心所维系起来的文化共同体,指出了国族的文化、情感向度。在无穷之路系列纪录片中,国族认同既是香港同胞意义接受的认知前提,又是其情感表达的对象,即通过脱贫攻坚、生态重建的影像记录,增进其对国家、民族的身份确认,从而接受国家母体的感召,消解身份迷茫与认同缺失,培育爱